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船夜雪瓜洲渡里的瓜洲渡在哪里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

那我们的主人公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大诗人陆游有一首著名的《书愤》,那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

【千问解读】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

那我们的主人公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大诗人陆游有一首著名的《书愤》,那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中大名鼎鼎的瓜洲渡在哪里呢? 瓜洲位于南京以东的长江北岸,早年在长江岸边有一个沙洲,因为形状似瓜,所以也称瓜洲。

瓜洲对岸,就是著名的京口。

北宋宰相有一句著名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指的就是这里。

瓜洲在历史上重要吗?如果历史可以穿越,有个古人可以告诉你,瓜洲究竟有多重要,他就是文帝(为区别于建立的南宋,一般将的宋称为南朝宋或刘宋)。

南朝宋定都长江南岸的南京,而瓜洲渡是守卫南京的军事重镇。

瓜洲无恙,则南京无恙。

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大军南下攻宋,一路,过黄河、淮河,杀到长江北岸的瓜洲。

拓跋焘扬言要搜集船只,过江灭宋。

宋文帝刘义隆吓得,刘宋不得不全城进入紧急状态,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守城。

魏军暂时还没有过江的能力,但这么多军队集于江北,对江南岸的南京始终是重大威胁。

魏军因孤军深入,后勤保障困难,离开瓜洲北撤。

刘义隆听说后,长长出了一口气,饭碗总算保住了。

不过,刘义隆还是不放心,亲自过江看到魏军北上,这才下诏解除紧急状态。

南朝宋、齐、梁、齐四朝皆定都于南京,所以都极为重视江北岸瓜洲的布防。

只要守住瓜洲,南京可保。

否则,北军占了瓜洲,过江并非难事。

不要说南朝,只要是定都于南京的南方王朝,都会把瓜洲当成守卫南京的军事重镇。

后期,神武雄略的征讨,在淮南大破南唐军。

南唐军出兵北上结果被大将杀得精光,南唐精锐丧尽。

到了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仓皇南渡,瓜洲再次成为南军与北军争夺的焦点。

南宋守住瓜洲,则江南无忧,一旦让金军夺了瓜洲,后果不堪设想。

金军同样知道瓜洲的位置太重要,经常派密探来偷窥瓜洲渡口的情况。

金军未杀到之前,宋人认为扬州离瓜洲不远,比较方便撤军。

可金军一小股没有带武器的杀到瓜洲时,吓坏了十几万准备过江逃难的宋人,过江时死伤惨重。

赵构立刻派人守住瓜洲渡,他还是不放心,因为他听说金军已在瓜洲集合。

赵构已被金军打怕了,调名将率军死守瓜洲渡,赵构才稍稍放心。

金军过江并没有通过瓜洲,但金军撤过长江后,()率金军屯于六合,金军的辎重器械都集于瓜洲,声势浩大,赵构吓得魂不守舍。

南宋君臣对瓜洲的态度非常一致。

有个叫吴表臣的大臣就上书赵构说:要守住长江下游,有两处地方最为紧要,一是南京附近的宣化,镇江附近的瓜洲渡。

三十年后,金主完颜亮要灭宋完成统一,率大军南下。

金军攻下扬州后,全力来夺瓜洲渡。

在完颜亮看来,拿下瓜洲渡,就等于拿下南京,临安(杭州)已无险可守。

虽然宋军极力防守,但金军还是拿下瓜洲渡,对江南岸的南京构成重大威胁。

如果不是完颜雍称帝于辽阳,金朝内部大乱,完颜亮被杀,金军一旦从瓜洲渡南下,南宋能守多久,就很难说了。

随后金世宗完颜雍与南宋各自收兵,南宋依然置重兵于瓜洲渡,半点不敢大意。

作为南宋著名的主战派,陆游对瓜洲渡的重要性再熟悉不过。

淳熙十三年(1186年),61岁的陆游闲居山阴(浙江绍兴)时,想到了这一幕幕历史悲歌,有感而发,作《书愤》,遂成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出自两汉:刘彻的诗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人生古诗三百首写风乐府秋天岁月 刘彻的简介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

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秋风辞》刘彻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秋风刮起,白云飞。

