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古时候男女为求配偶拜女娲?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女娲氏,她是中华民族最神圣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保护神。

女娲是人类生命 的开创者。

鸿蒙开辟之初,大地上只有为数稀少的人类,他们是盘的后裔。

女娲看到这情形就捏

【千问解读】

女娲氏,她是中华民族最神圣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保护神。

女娲是人类生命 的开创者。

鸿蒙开辟之初,大地上只有为数稀少的人类,他们是盘的后裔。

女娲看到这情形就捏黄土造人,每次捏出一个人形,吹一口气,泥人就变成了活生生 的人,欢跳着跑开。

女娲捏啊捏,终于感到疲累了,她就把粗绳和在黄泥中,随手一甩,就甩出一个人来。

只不过,绳甩出来的人,由于在制作程序上偷工减料,智 商就差了许多。

古人类用这个故事,比喻人类智商不对等的现实。

另一个说法是,女娲是氏的妹妹,由于人类稀少,两兄妹于昆仑山结为夫妻。

但女娲害羞,就向天空大喊:苍天在上,于今我兄妹结为夫妻,若是苍天同意, 就请让这云烟聚合。

如果苍天不同意,就请让云烟散开吧。

结果,山岚起处,云烟聚合,遮住了女娲和伏羲氏,于是两兄妹成婚,开始了人类的神圣繁衍。

网络配图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绘有女娲和伏羲氏的结合图,画面上,女娲和伏羲氏皆人身蛇尾,并且蛇尾交缠,比喻夫妻欢好;同时头悬日,尾垂月,周边星辰遍布, 比喻生命与宇宙的浑然一体。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女娲氏同伏羲氏一样,也是人首蛇身,有记载称她一天之内就可以有七十种变化。

在创造人类后,天地之间遭遇到空前的大劫难。

当时有两个神?,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因为什么发生了冲突,结果共工失败。

失败后的共工恼羞成怒,一头 撞向支撑天与地的不周山。

只听一声可怕的巨响,不周山被共工撞断,天庭裂开一道大缝,大地失去了平衡,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冰火炎流,从天而降。

狂风暴 雨,日月无光。

汩汩滔滔的大水淹没了整个世界,猛兽出没,捕食百姓,鹫鸟盘旋,生噬婴孩。

人类遭遇空前的灭顶之灾。

女娲不忍看人世间遭受如此劫难,就搭建起一只小火炉,取山上的五色石头烧炼,镶嵌在开裂的天空之上。

从此天上布满了灿烂的云霞,那就是女娲炼就的五彩之石。

接下来,女娲杀掉了一只倒霉的大乌龟,用它的四只脚重新把大地支撑起来。

又杀掉了水精黑龙,止住了滔滔洪流。

而地面上的积水,女娲则用芦草烧成灰,铺陈在大地上,将积水吸干。

传说,这片大地就是华北大平原,因为它是由芦草的灰铺成,所以平坦而肥沃。

此后的女娲,背倚大地,怀抱星辰日月,躺在方形的枕头上,缓慢地入睡了。

春风拂过她的身体,夏天繁花在她身上盛开,秋天万物肃杀,冬季。

阴阳窒 塞之地,经由她的身心化解疏开。

天地乖戾之气,遇到她顿时消散。

即使是那些凶恶的禽兽虫蛇,也藏匿起爪牙毒汁,没有了攫取与吞噬之心。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女娲又被称为媒神,也就是男女相爱的保护神。

古时候,男女为求配偶,或是夫妻盼望生子,都要向高媒之神女娲祈求。

女娲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神灵,她炼石补天、捏土造人,兄妹成婚,救世禳灾,这些神异的传说贯穿了传统文化的始终。

她的故事,既反映了初民时代婚姻状况的现实,又充满了人类与险恶的大自然相抗争的激情,并因此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体而长传于世。

古代是怎么惩罚不结婚大龄男女的?近年来,随着单身男女日渐增多,每年11月11日的“光棍节”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实,对于解决单身婚龄男女的婚姻问题,在古代也是相当重视的。

如果适龄 男女都不急着结婚生子,整个社会人丁缺乏,生产和戍边就得不到保障。

而且,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剩 男剩女”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有的朝代提前女性的婚配年龄,强制出嫁;有的设立“官媒”“拉女配”,强制结婚;有的甚至颁布“处罚条例”,对“剩男剩女” 进行惩处……网络配图 南北朝时期“剩男剩女”要受严惩“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在中国古代,女子婚龄标准,各朝多有变动。

