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物种被收录,这些被宣布灭绝

曾有研究发现,地球上总共约有1万亿种生物,而人类目前已知的仅占总数的十万分之一。
这些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调查,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
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物种永远消失在地球上。
图说:《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历年数据量变化图。
图片来源:中科院生物多样
【千问解读】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报道,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生物?这个问题一直难有确切答案。
曾有研究发现,地球上总共约有1万亿种生物,而人类目前已知的仅占总数的十万分之一。
这些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调查,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
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物种永远消失在地球上。

图说:《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历年数据量变化图。
图片来源: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最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有啥变化?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在线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
据“物种2000中国节点”官网介绍,较2022版,2023版名录新增10027个物种和354个种下单元。
其中,动物界新增1476个物种和10个种下单元,植物界新增351个物种和24个种下单元,真菌界新增8202个物种和320个种下单元。
可以注意到,真菌界为2023版名录中新收录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

图说:“物种2000中国节点”官网截图
当天发布会上,除介绍最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外,还介绍了2022年国内新发表物种情况。
具体来看,在动物界,2022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17种。
这些新增物种包括新种97种,新记录17种,亚种提升为种级3种。
其中,两栖类最多(44种),其次为鱼类(28种)、爬行类(25种),哺乳类和鸟类相对较少,分别为14种、6种。
专家分析,鸟类新增物种数远远低于其他脊椎动物类群,这表明它们的分类研究工作可能相对系统全面。

来源: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对于昆虫来说,2022年中国共发表昆虫新分类单元1106个,包括1个新科、28个新属、8个新亚属、1069个新种及种下阶元。
对于植物来说,2022年国内共发表植物新属9个、新种278个、新种下类群19个、新记录属5个、新记录物种51个,重新发现多年未见物种4个。
在地域上,云南是中国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此外还有西藏、广西、广东、四川等。
专家发现,对于脊椎动物来说,新增物种涉及27个省域,其中云南37种、西藏19种、广西和广东均为14种、四川10种,累计约占新增物种总数的73%。
此外,对于昆虫来说,云南省也是中国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新物种数量占全国的28%。

图说:凌氏石豆兰 Bulbophyllum lingii。
黄明忠 摄
新物种接连发现,意味着什么?
“近段时间新物种发现越来越多,会不会是地球开始加速进化了?”“新物种是怎么诞生的?”对于接连发现的新物种,有不少网友表示好奇。
“新物种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
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现的植物新种数目在200个左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冰曾对中新网记者表示,除了不断发现新物种,国内的物种新记录也在增多。

图说:三峡地区发现的植物新物种——三峡白前 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刘冰表示,接连发现新物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研究条件提升,填补了采集空白。
从前因为受限于交通等条件,无法到达一些地区进行调查,现在交通、基建等条件提升,使野外考察能够更加深入到边境、深山等地。
二是一些常见的物种被重新分类和定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从前没有意识到是新物种的也被重新认识。
三是生态环境恢复,促进了物种恢复生长。
退耕还林、还草,使很多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原本处于濒危状态的一些物种得以恢复种群,从而更容易被研究者发现。

图说:雅江舌喙兰 Hemipilia yajiangensis。
胡光万 摄
此外还有研究者表示,新物种不断被发现,这表明我国在植被与环境方面的保护取得了成效,“植被是物种生存与繁衍的载体,是生物多样性赖以依存的基础。
植被保护得好,就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育。
”
新物种的发现有哪些作用?研究昆虫领域的专家表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处于一个衰减的通道。
有研究表明,世界上40%的昆虫物种数量正“急剧下降”,昆虫数量的下降速度大约是脊椎动物的两倍。
在这种背景下,新物种的发现和生物物种名录的及时更新对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图说:海南隔距兰 Cleisostoma hainanense。
黄明忠 摄
哪些物种减少了?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据国家林草局介绍,目前亚洲象、雪豹、东北虎、海南长臂猿、黔金丝猴、藏羚、莽山烙铁头蛇、苏铁、兰科植物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比如,华盖木由最初发现时的6株增长到1.5万株。
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多头,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增至6群37只,东北虎分布范围从长白山脉扩大到大小兴安岭,野外种群增至60只左右。
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98只,人工繁育朱鹮种群数量达到1496只,等等。