草木枯黄雁南归。

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

思念美人难忘怀。

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箫来打起鼓,欢乐过头哀伤多。

年轻的日子早过去,渐渐衰老没奈何。

注释①辞:韵文的一种。

②黄落:变黄而枯落。

③秀:此草本植物开花叫“秀”。

这里比佳人颜色。

芳:香气,比佳人香气。

兰、菊:这里比拟佳人。

“兰有秀”与“菊有芳”,互文见义,意为兰和菊均有秀、有芳。

④佳人:这里指想求得的贤才。

⑤泛:浮。

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

泛楼船,即“乘楼船”的意思。

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

⑥中流:中央。

扬素波:激起白色波浪。

⑦鸣:发声,响。

发:引发,即“唱”。

棹(zhào):船桨。

这里代指船。

棹歌: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

⑧极:尽。

⑨奈老阿:对老怎么办呢?《秋风辞》刘彻 古诗创作背景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山西万荣县北面)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

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就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

“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刘彻 古诗》。

”刘彻触景生情,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

“怀佳人兮不能忘”等句,抒发了他渴求“贤才”的愿望。

《秋风辞》刘彻 古诗后世影响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今流传《悼李夫人赋》。

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言》)其他存留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也“壮丽鸿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崇。

他的这首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秋风辞》刘彻 古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

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

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

鲁迅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秋风辞》刘彻 古诗解析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谓写“乐极哀来,惊心老至”,一谓“此辞有感秋摇落。

系念求仙意, ‘怀佳人’句,一篇之骨”(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

张玉谷又补充说:“以佳人为仙人,似近、乎凿。

然帝之幸河东,祠后土,皆为求仙起见,必作是解,于时事始合,而章义亦前后一线穿去” (同上)。

诗中求仙之意不明说,只以“怀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点,意趣含蓄,妙在其中。

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

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

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刘彻 古诗》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

明人谢榛以为,《《秋风辞》刘彻 古诗》之起句,出于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四溟诗话》)。

仅从字面看,固然不错;但两者的境界和情韵,却颇为异趣:“大风起兮云飞扬”,苍莽辽阔,表现的是风云际会中崛起的雄主壮怀;“秋风起兮白云飞”,则清新明丽,荡漾着中流泛舟、俯仰赏观的欢情,联系后句,其韵味似乎更接近于《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而武帝,大约也正从这相似的情境,联想到了《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不禁脱口吟出了下联两句。

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

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

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

“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

也有观点认为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怀念的心中“佳人”是指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北方“佳人”李夫人。

李夫人死于元狩年间,武帝思念不已,竟至于信少翁之说,夜致其形貌于宫,在隔帷伫望之中,唱出了“是邪?非邪?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 的迷茫之歌。

而今七、八年过去,武帝还是不能忘怀于她,终于在秋日白云之下,又牵念起这位隔世伊人了。

这两句化用《九歌》人神相殊之境,写武帝对“佳人” 的生死相望之思,确有鲁迅先生所说那种“缠绵流丽”的韵致。

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

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

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此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

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

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

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刘彻 古诗》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总结看来,首二句写秋景如画,三、四句以兰、菊起兴,融悲秋与怀人为一。

以下各句写舟中宴饮,乐极生哀,而以人生易老的慨叹作结。

此诗语言清丽、明快,句句押韵,节奏快,乐感强,在艺术风格上受楚辞影响较大,首两句受到宋玉《九辩》的影响、、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雁靡靡而南游兮,鸥鸡啁哳而悲鸣”等等,均为《《秋风辞》刘彻 古诗》所取影。

前四句两句一换韵,后四句又另押一个韵,共三个韵。

在句式上,每句中带一“兮”字,也与楚辞相近,所以被辩体批评家称为楚调乐府。

全诗构思巧妙,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很适合于传唱。

《秋风辞》刘彻 古诗鉴赏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

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

”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正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

怀佳人句,一篇之骨……”“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三句,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

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

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紧接着却出现了“欢乐极兮哀情多”。

君临天下,当藐视一世,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尔。

何来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卷一一语道破:“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

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

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

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秋风辞》刘彻 古诗创作背景二据《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共有五次。

只有一次在秋天,即元鼎四年(前113)十月。

这时刘彻四十四岁,即位已二十七年。

他实行武力打击匈奴,已胜利解 除了数代以来的北部边患。

他采取的国家专卖(盐铁、均输、平准)、统一货币、重农贵粟三大政策,卓有成效,克服了长期用兵造成的生产破坏和财政危机。

西汉王朝无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全盛高峰。

但他的雄才大略,还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平定南越和东越,振威名于世界。

这次出巡,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

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

当时场面热闹,气势恢弘,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还下令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

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

宴尽之余,遂作此篇。

刘彻名句推荐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作者:刘彻:出自《天马二首·其二》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作者:刘彻:出自《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作者:刘彻:出自《秋风辞》

