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够成功?

是我国历史上的之一。
赵匡胤发动历史上著名的政权更迭--陈桥兵变后,正式建立起了赵宋王朝。
提起赵匡胤,他以一介武夫崛起
【千问解读】
是我国历史上的之一。
赵匡胤发动历史上著名的政权更迭--陈桥兵变后,正式建立起了赵宋王朝。
提起赵匡胤,他以一介武夫崛起与乱世之中的逆袭形象被后世所熟知,但同时,和他紧密相连的,除陈桥兵变外还有一件事情,那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以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今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各位谈谈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难道赵匡胤真的只是请其部下喝了顿酒吗? 一、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原因 宋朝建立以后的一段时间,赵匡胤这个感觉压力很大,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皇位是如何得来的,他也十分清楚兵权在废,改朝换代方面的巨大能量,为防止“废止天子,变易朝廷”之类的政变再次上演,也为防止赵宋王朝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王朝,他便自导自演了一出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一日晚上,朝会散后,赵匡胤传令召集几位曾与自己并肩战斗的功臣入宫,且专为他们摆酒设宴,君臣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至酒兴正浓时,赵匡胤忽然屏退侍从,故作愁眉不展状,愁肠百结地说:“吾现虽贵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吾终又未尝敢安枕而乐也。
”诸将领忙询问何故,赵匡胤继续说到:“是不难知亦,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众人听之,皆惊慌失色,赶忙像赵匡胤表示自己的忠心。
但赵匡胤又说到,你们虽然没有这个心思,但倘若有朝一日,你们的下属也硬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就算你们不想,到时候只怕是也没有其它办法了。
此言一出,众将领当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到第二天上朝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那些朝臣全都称病未至,并上奏请求皇帝罢免自己所担任的军中要职,赵匡胤假意挽留,无果,最终成功将军权收回。
无疑,赵匡胤此计已成。
二、杯酒释兵权为何能够成功? 赵匡胤的帝王权术虽修炼的炉火纯青,一来想要成功的将大柄从昔日同生死共患难的将士们手中不伤和气的收回,又能保全自己的清誉,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二来,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交出自己手中的权利也需要赵匡胤仔细地琢磨。
那么宋太祖究竟是如何办到的呢?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帝王规劝 赵匡胤为功臣设宴,在宴席上他先是同群臣畅饮,情到浓时,他便开始饱含深情的回起忆征战往事,让群臣知道他是一个顾念就情的皇帝,在他说出自己顾虑之后,臣子不由得担心这场与皇帝的信任危机会伤害到自身利益,但赵匡胤很快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一面宽慰众人,一面劝诫众人:“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使子孙无贫乏耳。
尔何不释去兵权,为子孙立无可动之业。
” 群臣一方面为能保住性命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又感叹皇帝的重情重义,回想自己与皇帝征战的光辉岁月,不禁纷纷感叹到:“陛下念臣至此,可谓生死而骨肉也。
”遂拜谢皇恩,并于次日辞去兵权。
这便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第一个原因。
2、帝王的仁德之心的重要作用 想要剖析赵匡胤成功收回兵权的第二个原因,就不得不提历史上另一位帝王对兵权的收割,他在夺取霸业之前,对功臣是推心置腹,亲如兄弟,但夺取王位之后却换了一副面孔,生怕这些人把王位抢走,于是就有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功藏的故事。
但赵匡胤的集权与刘邦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并非是以“兔死狐烹”,“”的方式残忍的收回兵权,而是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和平集权。
俗话说的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赵匡胤深知他能够坐在身下的龙椅上绝对离不开那些在他完成大业之前与他同生死,共进退的好兄弟,倘若他在霸业完成之后就大杀功臣,这不仅有损自己的清誉,更会让功臣寒心,让天下贤士不敢再为大宋王朝鞠躬尽瘁,甚至还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政权更迭的狂潮。
正是这种仁德之心,让群臣没有起兵造反的动因,在给那些功臣一条生路的同时,也让赵匡胤以一种双赢的和平方式赢得了这场军权争霸赛。
3、优厚的待遇解决群臣后顾之忧 显然,想要群臣心甘情愿的交出手中掌握的权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到手的既得利益,人人都是贪慕的,而赵匡胤无疑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酒宴中就承诺众人,虽然收回他们手中的实权,但仍赋予他们虚职,让他们仍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许诺赐予他们良田百亩,歌姬佣人无数,让他们拥有无尽的荣华富贵。
