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后四大须生与天津的渊源

二十年代中叶,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其后高庆奎因病嗓退
【千问解读】
二十年代中叶,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其后高庆奎因病嗓退出舞台,谭富英声誉鹊起,有一时期,谭代高进入“四大须生”行列。
到了四十年代,言、余先后谢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一定声望,于是,又演变为“马、谭、杨、奚”后“四大须生”,直至今日。
这两届“四大须生”都以其独具风格的精湛技艺,开创了京剧老生行的锐意求新的道路。
他们对全国京剧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天津也不例外。
对于马连良在天津的演出经历,我们不妨回溯一下;1925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二十四岁的马连良,随同当时声誉鹊起的杨小楼、梅兰芳、程艳秋、韩世昌来津,马与程合演的《审头刺汤》,顿即赢得观众的赞美。
马连良之《审头刺汤》 1927年,马连良搭朱琴心戏班,在戏院演出,朱琴心演《阴阳河》时所带鬼发(白纸穗)不慎引火,烧伤面部,回京治疗,马连良遂代朱挂头牌,然上座不衰。
从此,马连良自张一军,驰骋天津剧坛达三十六年。
三十六年中,马连良的表演艺术曾出现几个高峰:从1927年冬至1931年秋,马连良曾同名净郝寿臣七次来津联袂合作,他们最著声望的戏是《青梅煮酒论英雄》,马饰,郝饰,在刘、曹饮酒纵论天下英雄的那场戏,马为表现刘备的机警多智,声东击西,处处设防,而郝寿臣也以浑厚恢宏的念白,配合不同的神情变化,来展示曹操狡诈多疑的性格,整个戏做到丝丝入扣,。
《夜审播洪》一剧,马饰,郝饰潘洪,在寇准夜审潘洪的重点场子中,马连良以他的干净明爽,抑扬动听的白口,充溢着富有正义感的激动情绪,而郝寿臣则以几段[二簧导板]、[原板]转[摇板]的沉狠有力的唱腔,显示出奸臣潘洪的骄慢专横。
其他剧目,象马、郝合演的《火牛阵》、《除三害》、《四进士》等,也可谓铢钢悉称,工力悉敌。
通过此次合作,马连良在天津奠定了他的坚实的地位。
1933年4月13日至16日,马连良与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在天津春和戏院的联袂合作,更是轰动菊坛。
四天中,共演出六场戏(包括两个昼场),马、周合演的戏有《十道本》、《一捧雪》、《小桃园》、《摘缨会》与《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马还单演《武乡侯》、《战北原》,周单演《连环套》、《打》。
应该提到的是,三十年代,京剧界的“京派”对“海派”的门户之见还相当深,马连良锐意京剧艺术的革新,才毅然与周携手合作,马此举对打破京剧门户之见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自此,“南麒北马”,名传于世。
马连良的这种艺术革新精神,还见于1936年9月19日天津中国大戏院落成之时。
当晚,马露演开幕戏《借东风》.舞台大幕一拉开,观众看到的是一幅湘色绣着马拉古战车图案的装饰天幕,古朴典雅,简洁大方。
同时,在乐队前面增设了圈屏,使乐队与演出区隔开,还取消了检场人员,从而净化和美化了舞台。
1938年冬至1941年夏,马连良与当时“舞台新秀”的张君秋合作,尤为的梨园佳话,马连良一向提携后进,象叶盛兰、袁世海等,都曾爱到他的器重,1938年张君秋才只十八岁,马连良看到张是个颇有才华、极具发展前途的青年,为培养他,同他一起合演了《龙凤呈样》、《三娘教子》、《一捧雪》、《游龙戏凤》、《宝莲灯》等众多剧目,这些戏充分展现了马、张的艺术风采,多年来一赢为观众称道。
建国后1955年,马连良与谭富英、裘盛戎参加北京京剧团,次年冬张君秋加入。
1958年6月,马、谭、张、裘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演出,场场爆满,观众认为马连良与谭富英这两位卓越的老生名家能同台精诚合作,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这也说明马在党的教导下思想觉悟的提高。
在历时三个星期的演出中,马、谭、张、裘通力合作的《秦香莲》与《四进士》,最受观众的欢迎。
次年(1959年)6月5日起,又在天津露演整整一个月,他们四人合作的《孤儿》,连演多场,声势不减,马连良饰演的程婴,极博观众佳评。
马连良、张君秋之《赵氏孤儿》 1961年3月,他们再次来津,带来新编历史剧《罢官》、《》与《》,同样受到观众的爱戴。
马连良在津最末一场演出是《四进士》,1963年1月10日,在第二工人文化宫。
