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有“看头”

_新浪网
【千问解读】
本文转自:三秦都市报
看完兵马俑 别忘了游丽山园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有“看头”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资料图片)
今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
当人们谈到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是不得不提及的瑰宝。
岂不知,兵马俑只是秦始皇帝陵的冰山一角,这座帝陵留给人们的惊喜远不止于此。
秦陵陵区已出土文物5万余件、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风景如画,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K9901陪葬坑陈列厅、K0006陪葬坑陈列厅让人们窥见秦始皇帝陵“外藏系统”的吉光片羽……
出土文物5万余件
嬴政从13岁即位便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这一浩大的工程历时38年。
考古专家经过多年勘探,一个设计缜密、规模宏伟的秦始皇帝陵陵园渐次呈现。
陵园布局的突出特征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陵冢),一条轴线(东西向轴线),内、中、外三个层面展布——内层指内城以内的区域,中层为内外城之间的区域,外层为外城以外的区域,主次分明。
整个陵区内发现各类陪葬坑223座、发掘36座,陪葬墓147座、发掘19座,已出土文物5万余件。
秦始皇帝陵陵园内城周长近4千米。
内城的南半部矗立着秦始皇陵墓巨大的封土及地宫,也就是陵园的核心部分。
地宫周围有16座陪葬坑,封土北侧有一处大型寝殿建筑遗址。
内城的北半部又分为东西二区,之间有一条宽约80米的南北向通道,连接了内城北门和内城中部墙垣的城门。
内城的北部西区,分布着便殿建筑群的基址。
内城的北部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
内外城垣之间区域。
西侧内外城垣之间,以司马道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有曲尺形大型马厩坑一座,近似方形的中型马厩坑一座,小型府藏坑16座,珍禽异兽坑及跽坐俑坑31座。
北区贴近司马道有后宫人员陪葬墓区一处,其余部分为飤官遗址及园寺吏舍遗址。
东侧内外城垣之间,在司马道的南侧有百戏俑坑、石铠甲坑及一座大型府藏坑。
外城垣东侧为陪葬墓地及小型马厩坑陪葬区,已发现17座陪葬墓、101座小型马厩坑。
距外城东墙1025米,就是大家熟知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外城垣北侧已发现大型陪葬坑2座及大型宫殿建筑遗址。
外城垣西侧,有大面积的砖瓦窑址、石料加工场遗址以及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
外城垣的南侧有条长约3500米的防洪大堤。
地面遗存看什么
在了解了秦始皇帝陵陵区的整体布局之后,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
在秦代,秦始皇陵因山名而叫作丽山,其陵园就叫丽山园。
在秦始皇陵陵区发现了许多刻有“丽山园”铭文的文物,说明秦始皇陵陵园的官方名称即丽山园。
作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园已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小伙伴们,大家到这里来拍个照。
”11月15日,来自上海的观众刘女士刚一走进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被眼前壮观的景象震撼到了。
时值初冬,丽山园内的树木叶片逐渐转红或泛黄,站在高处俯瞰四周,层林尽染,历史与自然在此融合。
陵园的核心部分——秦始皇陵墓的封土,位于内城的南半部,覆斗形的巨大封土已被种植的林木覆盖,但轮廓仍然依稀可辨。
封土中部有两个缓坡状的台阶,形成三层阶梯状,显示出皇权的威严。
陵园发现内外两重城墙遗址,为保护夯土城垣,展示昔日绵延、壮观的城垣墙体,201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内城垣标识展示工程,内城垣遗址的大部分区段埋藏于地下,目前主要是在地面上模拟其城垣形制、结构,并在墙体两侧复原展示廊房、散水。
东西内外门阙由于主要遗址埋藏于地下,目前主要在地面模拟出其门台形制结构、阙的形制结构,并部分复原出了1米高的夯土墙体。
铺石道路遗址位于丽山园区域南半部的封土周边,总长度约1800米,基本围绕封土的三面。
如今,在埋藏于地下的石道遗址之上,用大型石块模拟出一条道路,观众漫步其上,“地下气象万千,地上绿树葱茏”,既可以感受历史氛围,也可以休闲观光。
地下文物瞧什么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既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
园内将部分珍贵的文物集中在博物馆展出,让历史“触手可及”。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K9901陪葬坑陈列厅、K0006陪葬坑陈列厅就是在出土遗址之上利用公园的地势建造而成,让人们窥见秦始皇帝陵“外藏系统”的吉光片羽。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选址在秦陵封土西南角。
1978年,在秦始皇陵墓西侧出土了两乘青铜马车,结构完整、装饰华丽、工艺精湛,被考古学家称为“人类古代文明史上一大奇观”。
该馆总建筑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主题展厅包括陵园沙盘模型序厅、原址坑复原展厅、秦驰道及世界古代车马厅、铜车马相关器件展厅、青少年教育展厅、报告厅等。
位于丽山园东南部内外城之间的K9901陪葬坑,俗称“百戏俑坑”。
1999年起,考古工作人员对秦陵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的陪葬坑进行发掘,目前已发掘出土30余件形态各异的陶俑和青铜鼎1件。
青铜鼎口径70厘米,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是目前在秦陵地区发现体积、重量最大的一件铜鼎。
出土的陶俑不着铠甲、不穿战袍,上身赤裸、下身着裳,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都与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出土的兵马俑迥然不同,根据文献的记载与陶俑生动的形象来推测,他们应是为宫廷表演举鼎、持杆、摔跤等娱乐活动的百戏艺人,专家称这类陶俑为“百戏俑”。
位于秦陵封土西南50米处的K0006陪葬坑,俗称“文官俑”坑。
2000年考古人员在此进行发掘,坑内发现木车残迹一处、袖手俑8件、御手俑4件,以及铜钺、马骨遗迹等。
其中的8件袖手俑,头戴长冠、腰带处悬挂削和砥石囊,学者初步研究,认为是秦代文官的形象。
K0006陪葬坑陈列厅主要展示陪葬坑遗址、出土陶俑、马骨、车迹等。
“很多观众只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没有到遗址公园参观,其实这里既可以看到秦陵铜车马、百戏俑等珍贵文物,也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该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组成。
观众在参观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后,可凭票(订票信息和身份证)免费乘坐摆渡车前往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丽山园)参观。
本报记者 赵争耀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秦始皇陵墓活人佣之谜,并未用活人殉葬
活人俑的锻造活人俑这种活人殉葬的方式非常简单,但也非常之残忍,就是先把活人用一层纱布给完全包裹起来,然后在用泥土存封,最后在放到窑炉里烧,就跟烧砖一样,烧好之后在拿出来,这样一具活人俑就成行了,用来给帝王陪葬。
秦始皇兵马俑并不是活人俑据历史学家以及相关的考古学家一致得出的结论证实,秦始皇兵马俑并非活人俑,而是用泥土和陶瓷所烧制的人形兵马俑而已,用它来代替活人活马殉葬。
说到这可能就会有人问了,那为什么兵马俑当中每个人脸都不同呢?这又如何去解释呢?关于这一点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也是为大家作出的详细的解释,只能感叹古代人的智慧。
秦始皇兵马俑呈现千人千面的现象那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因为是用活人所制造,所谓活人俑的说法其实并不能站稳脚跟,据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破解和证实了秦兵马俑是用活人做模型然后进行烧制而成的,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在秦始皇陵中上千名兵马俑才没有完全形相同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