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人有着哪些故事传说?希伯来人是如何进展起来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希伯来人的古国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南岸,北为腓尼基和叙利亚、南为西奈半岛,经西奈半岛与埃及和非洲相通,东为约旦和阿拉伯沙漠。

早期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地区是一个古

【千问解读】

希伯来人的古国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南岸,北为腓尼基和叙利亚、南为西奈半岛,经西奈半岛与埃及和非洲相通,东为约旦和阿拉伯沙漠。

早期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地区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地区。

本世纪以来,在这里发现了若干新石器时代文化:1928年发现的纳吐夫文化,存在于公元前9—8千年代;1956年发现的贝哈文化,存在于公元前7200—6600年之间;自1868年以后被多次发掘的耶利哥,其遗址有自中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的文化层,时间是公元前9200±107至公元前8千年代初,在这里发现了现知世界上最早的有碉堡和围墙的城市;1964年发现的穆勒贝特文化,时间为公元前9千年代后期至8千年代中叶等。

公元前3千年代,迦南人已定居于巴勒斯坦。

公元前2千年代前期,喜克索斯人建立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喜克索斯人的国家。

公元前2千年代后期,这里又出现过一些迦南人的小国家。

公元前2千年代末,“海上民族”侵入此地,称为腓力士丁人,“巴勒斯坦”即由其转化而来。

希伯来人也约于此来此处,并逐渐从游牧转向农业。

圣经记载 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的祖先原住南部两河流域的乌尔城,他们在亚伯拉罕率领下来到巴勒斯坦。

其中一部分希伯来人去到埃及,初时境遇尚好,后来埃及统治者对希伯来人的统治逐渐厉害起来,“派督工辖制他们,加重担苦害他们。

”于是,在摩西率领下,他们走出埃及,回到巴勒斯坦(摩西律法即制定于此时)。

他们同已住于此的迦南人争夺地盘,后一部分迦南人与之融合;另一部分则与之为敌,关系十分紧张。

从希伯来人占领迦南(公元前1230年)到扫罗称王(公元前1020年)的这一时期,在希伯来人的历史上称为“士师时代”。

②这是继祖先时代之后的一个时代,是希伯来人的氏族制度解体的时代。

当时,希伯来人分为两大部落联盟:住在北方的以色列部落联盟和住在南方的犹太部落联盟。

他们夺取迦南人的土地分给各部落内的各家族,还把一些迦南人变成奴隶。

同时,希伯来人内部也在发生分化。

公元前12世纪末,“海上民族”侵入巴勒斯坦地区,他们被称为腓尼士丁人。

希伯来人在同腓力士丁人的斗争中加速了阶级分化,并形成国家。

《圣经》把希伯来人国家的形成说成是民约论的产物。

据《撒母耳记》,当希伯来人同腓力士丁人作斗争时,其领袖撒母耳年纪老迈。

他原立自己的儿子约珥为士师,继承自己的地位,但一些人向撒母耳请求说:“你年纪老迈了,你的儿子不行你的道,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象列国一样。

”开始时撒母耳不同意,他告诉人民说这很危险,对人民没有好处。

但“人民”逼迫他不得不同意派一个王去进行统治。

于是,在耶和华的指引下,出身便雅悯部落的扫罗被选中为王。

扫罗是希伯来人的第一个王,从他开始(公之前1020—1000年),希伯来人的历入时代。

扫罗的统治得到多数希伯来人的承认。

在他领导下,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战胜了腓力士丁人,并向自己周围的其他邻人进攻。

他的成就促进了希伯来人的觉醒和统一。

但扫罗的统治在他攻击亚玛力人后开始松动,犹太部落联盟的领袖大卫为了躲避扫罗的追杀因为大卫势力强大,率领南方犹太人的军队投奔了腓力士丁人。

在与腓力士丁人的战争中,扫罗及其诸子均死于战场,扫罗的尸首还被腓力士丁人悬挂于伯珊城头。

扫罗死后,大卫脱离腓力士丁人,在犹太即位为王,统一了犹太和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

他同腓尼基的推罗结成同盟,同腓力士丁人作斗争,并征服约旦河以东、死海以南地区。

其子所罗门继续同推罗结盟,还同埃及友好,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发展红海一带的贸易。

他广召工匠在巴勒斯坦各城市大兴建筑,发展手工业。

他将以色列犹太国家划分为12个行省,建立赋税和徭役制度,建立常备军,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所罗门死后,希伯来人国家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两个王国。

