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巡盐御史是什么官?是专管盐的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最近没事重温了一下《当官》,这部剧距今都快20年了。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以前的电视剧和电影拍得好,那时的演员都是

【千问解读】

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最近没事重温了一下《当官》,这部剧距今都快20年了。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以前的电视剧和电影拍得好,那时的演员都是真演技。

重温此剧的时候,我对里面的两淮巡盐御史比较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官呢?为什么连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都说惹不起。

首先,我们来看下三个官职。

两江总督:两江总督就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也是清朝最有权势的八大总督之一。

清朝时两江总督所管辖的范围实际上是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江西省三省之地,驻地南京。

众所周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南方的江淮、江南、湖广、广东等地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财赋、粮食来源地。

清朝时,江南之地由于土地肥沃、地广人多、物产丰富,拥有江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太湖平原等大面积适合农作物耕种的肥沃土地,以及临江靠海渔盐之利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以至于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

所以说,两江总督就是个肥差,掌管了清朝最富裕的地方。

江苏巡抚:用现代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江苏省长,主管江苏的一切政务。

从管辖范围上看,两江总督管理江苏、安徽和江西,范围肯定大于江苏巡抚。

从品级上来说,两江总督的级别为正二品,如果加衔,即从一品,属于“一品大员”。

江苏巡抚的品级为从二品,如果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所以你说二者哪个大?虽然两江总督高于江苏巡抚,但无论是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可以直接向朝廷汇报工作,严格意义上来说,江苏巡抚不需要向两江总督进行述职报告。

两江总督仅仅只是监督权。

下面我们再看两淮巡盐御史。

从品级上来说,两淮巡盐御史的级别真的很低,只是个七品官,清朝也只有从五品。

相比一个一品大员,一个二品大员,两淮巡盐御史真的不算什么。

但两淮巡盐御史的权力大。

可以这么说,两淮巡盐御史可以不把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放在眼里。

两淮巡盐御史,两淮指泰州、淮安、通州。

巡盐指巡查盐政。

御史即监察御史。

所以说,两淮巡盐御史即巡查泰州,淮安,通州盐政的监察御史。

清朝两淮巡盐御史的职责根据《两淮盐法志》记载: “掌巡视两淮盐课,统辖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各府州县额引督销,察照运司、分司及各场灶、官丁、亭户,严行卫所、有司缉捕私犯;驻扬州”。

后简称“盐政”。

实际上,两淮巡盐御史职责范围囊括了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甚至还包括了河南的一部分。

你看这些地方都是富庶的地方,清朝两淮盐税也比同时期其他地区高出很多。

公元1705年-1720年,清朝两淮盐税的各项总税额基本维持在二百五十万两银子,占当时全国的52%,占朝廷盐税和土地税6.5%。

由此可见,两淮盐运的重要性。

当然,要解读两淮巡盐御史之前,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另一个背景:食盐。

食盐是我们必备的,人没有食盐不行,可以这么说,食盐比米饭还要重要,没有米饭我们还可以吃小麦,但没有食盐呢? 无可替代,所以,盐税历来就是国家的重要赋税。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整个天下的赋税,盐税占到了所有赋税的一半。

这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真实存在的。

只要吃盐,就要交税。

你说能不多吗? 自从秦汉实行食盐专卖之后,食盐一直属于国家控制。

但巡盐御史并非自古有之,最早诞生于明朝,或称盐课监察御史、盐政监察御史。

建立明朝后,非常重视盐业管理,为了便于盐业的管理。

明朝在两淮、两浙、长芦、山东、河东等盐区均设立有都转运盐使司(简称“运司”)。

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中的“盐督大人”。

都转运盐使司负责管理一个盐区的盐业产、销事务,权力很大。

最开始也没有监督机构,以至于私盐猖獗,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运司成了“尤为污浊”之处,上下分肥,奸弊百出。

在此情形之下,盐利收入势必受到影响,本来盐税是国家最重要的赋税,所以,派官监管盐政、禁治私盐势在必行,于是巡盐御史诞生了。

由此可见,巡盐御史一开始就是为了监督而诞生的。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巡盐制度,既设有都转运盐使司也设有巡盐御史。

