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李元婴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事情?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4-13 点击数:
简介:李元婴是李渊第二十二子,唐朝宗室、大臣,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那篇《滕王阁序》。

在中国文学史上,《滕王阁序》堪称是中国历史骈文的一个顶点,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

【千问解读】

  李元婴是李渊第二十二子,唐朝宗室、大臣,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那篇《滕王阁序》。

在中国文学史上,《滕王阁序》堪称是中国历史骈文的一个顶点,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

尤其是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广为后世所流传。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滕王阁序》里面所说的这个滕王,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本来,这个滕王,还真不是一般人。

  滕王,原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

这位滕王的一生,虽然没能对国家大事有太多影响,但对于中国历史的绘画进展,倒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元婴生于贞观二年。

早在两年多以前,他二哥唐太宗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干掉了他大哥和他三哥,然后从他爹手里抢到了皇位,自己登基做了帝王。

而唐高祖李渊,则从此被尊为太上皇,被软禁于宫中。

  李渊虽然是被软禁于宫中,但各方面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除了不能插手国家大事,不能随意召见自己昔日的臣子,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很舒服的。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虽然在古代上有弑兄的恶名,但本来还是比较孝顺的。

之前的玄武门事变,也不过是被逼无奈。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当上帝王以后,除了不让老爹李渊插手朝政以外,在其他方面还是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老爹。

  而李渊这边,既然无法再打理朝政,又只能自宫内行动,那就只能和自己的妃子玩造人游戏了。

不过,李渊此时已经60多岁了,就算想造人也是有心无力。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元婴出生了。

  李元婴,是李渊的最终一个儿子。

image.png

  老来得子,一直是人生当中的一大幸事。

尤其是到了李渊这个岁数,还能生出孩子来,那简直就是奇迹了。

所以,李元婴出生之后,各方面都对他极为宠爱。

虽说他只是太上皇的儿子,但唐太宗李世民对他这个弟弟也是很不错的。

  在李元婴八岁那年,李渊去世了。

李渊死后,李元婴虽然成了没爹的孩子,但日子还是过得不错的。

这重要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本来一直对自己的兄弟心有愧疚。

当年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性命和权力。

如今对于这个比自己儿子还小的弟弟,唐太宗李世民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恩泽,好好照顾他长大。

  贞观十三年,李元婴受封滕王,就藩山东滕州。

  因为老爹死得比较早,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对他也比较纵容,而且当时李元婴年纪也比较小。

到了滕州之后,李元婴熊孩子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

到了滕州之后,李元婴在当地大兴土木,搞得当地怨声载道。

但即便这样,唐太宗李世民依然不管不问,愣是让李元婴在滕州玩了十几年。

  直到十多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登基,才终于做出了一些反应。

永徽四年,李治下诏责罚了一下李元婴,然后将李元婴贬到了苏州去做官。

  这种责罚,更像是一种表扬。

  谁都知道,苏州园林天下闻名。

将李元婴贬到苏州去做官,这到底是在责罚他?还是在奖励他?

  不过,这本来也不难理解。

毕竟李元婴在辈分上来说,算是李治的叔叔。

人家不插手什么政治,又是你爷爷最小的儿子,除了修修房子也没别的爱好。

这样的叔叔,李治似乎也很难过多苛责。

  此后的人生当中,李元婴继续保持自己闲散王爷的状态,先后在苏州、南昌、四川阆中都做过官。

没到一个新的地方,李元婴就开始大肆修房子。

南昌那边修的那座滕王阁,就是王勃笔下的那座滕王阁。

后来李元婴到了四川阆中又修了一座滕王阁,,这座滕王阁就是杜甫笔下的那座。

  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写那篇《滕王阁序》的时候,李元婴本来早就已经离开了南昌,被调到四川那边去了。

而南昌那边,则是换成了其他官员。

结果这位姓阎的大都督,刚刚修好滕王阁,打算让自己的女婿在宴会中一鸣惊人,结果就被王勃抢了风头。

至于那位阎都督的女婿,到底写了什么,就没人在乎了。

  公元684年,李元婴病逝,终年56岁。

image.png

  李元婴的一生,虽然没有对唐朝的古代,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但当作一位王爷,可以过上最惬意的生活,到处盖房子改善生活,这种日子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至少相比那些因为权力斗争而死去的皇子皇孙们,要幸福太多了。

  李元婴虽然没有对唐朝的古代,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其修造的滕王阁,却成了后世的中国四大名阁之一,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凭吊的地方。

更给了后世那些文人骚客无尽的灵感,让他们写出了许多流传于世的诗篇。

  除了盖房子之外,李元婴在绘画方面,也有巨大的造诣。

古代上著名的滕派蝶画,就是李元婴制造出来的。

  能够为后世留下滕王阁这样的建筑,又能为中国绘画做出一定的贡献,一生衣食无忧,没有卷入任何权力争斗最终得以善终。

李元婴的一生,似乎也挺幸福的。

南吴太祖:杨行密传奇的一生

(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庐州(今安徽合肥)人。

五代时建立者。

少时孤贫,长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

唐末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杨行密应召入伍,后被唐兵俘获。

庐州刺史郑棨“奇其状貌”而释放了他,遂被庐州府募为州兵,戍守朔方(今宁夏灵武),升为队长。

期满回到庐州,都将要他再次出戍。

行前问其还缺什么,杨行密愤然说:“惟少公头尔!”随即将其斩首,举兵为乱,他“自募百余人,皆为虓勇无行者”,统率州兵,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

庐州刺史郎幼复逃去,他占据庐州。

中和三年(883年),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史。

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拓土扩张,其势力向淮河以南等地扩展。

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被淮南节度使高骈任命为行军司马,率兵数千人,屯驻于蜀冈(今江苏扬州西),以诱敌袭营的伏击战法,打败毕师铎部,占领扬州。