还承诺会善待他们的后世子孙,他甚至还与臣民们联姻,将他们的女儿或收入后宫,赐予高位,或将其嫁如当时支系庞大的家族,以此来显示他愿同臣民们世代交好,亲上加亲,并希望以此来表示他的诚意。
听到这些诱人的价码,群臣自然愿意接受,虽然实权已无,但终其满门仍能享受到如此优渥的待遇,而且再无被杀头的隐患,倒也不失为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买卖。
因而,这场集权活动就算是以这样一种双方的方式完成了。
三、赵匡胤为此做了什么? 这场集权虽然是以酒宴的形式展开,赵匡胤也是借助酒意表达收归兵权的帝王意愿,并且成功的在实质上在宴席上完成了对军权的集中,解除了国家内部隐形忧患,但想要完成这些事考的可不仅仅是一杯酒。
1、酒局最关键的不是酒,而是局。
赵匡胤出身武将,被自己的部下拥上皇位,但是这成功易而守功难。
想要维护一朝政权谈何容易?自赵匡胤登基后可谓是夜不能寐,担心一旦有朝一日自己昔日的部下也效仿自己来个黄袍加身,于是,他在宫中设宴,名为酒宴,实为夺权大局。
赵匡胤在酒宴中问道,如果有一天这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了,你们这皇帝是做还是不做呢?下面众人何等精明,他们当即就领会了赵匡胤的意思,次日就称病,主动要求接触军职。
至此,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后隐含的权力制度设计才初露端倪。
他将曾经拥兵掌权的一部分人调到外地当节度使,使其脱离原来所掌控的军队,另设有“统兵之重”,却无“发兵之实”的“三衙”,并确立唯一的统帅就是皇帝本人。
至此,杯酒释兵权的权利制度设计将统治权牢牢收回赵匡胤手中,赵匡胤寝食稍安。
2、赵匡胤亲酿香醇可口的“美酒” 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来说,强化中央集权,收归军权都是他们的心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千古难题。
但赵匡胤却把这一问题处理的很好。
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请群臣喝下的是荣华富贵加身,子孙后代安乐的“美酒”,而非,人财两空的“毒酒”。
试问,昔日众人成就大业,今日皇帝却只愿意共患难而不愿意同享福。
我想哪位臣子也无法接受这样的君王,甚至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还会干脆再次推翻那不仁义在先的皇帝所建立的政权。
赵匡胤是厚道的,他没有像刘邦一样屠杀功臣,而是在饭桌上用一杯酒就说服了这些开国功臣,巧用赎买政策,罢免了他们的职务,收回了他们的军权。
这也就体现出赵匡胤的高明之处,他与群臣共饮,借助酒意一袒心声,在收回军权的同时还实现了臣子利益的最大化,意在表明,虽然军权我赵匡胤给不了大家,但我顾念大家与我一起浴血疆场的功德无量,特许你们此生衣食无忧。
此言一出,不仅封死了对于自己不利的言论,也最大程度上让群臣感受到了自己的恩泽。
同时,在群臣心中,皇帝愿意做此举动已是出乎意料,何不就坡下驴,虽说没有什么实权,但能安度晚年已是心中所期。
四、结语 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能以如此完美的结局收场,赵匡胤这一做法随不能说是“绝后”,但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空前”。
这对于皇帝和功臣来说,可是说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赵匡胤的言而有信和智勇双全让人民对他充满敬重,这使得他在百姓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既不伤君臣和气,又接触了大臣的军权威胁,对赵匡胤来说可谓是一举多得,更可谓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
不仅如此,宋太祖宴席之上的杯酒释兵权还体现出了中国人自古便善于并且习惯在宴会之上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时至今日仍然影响颇深,在今天的中国,虽然早已不见冷峻的刀光剑影与政治上的激烈角逐,但中国人仍旧喜欢并习惯通过宴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或许也有赖于这场堪称精彩的宴席之上的杯酒释兵权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安和洛阳哪个城市唐诗宋词最多(古诗词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
这份独特的文学精神、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洛阳相比世界各大古都,又多了几分文艺气质。
“三河建洛都”,是说黄河、洛河和伊河孕育了洛阳,洛阳是古代汉族主要聚居地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最充分的地域。
洛河在古代澄彻见底:“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伊水亦然:“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
有诗赞洛阳:“九洛韶光媚,三川物候新”,形容洛阳的地势险要:“三河分设险,两崤资巨防”。
洛阳处于天下九州之中:“天中洛阳道”;交通四通八达:“御路浮桥万里平”,便于“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万国朝天中”。
古时洛阳的伊洛黄河均有舟船之便:“洛水泛泛中行舟”;“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舟通南越贡”。
洛阳的天气气候也是古时诗人乐于称道的。
唐朝时期的洛阳可以清晰地看见嵩山:“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月明直见嵩山雪”;“宅东篱缺嵩峰出,堂后池开洛水流”。
白居易说:“地称高情多水竹,山宜闲望少风尘”;“老爱东都好寄身,足泉多竹少埃尘”。
古时洛阳是公认的帝王之都:“洛城本天邑,洛水即天池”;“千年王气浮清洛”;“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品江山、洛阳第一,金陵第二”;"洛阳天子县"......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关洛阳的诗句实在是太多。