从此,这颗晶亮闪烁的明星在十年浩劫中便黯然消失了。
谭富英是继马连良之后,成就卓著、舞台生涯最长的须生名家。
从谭富英在天津整个演出来看,他在艺术上走的是一条稳扎稳打的道路。
他不象有些演员刚从科班出科,便忙于组班,自挑大梁。
谭富英自“富连成”科班出科以后,可能因为倒仓,调息养嗓,直到数年后,1924年7月,他才来到天津参加了著名女伶碧云霞的戏班,以二牌老生的身份,演出《定军山》、《南阳关》、《洪羊洞》、《当锏卖马》一系列谭派名剧,给予观众良好的印象。
随后,谭富英一面搭一些女伶的戏班(如金友琴、胡碧兰、关丽卿、陶默庵、雪艳琴等戏班),同时与当时已有一定名望的名伶荀慧生、尚小云、筱翠花合作演出。
像1928年4月,他曾搭荀慧生戏班露演于明星戏院。
荀慧生多演自己的本戏,谭富英则唱压袖,演出他的谭派剧目。
他与尚小云在天津有过长期的合作,从1930年3月至1933年6月,三年多以来,尚、谭合作达七八次。
他们联袂合演的有《四郎探母》、《红鬃烈马》、《桑园会》、《审头刺汤》等剧,那时筱翠花也加入尚班,谭富英并与筱合演过《坐楼杀惜》。
谭富英之《定军山》 谭富英在天津艺术日臻成熟,拥有众多的观众,终于,于1933年10月,在明星戏院与云丽珠、周瑞安、侯喜瑞合作,上演了谭门佳剧《失空斩》、《定军山》、《四郎探母》等。
由此,谭富英的声望日增。
他从1934年至1947年,始终以头牌的领衔地位,年年来津,甚至一年要来四、五次。
如1937年7月与1939年4月,谭与张君秋两度来津,同演《四郎探母》、《红鬃烈马》、《桑园会》、《打渔杀家》等剧,深博佳评。
特别是从1942年3月至1947年8月,谭曾与当代名净金少山多次合作,露演《大探二》、《捉放宿店》、《黄金台》、《法门寺》、《失空斩》等一批名剧,两人精湛的剧艺,犹如新云朗月,相得益彰。
新中国建立后,谭富英与裘盛戎合作,成立“太平剧团”,上演了戏剧家翁偶虹编写的《将相和》,在津颇受欢迎。
谭富英在“完壁归赵”、“渑池会”、“负荆”几个重点场子中,充分发挥了谭派艺术的特色。
象前半场谭饰的,在过函谷关时由[西皮导板]转[原板]的大段唱,酣畅舒展,清朗明快,“扑油锅”的吊毛、甩发,,很见功夫。
后半场当廉顿后,谭富英所唱的一段[二簧碰板]、[回龙]转[原板],则又委婉有致,细腻传神,将蔺相如满腔推心置腹之情,表露无遗。
1958年6月至1961年3月,北京京剧团数次来津,所演剧目中以《赵氏孤儿》评价最高。
当然,此剧马连良饰演的程婴,堪谓马派剧目中又一新的“珍品”。
而谭富英扮演的忠心报国、嫉恶如仇的老臣赵盾,在后花园赵盾焚香祷告时所唱的一大段二簧唱腔,激越悲怆,,有力地表达出这位的老丞相忧国忧民的心情。
1961年后,谭富英因身体健康欠佳,便未再来津了。
谭富英《赵氏孤儿》饰赵盾 到了四十年代,言菊朋、余叔岩先后辞世,杨宝森、奚啸伯声誉日盛,受到观众拥戴,遂被选入后“四大须生”之列。
杨宝森的成名,是经过刻苦的磨炼与奋斗。
杨宝森初入津门献艺,时在1929年4月,那年他整二十岁,搭著名女伶章遏云班挂二牌。
此后十二年——1930年至1942年,杨宝森曾十余次来津,陪同陆素娟、荀慧生、梅兰芳、程永龙、吴素秋、宋德珠、程砚秋等著名演员演出。
就在这十几年间,杨宝森刻苦自砺,他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嗓音条件,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杨宝森于1943年7月,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正式组班挂头牌,配角有周素英、叶盛兰、马富禄等。
当时他以《失空斩》一剧名闻津门。
《失空斩》杨饰,唱腔委婉细腻,以情传声,含情于腔,尤其《》一折中的[摇板]“问老军因何故纷纷议论”,此句第二个“纷”字用颤音行腔,略作小停,紧接“议’’字加个极短促的“呀”字衬音,而“论”字绷音喷直,屹然峭立,十分巧妙地唱出人物此时此境的内心情绪。
“城楼”的两段唱,则苍凉古淡,非常自然。
1944年1月,杨宝森再次在中国犬戏院演出,又以《》一剧轰动天津。
这出戏包含西皮、二簧与反西皮多种板式,集中了杨派艺术的精华。
杨宝森为表现的悲愤落魄的心情,他在《文昭关》一折“叹更”二簧唱腔中,起伏跌宕,旋律变化极为丰富。
他基本上用的是中、低音唱腔,唱得如泣如诉,痛之切肤,而[哭腔]。
爹娘啊”的“爹”字所使用的脑后音,凄楚悲凉,直冲而上,更是杨派声腔的一大特色。
天津解放伊始,杨宝森先后与杜近芳、尚小云来津公演.1956年,天津组建国营京剧团,邀请杨宝森参加,杨当时已成立宝华社,经常在京露演。
为此,他向天津方面提出,他如加入天津市京剧团,宝华社人员必须全体吸收入团,剩下一个,他也不便先行,这很说明杨宝森的艺高德重,他唯恐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人有所流落,生活无靠。
结果,宝华社七十余人,全部并入天津市京剧团。
天津市京剧团于是年8月成立,杨宝森任团长。
