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什么意思(含出处)

1、不患寡而患不均
【千问解读】
最近很多人想必被一些有钱的恶人做的恶心事给刷屏了吧,真的过份了,所以很多人都在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网友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小编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处这句话出自于孔子的《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含义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不用担心分的少了,但是要担心的分配的公平不公平;也不要担心人民生活的贫穷不贫穷,但是一定要关心人民的生活是不是安定的。
其实核心就是踏实公平公正,并不是多少的问题。
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原文、翻译、赏析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是有封地的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赏析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
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
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
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
《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
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
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爱新觉罗·阿敏身份尊贵,本可享一世荣华,却因不安分未得善终!
但是,身份显赫荣华富贵的日子并没有让这一家人心满意足,其父舒尔哈齐最终选择谋反。
失败之后被努尔哈赤囚禁,虽然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自古以来,法理也不外乎人情,身为皇家血脉的阿敏非但没有受到父亲的连累,还被大伯努尔哈赤留在了身边,并获得了非常好的待遇。
位列四之一,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的次子。
阿敏虽然为人粗鄙,但是骁勇善战,为努尔哈赤打败过很多敌军,立下无数。
按理说,阿敏的形象是一位为国出征,忠心耿耿的大英雄。
但众所周知,在一次战役中,阿敏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被敌军侵蚀,身为主帅的他有了弃军保己的想法。
于是开始在城中烧杀抢掠。
得到足够的财产之后,最终弃城而逃。
他的传到的耳中,天子震怒,下令将其囚禁,一直到他死都没能走出牢笼,享年55岁。
阿敏的行为固然可恶至极,但是,即使他没有这样做,也未必能得善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皇太极早就容不下他,只不过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理由而已。
即便没有这件事,别的罪名也可以将他置于死地。
皇太极之所以仇视阿敏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阿敏并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当年阿敏的父亲谋反失败后,努尔哈赤下令将其囚禁,这种下场虽然是罪有应得,但是阿敏这种生性粗鲁之人又岂会懂得什么国家大义呢?即便懂得,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父亲的死而无动于衷?所以对这件事情一直心有怨恨。
无奈,伯父努尔哈赤过于强大,又手段狠毒。
所以,在他生前,阿敏对于杀父之仇一直是敢怒不敢言,将这种怨恨默默的埋在心里。
让他惧怕的努尔哈赤终于去世了,皇太极奉先王遗命承接帝位。
与南征北战,性情残暴的他比起来,皇太极自然是儒雅之辈。
这个时候,阿敏一改之前忠心耿耿的形象,经常有意无意的显露出自己对朝廷的不满,诸多抱怨,他将这种消极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丝毫不避讳已为天子的皇太极。
但他的种种自怨自艾难道只是不满于父亲被囚禁至死的事情吗?如果真的是这样,或许他的孝义还值得同情。
但是这并不是他的根本目的,只是借题发挥,不服从皇太极的统治而已。
正所谓,愚蠢之人,你想给他生的机会,他都不知道好好的利用起来。
阿敏的父亲就是谋乱犯上之辈,儿子虽得以赦免,但是却愚蠢至极。
他不感念皇恩浩荡,反而心心念念的走父亲的老路。
1627年,阿敏与朝鲜的一次战役,就将他的狼子野心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朝鲜军队被打的之际,国王见势不妙转而像求和。
就在两方谈好议和条件之后,阿敏非但没有撤兵的意思,还想进入朝鲜都城。
从此留在那里做一个逍遥自在的,从此与皇太极并肩。
好在大清王朝没有那么多糊涂之人,阿敏的手下纷纷劝其三思,明确反对他这样做。
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阿敏只得放弃这个念头。
这一事件中就可以看出,阿敏看似英勇,实则没有什么谋略,至于治国之才,便更是与他无缘。
古往今来,一个成功的谋反,或者说,向来都是有天时。
只有充足的准备,再加上,才是可以称帝的基本条件。
而阿敏的这一举动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支持,这就说明在此之前没有经过精细的谋划,纯属个人临时起意。