而在众多巡盐御史中,两淮是最大的产盐区,所以,两淮巡盐御史最牛。

清朝前期,两淮、两浙、长芦、河东产盐区都有巡盐御史,但五十九年至四年,陆续停两广、福建、长芦、河东、两浙等地盐差,仅仅保留两淮巡盐御史。

正因为盐的重要性,盐税是国家重要的税赋,所以,两淮巡盐御史的岗位一般都是深得信任的人担任。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监察地方百官,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眼线。

两淮巡盐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工作的重要,又是皇帝亲信,更重要的是有权力向皇帝单独上奏折,所以,地方督抚对于他们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惹不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的御史大夫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的御史大夫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接触“御史大夫”,这个词,还是,在玩志和三国群英传游戏里。

游戏有任命文臣武将的选项,其中就有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等官职。

当时也不知道御史是干什么的,只管按照对国力增幅较大的组合来进行授职。

一.御史大夫职能及其地位探讨 1.御史大夫的职能 御史的称谓,早在商周就已经出现,但其职能尚未得到考证。

也有学者认为御史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到秦朝方才正式确立。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由此可以了解,在秦代,御史大夫是辅佐丞相的高官,职位仅次于丞相。

其具体职能在于对百官进行考课、监察和弹劾。

这也是我国最早确立的政治监察职官。

御史大夫掌管的是一个庞大的御史机构。

下设两个副手,驻国家档案馆管理图书档案,对外监督各郡刺史,对内辖侍御史十五人。

这些侍御史通过审查百官上达以及宫中下发的公文,如果发现高级官员有违法迹象,会经由上级转呈,如果是低级官员犯法被逮着,他们可以直接将其弹劾。

这样一来,朝廷内外都在御史机构的监控之中,可以说其权力非常大。

除了监察百官之外,御史大夫有时还会代皇帝草诏,以钦差身份出使,参与商谈军国大事等等。

当然其主要工作还是负责对百官进行监察。

2.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吗 古代官印的制式以及绶带的颜色与职官的身份地位息息相关,首先金印的级别自然比银印要高;其次,秦代没有官职大小的规定,而用作挂印的绶带可以代表官阶的高低,从高到低对应的绶带颜色依次是:紫、青、黄、黑,再低级的官阶无挂印绶带。

如此说来,是否说明御史大夫的地位与丞相、太尉不在一个等级呢?御史大夫又怎么会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呢? 事实上,丞相是一国行政的主官,太尉是一国军事的主官,此二者非才华出众之人不能胜任。

在战国时期,担任各国丞相或太尉之人,必定是能力卓越的人才,各国对于人才都是非常敬重和礼遇的,因此丞相与太尉的位置处于官阶系统的顶端。

而御史大夫的官位虽比丞相低,但地位却十分重要。

御史大夫通常都是皇帝的亲信或皇帝宠信之人,与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

他们除了忠诚以及善于发掘他人错误的眼睛,几乎不需要其他的技能。

为此他们在法制上被赋予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的权力,该权力有时甚至可以超越丞相,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领御史大夫得以位列三公。

二.御史大夫制度的进步性 1.御史大夫的设立是对相权的制衡 所以在时期,人才在诸国之间流动现象非常普遍。

对于一国的丞相,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位高权重。

国君既要依靠他们的才华来治国平天下,又会因他们是异国人士而存有戒心。

毕竟他们对本国的情况,一旦改仕他国,将会对本国非常不利。

例如在时为秦相,到了继位后便因失宠而出逃至成为。

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利之争体现在皇权与相权之间。

丞相要施展自己的才能治国,必然要手握朝政大权,广招门客,发展自己的势力。

如秦相曾假公济私,将秦国攻占的陶邑划入自己的封地。

在相权不断膨胀的过程中,又会妨害君权,架空君主。

年少继位,国政皆由相国所把持。

吕相大权在握,一手遮天,甚至到了淫乱宫闱的地步。

直到秦王年长后铲除吕不韦,方才亲掌秦国的政权。

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政治制度来制约相权,君王才能放心让丞相主持国政,这个制约机制就是御史大夫的监察制度。

