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号大火与冯玉祥之死之谜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6-28 点击数:
简介:冯玉祥 1948年9月1日,从纽约驶往前苏联的轮船胜利号在航行途中发生火灾,中国将军冯玉祥遇难。

俄罗斯黑海舰队老兵巴尔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研究查证,搞清了与当年事故有关的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

1948年9月5日,前苏联《红星报》最后一版不显眼处,刊登了一条塔斯社的快讯,标题为《胜利号轮船发生不幸》:傲德萨9月4日电:8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启航,驶往傲德萨因处置

【千问解读】


冯玉祥
1948年9月1日,从纽约驶往前苏联的轮船“胜利”号在航行途中发生火灾,中国将军冯玉祥遇难。

俄罗斯黑海舰队老兵巴尔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研究查证,搞清了与当年事故有关的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


1948年9月5日,前苏联《红星报》最后一版不显眼处,刊登了一条塔斯社的快讯,标题为《“胜利”号轮船发生不幸》:“傲德萨9月4日电:8月初,‘胜利’号轮船从纽约启航,驶往傲德萨……因处置不慎,致使电影胶片着火,船在途中发生火灾。

有人员伤亡,死者中有冯玉祥元帅和他的女儿。

该船已被带至傲德萨。

调查仍在进行中。

”这篇报道还说,装殓冯玉祥尸体的灵柩已空运到莫斯科,按照元帅遗孀的意愿,尸体已被火化。

死者的几名家眷、苏军和社会代表参加了葬礼,死者享受到了阵亡军人的待遇。


这篇快讯引起了俄罗斯黑海舰队老兵奥克佳布里·巴尔·比留科夫的好奇。

要知道,在1948年秋,冯玉祥身死“胜利号”,这一事件在西方轰动一时,欧美媒体纷纷报道,但前苏联报纸对这一“不幸事件”却讳莫如深。


当时巴尔即将从加里宁格勒高等海军学校毕业。

他想方设法打探情况,但除得知已成立一个高级调查委员会外,什么也没有打听出来。

几个月后,巴尔从加里宁格勒高等海军学校毕业,被授予了海军准尉军衔,并再度被派回黑海舰队。

虽然他听说关于“胜利”号的调查正在进行中,但怎样进行却几乎无人知晓。

他后来还打听到,调查在保密状态下持续了几个月,斯大林曾亲自过问进展情况。

1949年初,前苏联法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秘密审判。

“胜利”号上的相关人员被判有罪,后来也没有得到减刑。


在1948年秋前往前苏联,这对冯玉祥来说绝非偶然。

1948年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他准备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如果不是在归国途中遭遇不幸,他也许会在新中国政府中担任要职。

作为未来新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意外辞世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猜测。


由于极想解开冯将军身死之谜,巴尔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研究查证,寻找与当年事故有关的细节,试图揭示“胜利”号火灾的真相。


“胜利”号
二战结束后,苏军打捞起一些半沉的德国旧船,在德国造船厂进行了维修,然后将其充实到了前苏联商业船队。

在这些船只中,有一艘1928年造的班轮“伊贝利亚”号。

前苏联船队接手后,为它起了个骄傲的名字,叫“胜利”号。

在那个年代,它算得上是一艘相当大型的客货两用船,可以搭载旅客340人,并可同时装载4000吨货物。


经过改造,“胜利”号的载客量达到了600人。

分布于四层甲板的客舱档次各不相同,既有宽敞明亮的高级包间,也有下层甲板狭窄拥挤的小舱。

为向乘客提供配套服务,船上设有一个音乐沙龙、数个餐厅、几间宽敞的休息室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

在船头和船尾还有6个货舱,可以存放乘客携带的物品和商业货物。

这艘船的救生设备不错,约有10条大舢板和大量救生圈。

但船上消防设施明显不足,轮机舱内的消防泵只能在局部使用,无力扑灭大火,或扑救船桥及别处的火灾。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船上的办公场所和走廊到处都摆满了灭火器。


1948年春,“胜利”号被划归黑海航运局,开始往返于傲德萨和纽约之间,沿途搭载从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回前苏联的旅客和货物。

“胜利”号船上乘务人员共计199人,船长帕霍洛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海员,从小在海边长大。

