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二品的总督和从一品的总督有什么分别?哪个官职更大一些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1 点击数:
简介:的时候,总督作为同时掌管几个省份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属于清朝最高级别的官员。

正因为总督位置重要,所以清朝对于总督,曾设立多个不同官阶,让他们行使不同职权,处理不

【千问解读】

的时候,总督作为同时掌管几个省份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属于清朝最高级别的官员。

正因为总督位置重要,所以清朝对于总督,曾设立多个不同官阶,让他们行使不同职权,处理不同事务。

清朝官职中,总督规定官阶为正二品。

这是清朝授予总督的基本官阶。

清朝官职分为九品,每一品有正、从两个级别。

按照清朝官制,正二品官阶在清朝时,属于第三等级的官职。

不过,后来清朝推出一项规定,地方总督在兼任兵部尚书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位。

这两个职位都是从一品官阶。

所以,总督由此获得从一品级别的官阶。

最少见的情况,则是正一品官阶的总督。

清朝的时候,如果需要处理一些重大事务,可能会让总督兼任大学士职位。

比如晚清时,担任陕甘总督平叛西北时,就曾兼任大学士职位。

不过,正一品总督仍是少数的特例。

大部分情况下,总督都是担任正二品或从一品官阶。

正二品总督跟从一品总督,自然有很多区别。

最大的不同,首先在于待遇。

清朝对官员的待遇,主要以品级为依据。

品级的不同,直接影响官员服饰俸禄、住房。

甚至官员将来退休后的待遇,都跟品级有很大关系。

对于清朝官员服饰来说,最直接的标识,就是他们官服上的补子。

总督属于文官,官服上会绣有飞禽。

如果是一品总督,会在官服上绣仙鹤;正二品总督,则会在官服上绣锦鸡。

在顶戴的顶珠上,一品总督可以用红宝石,正二品总督只能用珊瑚。

不过,这个情况到时期有改变。

雍正年间,朝廷推出以玻璃代替宝石。

所以,一品总督的顶珠就成了红色明玻璃,正二品总督为红色涅玻璃。

不过,因为总督无论是一品,或者正二品,都是属于高级官员。

所以,他们都可以佩戴花翎,穿五爪九蟒的蟒袍,悬挂108颗朝珠。

而在住房上,一品总督可以享受20间房子规模的四合院。

正二品总督可以居住15间房规模大小的四合院。

这种住房,类似于福利分房,由朝廷承担。

当然,各地环境不同。

不一定住的都是四合院。

只是规格大小仍然保持。

至于俸禄,清朝官员的俸禄,主要以品级作为区分。

如果是一品总督,朝廷规定俸禄一年为180两白银。

正二品总督,一年规定俸禄为155两。

不过,这笔俸禄并不是总督的主要俸禄来源。

作为一个地方官,总督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养廉银。

养廉银跟规定俸禄的差距,可能是上百倍。

而养廉银的收入,各地总督都有不同。

因为是地方封疆大吏,即便总督退休后,也可以享受极高待遇。

除了因为在任时品级带来的规定俸禄差距,以及总督级别高低对评判标准的影响。

其余没有太大区别。

不过,对于总督来说,这些差距还不大,真正的差距,还在于职权的不同。

清朝时,总督的职权是掌管军政大权。

但是,对于一个正二品总督来说,想要完成这个职权,其实是有些艰难的。

从节制军队的角度讲,清朝授予总督可以节制绿营的权力。

但是,绿营军最高地方掌管“提督”,属于从一品官阶,级别高于正二品总督。

即便清朝行使文官节制武将的制度。

可是,级别不同,这种对武将的节制,就无法实现。

而地方又不归总督节制。

这样一来,总督的军政大权,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而在监督辖区内文武官员的职权上,也会落空。

毕竟正二品不是专门的监察官员,没有办法在官阶比其他官员低的情况下,对其他官员进行监督。

当然,一般的民政事务是可以正常执行。

但是,这让清朝对总督的期待落空。

而从一品总督兼任的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

兵部尚书虽然只是挂官衔,但在军事上,拥有很大的说话分量。

都察院是清朝设立,专门用来检查官员的机构。

右都御史又是都察院中,仅次于最高长官左都御史的官职。

所以,可以很好行使监察文武官员的职权。

也就是说,只有兼任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职位的从一品总督,才可以完整行使地方军政大权的职权。

