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糟糕家庭带给你抑郁症的4个因素,以及解决办法

【千问解读】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是一种冷色调的感觉,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种无力的,无助的,无望的感觉。
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在一生中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有过抑郁情绪。
女性多于男性,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女性因为生理特征,经期孕产哺乳等等,比男性有更高的罹患抑郁情绪的可能性。
还有DSM里抑郁情绪障碍中有经前期烦躁障碍,围产期前后抑郁。
所以女性朋友们面对更高的抑郁情绪风险,真的要对自己好一点。
当下对抑郁症的研究非常多,不过多数都是针对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这样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抑郁症都是由于生理原因影响的。
今天我这里从心理原因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产生抑郁症究竟和早年有什么关系。
表达情绪缺少支持和回应,感受被拒绝和孤独
婴幼儿的我们其实非常脆弱,除了生理不能自理,内心也是极其敏感的,这个时候父母的及时回应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形成儿童一个基本内心的安全感。
如果母亲冷漠而缺乏照顾,孩子会感受到彻底的孤独。
这些甚至会很难被言语表达出来,形成潜意识中最深的情感创伤。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1959年,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恒河猴做了类似的残酷实验。
他让新生的恒河猴一出生就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替代母亲”一起。
这两个“替代母亲”都是用铁丝架做的,一个是“铁丝妈妈”,小猴子可以在这儿喝到奶;一个是“布偶妈妈”,就是在铁丝架上放了毛茸茸的布,头型也弄成了恒河猴的样子。
最终结果显示,小猴子宁可自己挨饿,也不会走到冰冷的铁丝猴有奶的妈妈身边。
这应证了一点,相比奶水物质满足,小孩子更需要抚摸和情感的支持。
语言暴力
我不知道你从小到大是不是经常听到父母说:“你看别人家谁谁谁那么厉害,你怎么就不行?你真笨,怎么和猪脑子一样啊!”
要知道,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高,如果家长甚至当着很多人面这样训斥孩子,其实会严重给他造成伤害。
前些年一段视频引发人们深思,泰国一个叫Krua Boon Rod餐厅里面,一位父亲,跟儿子争吵之后,把枪放到儿子面前说:“有种你就别活了”,然后儿子直接对着头就是一枪,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爸爸躺在地上翻滚大哭。
有研究对5616个人的终身数据进行分析,这些人都经历了性侵犯,肢体暴力,和冷暴力(语言暴力,心理暴力等)。
那些遭受威胁、侮辱等语言暴力的,自杀率竟然和遭肢体暴力、性侵犯的想当!其中,语言暴力受害者抑郁症,焦虑症发病率是最高的!
据美国儿童统计局US. Childrens Bureau统计,美国每年有300万儿童遭受过冷暴力,但是却没有任何肉体上的伤痕。
叛逆期不被允许
小孩子在叛逆期时经常会对家长的意见说“不”,这里他们并不是在意家长说的对与否,这个时候孩子只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和意志有决定权。
如果家长总是以“是否听话”来制止孩子的叛逆,最终孩子可能会感觉对于自己的身体和意志是没有自主权的。
“听话”也会导致生活意义不明确,空虚感,被动接受各种际遇而无法提起兴趣。
要知道心理学中假性自体和面具人格就是这样来的,成人之后这个孩子虽然很懂事,但本质上是失去了自身主体性,是对自身的虐待(自虐)和过度自我控制、自我压抑。
自主权的缺失,也是无法感觉快乐的一个重要因素。
早年被抛弃,亲人离世带来的分离创伤
这里被抛弃也包括早年被送到奶奶姥姥或者其他人家里寄养。
对孩子来说,这其实会让他们感觉爸爸妈妈时不爱自己,也不要自己了,这会严重形成心理创伤。
我们对于年幼的动物进行研究发现,当小动物和母亲分离就会立马引发小动物的嚎叫和惊恐反应,之后就会伴随严重的抑郁。
后期只有通过他人的依恋才能缓解,所以研究发现早年存在严重分离创伤的人是很难在后续情感关系中建立稳定感,有分离创伤的人会在关系中过度付出,以避免对方不满意离开自己,或者根本不进入亲密关系,因为他们担心将来无法面对分离。
他们也可能与父母关系过于黏着,无法树立边界,因为一旦拒绝别人,也会担心关系破裂。
以上这些早期创伤会使人会表现出来以下的一些倾向,也就是所谓“抑郁型人格”:他们经常自我批评,感到内疚,对分离感到敏感,对抛弃、批评很敏感。
如果孩子抑郁该怎么办?
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给孩子营造家庭和谐,欢乐的环境会让孩子生活得更轻松,因为孩子有自我归因的能力,父母吵架,闹矛盾,都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是自己的错。
同时,我们要尊重、陪伴、关心她们,让她们知道“生病不是你的错,你是无辜的”。
告诉她们“不管你发生什么事,我一定会陪在你身边”。
家人的理解、包容、支持,是疗愈的良药。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希望明白这些造成抑郁的因素后,我们可以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多伤害。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更多心理疗愈文,可以参考我的学习经验:
都知道在焦虑抑郁中接纳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这里几个故事启发你一下!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文章,推倒阻碍改变内心的障碍!