其中,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屡被提起。

此说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这么说,中 国早期是实行晚婚晚育的国家。

从史料来看,实际不然。

这个婚龄杠杠,不是现代婚姻中的最低结婚年龄,而是成年男女必须结婚的年龄上限。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国家”,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

早的11岁就结婚了。

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 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

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 “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标准是男20岁、女15岁。

但各朝代有异,如,“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嫁娶。

” 为解决人口出生和男子婚配问题,有不少朝代采取强制女性出嫁的手段。

如在,女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嫁人,否则官府要强行给她找对象。

《·武帝纪》记载,就曾要求,女孩子到17岁了,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那么地方官府就要给她找老公,逼其强行嫁人。

到了南北朝时,还出现了如果女孩适龄不出嫁犯法的规定,不及时出嫁家里人都要跟着坐牢,这就是《宋书·周朗传》中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现 代有不少女孩子,选择男友的,最后把自己弄成了“剩女”,在当时这样做肯定不行,会给家人带来麻烦的。

这种强迫女子出嫁的初衷,虽然可能首先是出 于增加社会人口的考虑,但在客观上却解决了不少光棍娶不起老婆的问题。

先秦时期已有“官媒”晋代女性十七岁不嫁“使长吏配之” 在中国古代,男女结婚大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人就是给男女牵红线的介绍人,《说文》称,“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

过去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

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了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现实。

后来不少朝代从法律上规定,结婚必有媒人,如果没有则违反当时的“婚姻法”。

如《唐律·名例》疏:“嫁娶有媒”;《户婚》疏:“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到元代,这方面规定更详细了,《元典章·户部·礼婚》:“媒妁由地方长老,保送信实妇人,充官为籍。

”意思是,媒人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得由地方威信高的 老人推荐,选诚实守信的已婚妇女报给官方,登记注册,统一管理。

这种媒人是民间性质的,属私媒。

而在古代还有一种官媒,就是官府负责解决“剩男”婚姻配偶的专职人员,与今天民政部门发结婚证书的公务员在某些职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权力更大。

官媒通过 强制手段给“剩男”找老婆,给“剩女”找老公,指定某女嫁某男、某男娶某女,实是一种分配婚姻,纯是“拉女配”。

《晋书·武帝纪》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意思是说,女孩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官媒在先秦时代就存在,一直到都设有“官媒”。

当时有大量“剩男”被发配到新疆,为了边疆的稳定,后继有人,曾设了不少官媒,方便给大量的光棍男找老婆。

一些农民起义军的妻女、灾区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给某一“剩男”,让他们一起生活,繁衍后代。

网络配图 因为男多女少,官媒油水很足,“剩男”们争着送“聘金”。

如果不主动送,官媒甚至直接向“剩男”索红包。

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男女绕过官媒私下来往,玩 私奔,官媒常在晚上“查墙子”。

所谓 “墙子”,就是小巷子、旮旯等方便男女私会的地方。

如果发现崔莺莺和张生那样的翻墙私会现象,往往会被官媒赶走。

唐代不反对女性“夫丧守志”亦提倡“夺而嫁之” 提倡寡妇再婚,也是古代解决单身男子配偶的一个手段。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讲究。

在这种迷信陋俗的影响下,让寡妇再嫁在古代还是有难 度的。

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而不是强调,从一而终。

与鼓励寡妇再嫁相对应的,是鼓励男人娶寡妇。

在古代,一个未婚男人娶寡妇与寡妇再嫁一样,往往被人看不起。

所以,过去不只寡妇再嫁难,男子娶二婚女亦不容易。

为此,古代不少朝代在婚姻上提倡移风易俗。

在提倡寡妇再嫁的同时,也设置了再嫁的程序,强行让寡妇嫁人,如《唐律·户婚》之“夫丧守志”规定,丈夫去世后,如果妻子志愿守志不嫁人,别人是不能强行的,但祖父母、父母例外,可以让她强行嫁出去,即所谓“夺而嫁之”。

当某种非正常婚姻行为被更多人接受后,就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会婚俗。

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便不以娶寡为耻,特别是在家族内部,弟娶嫂,嫂嫁叔等并不被认为有悖于常规伦理。

严格限制富人娶妾 “庶人一夫一妇”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类男女性别比例是保持一定的,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不会有“剩男”或“剩女”。

但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的人都知道,过去不像现代这样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漫长时间内,实行的是多妻制或一妻多妾制,男人拥有屡见不鲜。