都道无人愁似我,彻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出自宋代:蒋捷的诗的《梅花引·荆溪阻雪》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孤独友人梅花怀念梅花引 蒋捷的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梅花引·荆溪阻雪》蒋捷 翻译及注释翻译白鸥栖落水滨,默然地望着我,好似在问:夜泊溪畔是被风雪所阻,不得以停泊;还是无所去处,情愿留下?如若是自愿,又为了何事眉头紧锁?夜风袭来,掀起舱帘,吹得舱内灯火闪烁。

孤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

昔日一同悠游的旧友,今日在哪里?回想当时,楼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携漫步锦簇的花丛中。

湖中绿波荡漾,系舟在堤边的柳树下。

梦啊,梦啊,让我在梦中重温一下旧游。

可是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

舱外飞雪漫天,凝望浓密的阴云,任凭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

都说没有人的忧愁,有我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忧愁似我。

这首词在清冷的画面中,将深深的忧愁与热烈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如随想曲一样自由潇洒。

注释⑴身留:被雪所阻,被迫不能动身而羁留下来。

⑵心留:自己心里情愿留下。

⑶旧游:指昔日漫游的伴友与游时的情景。

⑷漠漠:浓密。

⑸黄云:指昏黄的天色。

高适曾有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⑹木棉裘:棉衣。

《梅花引·荆溪阻雪》蒋捷 赏析二“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

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边,自然不是“心留”。

词人起笔突兀,出示幻象以虚写实。

他落笔不写风雪和溪流,而写泊舟经过,立意较为翻新,下面继续让白鸥发问:“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锁眉头”以形示情。

白鸥是词人寄托心情的意象。

问者之意,借白鸥说出,婉深而鲜明。

此谓托物言人也。

作者阻雪的心情通过白鸥表达的,但白鹭的心情也和作者恰恰相反,白鹭也非作者化身。

白鹭惯于生活在风雪之中,激流之上。

而作者却是迫于“身留”。

作者描写白鸥,是深化意境。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由舟内到舟外,逐次展示境况的寒冷凄清。

傍晚时分,冷风拍打着帘幕,把灯火撩拨得跳荡不已,光晕连同我的影子,都在摇曳着。

孤独冷清的境地,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的游伴来。

下阙紧接上阙结局,问道:“旧游旧游今在否?花柳楼,月下舟。

”游伴啊游伴,你可还健在?忆起结伴而游,感到非常欢乐自在!花丛旁的小楼,柳荫之下的轻舟,都如梦幻般地地消逝了。

“梦也梦也”,我在梦中重温旧日的欢欣。

冷风、寒水、黄云、白雪,使我片刻也不得安宁,但连那木棉(即棉花)裘都湿透了,怎能让人入眠。

梦已了,“梦不到,寒水空流”,“寒水空流”在空虚绝望的心境中,蕴含一丝怪之意思。

词人怀远之情,如荆溪流水那样悠悠难尽。

风雪漫天,令人愁苦万分。

“都道无人愁似我”,孤舟黑夜唯灯与影相伴,有谁来说这样的话?况是“都道”,这些人从何而来?“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极写天气寒冷。

梅花有着傲雪的精神,在冬天凌寒而放,但雪是如此之大,天气是如此之冷,梅花啊,你能受得住么?是否象我一样,浸透在愁苦之中。

全词流动自然。

以发问取头,未待回答,却已气势凌人。

词中后多用短句,使节奏感极强,音响较为清越。

全词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气宇轩昂。

结尾用“雪”字才点出文眼,是作者故意使然,盖让人读起来一气贯注也。

难怪清代词评家刘熙载曾评蒋捷词为“长短句之长城”,是推崇备至。

《梅花引·荆溪阻雪》蒋捷 赏析荆溪(在今江苏南部)是作者蒋捷的家乡,可谓词人行踪的一个见证。

他曾多次经此乘舟外行或归家,而这首《梅花引》正是他在途中为雪困,孤寂无聊之际,心有所感而写成的词作,以表达当时的惆怅情怀。

词中以悠扬的节奏、活泼的笔调,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

它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吟诵起来,给人的感受,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随想曲。

清代词评家刘熙载对此词推崇备至,曾称之为“长短句之长城”。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

词的起笔就很不落俗。

既没有描绘雪景,又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

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

这里借助白鸥,构思已属新颖,而它的问法,尤为巧妙。

它将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这个问题,极其简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来概括。

第一步先作一个选择式的询问,第二步紧接着又用“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来反问。

似乎它已经看出苗头,但仍避免作出判断。

这种表现方法,较之作者在《喜迁莺·金村阻风》中,“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的写法,虽然同样都借助了白鸥,却显得更俏皮而又有迂回之趣。

