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出现20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 他们为什么对汉如此喜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对国号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汉王朝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出现的朝代,一直以来,都被后世认为是最正统的王朝。

所以后世在创立政

【千问解读】

对国号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汉王朝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二个出现的朝代,一直以来,都被后世认为是最正统的王朝。

所以后世在创立政权的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都会以汉为国号。

而说到所谓的正统,那就跟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学,离不开关系。

从开始,儒家就一直强调,要把的礼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

所以周朝,就代表了正统。

秦朝虽然开创了封建时代,但由于是它灭掉了东周,让正统血脉彻底断绝;再加上秦朝和儒家互不待见,包括孔子在内的绝大部分儒学代表都不入秦。

而又弄出了这档子事,所以正统就跟秦朝没有关系了。

到了时期,为了集中权力,看中了儒家推崇的皇权天授,于是开始独尊儒术。

政权对儒家进行独宠,那么汉朝的儒学家们,自然也要“回报”了。

虽然周朝的正统血脉已经断绝,但不妨碍人家通过各种晦涩难懂的理论,把汉朝和周朝联系起来。

比如《前汉纪》中所说的:“汉兴继尧之胄。

承周之运。

接秦之弊。

” 所以说,就算后世有政权建立者崇拜秦始皇,但为了中央集权,他们还是会推崇汉朝。

而回顾我国古代的整个历史,在西汉王朝覆灭之后,曾经有20个政权都以汉为国号,可以说是使用次数最多的国号。

在西汉之后,首先出现的就是存在了两年的玄汉政权。

当时由于强制推行一系列新政,引起了诸多不满的百姓们揭竿起义。

其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就是,为了师出有名,公元23年3月11日,他们找到了儿子的后代,拥立他兴复汉室做。

以绿林军的实力和当时天下诸多势力的响应,刘玄本来可以干一番大事业。

而且在王莽被杀之后,他还拿到了汉王朝的。

但可惜的是,刘玄没有大志,整日在都城里荒诞过日。

于是在两年之后的10月份,被所杀,政权也宣告灭亡。

玄汉政权灭亡的公元25年,又有三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成立。

先是汉末帝的婴汉政权,但这只是一个由数千人拥立的傀儡政权,很快就被刘玄剿灭,政权只存在了几个月的时间。

接着是之前与绿林军旗鼓相当的赤眉军,在当年6月份拥立的后代刘盆子为帝,成立建世政权,号称是汉室最正宗的政权。

最后就是同在6月份成立的政权,创立者就是后来的光武皇帝。

在新朝灭亡之后的混乱4年里,所谓正统只是一个噱头而已,实际上比拼的,还是谁的实力最强大。

而东汉政权在与建世政权联合消灭婴汉政权之后,又在公元27年打败了建世政权,最后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并一直延续到公元220年。

直到一年之后的5月15日,经过多年的,在建立之后,以延续汉朝的名义,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

可惜刘备虽有远大抱负,但奈何蜀国是之中最弱的一个国家。

于是公元263年,国衰兵弱的蜀汉政权,以的投降而灭亡。

再之后的几十年里,司马家族对魏国的,得以统一中原地区几十年。

直到公元303年,的出现,导致天下再次大乱。

而在公元303年到公元347年这44年的时间里,又出现了4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

先是假冒汉王室后代的神凤政权,由荆楚地区的农民运动领袖张昌一手策划。

不过仅仅存在两年,就被东晋的名将所灭。

在该政权被灭的同年,匈奴首领单于的后代,趁着西晋王朝内乱的时候割据并州地区,建立汉赵政权。

两年之后,同为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率兵南下攻占了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

另外,公元309年,在西晋首都洛阳被汉赵政权包围的时候,平阳人刘芒荡在咸阳附近对外宣称,自己是汉朝的正统后裔。

并假借此名号骗到了和戎族人的兵力,建国号“汉”,只是这个政权成立了不到4个月就被灭掉。

汉赵政权则在建立的25年之后,被开国功臣石勒所建立的后赵政权所灭。

至于存在最久的成汉政权,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一直没有被北方的各大势力盯上。

但其内部却是混乱不断,家族成员内部,不断出现政权更迭。

在此动荡之下,国力自然越来越衰弱,最终在349年被东晋彻底消灭。

成汉政权被灭之后的100多年里,我国持续369年的魏晋时期,已经过去了一半。

在这期间,多数政权都以时期出现的诸侯国为国号,比如南朝的宋齐梁陈。

直到公元528年,才在北海地区再次出现了一个汉政权。

出身河间的邢杲,领导了青州农民起义,对抗北魏政权,之后建立了汉国,拥兵十几万。

以他的实力,可以称霸一方许多年。

但可惜偏偏有一个大一统的梦想,最终在次年率军北上的途中被灭。

接着就是公元551年,借着发家的,在多年之后,直接囚杀了南梁的皇帝,自称皇帝,国号为汉。

但侯景只会打江山,不会守江山,做了皇帝之后本性暴露,过上了骄奢淫虐的生活,政权仅仅存在两年,就被灭掉了。

在这之后的300多年里,从隋朝到唐朝,我国进入了一个偶有动荡但长期稳定的阶段,仅仅只出现了两个与汉有关的小政权。

先是在公元617年称帝的周,他趁着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通过人的扶持,在北方地区建立了一个小政权。

