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提出迁都,为什么会遭到群臣的反对呢?

【千问解读】
公元959年,在完成北征后驾崩,病逝前他将赵匡胤任命为殿前都点检,令其掌管殿前,公元960年,北方传来战报,说是契丹犯边,赵匡胤奉命率军前去抗敌。
赵匡胤此去不满三日便又回了京城汴梁,原来他在出兵当晚就发动了兵变,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成了皇帝,自此开了北宋长达167年的国运。
至于赵匡胤,不可否认是一位文韬武略的皇帝,虽然建立了,并且实现一统中原,但他一直有一块心病,那就是定都之事,开封其实并非他心目中理想的建都之地。
开封地处平原,虽然水系发达、粮草充足,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弊端,那就是无险可守,一旦有敌军进犯,那就等于拱手相让。
迁都一事是经过赵匡胤深思熟虑,但一直未能实现,主要还是君臣的极力反对,作为群臣之首的晋王赵光义,他反对的声音最高。
群臣反对很好理解,因为他们的家人、房产都在开封,一旦迁都,家人要跟着长途奔波,房产也将贬值,总之他们是考虑小利,而赵光义考虑的可能不止这么简单。
他们反对的主要原因如下: 洛阳凋敝军食不充 赵匡胤于公元927年在洛阳夹马营出生,因而对洛阳有特殊感情。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诏西幸洛阳祭祀天地,并打算从此留在洛阳。
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上书 陈八难 ,书中称: 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盛暑扈行,八也。
赵匡胤思乡心切,根本不管西行难不难,于同年三月丙子日从开封出发,在众大臣和卫兵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洛阳。
四月,赵匡胤到达洛阳,在南郊举行合祭天地大典。
此前洛阳地区连续一个月大雨不止,赵匡胤到达后,雨就停了下来,举行合祭大典时晴空万里。
大典结束后,当地父老说: 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日复见太平天子! 还有人激动得。
赵匡胤见天公作美,百心,又见洛阳经过重建后宫室壮丽,心情非常愉快,当日下诏大赦,并当面奖励建设洛阳有功的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
两天后,赵匡胤大宴群臣,随意赏赐,君臣共欢。
在言谈中,赵匡胤屡称洛阳为形胜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阳之意,群臣见皇上兴致正浓,不敢扫他的兴,当时没有谁开口进谏。
赵匡胤见大家都不反对,以为迁都之事可如愿进行,却不知群臣虽表面不反对,但大多数人仍不乐意迁都。
开封漕运 迁都是牵涉到国家命运的大事,群臣有意见不可能不提,况且他们知道赵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见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种机会向赵匡胤进谏。
一天,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见皇上略有闲暇,便上前进言,他说: 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
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就当时形势而言,李怀忠这一番话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建都开封以来,几代统治者便不断开挖运河,以通漕运。
尤其是世宗柴荣,屡次下诏开挖运河。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四月,世宗下诏疏导汴水北入开封五丈河,使齐鲁舟楫都能到达开封;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下诏开挖汴水口,引导河水达于淮水,使江、淮舟楫畅通无阻;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柴荣命马军都指挥使在开封东面疏导汴水入于蔡水, 以通陈颖之漕 ,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 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
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就着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下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达许镇,以通淮右之漕。
第二年,又调集数万民工,从新郑引闵水与蔡河汇合,使蔡河经陈、颖直达寿春。
同年,又在开封城北进一步开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经不断疏浚和开凿后,基本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地区入五丈河达京。
使开封便于取得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解决首都开封数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给问题。
这在当时是建都长安或洛阳都无法办到的。
所以赵匡胤认为李怀忠的意见确实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变不了赵匡胤迁都的决心。
安邦 在德不在险 群臣的意见赵匡胤可以不听,可晋王赵光义的意见赵匡胤却不得不听,因赵光义是他的皇位继承人。
当赵匡胤把迁都洛阳和长安利在有险可守的想法告诉赵光义时,赵光义说: 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一时语塞。
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左右说: 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光义反驳赵匡胤引用了的故事。
《·吴起列传》记载: 吴起事魏武候。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 在船上,吴起与讨论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对国家安全哪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吴起认为,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时代三苗氏德义不修、修政不仁、殷纣修政不德,虽有险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运,所以说安邦治国 在德不在险 。
眼看晋王和群臣都持反对意见,赵匡胤只好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其实,对于这次迁都之议还有另一种猜想:御弟赵光义早有谋位的野心,一直在做着精心准备,他作了十几年开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
不管太祖对此是不是有所觉察,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
而大臣们不过是受了他的鼓动,帮他制造氛围而已。
这样的分析“阴谋论”色彩过重,却并非没有道理,此后事态的发展,甚至包括太祖几个月后的诡异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
在最终做出妥协时,太祖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此语在百年以后验证。
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十分之九的财力,却仍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
开封终于在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室龙旗:两宋十八帝的王朝兴衰图谱
宋室龙旗:两宋十八帝的王朝兴衰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