这样,一起笔就用空灵的笔墨,虚笔侧写,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这几句,承上文,写身留,描绘了孤舟中的冷清。

在笔法上,从前面的虚笔侧写,转为实笔正写。

作者发挥了炼字的功夫,通过“拍”字、“舞”字,写出了寒风吹袭下,舱帘掀打和灯焰闪烁的动态,突出了一个“冷”字;又用“对”字、“闲”字,刻划了他对着缄默的身影孤寂地发愣的静态,突出了一个“孤”字。

在这一动一静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气氛。

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点破,兼指环境和心境。

人们在孤寂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怀念起旧日的朋友。

正是这种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因而逗引出“忆旧游”的思绪。

这首词中的过片以“旧游旧游今在否”这句内心独白,遥承起笔中对主人公并非“心留”的提示,同上片的“忆旧游”相衔接,具体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随着怀念旧友的思绪,作者把笔墨挥洒开去,以“花外楼,柳下舟”两句,揭出了同眼前的冷清相对照的另一番境界。

句中在“花”“柳”这两个娇艳字眼儿的点染下;再现了与故友同游的美好回忆:在春意盎然的花红柳绿之中,他们乘舟荡漾、楼台逗留。

这个“柳下舟”的“舟”字,同起笔中的“泊孤舟”相呼应,表明主人公的这一回忆,是由于“泊孤舟”的冷清所引起的。

写到这里,作者突然调转笔锋,写出了“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三句,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折,把刚刚荡开去的境界忽地又收拢回来。

原来是,美好的回忆,引来他寻梦的渴望,而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

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

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

这一跌一荡的笔下波澜,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通过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两句,再次回到了对“身留”的描写。

从“湿透”两个字,读者可以悟出,主人公寻梦不成,已经踱到甲板上,伫立很久。

他不顾漫天的飞雪,凝视着“漠漠”密布的阴云,听任身上的木绵袄被雪水浸透。

他何以这样出神呢?“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结尾表明,他陷入了深沉的愁思。

直到终篇,才画龙点睛地道破了“愁”和“雪”。

明明是作者──主人公在愁思,他却凭空拈出一个“都道”来,假托别人来说。

表面上是先抑后扬,也就是先借他人把自己放到了最愁的,“无人愁似我”的境地,再后转来,拉出幻想中的愁雪的梅花来作伴,似乎是自己的境地还不是唯一最可悲的。

实际上是愁话淡说,聊以自慰。

句中把“愁似我”的句子成分加以颠倒,再重复使用,用意也在加强上述“抑扬”的效果。

最后一句“有梅花,似我愁”尤其是表现了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洒脱的胸襟的神来之笔。

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还使读者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的经历,进而从他那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感觉到他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全词流动自然。

以发问取头,未待回答,却已气势凌人。

词中后多用短句,使节奏感极强,音响较为清越。

全词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气宇轩昂。

结尾用“雪”字才点出文眼,是作者故意使然,盖让人读起来一气贯注也。

古人评论蒋捷的词,曾说它:“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毛晋语),又说它“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刘熙载语)。

从这首《梅花引》看来,他们确实是道出了它的清妍之美。

《梅花引·荆溪阻雪》蒋捷 创作背景南宋灭亡后,词人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时间转眼到了冬天,词人乘舟沿荆溪而行,或者是离家外出,或者是从外地返回家乡,途中为雪所阻,泊舟荒野,空寂无聊,怀旧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了这首词,描述当时的心境。

《梅花引·荆溪阻雪》蒋捷 中心思想宋末词人蒋捷的这首《梅花引》,表现了他乘船阻雪于荆溪(在今江苏南部)时的惆怅情怀。

词中以悠扬的节奏、活泼的笔调,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

吟诵起来,给人的感受,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随想曲,它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

蒋捷名句推荐 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作者:蒋捷:出自《贺新郎·梦冷黄金屋》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作者:蒋捷:出自《虞美人·梳楼》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作者:蒋捷:出自《虞美人·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作者:蒋捷:出自《虞美人·梳楼》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作者:蒋捷:出自《女冠子·元夕》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作者:蒋捷:出自《女冠子·元夕》而今灯漫挂。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

作者:蒋捷:出自《女冠子·元夕》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作者:蒋捷:出自《声声慢·秋声》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作者:蒋捷:出自《声声慢·秋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作者:蒋捷:出自《声声慢·秋声》

加入收藏
               

楼船夜雪瓜洲渡里的瓜洲渡在哪里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