他的防火助理叫纳博金,接受过专门的防火培训。

船上其他指挥人员也都经验丰富,完全能胜任本职工作。


归 途
I948年6月至7月,“胜利”号迎来了航海学校的50名见习生。

他们随船顺利穿越大洋之后,7月31日又从纽约启航,随“胜利”号踏上了返回傲德萨的航程。

在驶离纽约港时,船上只接纳了323位乘客、277吨货物。

除少量散客外,船上乘客以前苏联外交部和对外贸易部工作人员及家属为主。

冯玉祥与家人也上了船,他们准备转道前苏联前往中国。


在海上航行数天以后,船长接到了黑海航运局的电报,命“胜利”号顺路去埃及亚历山大港,接收从埃及遣返回国的亚美尼亚人,把他们送回格鲁吉亚海港巴统。

8月22日,轮船离开亚历山大港,向巴统驶去。

船长随即向局里报告说,他接纳了2020名遣返人员、6名前苏联驻埃及使节及其家属,同时又装上了1500吨货。

在8月最后的几天,“胜利”号终于靠上了巴统的码头。


8月31日,“胜利”号折返向西,驶向傲德萨。

因大量亚美尼亚人离船,船上的旅客此刻只剩下310人。

9月1日中午1点,位于傲德萨的黑海航运局电台接到船上发来的航行报告,说“胜利”号已经驶过新罗西斯克,9月2日凌晨两点即可抵达傲德萨港。

此后,船上的无线电通讯就中断了,但起初并没有人对此产生警觉。


直到9月2日早晨,黑海航运局才开始探究无线电静默的原因,并请求出海轮船和沿途港口留意该船行踪,但没有人与“胜利”号取得过联系,也没有听见过“SOS”信号。

航运局感觉事情不妙,连忙向黑海舰队求援,几架海军航空兵飞机随之被派到海上。

当天晚上9点钟,一位飞行员在空中报告说,在雅尔塔东南70海里处,发现了已被烧焦的“胜利”号,轮船周围还有5条载满人的舢板。

接到通报后,救援队立即从费奥多西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等地出发,火速奔向出事船只。


大 火
“胜利”号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前苏联官方后来的说法是:9月1日13时,“胜利”号班轮驶经新罗西斯克后,继续驶向傲德萨。

当时的天气不错,可谓风和日丽。

见船将驶向终点,代理放映员、无线电技师科瓦连科决定,将电影胶片收拾一下,以便靠岸后将影片送回文化基地。

为此,他叫来了水手斯克利普尼科夫,请他在放映完毕后帮忙缠胶片。


电影胶片平时存放在船中部的一个小库房内,它的旁边是一些新近设立的三等客舱。

电影胶片一部分装在铁盒子里,另一些准备倒片的胶片则敞开放在桌上。

除了许多部电影胶片外,这座库房里还存放了大约两千张留声机唱片。

在用手摇装置倒胶片的过程中,因机械部件摩擦而迸出火花,进而引起胶片起火。

火星又引燃了旁边放着的胶片,火焰几秒钟就充满了整个库房。

几分钟内,火焰包围了轮船的中部,包括领航室、驾驶室、电台室、船长和领航员休息舱。

随后,火焰开始四处扩散,旋风般蚕食沿路的住所,冲击救生艇甲板,并逼近货舱和轮机舱。

以上就是关于胜利号大火与冯玉祥之死之谜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海胶州路大火灵异事件是怎么回事?疑似前身是一座火葬场

上海是我国金融中心,是一座世界级城市。

因其人口众多,车水马龙,所以难免有一些不幸的事情发生。

这几年最令人印象深刻是上海胶州路一栋大楼发生火灾,造成了在楼上多人死伤事件。

不过据网友透露在火灾的时候,发生一些灵异事件,下面小编就来盘点一下。

大火发生的起源这场火灾事故是在上海胶州路728号一栋教师楼,当时火势在10-12层最大,里面居住着许多退休的老师。

在火情发生第一时间内,消防迅速的出动并到达现场进行援救。

经过众官兵们不懈的努力,终于将这场来势汹汹的大火扑灭了。

最后在伤亡统计名单上,一共有58人在这场火灾中丧生,另有71人受伤。

当时许多围观群众看着这场无情的大火,令人非常可怕。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发生这样大的火灾可能和之前有一定的关联。

