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问为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27 点击数:
简介:承接上一篇,除了不能问是非题以外,还有“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也不适合在用户访谈的时候提问——这样会导致整个体验很糟糕,以及会让用户觉得你是在挑战

【千问解读】

承接上一篇,除了不能问是非题以外,还有“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也不适合在用户访谈的时候提问——这样会导致整个体验很糟糕,以及会让用户觉得你是在挑战。

具体原因,请看本文的分析。

在给初学者的用户访谈建议中,除了不问是非,还有不能问为什么。

对于不能问是非,大家即使说不出什么道理,但多少能领会。

但要说到不能问为什么,很多人会有更大的疑惑:“不是要5WHY么?”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被教育不但要问为什么,还要持续地问为什么,一直到彻底搞清楚为止。

持续追问的理念是没问题的。

但从执行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在访谈中直接问用户“为什么”。

“要多用小切口切入问题,详细地问发生了什么,多让对方叙事,少总结。

大部分人面对抛过来的总结性问题,都是蒙的,很容易不回答,或端出很乏味的回答。

只有个别特别擅长总结和思考的人,才可能给出有意思的答案。

刘钰,对有生活实感的东西本能的敏感// 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访谈录

在展开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跟大家补充一点基础知识。

在访谈时,所提的问题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类问题,而另一类的抽象类问题。

具体类问题指询问事实层面的问题。

受访者通过讲述一段实际的经历,讲解操作过程,回忆具体的地点、人物、时间等事实来回答。

比如:“昨天你是怎么过的?”,“如何了解到这款手机?”,“谁介绍你们认识?”等等。

这里需要额外说明一下,上篇提到封闭类问题和开放类问题。

具体类问题并不意味着是封闭题(“谁介绍你们认识?”)。

它也可以是开放类的问题(“如何了解到这款手机?”)。

抽象类问题指要求受访者进行归纳、概括的问题。

受访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总结出要点来回答。

比如:“你为什么喜欢他?”,“购买这款手机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自己是内向还外向?”等等。

同样抽象类问题并不等同于开放题(“你为什么喜欢他?”)。

它也可以是封闭类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内向还外向?”)。

用户对自己生活中的大多数产品或服务都不会去总结、思考、归纳原因。

在访谈中让他们总结归纳,他们通常都是凭直觉抛出几个观点,要么不对,要么不完善。

你持续追问“为什么”,会让受访者觉得你在质问他,挑战他的看法。

思维敏捷的用户还能圆回去。

但要碰到反应没那么快的,就很容易冷场。

他甚至会被你激怒,从而失去继续跟你对话的兴趣。

不光是用户,即使是专家,碰到话题比较大而且抽象的问题时,也会不愿意配合。

“问:做了那么多年的人物特稿,有什么得心应手的采访和写作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

答:这个问题太大了,几乎无从回答。

问:您在特稿写作中是怎样塑造人物的?

答: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几句话没法说。

卫毅,写作对我而言,是表达的需要//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访谈录

就象你问一个女孩:“请问你为什么喜欢他?”她很可能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或者给你一些没有什么营养的话,比如:“他对我很好啊。

长得也帅。

”诸如此类的。

你似乎理解了,但也体会不到“喜欢”的感觉。

但如果你跟她聊他们是怎么认识的,他是如何追的她,有哪些被感动的瞬间,经历过什么样的挫折,两个人如何克服……。

这样访谈对方会更容易回答,你也能在具体而生动的细节中体会到她为什么喜欢他。

以上是不能直接问用户“为什么”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被问为什么的体验真的很糟糕。

虽然我的工作经常在回答“为什么”,但我一点儿也不享受别人硬梆梆地扔过来一个“为什么”。

那感觉就像受到了一记直拳的攻击。

初学者们在找到一个问“为什么”的时机时,通常都表现得兴奋,好像发现了猎物似的猛然出击。

但被问的人往往都会先愣一下,定定神然后再回答。

作为受访者访谈本身的体验,实在是很不好!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种问题让受访者的感受更好一些。

Gump: “访谈中不能问用户为什么”

某人:“为什么?”