杨从当年9月至次年2月,除演出代表作《失空斩》、《伍子胥》外,还演出《》、《击鼓骂曹》、《洪羊洞》、《搜孤救孤》、《奇冤报》等剧。
但杨因体力孱弱,肩背生疮久治不愈,每演《四郎探母》被擒一折中的吊毛已难胜任,只得演后半场“见娘”至“回令”,前面的戏则由其弟子程正泰扮演。
1957年2月13日,杨宝森在津演毕最后一场《奇冤报》,即回北京医病。
1958年3月遽以病逝闻,终年仅四十九岁。
杨宝森之《四郎探母》 奚啸伯同杨宝森一样,也是四十年代进入后“四大须生”的行列.作为老生演员,奚啸伯身材略矮,扮相清癯,嗓音也不宽亮,天赋条件如与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马连良、谭富英相比,是有相当差距的。
但他刻苦自砺,钻研不息,终成一代京剧老生名家。
奚啸伯未入正式科班学艺,初拜言菊朋为师,学了不少谭派戏(言当时被称为“旧谭派首领”)。
后又向余叔岩问艺,并吸收马连良、高庆奎、王又宸、卿、时慧宝众人之长,融汇贯通,成为独创一家的。
奚派”。
1932年岁末,奚啸伯由票友在天津正式“下海”,顿即引起观众的注目,那年他二十二岁,搭的是驰名一时的武生尚和玉戏班,二牌旦角为陶默庵,他挂三牌。
奚常同陶合演《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剧,有时奚在中轴单挑一出,如《捉放曹》、《击鼓骂曹》、《上天台》等。
到了1933、1934年,奚啸伯除与“国剧宗师”杨小楼合作时仍挂三牌外,他同尚小云、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马德成、胡碧兰、金友琴、雪又琴、李香匀等名伶先后合作,都一跃而为二牌。
1935年1月,奚啸伯自挑大梁在春和戏院露演。
转年1936年,有两件事顿使奚啸伯声望直升。
当年初春,天津茶商李伯芝妻七十寿辰,假明星戏院举办堂会,邀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众多名伶参加,派定余的戏码为《群英会》。
余叔岩有意提掖奚啸伯,假称有病不能来津,让奚代演。
但在北京寓所,余叔岩特意将《群英会》的戏细致地传授给奚,要奚大胆应命。
当奚啸伯来到天津、台上挂出奚代余演的牌子时,观众纷纷议论,不知奚啸伯到底剧艺如何,是否能担此重任?没想到奚在台上完全走的是余叔岩路子,引起观众的交口盛赞。
是年10月,梅兰芳来津在中国大戏院演出,奚啸伯在梅剧团中挂二牌。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奚同梅合作的剧目有《探母回令》、《汾河湾》、《王宝钏》、《三娘教子》、《法门寺》、《》等,奚啸伯演得,自然熨贴,很收红花绿叶之效。
奚啸伯之《打渔杀家》 奚啸伯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十年浩劫中更是备受折磨,以致半身不遂。
但他尽管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力,对党的文艺事业的火炽感情并未稍减。
奚参加了河北省石家庄专区京剧团,从1958年起多次来津露演,特别是他演的《白帝城》与《范进中举》两剧,更为人所称道。
《白帝城》中,奚啸伯饰刘备,在手捧灵牌哭祭时所唱的一段[反西皮二六],他运用的是错骨不离骨、耍板耍腔的唱法,用悲怆凄恻的音调,以情带声,唱中含泣,直如鹤唳九霄,感人肺腑。
奚啸伯演的《范进中举》,是当代文学家汪曾祺根据《儒林外史》的情节编写的。
奚啸伯饰演的范进,将这个既可卑又可怜的人物勾勒得维妙维肖,充分展现出知识分子身受八股毒蚀后心灵上的创伤与精神上的畸形变态。
尤其范进中举发疯之后增加的“另定文体八十股”一段唱,更为扣人心弦。
它展示出范进不仅不认识封建制度害他终身,反而希望把封建八股改成八十股,用来毒害别人,以衬托他所求得的功名之不易。
这一改动,使全剧的思想内容格外深刻有力,也显示出奚啸伯对剧艺不断探索求新的精神。
奚啸伯最后一次来津,是在1964年4月,他在天津民主剧场,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演出了现代京剧《红云崖》,饰剧中主要人物之一罗老松。
这个戏奚啸伯在唱腔和表演上都有可喜的创造,连演半个月而上座不衰。
随机文章美军发现重庆不明飞行物,直径18米圆形飞行器被迫降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不能双重标准,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混乱欧洲风暴阴影巡航导弹,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却被轻松拦截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天生反骨能成大器吗,头有反骨才智过人/反骨人多为成功人士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学水利水电后悔死了?就业前景如何?哪个学校最好?