两年之后,在突厥的帮助和宋金刚的怂恿下,刘武周南下兵发并州。

期间刘武周一路,直接把山西都全部打了下来。

直到李世民出马才将刘武周打败,他的大汉政权也在成立三年之后覆灭。

然后就是1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幽州将领朱泚在公元784年的发生后,建立汉国,同年被西平王李晟所灭。

至此,成立汉政权的“风潮”又暂时熄灭了100多年,后来又在期间再次兴起。

先是在公元916年的时候,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正统性,把自己的蜀改成了大汉。

但在一年之后,王建进行祭天仪式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可以将树木拔地而起的大风。

他认为这是改了国号之后的凶兆,于是在公元918年的正月初一,他又把国号改了回来。

而在同一年里,刘陟建立南汉政权。

正如名字一样,该政权统治了南部地区长达50多年,势力范围包括广东广西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区,直到971年才被北宋灭掉。

在南汉政权存在的中期,北方也出现了两个汉政权。

分别是公元947年成立的后汉政权和公元951年成立的政权。

前者存在了三年时间,后者存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

有意思的是,存在时间较短的后汉,实力其实非常强大,势力范围包含了我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而北汉只有河东地区最贫瘠的一块土地,但却凭借着跟不错的关系,存续了28年。

在北汉政权灭亡之后,最后存在的三个汉政权相隔时间都比较长。

先是公元1216年,由在金国混乱中崛起的红袄起义军首领郝定所建立的大汉政权,不过同年就被金军所灭。

接着是公元1360年,与战至最后的,在今天江西的九江自立为汉王。

但朱元璋的大军,4年之后,这个陈汉政权就随着陈友谅二儿子的投降宣告覆灭。

最后就是公元1465年,反抗腐败统治的起义军首领,自称汉王,建立汉政权。

一年之后,起义军被明朝大军击败,政权也随之灭亡。

至此之后,我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汉政权了。

“汉”之所以会成为那么多政权的国号,无疑是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中国大一统的朝代中,汉朝的合并计算时间最长。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享国二百一十年,东汉(25年—220年)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两汉合计405年。

其国祚是所有中时间最长。

除此之外,汉朝还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包括继承和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所以那会便有了汉人、、汉文化等出现,逐渐成了中国人的代称。

因此,后世政权便大多喜欢以“汉”为国号,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

当然,也确实有很多政权可以和汉王朝扯上关系。

参考资料:《前汉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学水利水电后悔死了?就业前景如何?哪个学校最好?

学水利水电后悔的原因,一是就业环境太艰苦,经常待在工地;二是因为很多人觉得了读这个专业毕业这么辛苦还赚不到钱,不值得。

那么水利水电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呢?哪个学校的水利水电专业最好?一起来看看吧!总之,水利水电专业被劝退的原因很多,但本篇觉得它的就业前景也没网上说的那么差,喜欢的话也不是不能报考。

文末附有该专业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名单,供喜欢这个专业的同学参考。

一、学水利水电后悔死了?其实学任何专业都有后悔的同学,所以大家在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不必觉得水利水电这个专业就完全不值得报考了,多了解专业是什么,就业前景如何,再去看大家为什么吐槽它更靠谱一些。

关于该专业的吐槽点,概括起来有两点。

1.辛苦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很重要,很多项目大家都听过,比如四川的都江堰。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的主要是水利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内容。

从往届学长学姐的分享来看,该专业毕业后大部分时间会在工地上。

由于修建水利工程的地方一般都比较偏远,所以就业环境都会很艰苦。

不仅如此,干水利相关的工作会经常跟着项目跑,常常三五年就重新换地方,背井离乡,不太稳定。

2.工资不太高如果只是就业条件艰苦,为了高工资也能拼一拼,只可惜这个专业的平均薪资并不太高。

一般本科毕业拿到手的工资大多是4000-5000元,与其工作强度不太匹配。

提高学历或者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薪水会有所提升,但拿到高薪不太容易。

以上便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后悔的主要原因,希望大家不要因此就被劝退。

因为在小编看来,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还不错,至少行业前景很广阔。

二、水利水电就业前景如何?对国家发展来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要,对水利水电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尤其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水电开发过程中,相关人才比较紧缺,毕业找工作并不难。

概括来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以下五个方向,大家可以结合个人能力做选择:(1)投资单位:一般是国有企业,如华能、华电等企业。