和:

Gump: “访谈中不能问用户为什么”

某人:“哦?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所以,如上面的引文所说,问用户问题要尽量让对方叙事。

让他回答自身经历的故事,印象深刻的体验。

这些都是他个人的亲身经历,他回答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处,也会很容易带你一起走入他的故事和体验。

你也更容易在他的讲述中同理他的感受。

那么,在实际访谈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很多问题的追问都可以被简化成“为什么”。

展开的思路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展开策略。

我在这里尝试着归纳出三种比较常见的类别来加以说明。

追问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是很常见的一类大家会问为什么的场景。

比如上面提到的购买的原因,使用的原因等等。

这类问题展开的基本思路是重塑当时的场景,邀请受访者讲述从认知—>了解—>比较–>决策的过程。

何时在什么场合/情况下产生了想法,在哪些渠道进行了解,在过程中比较了哪些东西,最后如何进行决策等等。

追问印象/体验的来源。

这类场景也很常见。

比如受访者说:“XX品牌的服务真差/真好。

”,“XX品牌好时髦。

”很多人也会不假思索地问为什么。

更好的做法是了解之前经历过什么事情/看到/听到什么给他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也要邀请对方回顾当时的场景是什么,他和品牌方的服务人员如何互动/在哪些流程或触点上产生了好的或不好的体验/这些印象/体验的后果等等,以了解/同理他的印象来源。

追问判断的依据/对概念的喜好等与态度相关的看法

比如受访者在比较两个品牌或概念的时候,觉得某一种更好,或者觉得某一款产品比另一款更具个性等等。

相比于直接问为什么,也可以把问题拆解。

比如对于概念测试类的问题,他注意到了概念里的什么?对痛点有什么样的共鸣?利益点如何让他受益?还有什么样的疑问?等等。

总体的原则就是要把抽象性的问题想办法拆解成具体的问题,让受访者讲述他的经历、体验,在不同的事实间不断挖掘细节以建立起联系,形成对于受访者更立体的理解。

凡规则必有例外。

“不问为什么”这条也不例外。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问为什么?

在事实细节挖掘充分的情况下跟对方一起总结原因。

如果之前跟对方已经就她的的恋爱过程中进行了很充分的了解,也不妨在之后以原因总结结束。

可以邀请对方跟你一起总结一下“为什么你喜欢他?”。

受访者在前面的访谈中已经被你带回了恋爱场景,对于为什么这个问题也有了充分的预热和思考。

这样跟她总结为什么是合理的。

谈话的氛围已经建立,对方已经适应了你的提问,了解你想了解什么。

就象上一篇提到,会有人不知道过于开放的问题一样。

也有些人会觉得聊开了之后,听到“对于这个问题,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呢?”这类文绉绉的提问反而觉得别扭。

根据现场的情况灵活使用“为什么”也是可以的。

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为什么一定指向抽象的归纳。

在一个已经构建好的场景中,为什么也可能指出非常具体的回答。

不问为什么表现上看是提问技巧,实际上是思维习惯。

为什么是一种被简单化,泛化的提问方式。

很多内容都可以直接问“为什么”,从而把思考的工作抛给受访者。

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访问员在日常的练习中,要有意识地思考自己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到底是想了解什么。

把简单的三个字立体化,丰富提问的内容和细节。

要知道,再高明的访谈技巧也不能取代思考的深度。

本文由 @Gump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成考生快核对这三件事!没完成进不了考场哦

·成人高考· 提醒一:考试必带物品清单 考试证件: ①考生本人有效的二代身份证原件 ②纸质版准考证 考试工具: 2B铅笔、黑子字迹签字笔(0.5毫米)、橡皮擦、直尺、三角板、圆规等。

提醒二:做好考试准备 同学们要提前做好考试准备,提前熟悉考点具体地址,安排好出行方式,规划好交通路线,避免因迟到而无法参加考试。

如果离考场较远,建议提前一天订好酒店,做好考前准备。

考前30分钟凭准考证、身份证进入规定的考场,对号入座;已到考生,必须在点名卡的签名框内签名确认;开考信号发出后才能开始答题;开考15分钟后不准进入考场;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前30分钟,出场后不得再进入考场;考试终了信号发出后,应立即停止作答;严禁带走试卷和草稿纸。

