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死后的十几万大军如何样了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千问解读】
而他的十几万大军似乎也消声匿迹了,那么这些军队到底去向哪里了?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是如何由鼎盛走向没落的。
1643年冬,明兵部尚书孙传庭在潼关之战中战死,李自成率部攻陷潼关。
此后李自成军挥师西安,西安城守将王根子打开城东门迎接闯王。
李自成占领西安后,于次年正月建立了,接着论功行赏,封为天佑殿;刘宗敏、刘体仁等分别封为侯爵、伯爵。
一切就绪,李自成指挥大军东下,直逼北京。
至三月中旬,大顺军已攻进北京城。
十八日,李自成的军队已打到了彰义门。
守城总管曹化淳见大势已去,干脆打开城门欢迎李自成入城。
在遣送太子、永王和定王后,拔剑砍昏了长公主,又催促皇后自尽。
而后孤家寡人的崇祯在三月十九日凌晨由陪同,在万岁山自缢身亡。
由于招降未成,李自成亲领十万精兵出征山海关。
没料到在一片石之战中,清军横空出世,杀了个李自成措手不及,大顺军死伤惨重。
李自成率残部退守北京,退至永平时,又把吴三桂的老爹杀掉。
回到北京后,李自成还不忘他的登基典礼,又在武英殿举行了登基仪式。
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吴三桂的一家老小共计三十余口人全部杀死,这样还不解恨,又将吴三桂老爹吴襄的脑袋挂上了城头。
吴三桂率领精兵一路穷追猛打,李自成在军师牛金星的建议下,决定回撤西安。
想当初,李自成在西安建制后,率大军东征北京,是何等得意气风发!看如今,仅仅过了四十二天,闯王率残兵败将溃逃西安,又是何其狼狈! 李自成一路西逃,斗志全无,一路被清军穷追猛打。
1645年二月的时候,清军进攻潼关,伯爵马世耀领兵六十万不敌清军,诈降不成被下令处死。
潼关被攻破后,西安也呆不下去,李自成被迫南下。
而清军也兵分两路,一路由领兵,南下攻打南明;另一路则由率领,继续追剿农民军余部。
阿济格、吴三桂一路尾追李自成至河南,李自成见势不妙,转向湖北。
恰在此时,驻武昌的明宁南侯因与马世英不和,领兵离城到南京找马士英兴师问罪去了,武昌城被李自成乘虚而占。
李自成前脚占领了武昌,阿济格后脚就追来了。
刘宗敏指挥五千步终不敌清军。
此战中,大顺军士兵或逃或降,损失惨重。
李自成被迫弃城,仓惶东逃。
在湖北富池口一战中,清军水陆并进,再次重创大顺军。
在随后的九江一战中,清军彻底击溃大顺军老营,刘宗敏兵败被杀,而宋献策、左光先、牛金星等投降清军。
李自成在富池口之战后,率大顺军一部行至通山县,在到达九宫山时,李自成却神秘地失踪了。
在阿济格的战报中,称李自成死于自缢。
因尸首已高度腐烂,已无法辨认。
还有一种说法是误杀,李自成在九宫山拜祭元帝庙时,被村民误认为是贼寇而杀。
有一种说法则更为离奇,称李自成已出家为僧。
总之,不管李自成是何死因,他的确是在九宫山消失了。
那么,他率领的大顺军残部会是什么命运呢?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为寻求自保,在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和内弟高一功的带领下,归顺了,由南明五省军务总督江腾蛟节制,与南明联合抗清。
李自成的高夫人被南明隆武皇帝封为贞义夫人,李过被赐名,高一功也被赐后高必正,而投明的这支大顺军被称“忠贞营”。
但忠贞营的人马在南明军队中屡受排挤,后来李过也在广西病死了。
高一功在军中更是孤掌难鸣,于是他就率忠贞营出走鄂西(鄂西一带还有一支大顺军余部)。
谁知行军途中被孙可望伏击,高一功战死。
队伍便由李过的义子李来亨率领与大顺军旧部会合。
当时鄂川地区的十三个反清的领袖一致推举李来亨为共主,共同抗清,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活动一直坚持到年间。
康熙三年的时候,李来亨兵败后,在茅麓山焚其妻子后自缢身亡。
夔东十三家的将领除王光兴、谭宏、谭诣降清外,其余将领皆战死。
从1645年李自成身亡九宫山,到康熙三年(1664年)李来亨自缢身亡,大顺军的余部在李自成身亡后,又坚持了十九年的抗清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诗剑交辉与歧路殊途:李白与高适的真实关系考辨
然而拨开历史迷雾,这对曾同游梁宋的诗人,实则经历了从诗酒唱和到政治对立的复杂转变,其关系轨迹折射出盛唐文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剧烈碰撞。
一、梁宋之游:文学知音的短暂交集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 后,经引荐与高适相遇于洛阳。
三人结伴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在禹王台煮酒论文,在孟诸泽猎鹰赋诗,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千古佳话。
高适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赞李白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杜甫更以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的诗句,记录这段文人雅集。
但这段友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杜甫年辈较晚且对其崇拜有加,而高适年过五十仍 落魄无成 ,诗名未显。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李白与杜甫互赠诗作达17首,与高适却仅存1首赠诗;高适赠李白诗作亦仅1首,远少于赠杜甫的3首。
这种文学互动的疏离,暗示三人关系亲疏有别。
二、安史裂痕: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二人命运轨迹。
永王李璘招募李白时,高适已任淮南,奉命平定永王叛乱。
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高适明确主张 永王必败 ,并最终将李白下狱。
这种政治对立绝非偶然:高适始终秉持 报国知身命,要须在长策 的务实态度,而李白则怀揣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浪漫理想,二人对政治时局的判断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高适虽平定永王之乱,却未对李白落井下石。
李白在狱中作《送张谒高中丞》称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既显怨怼又含敬意;高适虽无营救记载,却也未公开抨击李白。
这种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的克制,彰显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三、诗酒余韵:文学传统的双重映照 尽管政治立场对立,二人诗歌创作仍存在深层呼应。
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困境,与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苍凉形成互文;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放,与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旷达,共同构成盛唐精神的双面镜像。
这种文学共鸣超越个人恩怨。
李白从璘虽为政治误判,但其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的报国热忱,与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的边塞情怀本质相通。
二人诗歌共同塑造了盛唐文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精神图谱。
四、历史镜像:文人命运的盛唐注脚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轨迹,实为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放,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高适 五十始为官 的隐忍,却成就封侯拜相的仕途。
这种命运分野既有个性差异,更源于时代局限——当安史之乱打破 的幻象,文人必须在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间做出抉择。
从文学史视角审视,二人关系更具象征意义。
李白代表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高适则是现实主义边塞诗旗手,二者关系恰似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离合悲欢,既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精神裂变的文学注脚。
当后世吟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 战士军前半死生 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诗人的才华碰撞,更是一个文明在盛世崩塌前的精神挣扎。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史证明:真正的文人友谊从非简单的情感投契,而是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这种对话虽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诗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