有了这个制度,丞相就不敢肆意妄为,以免遭御史大夫的弹劾。

2.普法与监督执法 樱井芳朗在《御史制度的形成》一书中提到秦朝存在御史执法和御史中执法的职官,负责法令执行状况的监督。

另有监御史一职,非常设,其职为代皇帝出巡,与后世钦差大臣的职能有些相似。

在秦统一之后,御史增加了督办刑狱案件,执行律令。

当年卢生与为秦始皇寻仙药不获而逃跑《》记载:“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

三.御史大夫制度的局限性 1.行政与监察职能交叉导致权力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相位的人选不仅要有才华,而且还要求忠君,需要按君主的意志开展行政规划工作。

与此同时,丞相也会涉及监察事务,能向皇帝直接举荐或弹劾官员。

对于御史大夫而言,仅仅是忠诚已经不足以履职,他们还需要很强的政治能力。

从“掌副丞相”这点可以看出,御史大夫的职能已经涉及到了行政管理。

西汉初年,的御史大夫升任丞相,之后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如魏相、、邴吉、等等,使御史大夫成为了候补丞相。

的御史大夫与丞相庄清瞿在职期间就不对付,两人相互构陷,都想扳倒对方,最后落得两败俱伤,双双死于非命。

故曰,相权与监察权,各司其职则两利相辅,交织不清则两害相损。

2.助长泛滥 例如《史记·列传》中假传圣旨赐死蒙恬时就有:“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的记载。

而在刑狱方面,御史对最终定案的结果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当年欲独揽大权,通过诬陷谋反罪欲除、二丞相,果然冯去疾自裁,李斯入狱。

按秦律,高官定罪皇帝会派御史详加讯问。

赵高收买了一批御史假借皇帝之名轮番审讯李斯,一旦李斯喊冤便将他暴打一顿。

下来,李斯感到生还无望,放弃了辩解,等到派来的御史前来问讯时,他条件反射性地认罪,最终腰斩于咸阳。

连位列三公的丞相尚难免苛刑,就更不用说寻常百姓了。

秦朝的苛政可谓,仅二世便亡国。

汉继秦祚后,虽为政宽和,但体制仍袭秦法。

御史大夫的监察体系依旧沿用,因有张汤、、等一干酷吏型的御史大夫应运而生。

武帝之后推崇儒术,御史大夫一职方渐由通晓经纶的儒生担任。

结语 但在制度设立初期,由于权力与职能的分配存在问题,以致引发许多无谓的权力斗争,扰乱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另外一味地追求法治,导致刑罚泛滥,酷吏成风。

后世对御史大夫制度进行了改革,先后变更为司空、大司空、都御史等等。

无论如何改革,其监察职能一直被传承下来,为现代监察体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蓝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卜式是怎么样从羊倌做到御史大夫的

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君主,是中的牛人了,在他的时代出过不少名将,也出过不少能臣。

不过今天我给大家讲的这位,他的人生却是更为传奇,因为他是从一个羊倌做到御史大夫的。

我们的主人公叫卜式,是住在黄河南边的一个人,他一直以种田和放牧为生。

父母去世以后,他就带着年幼的弟弟一起生活,等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把田地住房和财物都给了弟弟,自己带着一百带头羊住进了山里。

十多年以后,卜式除了重新购置家产外,还剩下了一千多只羊。

可这会他的弟弟已经把财产都败的差不多了,卜式就又分给了弟弟一些财物。

那时候正在和匈奴打仗,卜式就到了京城,给汉武帝上书,希望把自己的一半财产捐给国家的边防事业。

汉武帝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就派使者去问卜式,你是想当官吗? 卜式回答,我从小就放羊,没学过当官,也不想当官。

使者又问,你是有什么冤屈,要申诉吗? 卜式回答,我向来与人为善,没有和别人发生过纠纷,再说我家里有钱,附近谁困难我就借钱给他,谁不善良我就教育他,大家都听我的话,我没有冤屈。