提醒三:考场须知 考场严禁携带物品清单 一定不要携带涂改液、胶带纸、任何书籍、笔记本、资料、报刊、草稿纸、通讯工具、电子计算器(可以使用计算器的课程除外)等进入考场,否则会被视为违纪行为,取消该科目自考成绩。

温馨提示:调整好考前心态 考试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考察,也是对考试心态的考察,如果过于紧张、怯场、压力大,也会影响发挥。

越是到考前越是不能慌!以下几点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注意力问题 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怎么办?由于年龄或者是精力不够,很多成考生学习专注力和以前比都有所下降,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备考计划。

如果不能长时间集中,可以用注意力转移法,即文、理科目错开复习。

如语文是发散思维、数学是逻辑思维,这种差度较大的科目交叉复习背诵,使左右脑的交替休息。

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也可在备考时可把手机交由家人保管没学完别玩儿!) 劳逸结合问题 老想休息怎么办?先定目标,完成才能休息!比如,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可以休息10分钟。

但是不建议用玩手机来作为奖励,因为很可能一玩儿就停不下来!可以用放空、转一圈、补充能量等方法来休息。

自信问题 “复习了才发现成考的考试内容还真不少,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好,分外焦虑怎么办?”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就是学不会怎么办?” 遇到这类问题,一我们要明白,别人不一定比你强,你坚持学习多一分钟就多一分希望,目前谁坚持到底就算赢了! 二是现今时间宝贵,要多做常考的、基础的题,既能提升我们的自信,也能再一次加固知识记忆程度,简单题不丢分!

自考经验分享:少走弯路的“避坑指南”

宝子们,自考这条路,简直就是一场“升级打怪”的冒险游戏。

如果你不想被各种坑绊住,那可得好好听我说说这些经验,保证让你一路“躺平”。

一、明确目标,别瞎忙活 自考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得先搞清楚为啥要自考,是为了升职加薪、考研考公,还是单纯想提升自己?目标明确了,学习才有方向。

比如,你想考公,那《行政管理》专业可能更适合你;要是想进互联网大厂,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是你的菜。

二、选对专业,少走弯路 选专业这事儿,可得慎重。

要是选了个冷门专业,不仅学习资料难找,说不定还会停考,到时候你哭都来不及。

而且,要是你对专业不感兴趣,学起来那叫一个痛苦。

所以,选专业时,多看看就业前景,多问问过来人的意见。

三、制定计划,别当“拖延癌” 自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儿,得有个详细的学习计划。

比如,你这次要考三门课,那就要把每门课的复习时间都安排好。

每天固定学习几个小时,周末再集中复习一下。

要是你总想着“明天再学”,那估计考试的时候就得“凉凉”了。

四、抓住重点,别死磕 自考的科目那么多,要是你从头到尾一本本背,那估计得累死。

告诉你个小秘密,自考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才是“通关秘籍”。

考试大纲会告诉你哪些是重点章节,历年真题能让你知道考试的题型和重点知识点。

抓住这些重点,花20%的时间就能拿到80%的分数。

五、远离“坑货”机构 想自考的同学,肯定会被各种机构“围攻”。

但告诉你,能不报机构就别报。

很多机构就是割韭菜的,收了钱啥也不管。

要是你真的需要辅导,找官方的助学点,那才是靠谱的选择。

就比如我们班领创培训学校,是一所直属山东省内高校的函授点,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正规性,选择我们,吃不了上当受骗的买卖,只会让你感受到领创是一所实用性的“香饽饽”。

六、利用碎片时间,效率加倍 宝子们,自考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你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比如,上下班路上、午休时间,都可以拿出来背背单词、看看知识点。

现在手机上有那么多学习APP,随时随地都能学,效率直接拉满。

七、心态放平,别焦虑 自考这事儿,急不得。

要是你天天焦虑,那学习效率肯定大打折扣。

考试前紧张是正常的,但别太焦虑。

考前多做几套模拟题,熟悉熟悉考试节奏,心态自然就稳了。

宝子们,自考虽然有点难,但只要方法对了,少走弯路,那肯定能拿下。

别再犹豫了,赶紧制定计划,开始你的自考之旅吧!

加入收藏
               

为什么不能问为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