便派使者到大梁,向兼任淮南节度使的示归,朱温只好任命杨行密为淮南留后。

文德元年(888年),杨行密率兵攻打宣州获胜,次年,唐廷任命他为宣州观察使。

杨行密派大将田頵等分别攻取苏州、常州、镇江。

大顺二年(891年),又攻取了滁州、和县,势力不断扩张。

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攻取楚州(今江苏淮安),威胁占据扬州的孙儒。

孙率50万大兵,进攻宣州,围困扬州城,杨行密以“避其锋,背城坚栅、以逸待劳”的战法,使孙儒“兵饥、又大疫”,被击败擒杀。

杨行密并其部,选编5000兵士为亲兵,给予特殊待遇,成为“驱之即战,靡不争先”的主力军。

复取扬州后,唐廷任命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

乾宁二年(895年),唐廷加杨行密为校检太傅(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

曾封杨行密为弘农郡王。

同年昇州(今南京)刺史铎来附,他又派田頵攻掠各地,于是“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之”。

杨的吴地政权地盘已具雏形。

占据大梁(今开封)的朱温,先派汴军朱友恭率步骑万人南下讨杨。

8月又派汴军率步骑万人,从霍邱渡淮河为西路,令厐师古率大军驻营于江苏淮阴为东路,自北向南进攻杨行密部。

杨行密先打东路,一面用决堰纵水的办法水淹敌军,一面令朱谨率精锐突袭,结果汴军大败,名将厐师古被杀,其余各军勉强北归。

天复元年(901年),杨行密派李神福于浙江临安,打败了钱镠,擒其将领顾全武回事,次年,冯弘铎率部叛变,被打败后,杨宽容并任其为昇州(今南京)节度使。

天复二年(902年),任杨行密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校检太师、中书令,进封吴王。

次年,与朱温汴军大战于青州(今山东益都),后平叛钱镠于南京,平叛安仁义于常州。

自此,杨行密正式成为的,他两次率军击败的入侵,两次平定叛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统一了吴地。

杨行密统一吴地后,重视农桑,采取“节用安民”的方法,抚定江淮,千里江淮重现繁华景象。

身为淮南节度使,还穿着带补丁衣服。

任吴王时,曾在合肥大蜀山建有行宫。

天祐五年(905年)10月,杨行密病重,任命儿子为淮南留后,11月杨行密病逝 ,终年54岁,武忠。

其长子杨渥、其女百花公主,护送棺柩回庐州。

清《合肥县志》载:“杨行密墓,在城西北六十里,吴山庙集东。

”贞观十一年(920年)其四子继兄位,顺义七年(927年)改年号为乾贞,即位,称睿圣文明光孝皇帝,追尊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陵曰兴陵。

相传百花公主为父守灵在此建一庙宇,后人将庙与坟联系起来,称此地为吴山庙,今“吴王遗踪”已成为“合肥十景”之一。

随机文章神农架不明飞行物成拍摄背景,专家分析是软件效果所致巨型小行星带含太阳系98%小行星,或为第十行星爆炸形成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养熊,俄罗斯的熊怎么没尊严/被驯服的没有尊严已灭绝的十大巨怪图片,碳龟头比足球场还大/身子是普通汽车的2倍俄罗斯地狱之门录音,前苏联科学家挖开地狱之门(超级恐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王安国:北宋诗人、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王安国是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是宰相王安石的同母弟,与王安礼、王雱一同被称为"临川三王"。

  王安国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自幼聪颖好学,尽管没有正式入学受教,但他所写的文章却富有条理。

年仅12岁时,他展示了几十篇自己写的诗歌、铭文、论文和赋作品,观者无不惊叹他超群的文采。

他在13岁时登上滕王阁,并创作了《题滕王阁》一诗,这首诗言尽情意,意境深远,极具韵味。

从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传播开来,并受到好评。

他继续勤奋读书,对诗文和赋作品有独到的见解。

尽管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为身份问题以及不愿依靠他的兄长王安石的权势谋求功名,他未能中举。

欧阳修曾有诗评价道:"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

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他的文章列为第一名,但他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仅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广交善友,是一位有名的贤士。

在1068年,即熙宁元年,他经大臣韩琦的举荐,经过神宗的考试,获得进士及第的资格,并被任命为西京国子监的教授,教授西京国子。

当时他已经41岁了,才开始从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进入官场。

  由于他是王安石的亲弟弟,1071年任满回京后,神宗召见他,并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应。

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并不完全理解,并有些微词,直言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意思是外界批评他的用人不当,过于急于聚敛财富。

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对此感到不悦,没有给予他重用,只是授予他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持有不理解的态度,并对其变法的支持者吕惠卿和曾布心存芥蒂。

当王安石劝告他减少吹笛的娱乐时,他却要求其兄远离小人。

这些言论引起了吕惠卿的极大愤怒。

  熙宁七年,正值王安石罢相之际,吕惠卿趁机担任参知政事,借助郑侠的《流民图》来反对新法所引发的囚禁问题,他认为王安国与郑侠是同党,因此王安国被罢职并被放逐回乡,人们普遍对此感到冤屈。

然而,当朝廷决定再次重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去世。

王安国于熙宁七年八月去世,享年47岁。

  王安国的后裔曾孙王仕荣迁居临川荣山乡,而曾孙王仕显则迁往东乡蒿源和浯溪一带。

  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胞弟,在政治上对其变法政策持有不同的见解,这也导致了他与其他变法派的人物产生矛盾。

尽管他的才华和贤德备受赞誉,但他最终未能在政治舞台上取得较大的成就。

然而,他作为临川三王之一,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成为人们敬仰和研究的对象。

加入收藏
               

滕王李元婴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哪些事情?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