其中,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存在了约200年,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南方的犹太国家断断续续地存在到罗马人统治时期。

它先后被埃及人、亚述人、新巴比伦王国、、希腊马其顿、塞琉古王国统治,最后为罗马人征服。

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攻占耶路撒冷,虏走它的居民,史称“巴比伦之囚”。

它多次反抗罗马人统治,均遭镇压,罗马人大肆杀戮,并将许多人卖为奴隶,犹太居民被迫四散,远走他乡。

社会状况希伯来人原以游牧为生,入居巴勒斯坦后方定居,学会农业。

国家形成后,它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都有较大发展。

在希伯来人的国家里,奴隶制曾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奴隶来源,一是战俘奴隶。

《圣经》中记载说:“你临近一座城……若不与你和好,而要与你打仗,……你就要用刀杀尽这城里的男丁。

惟有妇女、孩子、牲畜和城内的一切财物,你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

”二是债务奴隶。

《圣经》中记载说,有一个先知门徒的妻,哀求以利沙说:“你仆人我丈夫死了,他敬畏耶和华是你所知道的。

现在有债主来,要取我两个儿子作奴仆。

”摩西制订的律法中,也有关于债务奴隶的律法。

如规定债务奴隶的期限为6年,第7年准予自由。

“他若孤身来,就可以孤身去;他若有妻,妻子给他生了儿子或女儿,妻子和儿女要归主人,他要独自出去。

倘或奴仆明说:‘我爱我的主人和我的妻子儿女,不愿意自由出去。

’”则经过一定手续终身服侍其主人。

三是买来的奴隶。

《圣经》中说:“人若卖女儿作婢女,婢女不可象男仆那样出去。

主人选定她归自己,若不喜欢她,就要许她赎身;主人既然用诡诈待她,就没有权柄卖给外邦人。

主人若选定她给自己的儿子,就当待她如同女儿,若另娶一个,那女子的吃食、衣服、并合好的事,仍不可减少。

若不向她行这三样,她就可以不用钱赎,白白地出去。

” 希伯来人的高利贷很发达,为数不少的人欠了很重的债,以致不得不用田产、乃至人身作抵押,统治者也不得不经常宣布豁免债务:“每逢七年末一年,你要施行豁免。

豁免的定义乃是这样:凡债主要把所借给邻舍的豁免了,不可向邻舍和兄弟追讨,因为耶和华的豁免年已经宣告了。

若借给外邦人,你可以向他追讨,但若借给你弟兄,无论是什么,你要松手豁免了。

” 贫穷破产的人不少,他们只有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剧烈的阶级分化,必然引起尖锐的阶级矛盾,这在《圣经》中有明显的反映。

“耶和华说:‘以色列人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他们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子卖了穷人;他们见穷人头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碍谦卑人的道路……’”。

“你们这些要吞吃穷人,使困苦的人衰败的,当听我的话。

你们说:‘月朔几时过去,我们好卖粮;日几时过去,我们好摆开麦子;卖出用小升斗,收银用大戥子,用一双鞋换穷乏人,将坏了的麦子卖给人。

” “祸哉!那些在床上图谋罪孳造作诈恶的;天一发亮,因手有能力,就行出来了。

他们贪图田地就占据,贪图房屋便夺取;他们欺压人,霸占房屋和产业。

” 犹太教是希伯来人的宗教,它崇拜上帝耶和华。

希伯来人历经苦难,遭迫害,被迫四散他乡。

犹太教成为其维系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

犹太教坚持信仰一神,即耶和华,宣称希伯来人是上帝的选民,与神订有契约。

当大批犹太人被虏往巴比伦时,犹太人中产生了希望耶和华会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并恢复犹太国家的思想。

波斯人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大批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后,犹太教逐渐形成。

犹太教在形成过程中,其上帝观亦经历了族部落神到民族神的发展过程。

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共39卷,约于公元前12—2世纪用希伯来文写成,后来基督教从犹太教中脱胎而出,犹太教的《圣经》成了基督教圣经的一部分,即旧约。

逃出埃及 希伯来人为什么逃出埃及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曾居住在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纪,散居在欧洲的犹太人受到迫害,被赶出住地。

7世纪开始流移世界各地。

近代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多已改用当地语言,但仍保持着犹太教习俗。

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300多年,人数从原来雅各家的75人增加到逾200万人,已经由一个家族成为一个民族。