那么水利水电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呢?哪个学校的水利水电专业最好?一起来看看吧!总之,水利水电专业被劝退的原因很多,但本篇觉得它的就业前景也没网上说的那么差,喜欢的话也不是不能报考。
文末附有该专业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名单,供喜欢这个专业的同学参考。
一、学水利水电后悔死了?其实学任何专业都有后悔的同学,所以大家在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不必觉得水利水电这个专业就完全不值得报考了,多了解专业是什么,就业前景如何,再去看大家为什么吐槽它更靠谱一些。
关于该专业的吐槽点,概括起来有两点。
1.辛苦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很重要,很多项目大家都听过,比如四川的都江堰。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的主要是水利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内容。
从往届学长学姐的分享来看,该专业毕业后大部分时间会在工地上。
由于修建水利工程的地方一般都比较偏远,所以就业环境都会很艰苦。
不仅如此,干水利相关的工作会经常跟着项目跑,常常三五年就重新换地方,背井离乡,不太稳定。
2.工资不太高如果只是就业条件艰苦,为了高工资也能拼一拼,只可惜这个专业的平均薪资并不太高。
一般本科毕业拿到手的工资大多是4000-5000元,与其工作强度不太匹配。
提高学历或者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薪水会有所提升,但拿到高薪不太容易。
以上便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后悔的主要原因,希望大家不要因此就被劝退。
因为在小编看来,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还不错,至少行业前景很广阔。
二、水利水电就业前景如何?对国家发展来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要,对水利水电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尤其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水电开发过程中,相关人才比较紧缺,毕业找工作并不难。
概括来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以下五个方向,大家可以结合个人能力做选择:(1)投资单位:一般是国有企业,如华能、华电等企业。
它们通常是水电工程的投资单位,待遇比较好。
进入这些企业后,大家一般要做的是和工程部门、施工单位等对接,平时出差会比较多。
(2)设计单位:设计院工作环境比工地强一些,至少不是每天风吹日晒。
但设计院加班很多,工作强度很高。
比较好的设计院有中国水利工程顾问集团下属的八大设计院。
不过,这些设计院对学历要求高,至少要是研究生学历。
(3)监理单位:基本都是跟着工程走,在一线驻场,主要从事管理、现场指导方面的工作。
(4)施工单位:该专业最主要的就业单位之一,如各种水电工程局。
在这些单位就业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更容易跳槽去更好的企业。
但缺点是,就业条件艰苦,工作压力也很大。
(5)高校:可不断提升学历,进入高校当水利水电专业的教师。
该岗位对学历要求非常高,博士学位最佳。
三、水利水电哪个学校最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力强劲的大学有很多,以下为2024年排名前20的大学名单。
永徽之后:唐高宗时代的权力更迭与治世余韵
从永徽六年(655年)册立为后到显庆四年(659年)集团覆灭,这段历史见证了皇权与相权的激烈博弈,也标志着唐代政治生态的深刻转变。
一、永徽余晖:背后的制度惯性 永徽之治(649-655年)的繁荣源于对贞观制度的延续。
即位之初,沿袭 三日一朝 改为 一日一朝 的勤政传统,修订《永徽律》并编纂《唐律疏议》,将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
这种制度惯性使在人口、经济、军事领域持续突破:全国户数从贞观年间不足三百万户增至380万户,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抵里海、南达越南横山、北逾贝加尔湖,形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盛况。