从在洛阳成形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夏商周、汉、魏、唐、宋......洛阳不是都城,就是经济文化中心,当朝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的有关洛阳的诗句。
今天,就跟着最洛阳,一起来诵读极几句广为流传的有关洛阳的诗句吧。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白居易《牡丹芳》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宋.欧阳修《洛阳牡丹图》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韩愈《李花二首》 10.香车倾一顾,惊动洛阳尘。
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王建《北邙行》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韦庄《菩萨蛮》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唐.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司马光《洛阳看花》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刘灏《牡丹》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武元衡《春兴》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宋.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王维《洛阳女儿行》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李益《洛桥》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李颀《送陈章甫》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李贺《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李白《古风·其十九》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杜甫《寄韩谏议 / 寄韩谏议注》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崔颢《辽西作》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上陌,惊动洛阳人。
唐.李白《洛阳陌》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王安石《贾生》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南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吴均《行路难·洞庭水上一》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萧衍《莫愁歌》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谢珧《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崔颢《赠轻车》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崔颢《渭城少年行》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白居易《哭孔戡》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曹邺《四望楼》 43.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陆游《登城》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才雄。
唐.卢照邻《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47.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三国魏.曹植《送应氏二首》 49.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晋.左思《三都赋》 50.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司马迁 51.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名园重洛阳。
宋.邵雍《春游五首其一》 52.汉魏文章半洛阳。
汉魏 53.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魏.曹植《名都篇》 54.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55.洛阳名园歌舞沉, 乱鸦啼破林几深。
56.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7.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昭明文选》卷十〈赋戊·纪行下·西征赋〉 58.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白居易《登郢州白雪楼》 59.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60.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古诗十九首之三》 61.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唐.李白《扶风豪士歌》 62.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 唐.李世民《赋得樱桃》 63.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唐.李隆基《送张说巡边》 64.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唐.王昌龄《相和歌辞·放歌行》 65.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许敬宗《奉和喜雪应制》 66.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67.京洛皇居,芳禊春馀。