看了高考701分学霸的分享,我发现了孩子学好小学数学的诀窍
一旦有不同意见者,就会被怼“等高考难过的时候后悔就晚了!” 刚好看到一位学霸分享的数学学习方法,她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学好数学,岂能只用刷题一言以蔽之! 浙江舟山女孩林愉涵,高考701分,数学143分。
她认为自己是没有数学天赋的人,但是又不服输,于是尽最大努力学习数学,进行过大量的限时训练,也对错题复盘。
不过她认识到,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如果仅仅靠量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回归课本,抓住基础才是王道,另外还要学会建模思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了她的分享,想起曾经看到的一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理论,原来好的方法都有同样的底层逻辑,小学生到底怎么学好数学?这3个诀窍很重要。
相信自己有无限潜能 有很多人认为学好数学需要天赋,但林愉涵并非天赋型选手,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所以不要误入天赋的怪圈。
她说:数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别人能行,我就不行呢?正是这样的信念,才支撑她去努力学好数学。
《学习力》中提到,要想提升学习力,最重要的前提是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告诉自己,我有无穷的潜能。
只有相信“我能行”,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才有可能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坚定地在看似困难的路上走下去。
很多孩子可能自己无法鼓励自己,就需要家长、老师推一把,让孩子对数学充满信心。
有一位在数学界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在上小学的时候数学极差。
有一次考试,他一道题也没有答对,老师非常生气,就在他的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0”。
后来又觉得这样会打击孩子,于是又改写成:“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取知识和智慧。
” 老师的鼓励和鞭策,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尊和自信,他下定决心好好学数学,成绩扶摇直上,最终成了专门研究数学的人才。
重视课本知识积累 无论小学还是中学,考试命题的规律都是中:易:难=5:3:2,其中基础知识占50%左右。
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记住并理解,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也能有不错的成绩。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做题遇到困难时,回看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看看例题,就会做了,这就是开始课本掌握不扎实的表现。
写书哥的一个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数学还不及格,他采取了夯实基础的策略,保证选择、填空不丢分,策略性放弃难题,结果数学考了120分,顺利考上重点大学。
小学数学没有那么多思维难度大的题目,扎实学好课本,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当然,学习课本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记住并弄懂弄透背后原理。
像数学满分学霸张宝嘉所说:在知识点后面附上一两道应用知识点的题目,把知识点学得透透的。
小学数学知识点虽然系统,但是非常零散,很容易被忽视。
比如一位家长发现小学二年级课本,每一个书本logo都对应一个知识点,有长度单位、测量方法、线段等等,孩子却不知道这些是知识点,被糊弄过去,能力不能提高,考试时抓瞎。
所以,要注意帮孩子或者提醒孩子提炼出知识点,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也就是把学过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梳理到一张纸上,复习的时候能够更高效地做到活学活用。
有学习专家发现,学习能力强的人就胜在能将这些知识点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因此融会贯通。
建立数学模型思维 林愉涵提到的建模思想,在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前言中就有描述: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数学中最难的就是应用题,很多孩子因为看不懂文字表达的意思,无法列出正确的表达式,得不到应有的分数,用数学模型思维就可以让问题变得简单。
数学建模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应用题的文字用图形化的方式表示出来,然后根据图形列出表达式。
图形更直观、更适合孩子的理解能力,所以看起来更容易。
比如下面这道题,文字洋洋洒洒一大篇,故事主角特别多,先把孩子绕晕了,不知道从何答起,如果画图就让问题变得一目了然。
关注数字部分,先画一个长的方框,代表小鹿采了5个蘑菇,再在下面画一个短的方框,代表小白兔采了3个蘑菇。
两个方框长度有差距,这就是小鹿和小白兔采蘑菇数量的差值。
根据这张图,孩子就能轻松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出算式5-3=2,按要求回答问题就可以了。
这个例子是非常基础的做法,数学应用题千变万幻,画图的形式也各有不同,需要逐个学习、练习才能掌握。
手头有一套很好的书《图解数学思维训练课》,可以帮孩子建立数学模型思维。
这套书一共3本,分别是数字与图形——加法和减法应用训练课、乘法与除法应用训练课、多步计算应用训练课。
孩子可以学到画图的基本概念,加减法、乘除法、多步计算画图法,包括部分-整体画图法、比较画图法、制作柱状图等等。
每个章节都分为3个板块,知识点学习、思维训练、英语小拓展,配有详细的图片、文字说明,便于孩子理解,让孩子亲手摆一摆、画一画,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从了解到应用、到拓展的学习目标。
设有特色steam板块,让孩子知道数学的实际妙用,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比如让孩子制作一张用电量的柱状图,比较每日用电量的多少。
了解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计算不洗手产生的感染效果等等。
都是非常有意思、非常实际的问题。
这套书还配套了16节动画视频课,以及一本《英语应用题练习册》电子版,让孩子理解更容易、拓展更多知识。
这是一套提升孩子数学思维、提高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好书,如果想训练孩子的建模思维,可以点击下面链接下单。
图解数学思维训练课 套装3册培养孩子的图形化思维 憨爸 5~12岁 ¥29.5 购买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2023高考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老师整理了15页必备知识点,吃透期末满分
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孩子才能不断地成长,从而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2.学习个体差异:每个孩子因为性格、学习力、兴趣点的差异,在某些知识点上,有些孩子能够很快的掌握,而有些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吃透。
所以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培养时,不要一味的模仿他人的方法,要充分考虑自身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3.知识的连贯性:数学的学习有非常强的连贯性,因此要注意学习的节奏,很多基础的知识点,却是后面解答难题的基础,倘若基础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后面的解题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为了保证孩子能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一定要夯实基础,基础知识点的利用至关重要。
下载完整电子版,请见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