这样便人为地造成了男多女少,好多适婚男人找不到适龄的女人。

由于男人过度纳妾给社会带来的多方面严重问题,不少朝代对男子娶小老婆都加以严格限制,即便是一定级别的官员,能娶多少个小老婆都是有规定的,并不是说有钱就能多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京2024年军校录取分数线一览表 含提前批男女生最低分

2024年在北京招生的军校共有19所,录取分数范围在525分~642分之间。

其中男生最低录取分为525分(国防科技大学),女生最低录取分为528分(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本文收集汇总了北京2024年提前批招生军校录取分数详情,以供2025届考生参考。

一、北京2024军校男生录取分数线2024年在京招收男生的军校有19所,最低录取分数范围在525分~642分之间,其中最低分和最高分专业组均来自于国防科技大学,最低分专业组要求必选思想政治,最高分专业组不限选科要求。

2025年想要报考军校的北京考生分数至少要在特控线以上,且选考物理+化学的男生可选择的院校数量会更多,分数范围在532分~600分之间。

下面是各种选科组合的最低分及院校详情:必选思想政治:2024最低分院校为国防科技大学,525分;必选物理:2024最低分院校为武警特种警察学院,526分;必选物化:2024最低分院校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532分;必选物化生:2024最低分院校为陆军防化学院,530分;必选物理+政治:2024最低分院校为武警工程大学,573分;不限选科:2024最低分院校为陆军勤务学院,531分;各校完整录取最低分数可见下表:二、北京2024军校女生录取分数线2024年在京招收女生的军校有13所,最低录取分数范围在528分~637分之间,其中最低分专业组来自于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528分),要求必选物理+化学;最高分专业组来自国防科技大学(637分),不限选科要求。

2025年想要报考军校的北京考生分数至少要在特控线以上,且依旧是选考物理+化学的女生可选择院校数量会更多,分数范围在528分~623分之间。

下面是各种选科组合的最低分及院校详情:必选物理:2024最低分院校为火箭军工程大学,566分;必选物化:2024最低分院校为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528分;不限选科:2024最低分院校为陆军特种作战学院,541分;各校完整录取最低分数可见下表:

2025年大学所有专业大全:适合男女生的全部专业介绍

马上就要填报高考志愿了,小编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信息,整理了一份大学专业大全展示在下文,方便大家了解高校都开设有哪些专业。

对2025年参加高考的同学,小编推荐报考计算机、电子信息、机械、通信、电气等工科专业和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下文将重点分析理由。

一、大学的所有专业大全下图来源于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篇幅有限,仅为大家展示了部分。

二、适合男女生的全部专业介绍以下专业就业前景好,男女生都适合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考虑。

(一)理工类1)计算机专业:该专业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大家千万别把路走窄了,以为学计算机以后就只能去互联网企业当程序员。

但事实上,未来计算机是个交叉行业,和很多行业相结合后都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计算机和新能源行业交叉可以往自动驾驶发展,计算机和医学领域交叉可以从事远程医疗等工作。

2)电子信息专业:这类专业涉及多个细分专业,而且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该专业就业以后的薪水也比较可观,刚毕业的平均薪资在6千元以上,三年之后平均薪资可过万,就业五年的平均薪资能达到1.2万以上。

3)机械专业:该专业是“万金油”专业,毕业以后还挺好找工作的。

只不过相对于头部互联网企业,它的收入不算太高。

这是一门需要多沉淀的专业,不仅要多学机械方面的知识,也要懂材料、力学、硬件等领域的知识。

学得越多,经验越丰富,工资也会跟着上涨。

4)通信专业:该专业毕业可以往两大方向发展,即硬件方向、软件方向。

硬件方向主要是做电子通信设备的开发设计工作,软件方向主要是做应用软件开发、网络配置等工作。

报考这个专业进通信运营商企业的概率比较大,如移动、联通;也可以进通信设备制造商企业,如华为、中兴等。

5)电气专业:该专业就业除了国家电网,还能去通信、制造等行业,前景都不错。

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电气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会更好,毕业之后可以去专注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企业求职。

(二)文史类1)法学专业:文科中专业壁垒比较高的专业之一。

它的学习难度高,但拿到的证书含金量很高。

在考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的时候,这个专业非常有优势,大部分的岗位都能报。

由于律师行业对执业证书很看重,大家一定要提前为考证做好准备,争取一次通过,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科中的“万金油”专业,也是国考中的吃香专业。

这个专业可以提升思维逻辑、思想深度、写作文笔,是一门能让大家受益终身的专业。

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内容运营、编辑、新媒体运营等,平时还能写写网文、视频脚本等。

加入收藏
               

女娲:古时候男女为求配偶拜女娲?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