唐.崔智贤《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鱼字)》 68.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唐.武则天《唐享昊天乐·第四》 69.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韩愈《感春五首》 70.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唐.徐凝《和秋游洛阳》 71.记得旧诗章,花多属洛阳。
唐.白居易《洛城东花下作》 72.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唐.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73.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
唐.武元衡《送韦侍御司议赴东都》 74.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 75.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唐.苏颋《广达楼下夜侍酺宴应制》 76.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 77.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
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78.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杨万里《题益公丞相天香堂》 79.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木兰花 80.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唐.于邺《过洛阳城》 81.洛邑从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
宋.苏轼《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 82.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
宋.温庭筠《清平乐·洛阳愁绝》 83.洛阳四塞山水之圣,龙门首焉。
84.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忘记洛阳春。
85.赏的是洛阳月,攀的是章柳台。
86.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宋.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87.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88.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唐.孟郊《洛桥晚望》 89.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唐.宋子侯《董娇饶》 90.天开地裂长安陌,寒尽春生洛阳殿。
唐.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 91.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
唐.王绩《过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 92.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
唐.白居易《吾土》 93.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唐.杜甫《天边行》 94.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唐.杜甫《恨别》 95.昔在洛阳时, 亲友相追攀。
唐.杜甫《遣兴五首》 96.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唐.李白《忆旧游寄谯元参军》 97.洛北风花树,江南彩画舟。
荣生兰蕙草,春入凤凰楼。
98.寻思旧京洛。
正年少疏狂, 歌笑迷著。
宋.张元干《兰陵王·卷珠箔》 99.步登北邙阪,踟蹰聊写望。
宛洛盛皇居,规模穷大壮... 唐.郑世翼《登北邙还至京洛》 100.生在兵祸中,不知太平欢。
今还洛阳中,感此云苦酸... 唐.韦应物《广德中洛阳作》 101.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
唐.刘禹锡《醉答乐天》 102.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唐.宋之问《龙门应制》 103.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唐.张继《洛阳作》 104.洛浦有宓妃,飘摇雪争飞。
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 唐.李白《感兴八首》 105.自来居洛饶高隐 欲访伊人水一方。
明·吕维祺 106.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唐.张说《蜀道后期》 107.洛阳花,梁苑月,苦迟留。
元.王恽《水调歌头·送王修甫东还》 108.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唐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第四首一作张籍诗)》 109.洛水秋空底,嵩峰晓翠巅。
寻常谁并马,桥上戏成篇。
唐.齐己《寄洛下王彝训先辈二首》 110.征人久离别,故国音尘绝。
梦里洛阳花,觉来葱岭雪。