图说:白鲟成体。
危起伟 摄
不过,在新物种出现的同时,也有一些物种在消失。
根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微信公众号消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2年共公布了40余个物种灭绝的消息,其中包括有白鲟、宁明琼楠、墨西哥拟八哥、平塔巨龟、南方胃育蛙等。

来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科学数据中心
除此之外,2023年2月,伦敦动物学会还在期刊《动物保护》上发表一篇论文《“失去”的分类群和它们隐含的保护信息》,该论文列出了IUCN红色名录中的562个物种,至少有50年未曾被发现。
其中包括137种两栖动物、257种爬行动物、38种鸟类和130种哺乳动物。
煮饺子三点水
虽然也有不少人在致力于探索美食的道路上走偏了,误入“黑暗料理”的歧途。
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遵循着少数先辈成功的经验,毕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嘛。
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些祖传烹饪方法,时至今日,是不是还经得起科学的考验,仍然适用呢?煮饺子三点水年年除夕吃饺子,我们从小就会跟着大人念“煮饺子三点水”。
按照传统习惯,煮饺子的时候需要加三次凉水,民间俗称为“三点水”。
点水是为了不让水沸腾,让饺子不会因为水的沸腾而上下翻滚,导致煮破。
过去家里烧柴,很难随心所欲地控制火力,一般在旺火烧开水后下饺子,火力不能快速降下来,导致饺子在沸水中过度翻滚,容易破皮,于是老祖宗才想出了点凉水的办法。
然而,现在家中多用煤气或者电磁炉,火力大小随时可控,所以煮饺子就没必要点凉水,只需调整火力就可控制温度。
煮饺子建议煮饺子时,要用大火烧开水,打开锅盖放入饺子,锅里的蒸汽会很快散失,,饺子在滚水中不断翻动,可以熟得均匀,皮不易破。
否则,蒸汽会导致露出水面的饺子破皮。
等饺子皮熟了,再调小火力,盖上锅盖,很快馅就熟了。
家里现包的饺子,只要漂起来就基本熟了。
如果不放心,可以用漏勺捞出一个,用筷子戳一下,皮有弹性就证明熟了。
但速冻饺子必须煮15分钟以上才干保证完全熟。
武汉的老年大学有哪些?武汉这些地方将建老年大学
市民李先生家住东湖高新区绿地理想城小区,他的父母都退休了,担心父母生活无趣,他便考虑给父母报一个老年大学的学习班,比如老年舞蹈班等,充实父母退休后的生活。
李先生通过查找,没发现小区所处片区有老年大学,便到武汉城市留言板咨询。
东湖高新区回复李先生表示:绿地理想城小区周边暂无老年大学。
目前,老年大学已纳入东湖高新区光谷文化中心艺术建筑集群项目,项目位于高新大道以北、光谷三路以东的城市干道交叉口,已进入设计概念方案征集和探讨阶段,方案确定后所有工程同时开工。
周女士是江夏区庙山社区居民,即将退休,便想着退休后可以去老年大学学习,参加集体活动。
周女士说,庙山社区是个大社区,居民人口多,老年人也比较多,但社区缺乏供老年人学习娱乐的场所,希望这里能够开设老年大学。
江夏区老年大学负责人介绍,该区老年大学位于纸坊街古驿道,开设56门课程132个教学班,每学年就学人次达6000多,江夏城区的老年朋友主要集中在这里学习和活动。
今年受疫情影响,没有开展线下教学,待正常开学后,庙山社区居民也可以到这里报名入学。
同时,学校也在推进庙山社区老年分校的建设。
此外,武汉经开区一网民咨询,联投金色港湾及黄麻湖之间有一片空地,一直闲置,未来有何建设规划。
武汉经开区回复表示:相关地块被控制规划为文化设施用地,计划将社区服务中心结合老年大学统一建设,相关工作尚在论证中,未来将根据成果及开发区发展进行建设。
蔡甸区多位网民咨询蔡甸城市客厅项目的建设进展及功能设计。
蔡甸区回复表示:蔡甸城市客厅项目名称已调整为蔡甸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其中,该项目地块规划内容为图书馆、老年大学、全民健身中心等,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