若王者这么好当,恐怕天下在无贫民了吧! 最终,这个愚蠢却又不想服从皇帝的人,在战败之后,突然数罪并发,被众臣决议处死,好在皇太极虽然心中对他无比愤恨,甚至以数条欲加之罪让天下人知晓他的恶行,但最终还是顾念亲情,没有,免除他的死罪,囚禁起来,直到死去。
这过程,这结局,与父亲舒尔哈齐是何其的相似。
如果他能安分守己,虽做不得皇帝,也必然是一位功绩累累,受万民敬仰,令皇太极敬重的股肱之臣。
可惜他当年明明得以赦免却没有想着为国尽忠,最终,愚蠢,让他付出了永久囚禁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宫女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睡个觉都不安心
毕竟在清宫剧中,女主角们的日顺风顺水,哪怕开局只是一个小宫女的魏璎珞,都凭着一路的贵人相助在宫中畅通无阻,最后和皇上相爱相杀,成为高高在上的主子娘娘,宫女尚且如此,其他人还怕什么呢? 但是戏说终归只是戏说,可不能当真啊,事实上,清宫里的宫女可不像《延禧攻略》魏璎珞这样一路高爽、,她们的生活过得相当悲惨,连睡觉都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为奴为婢 清代统治者入关后,定都北京,全家搬进了紫禁城。
偌大的紫禁城总要有人维持运转,于是清代就规定上到下到平民,所有人家的女子一旦到了十三岁,就必须要参加宫中的选秀。
只不过人有,宫中的选拔自然也随之分出了三六九等。
八旗贵族出身的女子会被选为秀女,以供皇子皇孙、宗室大臣挑选,为皇家延续血脉,这样的女子自然是一生荣华,但是那些平民包衣家出生的女子们就惨了。
这些平常人家的女孩通常会被衙门集体带走,除了身体有残疾或者面容实在过于丑陋的极少一部分人会被剔除之外,其他的女孩子都会被送入宫中为奴为婢,伺候主子。
内务府还会和宫女家属立契约存档,从此她们的生死便由皇家说了算了。
入宫之后,这些年幼的宫女会被内务府一统教导半年。
在这半年里,她们需要日以继夜地学习宫中的规矩和如何服侍主子,稍不注意就是教导嬷嬷们的一顿暴打,在宫中,这种暴行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上完这半年培训班后,那些面容清秀,礼仪举止俱佳的女孩子们都会被选去服侍那些身份高贵的主子娘娘,或者更幸运一些,直接去服侍皇上皇嗣。
这一部分的宫女的待遇就要好很多,不仅月例银子要比其他人高,而且还可以经常得到主子的恩赐,算是高收入群体了。
剩下那些粗粗笨笨的女孩子可就惨了,她们只能去做最底层的负责粗活的小宫女,终日劳作但是只能得到一点点薄薄的月薪糊口,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直到二十五岁出宫都没有真正见识过这紫禁城的繁华。
对这些宫女来说,可怕的还不止如此,那些条条框框把人的一言都禁锢得死死的宫规才是真正的噩梦。
严苛宫规 皇宫是统治者的全家所在地,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权威,统治者们所制造出的宫规是,其中尤以清代为最,对宫女的束缚简直达到了所有朝代的巅峰。
首先就是饮食方面,所有宫女入宫之后都不能再吃有味儿的食物,比如韭菜、大蒜之类的调味料,免得嘴里有异味,会冲撞到主子。
同样的,她们也不能再喝一些汤汤水水,甚至平常连水都要少喝,免得伺候主子时想要如厕。
其次就是衣着方面,清代的规定更是严苛至极,他们将每一个等级的宫女该穿什么衣服,衣服上能绣几朵花,头上要带几只簪子,簪子上有几颗珍珠都规定的清清楚楚,宫女绝不能越级穿戴,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上面这两种其实都还能忍,但是在举止方面的一些规定就堪称变态了,宫女们往往对这些规定忍无可忍,但又不得不接受,以至于留下一生都无法改变的可悲的习惯。
清宫规定,宫女们必须举止有度,言语轻缓,无论何时都不能大声喧哗,以免惊扰到了主子。
这也就罢了,但是他们连宫女睡觉时的姿势都要管。
每一位宫女晚上睡觉时,都必须保持侧躺的睡觉姿势,双腿夹紧,连手都不能乱放,要一直交叉放在肚子上。
这种规定简直是反人类,宫女睡着了之后怎么能管自己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呢? 宫女管不了,但教导她们的嬷嬷能管,每天宫女睡觉时都会有教导嬷嬷来查房,一旦有宫女的睡觉姿势违反了规定,就会被嬷嬷用竹板狠狠击打敲醒,在门外站上一夜,直到她的睡姿永远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标准姿势为止。
更可悲的是满宫几千个宫女,没有一人敢反抗这种规定,她们甚至连自杀逃避的权利都没有,因为宫里有规定,宫女自杀是对皇家的大不敬,无论成不成功都是重罪。
如果宫女自杀成功的话,她们在宫外的家人都要受到牵连,如果没有成功的话,这些弱女子就要被流放到边疆与为奴,过上更悲惨的生活。
在这样的威胁下,宫女们也只能战战兢兢地在这个皇宫生活,期盼着有一天能飞上枝头或是能出宫回家。
可悲缘由 睡觉的姿态要固定这种变态的规定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制定者心理变态专门为了折腾人,而是为了一个所有宫规共同的目标——满足主子的需求。
要了解宫里的主子们夜里也是要人伺候的,醒了要喝茶,要如厕,半夜要吃夜宵,甚至于半夜生病、发烧之类的要请太医。
主子们一旦下达命令,负责服侍他们的宫女就要立刻要以饱满认真的精神回归到工作状态。
这时候这种侧躺的睡觉姿势就帮了宫女们大忙,这种姿势使得她们无法睡得很死,很容易就会被叫醒,起身速度也比平躺睡觉的人要快的多,这就保证了他们不会让主子久等,从而避免受到惩罚。
古代的人都非常迷信,尤其是,他认为自己是天命之子,紫禁城就是龙气汇聚之地,在这种尊贵的地方作为低等宫女的女人们是绝对不能够仰面朝天睡觉的,否则就会冲撞到神灵,影响到紫禁城的福气。
除此之外,这种规定的诞生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理由,那就是紫禁城的地方太小,伺候的宫女又太多,这种睡觉姿势有助于节省空间,让一个原本只能住下十个宫女的房间塞下十五个,从而节省宫里的支出。
古代的女子地位卑微,平民百的女子就更是悲惨,连随意婚嫁的自由都没有,只能入宫为奴为婢。
除了极少部分人幸运地飞上枝头,剩下的大多数都是随波逐流,一生苦乐由他人,令人哀叹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