111.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唐.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12.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宋.苏轼《满庭芳·仲览自江东来别》 113.平时东幸洛阳城, 天乐宫中彻夜明。
唐.张祜《李谟笛》 114.洛水秋色再无双, 已无京师烟花香。
倦居客地强颜笑, 留叹白马梦中央。
唐.张祜 115.洛阳才子姑苏客, 桂苑殊非故乡陌。
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 116.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唐.李白《猛虎行》 117.还忆,洛阳年少,风露秋檠,岁华如昔。
宋.吴文英 118.有客顿征辔,暮宿洛阳堤,洛阳繁华地,慨然心伤悲。
宋.陈襄《洛阳曲》 这些都是句子里直接带“洛阳”的诗句,还有很多,虽然没有直接带洛阳二字,但一看就是写洛阳的诗句,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的诗句也是非常的多,你还知道哪些那?在评论里一起交流吧。
如今的洛阳,在经济上欠发达,导致很多维经济论的人在各种贬低洛阳,作为洛阳人,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也应有该有的文化自信。
描写落花的七绝诗(描写落花的一首宋诗)
春将暮时,落花纷纷。
落花是暮春时节最为典型的一个物象,而春天又是人们心中最为美好的时节。
所以,当看到落花辞枝的情景的时候,人们大多都会于心底涌现出“惜春”之情。
张若虚: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杨万里:红紫成泥泥作尘,颠风不管惜花人; 朱淑真: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与落花有关的古诗词,唯美而凄凉,其中的那味伤春之愁,也几乎已经深深地定格在了人们的心中。
所以,描写落花,若不见感伤之色彩,这样的诗就显得比较特别了。
那么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一首特别的诗作。
这首诗摆脱了“落花诗”之寻常的凄凉风格,全篇28个字美出了新高度。
敷浅原见桃花 宋·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
刘次庄,字中叟,晚号戏鱼翁,北宋诗人。
刘次庄不但会写诗,他的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很高。
刘次庄能够兼众家之所长而成自家风采,比如他的小楷就有着令人拍案叫绝的魅力。
和一些不能同流合污的诗人一样,刘次庄因性情耿介而常遭权贵的排挤,仕途走得很是坎坷。
刘次庄曾被贬官至江西漕运,根据记载,这首诗大概就写于诗人居于江西期间。
敷浅原: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在今江西内,不过具体指什么地方,尚无从考究。
诗的首句在点物象的同时,也较为含蓄地点明了时节:桃花雨过碎红飞;细雨过后,片片桃花纷纷飘落。
这是典型的“落花”情景,而从语言和技法方面来说,首句和许多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句也是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不过,纵然是很普通的描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是唯美生动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更能够精准地将读者的情感调动起来。
所以,写诗要学会巧妙地去利用“寻常”之语表达妥当之意。
句中的“桃花”一出场,不但及时地切住了题目,还将画面的明丽色彩也晕染出来,让我们在初读时就能捕捉到其中的美感。
“碎红飞”三个字将桃花飘落时的那种情景形象地刻画出来,可谓从动态的捕捉角度为画面增添了鲜活性。
这首诗描写飘落的桃花,句句都在集中体现“落”字,首句如此,承句也是如此:半逐溪流半染泥;那些飘零的花瓣有些随着溪水流向远方,有些则零落在泥土里,与泥土混为一体。
落花飘零的情景不过如此,而“落花随流水”“落花半入泥”的诗句我们也读过不少。
前面我们也说了,类似这样的诗句,所表达的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伤之情,或是因为相思,或是因为时光的流逝等等。
比如,李煜就曾有云: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在这几句中,李煜所要表达的,就是一个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
而刘次庄的这首诗,则是仅限于对落花的情景描写,作者主要在通过场景的裁剪,来突出画面的美感、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所以在承句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种寻常而又真实的自然景色,品读到的依然是诗中的那味灵动与美妙。
如果要论这首诗在描写方面的亮点,那当属于后两句: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不知从哪里飞来两只燕子,将零落的桃花衔起来,向画梁的西边飞去。
前两句的铺垫很平稳,而当后两句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相信好多人都会被惊艳到。
作者写飘落的桃花,却并没有一直围绕“桃花”这一物象去做具体的刻画,可以说,作者对“桃花”的形象临摹在前两句中就已经完成了。
所以如果后两句依然将笔锋集中在“桃花”的形象刻画上,此诗就显得有些四平八稳、波澜不惊了。
为了跳出窠臼,作者在后两句中将重点落在“燕”上面,借燕子的举动,为落花的情景补充了新的视觉与魅力,这样一来,不但画面得以丰富,诗的韵味也变得耐品起来。
“燕子”的到来,也让整首诗变得有了生机与活力,让本就唯美灵动的意境,变得明朗传神。
写落花而不按寻常思路下笔,没有令人忧伤的语言,也没有低沉凄凉的情感抒发,旨在把最纯粹、生动的美展现出来,这就是此诗能够成为独特佳作的主要原因所在。
风来花片斜吹去,纵入泥尘也散香;各位看官,对于刘次庄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不妨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