随机文章最震撼的广西河池金城江机场,建在300米悬崖上北极圈里的富兰克林木乃伊,因铅中毒而死在探索航道的路上小行星撞击地球2018年若发生,威力堪比1000颗原子弹长剑10巡航导弹威力,杀伤范围2公里能瞬间摧毁万吨级舰艇为什么挖到太岁会死人,太岁值钱勾起心中邪恶的欲望/造成1人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战国乱世中的“恶女”迷雾:浅井茶茶的权力困局与历史审判

浅井茶茶的人生轨迹与日本的血腥动荡深度交织。

作为近江大名浅井长政与织田信长之妹织田市的长女,她七岁目睹父亲自尽于小谷城,兄弟被处决;十年后母亲与继父柴田胜家在越前北庄城自焚,三姐妹被迫依附于曾毁灭家族的丰臣秀吉。

1587年,茶茶成为秀吉侧室,先后诞下夭折的鹤松与继承者秀赖,这一血脉关系成为她介入政治的核心筹码。

在丰臣秀吉晚年,茶茶通过掌控淀城积累政治资本,其居所“淀殿”逐渐演变为丰臣政权中枢。

秀吉死后,她以监护人身份介入政务,与正室北政所宁宁形成尾张派与近江派的对立。

这种分裂直接导致爆发,石田三成率领的西军与德川家康的东军争夺天下,最终以西军溃败告终。

茶茶的政治参与被后世史家视为“丰臣政权崩溃的催化剂”,但需注意,其决策始终受制于战国女性难以突破的性别桎梏。

恶女标签:权力博弈中的性别污名化 江户时代史书将茶茶塑造为“战国第一恶女”,指控其“恣意妄为”“权欲熏心”。

这种评价存在明显历史偏见: 生育工具的逆袭:作为唯一为秀吉诞下子嗣的侧室,茶茶的政治地位完全依赖于亲子关系。

当秀吉将秀赖确立为继承人时,她被迫从幕后走向台前,这种“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处境常被简化为“主动夺权”。

关原合战的中立争议:茶茶在战役中保持观望态度,实则因丰臣家内部派系林立,其直属武将仅限于大野治长等近江系家臣,难以形成独立军事力量。

这种战略收缩被后世曲解为“愚蠢无能”。

大阪冬之阵的谈判失误:1614年德川家康围城时,茶茶拒绝拆除防御工事换取和平,导致次年夏之阵爆发。

此举虽加速丰臣氏灭亡,但本质是维护武家尊严的必然选择——主动投降必遭清洗,死战尚存一线生机。

更值得深思的是,茶茶的“恶女”形象与同时代男性枭雄形成鲜明对比。

德川家康通过“下克上”夺取天下被赞誉为“老狐狸”,而茶茶为保护幼子发动的抵抗却被贬斥为“妇人之仁”。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封建史观对女性参政的深层恐惧。

烈火焚城:悲剧终章与历史反思 1615年大阪夏之阵,德川军攻破天守阁。

目睹城池沦陷的茶茶选择与秀赖、侍女大藏卿局等人在米仓自焚,终结了丰臣氏二十六年的统治。

这一壮烈结局在江户时代被演绎为“因果报应”,却在现代史学研究中引发新思考: 权力结构的牺牲品:茶茶始终处于“代理执政者”的尴尬位置,既无独立军事集团支持,又缺乏法理正统性。

其政策反复实为应对德川氏步步紧逼的应激反应。

文化符号的异化:从能剧《淀殿》到现代影视作品,茶茶形象被不断解构重塑。

2016年大河剧《真田丸》中,她被刻画为与真田幸村产生情感纠葛的复杂女性,这种艺术加工虽偏离史实,却折射出当代对历史人物“人性化”解读的诉求。

女性政治的永恒困境:茶茶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女性参政的悖论——要么沦为傀儡,要么被妖魔化。

她试图在男性主导的权力游戏中为子嗣谋求生存空间,最终却成为制度性暴力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作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古国,其疆域范围远超现代福建省行政区划。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正二品的总督和从一品的总督有什么分别?哪个官职更大一些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