那么是什么联系呢?大楼前身是火葬场据吐露得知,这座大楼在没有建成之前,最开始是一个火葬场,而著名影星阮玲玉就是在这里火葬的,阮玲玉因自杀而死的,当时年仅25岁。

直到后来火葬场被拆除并建了一座教堂来镇压这里的鬼魂。

之所以要建立一座教堂,是因为这里死了太多人,人们在晚上的时候总会莫名听到一些哭声、叫声,还有一些比较奇异的声影,令当时许多人都不敢出去。

最后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建设,大量的建筑被推到并建成摩天大楼。

现在就是大家看到这座大楼,许多人议论道:这里就是一个大凶的地方,许多鬼魂会前来这座大楼索命的。

所以最后就发生了这起惨烈的火灾事故,真没想到这座楼真的成为了一座火葬场,不仅令人们深深感到痛惜。

诸葛亮宣皇帝司马懿几番较量 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历史小说《演义》中,在死后,出现了魏、蜀两国之间与的长期对峙。

诸葛亮为了完成隆中对策中北伐中原的战略部署,六出祁山,领兵伐魏,双方斗智斗勇,波澜起伏,战况之激烈,智慧之运用,超过了以往三国之间任何一次对峙。

两相比较,诸葛亮与司马懿,谁更厉害些?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呢?网络配图 诸葛亮在27岁的时候,就被刘备三顾草庐请出山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

而司马懿长期在帐下,不显山,不显水,原因是曹操认为司马懿“”,不是个安份人,不可付以兵权,时刻提防着他。

曹操曾做了个“”的梦,怀疑有人要。

他只想到父子,却没有想到司马懿父子。

不然,凭曹操之精明,断容不下司马懿。

继位后,司马懿破门而出,提出五路伐蜀的主张,虽然五路伐蜀被诸葛亮解破了,司马懿也进入了诸葛亮的视线。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自请都督操练雍、凉人马,显得忧心忡忡。

他倒不是害怕司马懿,而只是觉得这个人不好对付。

司马懿呢?尽管诸葛亮的名声比他大,但自信能对付得了。

两个人的心态不一样,如果仅从心理因素上讲,显然司马懿占据上风。

但诸葛亮是实干家,从愿望上讲,最好别碰上司马懿这样难缠的对手,但真正碰上了,那也只好面对现实,并且有能力压倒对方。

经过几次较量,双方渐渐摸清了底细。

真正第一次交手是街亭会战。

从战役部署上讲,诸葛亮略高司马懿,因为诸葛亮先派人马据守街亭,当司马懿的人马赶到,见街亭有兵把守,司马懿自叹“我不如也”。

但是当他发现守街亭的是个庸才,放弃当道,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时,立刻就振奋起来,接连击败蜀汉的街亭守将、高翔、等,并且乘胜追击,迫使诸葛亮演了一出“”。

网络配图 好险呵,诸葛亮差一点被司马懿活捉!这倒不是诸葛亮无能,而是诸葛亮不识才,派马谡领兵,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

马谡这个人平时显得比较聪明,在诸葛亮身边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被诸葛亮采纳了。

如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向诸葛亮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才有后来的,从而安定了蜀国的后方。

但马谡充其量只是个参谋人才,缺少实战经验。

他领兵到街亭,放弃当道扎寨,屯兵山上,副将王平反复劝阻:如果对方围山、断水,蜀兵就会不战自乱。

他却搬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教条,十分可笑。

自街亭战败以后,诸葛亮就谨慎多了。

诸葛与司马,一个是步步紧逼,一个是节节退守。

但诸葛亮取得的只是小胜,司马懿也只是小败,并未被打垮。

真正的决战只有一次,就是上方谷之战。

这场战役是诸葛亮精心部署的。

目的就是杀死或捉住司马懿,从根本上打垮魏国,完成北伐宏愿。

面对诸葛亮的布局,司马懿疑虑重重,虽然极不情愿,最终还是落入诸葛亮的圈套。

当周围大火烧起,一切都悔之晚矣,司马懿下马抱着两个儿子放声大哭,一切都结束了。

然而天不灭魏,突然天降大雨,司马懿父子。

诸葛亮在中被真正击垮了。

网络配图 上方谷之战是魏蜀交战双方的拐点。

从此,司马懿再也没有勇气面对诸葛亮,一味坚守不出。

诸葛亮给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乃佯笑曰:“视我为妇人耶”。

一个男人、一个军队的统帅懦弱到这种程度,可见被打服了。

诸葛亮屯兵渭水河畔,虽然采取了“屯田法”,但旷日持久,灯油耗尽,竟一命归天。

他是带着满腔的无奈离开这个世界的。

司马懿早在上方谷就被吓破了胆。

最后,“死诸葛走生仲达”,他的死期也不远了。

综合所述,这场对峙应该说没有胜者。

司马懿,以败仗换取时间和空间,最终拖垮了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而单纯从谁更厉害方面讲,诸葛亮无疑高过司马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胜利号大火与冯玉祥之死之谜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