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行使宰相权力到不受国君待见,黎鉏是如何陷害他的?

黎鉏,男,,约公元前555年生,寿命约69岁。
属相马,星座约为狮子座,山东临淄人。
孔子从行使宰相权力,到不
【千问解读】
黎鉏,男,,约公元前555年生,寿命约69岁。
属相马,星座约为狮子座,山东临淄人。
孔子从行使宰相权力,到不受国君待见,原来是遭此人暗算。
《·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夏,齐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
但是凭着聪明才智和仁义礼信,逐渐被国君赏识,从一名管仓库的小官,提升为能够行使宰相权力的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的春天,鲁国与和解。
到了夏天,齐国大夫黎鉏对说:“鲁国起用了孔丘,势必危及齐国”。
于是齐景公就派使者告诉鲁国,说要与鲁定公行友好会晤,地点在夹谷。
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地前去赴约。
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办会晤典礼事宜,孔子提醒鲁定公,做好武装防范的准备。
鲁定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带领主管军事的左、右司马一同前往。
齐国欢迎的乐队,有的手执矛、戟、剑、楯等武器也跟着上台了,喧闹着一涌而上。
孔子见状赶忙跑过来,说道:“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官员叫他们下去!” 齐景公很惭愧,挥手叫乐队退下去。
过了一会儿,齐国的管事官员又让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来表演了。
孔子看了又急跑过来。
说:“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杀!” 于是,主事官员依法将他们处以腰斩,叫他们来个手足异处。
齐景公大为恐惧,深深触动,知道自己道理上不如他,回国之后很是慌恐,就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鲁国国土,以此来向鲁国道歉并悔过。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下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
”于是派去当的管家,打算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
这时,叔首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
也准备拆费邑的城墙,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就带领费邑的人袭击鲁国。
鲁定公和季孙、孟孙、叔孙三人就躲进了季孙的住宅,登上了季子的高坛。
公山不狃率领的费邑人进攻他们,没有能打进去,但有的人已经突入鲁定公所登高坛的近侧。
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下台来攻打他们,费邑人失败逃走,鲁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击溃。
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到齐国,费邑的城墙被拆毁。
接着准备拆成城。
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告诉孟孙说:“没有成城也就等于没有。
绝不能拆毁”。
十二月,鲁定公率兵包围了成城,没有攻下来。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
他的弟子说:“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不欢喜。
孔子却说:“乐其以贵下人。
”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够以显贵的地位,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孔子绝不是,而是铁腕治国,他不但如上敢于碰硬,拆除鲁国三大贵族的封邑城墙,而且还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
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
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害怕了起来,说:“孔子在鲁国执政下去,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霸,我们靠它最近,必然会首先来吞并我们。
何不先送一些土地给他们呢?” 黎鉏说:“我们先想别的办法,如果不成,再送给他们土地!”于是,就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都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他学会跳《康乐》的舞蹈,身上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给鲁君。
这些美女和骏马都安置在鲁城南面的高门外。
鲁定公以外出到各地周游视察为名,乘机整天到南门观齐国的美女和骏马,连国家的政事也懒得去管理了。
子路看到这种情形,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法把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鲁国执政王季桓子,终于接了齐国送来的女子乐团,一连三天不过问政务;在郊外祭祀束后,又违背常礼,没把烤肉分给大夫们。
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当天就在屯地住宿过夜。
国学名篇《千字文》有言“爱育黎首”,直译为爱护体恤老百姓。
鲁国一个名叫师己的乐师来为他送行,说道:“先生您是没有过错的。
”孔子说:“我唱一首歌,好不好?”于是唱道: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美女之口,可以把忠臣挤走;接近美女,可以亡身败事。
优哉游哉,我只有这样安度岁月!” 由于黎鉏的献美女,献骏马的计策成功,使拥有治国济世才能的孔子受到排挤,不能再继续为国家出力,他的政治生涯也就由此结束。
后来辗转多国,致力教书育人,成为万世敬仰的圣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越国故地今何在:从东南边陲到现代福建的千年嬗变
核心区域覆盖今福建全境,北接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等地),南抵广东潮汕、梅州地区,西连江西铅山,东濒东海。
发现表明,闽越国都城东冶(今福州冶山一带)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其王城遗址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面积相当于北京的三分之二。
这一疆域的形成与越国遗民的迁徙密切相关。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疆战败被杀后,部分越人从浙江绍兴一带航海入闽,与福建原住民“七闽”部落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闽越人。
他们不仅在福建北部建立政权,还通过海路向潮汕、梅州等地拓展,使闽越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岭南东部。
历史沿革:从方国到郡县的制度变迁 闽越国的政治命运始终与中原王朝的扩张紧密相连。
建国初期(前334年—前221年):越国遗民在福建建立独立政权,采用世袭君主制,与中原诸侯国形成对峙。
秦代统治(前221年—前202年):后,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仅废除无诸的王号,改封“君长”,实际仍由闽越贵族统治。
这种“郡县其表,方国其里”的特殊制度,为后世闽越国复国埋下伏笔。
西汉复兴(前202年—前110年):战争中,无诸率军助击败,获封闽越王,重建王国。
汉初“”的政策使闽越国迎来鼎盛期,冶铁、造船、纺织业高度发达,铁制农具与兵器普及,甚至出现“带甲百万”的军事力量记载。
最终覆灭(前110年):因闽越王余善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调遣四路大军围攻,最终将闽越王族及民众迁往江淮地区,彻底终结其地权。
考古实证:武夷山下尘封的王城记忆 闽越国的物质文明在武夷山南麓的城村遗址中得到完整呈现。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的王城,以河为壕堑、以山为屏障,采用“半悬空”建筑技术防潮防虫。
考古发掘出土的2.02米空心砖、15公斤铁犁、81.5厘米铁矛头等文物,证明其冶铁技术已达同时代中原水平。
王城内的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布局严谨,出土的“万岁瓦当”与五齿耙更彰显其皇家气派与农耕文明成就。
遗址中的宫中浴池排水系统至今仍清晰可见,王宫古井的泉水历经两千余年仍清冽甘甜。
这些遗迹与风格宫殿基址共同构成“中国的庞贝古城”,为研究东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实物证据。
文化传承:从图腾崇拜到闽南文化的基因 闽越国的文化印记深刻影响着后世福建地域文明。
其以蛇为图腾的习俗,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为“东南越蛇种”,至今仍可从闽南地区节赛龙舟的“龙首蛇身”造型中窥见一斑。
语言方面,闽南话与潮汕话的高度相似性,印证了闽越国时期潮汕属其疆域的历载。
经济领域,闽越国推广的铁器与曲辕犁技术,为福建后来成为“海上”起点奠定物质基础。
手工业方面,专供王侯享用的荃葛等纺织品,预示着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纺织业繁荣的先声。
而闽越人“善舟楫”的传统,更直接催生了福建造船业与海洋贸易的千年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