它们通常是水电工程的投资单位,待遇比较好。

进入这些企业后,大家一般要做的是和工程部门、施工单位等对接,平时出差会比较多。

(2)设计单位:设计院工作环境比工地强一些,至少不是每天风吹日晒。

但设计院加班很多,工作强度很高。

比较好的设计院有中国水利工程顾问集团下属的八大设计院。

不过,这些设计院对学历要求高,至少要是研究生学历。

(3)监理单位:基本都是跟着工程走,在一线驻场,主要从事管理、现场指导方面的工作。

(4)施工单位:该专业最主要的就业单位之一,如各种水电工程局。

在这些单位就业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更容易跳槽去更好的企业。

但缺点是,就业条件艰苦,工作压力也很大。

(5)高校:可不断提升学历,进入高校当水利水电专业的教师。

该岗位对学历要求非常高,博士学位最佳。

三、水利水电哪个学校最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力强劲的大学有很多,以下为2024年排名前20的大学名单。

永徽之后:唐高宗时代的权力更迭与治世余韵

在历史长河中, 犹如一座承前后的桥梁,既延续了贞观年间的政治遗产,又为后续的权力格局埋下伏笔。

从永徽六年(655年)册立为后到显庆四年(659年)集团覆灭,这段历史见证了皇权与相权的激烈博弈,也标志着唐代政治生态的深刻转变。

一、永徽余晖:背后的制度惯性 永徽之治(649-655年)的繁荣源于对贞观制度的延续。

即位之初,沿袭 三日一朝 改为 一日一朝 的勤政传统,修订《永徽律》并编纂《唐律疏议》,将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

这种制度惯性使在人口、经济、军事领域持续突破:全国户数从贞观年间不足三百万户增至380万户,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抵里海、南达越南横山、北逾贝加尔湖,形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盛况。

但盛世表象下暗藏危机。

高宗虽延续政策,却在永徽四年(653年)设立常平署调控物价,暗示中央财政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增强。

这种集权倾向与的政治特权形成矛盾,为后续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二、显庆风云:皇权对相权的全面反制 永徽六年(655年)的 废王立武 事件成为权力格局转折点。

高宗在武则天支持下,突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阻挠,改立武则天为后。

此举不仅是后宫争宠的结局,更是皇权对相权的宣战——当褚遂良以 的极式谏阻时,李治已决心打破 贞观遗风 下文官集团对皇权的掣肘。

显庆四年(659年)的 长孙无忌案 将这场博弈推向高潮。

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未予审讯即将其流放黔州,旋即赐死。

这场清洗不仅铲除关陇集团核心,更通过修订《姓氏录》打破自以来的,使 五姓七望 等世家大族失去政治特权。

武则天之兄武元庆、武元爽借此机会跻身政坛,标志势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三、龙朔改制:中枢权力的结构性重组 权力清洗后,高宗启动 龙朔改制 (661-663年),对中枢机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废除二十四司,改设六官(司礼、司戎、司农、司徒、司空、司寇),试图构建皇权直接掌控的行政体系;同时提升地位,使文人学士获得参与机要的机会。

这种改革虽因操作复杂而半途而废,却暴露出高宗打破制、建立绝对皇权的野心。

军事领域同样经历变革。

灭、平百济的战争中,高宗突破 将从中御 传统,赋予前线将领更大自主权。

这种转变既带来军事胜利,也导致地方军阀势力抬头,为埋下隐患。

四、麟德迷局:二圣临朝的权力平衡术 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因风疾目眩,开始授权武则天 垂帘听政 。

这种 二圣临朝 模式实为权力制衡的产物:高宗通过扶持武则天对抗关陇旧臣,又借李勣等将领制衡后族势力。

当武则天试图染指军权时,高宗立即提拔等将领,并在乾封元年(666年)泰山中刻意突出自己 天命所归 的形象。

这种平衡术在文化领域亦有体现。

高宗支持译经事业,却拒绝为其撰序,转而由自己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他重修《》时,特意增加《天文志》等科技篇章,彰显 文治武功 并重的帝王形象。

五、历史回响:治世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永徽到显庆的权力更迭,本质是唐代政治文明从 贵族共和 向 君主专制 的转型。

高宗通过瓦解关陇集团打破门阀政治,却因过度集权导致宦官势力崛起;武则天借机掌权虽开创 ,却使皇位继承陷入混乱。

这种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轨迹,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再度显现。

在制度层面,永徽年间修订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典范,其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的理念影响后世千年;显庆年间设立的医学专科、数学科考,则推动制度向专业化转型。

这些制度遗产证明,即便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中华文明仍保持着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当后世回望这段历史时,看到的不仅是高宗个人的权谋算计,更是一个文明在制度创新与权力集中间的艰难抉择。

永徽之治的余晖照亮了显庆年间的改革,而显庆年间的震荡又为的到来提供了镜鉴。

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逻辑,恰似《周易》所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权力更迭与制度演进中,书写着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密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西汉后出现20个以汉为国号的政权 他们为什么对汉如此喜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