当时的法老对日渐繁衍兴盛的外族人产生不安,遂想到两个方法来控制他们,让他们做苦役,来消耗他们的体力;下令杀掉所有以色列妇人所生的男婴,以抑制人口的增长。

但收生婆因着敬畏神,暗中违令,以色列民的人口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于是法老另生一计,就是命以色列人将所生的男婴丢在河里淹死。

有一天当摩西在何烈山牧羊时,耶和华的使者,藉着未被烧毁的荆棘为记号呼召他;要他回到埃及去,并领出多年来正受苦役的以色列人。

以色列众民在摩西率领下,浩浩荡荡的离开埃及。

法老反悔了,派大路军马追赶,逼到红海边,是神显出大能,在海中开出道路。

从以上《圣经》中的相关叙述可以看出希伯来人逃出埃及的原因和经过。

在非洲和亚洲中间,有一片叫作阿拉伯的大沙漠。

4000年以前,一个被叫作“塞姆族”(又被称为“闪族”)的游牧民族为了寻找水草,赶着他们的羊群在这片沙漠中到处寻找牧场。

在大沙漠的北方,有一块特别富饶的土地。

它的形状像一弯新月,被称为“新月形沃土”。

每当塞姆人赶着牛羊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人便把他们赶走。

塞姆人把这里看作天堂,他们特别想在这里放牧生活。

他们对当地人发动了无数次进攻,经过多次失败,最后,他们终于占了这个地区。

塞姆族中有一支叫作希伯来人的部落。

希伯来人想占有新月形沃土中一条狭长地带,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

希伯来人早就听说这里被人叫作“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但是这里早已被一个叫作迦南人的部落占领。

为争夺这块土地,希伯来人同迦南人进行了许多年的战争。

迦南人十分英勇,希伯来人根本就不是对手。

被迦南人打败的希伯来人处境十分的困难。

全族的人聚到一起,商议部落今后的出路。

一个老人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遍地羊群,年年的好地方。

到过那里的人都将它称为“天堂”,它就是埃及。

如果想要希伯来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有去那里。

全族人最后一致同意老人的意见,离开巴勒斯坦,前往埃及。

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族长以色列带领所有的希伯来人离开了巴勒斯坦,经过千辛万险,来到了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草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埃及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地方,希伯来人在这里安定地生活了几百年。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要建造两座巨大的宫殿。

他把希伯来人变成了奴隶,让他们开山挖石,服各种苦役。

过了几十年,拉美西斯二世死了,埃及受到来自的野蛮民族和海盗的入侵。

希伯来人的首领摩西乘机带领全族人越过红海,逃出了埃及。

在逃离埃及的行程中,摩西成了犹太教的创始人。

因此不难看出,希伯来人之所以要逃出埃及,是因为他们不能忍受当地埃及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光对三家分晋有着怎么样的看法?他有着怎么样的见解

在《》的开篇,司马光就记述了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的事,因为这一事件是中国从春秋时期走向战国时期的开端,因此,司马光对此展开了长篇评论。

“才胜德谓之小人”,就是此中,对晋国的智伯为何灭亡的评论中的一句话。

司马光的这段对才德如何区分的评论虽然不长,但对如何识别和使用人才却有很重要的判断和警示意义。

现将该文录下,以资研读。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这段评论,源于晋国大夫智宣子准备立智瑶(即智伯)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而智果不同意,认为智瑶才胜于德,会给智氏家族带来灭族之灾。

智宣子不听,智果只好给自己全家改了姓,结果,智氏家族在智伯的带领下果然亡族,只有改了姓的智果全家独存。

这段评论的意思是:智伯的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能超过了他的品德。

本来,才能和德行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而世俗之人却不能辩别这一点,把才能和德行统统称之为贤能。

这就是因此用错人的原因。

耳聪目明刚毅果敢叫做才能,品行正直中庸平和叫做德行。

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和资本;德行,是才能的前题和统帅。

云梦出产的竹子,能制造天下最强劲好箭,然而,竹杆不经过揉曲矫直,不安箭翎,不治括端,那么,竹箭就不能射穿坚硬的东西。

棠溪出产的金属,能制造天下最锋利的宝剑,然而,金属不熔铸于范模内,不经锻打,不经柔石磨砺,就不能成为利剑去击刺强韧的东西。

所以,才能德行全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才能德行全无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行胜于才能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能胜于德行的人称之为“小人”。

大凡选取人才的原则是,假如没有圣人或者君子这样的人才可供选取,与其选得小人,不如选得愚人。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君子会挟持才能而行善,小人则会挟持才能而作恶。

