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 秦国为什么用张仪来取代他

因为对秦国有功,商鞅被封为大良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
【千问解读】
因为对秦国有功,商鞅被封为大良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
商鞅死后,公孙衍被任命为大良造,也即公孙衍接替了商鞅的官职,成为秦国重臣。
公孙衍(生卒年不详),名衍,战国时期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
虽然是魏国人,但是,公孙衍一开始却选择为秦国效力,并获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
作为秦国大良造,公孙衍多次率军攻打魏国。
最终,公孙衍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
经过公孙衍的努力,秦国终于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
那么,问题来了,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却被张仪取代,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 首先,与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
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
自公元前333年开始,公孙衍就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进攻。
这一年,公孙衍先是率领大军威慑魏国,促使魏国割让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给秦国。
此后,公孙衍再度率军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
经此一役,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
便,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在战国初期,魏国因为率先变法,得以称霸中原,并通过吴起等人夺走秦国的河西之地。
现在,到了战国中期,后的秦国终于夺回了河西之地。
可是,为秦国夺走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却被张仪所取代了。
张仪来到秦国后,秦惠文王选择重用张仪,起用张仪为客卿,并排斥公孙衍,导致后者回到了魏国。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秦国之所以重用张仪,而弃用了刚刚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
于是公孙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公孙衍的这一建议,显然是存有私心的。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继续攻打魏国,无疑是有利于秦国的,而转头进攻、等诸侯国,只会给魏国以喘息之机,并导致秦国树敌众多,这对于正在崛起中的秦国,显然是非常不利的结果。
于是,张仪来到秦国后,立即指出公孙衍的问题,认为公孙衍见利忘义,想要帮助魏国。
对此,秦惠文王可谓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
与此相对应的是,主张暂时不对魏国用兵的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到魏国做了将军。
三 另一方面,公孙衍虽然担任秦国的大良造,但是,作为魏国人,公孙衍显然不愿意魏国走向灭亡。
公元前330年,公孙衍率领秦军全歼魏军,斩首四万五千人(此据《·魏世家》,《秦本纪》记载为八万)。
此役魏国防卫西河、上郡的主力,主将龙贾被俘。
在此背景下,魏国只能将西河郡全部献给秦国,也即让秦国成功夺回了河西之地。
此役过后,魏国的国力也受到重创。
如果秦国继续攻打魏国,后者完全有被秦国消灭的可能。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促使公孙衍阻挠秦国继续攻打魏国。
而这,无疑和秦国的利益相冲突,也即公孙衍虽然能力不输张仪,却不能一心一意为秦国出谋划策,这自然是秦惠文王不能接受的情况。
当然,很可能是念在公孙衍立下的战功,秦惠文王在对待公孙衍,没有像对待商鞅一样。
四 最后,在被秦国弃用后,公孙衍回到了魏国。
自此之后,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二者成为当时的一生之敌。
一方面,回到魏国的公孙衍,积极联合魏国、、、魏国、韩国、等山东六国,以此共同对抗秦国。
另一方面,张仪自然不愿意见到山东六国之间的联合,于是从中作梗,试图破坏山东六国之间的合纵结盟。
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
但是,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比如齐国、楚国都对“五国相王”这为予以反对,秦国则选择拉拢魏国,所以“五国相王”没能形成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盟的结果。
公元前319年后,公孙衍先后担任魏国、韩国的相国,以此联合山东六国攻打秦国。
虽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合纵没能彻底削弱秦国,但是,作为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都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即两人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