但盛世表象下暗藏危机。
高宗虽延续政策,却在永徽四年(653年)设立常平署调控物价,暗示中央财政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增强。
这种集权倾向与的政治特权形成矛盾,为后续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二、显庆风云:皇权对相权的全面反制 永徽六年(655年)的 废王立武 事件成为权力格局转折点。
高宗在武则天支持下,突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阻挠,改立武则天为后。
此举不仅是后宫争宠的结局,更是皇权对相权的宣战——当褚遂良以 的极式谏阻时,李治已决心打破 贞观遗风 下文官集团对皇权的掣肘。
显庆四年(659年)的 长孙无忌案 将这场博弈推向高潮。
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未予审讯即将其流放黔州,旋即赐死。
这场清洗不仅铲除关陇集团核心,更通过修订《姓氏录》打破自以来的,使 五姓七望 等世家大族失去政治特权。
武则天之兄武元庆、武元爽借此机会跻身政坛,标志势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三、龙朔改制:中枢权力的结构性重组 权力清洗后,高宗启动 龙朔改制 (661-663年),对中枢机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废除二十四司,改设六官(司礼、司戎、司农、司徒、司空、司寇),试图构建皇权直接掌控的行政体系;同时提升地位,使文人学士获得参与机要的机会。
这种改革虽因操作复杂而半途而废,却暴露出高宗打破制、建立绝对皇权的野心。
军事领域同样经历变革。
灭、平百济的战争中,高宗突破 将从中御 传统,赋予前线将领更大自主权。
这种转变既带来军事胜利,也导致地方军阀势力抬头,为埋下隐患。
四、麟德迷局:二圣临朝的权力平衡术 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因风疾目眩,开始授权武则天 垂帘听政 。
这种 二圣临朝 模式实为权力制衡的产物:高宗通过扶持武则天对抗关陇旧臣,又借李勣等将领制衡后族势力。
当武则天试图染指军权时,高宗立即提拔等将领,并在乾封元年(666年)泰山中刻意突出自己 天命所归 的形象。
这种平衡术在文化领域亦有体现。
高宗支持译经事业,却拒绝为其撰序,转而由自己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他重修《》时,特意增加《天文志》等科技篇章,彰显 文治武功 并重的帝王形象。
五、历史回响:治世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永徽到显庆的权力更迭,本质是唐代政治文明从 贵族共和 向 君主专制 的转型。
高宗通过瓦解关陇集团打破门阀政治,却因过度集权导致宦官势力崛起;武则天借机掌权虽开创 ,却使皇位继承陷入混乱。
这种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轨迹,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再度显现。
在制度层面,永徽年间修订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典范,其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的理念影响后世千年;显庆年间设立的医学专科、数学科考,则推动制度向专业化转型。
这些制度遗产证明,即便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中华文明仍保持着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当后世回望这段历史时,看到的不仅是高宗个人的权谋算计,更是一个文明在制度创新与权力集中间的艰难抉择。
永徽之治的余晖照亮了显庆年间的改革,而显庆年间的震荡又为的到来提供了镜鉴。
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逻辑,恰似《周易》所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权力更迭与制度演进中,书写着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密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