使者很纳闷,那你一不想当官,二不需要伸冤,干嘛要给国家捐钱,这没道理啊! 卜式很郑重的告诉使者,我认为,天子要征讨匈奴,有力气的人就该战死边疆,有钱粮的人就该支援国家,都这样做的话,才能消灭匈奴。

听卜式这说,使者就带着疑惑和感动回去报告了汉武帝。

那汉武帝也是满心的狐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啊,他就和丞相商量。

那公孙弘也没见过这样人啊,他就告诉皇帝,这个人的处事原则不合常理,肯定不是什么老实人,要是用他做榜样,那天下人就都容易学坏了,不要答应他的请求。

汉武帝也比较赞同公孙弘的看法,就没有答复卜式。

卜式被凉了几年之后,只好继续回家放羊种地去了。

一年以后,汉朝又一次发兵攻打匈奴,这一次匈奴的好多人都来投降了。

加上军费开支,加上给匈奴人的赏赐,朝廷的钱库就被掏空了。

等到第二年,正赶上天灾,灾民需要迁移安置,政府就拿不出钱来了。

这时候卜式出手了,他拿出了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用来安置灾民。

后来河南太守向朝廷汇报富人捐款名单的时候,汉武帝看到了卜式的名字觉得眼熟,仔细一想,哦,原来是那个要捐一半家产打匈奴的人,看来当时是误会了他。

可能是,也可能是受感动,汉武帝就给卜式发了一些赏赐,卜式把赏赐又都捐给了政府。

汉武帝这个时候是真的被卜式给折服了,觉得大家要是都向他一样,那天下就好了。

就想给他一个大大的奖励,给天下人做个榜样。

可是卜式一再表示,自己不想做官,汉武帝就对他说,不让你当官,我在上林苑养了好多羊,你去帮我放吧。

就这样,卜式当上了放羊官。

一年之后,上林苑里的羊上又肥又壮,而且数量增加了很多,汉武帝就当面表扬了卜式。

卜式对汉武帝表示,其实治理百放羊是一个道理,要让大家按时劳作按时休息,群里出现了坏分子,就把他淘汰出局,天下自然就太平,百姓也就富足了。

卜式的这番放羊治国论一出,汉武帝被惊呆了,他觉得卜式简直就是个奇才,在上林苑放羊太屈才了,就让他去县做县令,结果缑氏县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后来又让他去做成皋县县令,成皋县的水利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汉武帝对卜式非常满意,就让他去给齐王做太傅。

几年以后,南越国的丞相吕嘉造反了,卜式给汉武帝上书,我听说天子的忧患就是做臣子的耻辱,现在南越谋反,我要求带儿子和齐地会架船的人去攻打南越。

虽然上书的人是卜式,可汉武帝还是非常激动,他对天下颁布诏书: 卜式这个人是种田放牧出身的,可他从来不为私利,有多余的钱财就捐给国家。

现在国家有难,他又主动提出父子去参战,他这种对国家的忠诚是大家的榜样。

所以封他为关内侯,赏黄金六十斤,良田十顷。

汉武帝本以为,这诏书一发,天下人诸侯还不得纷纷响应啊,可没成想,一百多个诸侯,一个要求参军的都没有,汉武帝这面子可就挂不住了。

所以等到九月诸侯朝拜天子进献酎金的时候,因为进献酎金分量不足而失去侯位的,就有一百多人。

这样,卜式就更显得了,汉武帝封他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虽然卜式后来得罪了汉武帝,被贬为太子太傅,而后善终至老,可他的这一生,也足够传奇了。

随机文章揭秘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蔡伦竟不是发明者/西汉造纸术就出现了1984年被贬下凡的神仙,翻遍资料找不到/疑似变成了一个动物(谣言)佛说命运坎坷的人特征,心态失衡/充满嫉妒/喜爱攀比/不懂发泄情绪怀玉公主的历史原型,有孝懿仁皇后和建宁公主影子(虚构人物)诸葛亮为什么逆天而行,执意北伐的原因/为了拖缓魏国的发展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两淮巡盐御史是什么官?是专管盐的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