挟持才能做善事的,善事没有做不到的;挟持才能做恶事的,恶事也没有做不到的。

愚人虽然想做不好的事,然而他的智力不足以周全他去成恶,他的能力不足以胜任他去逞凶,譬如小狗搏咬人,人很容易制服它;而小人的智力足以实现他的奸邪,勇力足以发泄他的暴虐,这是般的凶狂,他们的危害不是更严重吗?但凡有德行的人,常常受到人们的敬重;而有才能的人,往往得到人们的喜爱。

被喜爱的容易得到亲近,被敬重的却容易被疏远,这也是考察人才者为什么很多时候会被才能蒙蔽而遗忘德行的原因。

从古至今,邦国的乱臣,家族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德行不足,以致于倾覆灭亡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岂止只有智伯一人呢!所以,治理邦国、管理家族的人,如果能够审视才能与德行的区别,知道把哪个摆在前,哪个摆在后,那么,还会怕发生用错人的事情吗? 以上的评论可以看成是司马光的德才观,这种德才观是很值得后来者借鉴的。

重才而不重德,也正是如今用人的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倘若用人者都能借鉴司马光的德才观,以史为鉴,把德行放在第一位,或许我们的社会就会比当下和谐许多了。

随机文章害死曹昂、典伟!被曹丕痛恨曹操却坚持重用这名大将苏联外星婴儿事件,外星飞船逃生舱发现外星婴儿(1年后死)神奇的镜子效应,相互喜欢的人就会产生镜子效应(死心塌地)吸血鬼的始祖该隐,杀死弟弟与妹妹结婚生子(被上帝诅咒)探寻美国巨菜谷之谜,大量放射性照射导致蔬菜疯狂生长(辐射变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宋宰相王旦有着怎么样的识人本领?他提拔了哪些人

北宋宰相,有一套的识人眼光,他能从观察人的缺点中,识别人品。

他任宰相期间,曾为朝廷举荐过许多奇才,被贬外放的就是其中之一。

寇凖和王旦本来关系应该是很好的,他俩是同年的进士,同年关系就是天然的政治同盟。

澶渊之战时,寇凖是宰相,王旦是,给当副手。

因为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病,王旦要赶回去主持后方,临行他特意让把寇凖叫来,问这仗如果败了(“十日之间未有捷报”)该怎么办,真宗被他俩逼得只好表示:“如果朕捐躯或被俘,那就立太子吧”。

从这件事来看,寇凖和王旦合作得是很好的。

签订后,寇凖因功高,深得敬重。

但在死对头的不断蛊惑下,皇帝听信王钦若之言,寇凖被贬外放。

后来,王旦做了宰相,极力推荐寇凖回朝,在这样的背景下,寇凖才得以回朝担任枢密使的职务。

按理说,寇凖应该对王旦很感激,应该跟他合作才对,但是,寇凖却梗着脖子跟王旦扛上了。

具体表现为,当时东西二府经常互通文件,寇枢密瞪大眼睛从东府(中书门下)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发现错误后,马上给宋真宗送过去,导致中书工作人员从王旦以下都被真宗骂了一顿。

然后,中书门下,,也瞪大眼睛从西府(枢密院)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果然也发现了错误,结果宰相王旦表示,把文件退回西府,让他们好好改过来。

东府众人不解,王旦回答:既然知道他们干的是错事,干嘛还要跟着他们干? 这件事让寇凖很,特意跑过来跟王旦讲:“同年,甚得许大度量?”,但王旦的大度却没能阻止寇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宋真宗面前讲他的坏话。

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王旦却说:“没事,毕竟我当宰相久了,犯的错自然就多。

寇准把这些事告诉陛下,说明他是忠臣,这就是我欣赏寇准的原因。

”王旦就是这样从寇凖的缺点中去认识他的人品的。

不久,寇凖又要被外放了。

宋真宗找到王旦,聊寇凖外放的问题,王旦笑道:“臣以为像寇凖这样的大功臣,给个使相(相当宰相待遇)做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

” 寇凖拿到使相后,地到宋真宗面前谢恩。

真宗说:不要谢朕,这是王旦推荐的。

后来,王旦就积劳成疾要不行了,临终前,宋真宗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爱卿你走了我怎么办?我上哪儿找你这么好的人来当宰相?” 王旦一开始不说话,后来真宗一直问,王旦才很艰难地说:“寇准吧。

” 王旦去世几年后,宋真宗居然真的把寇凖重新召回京城来当宰相了。

据说寇凖到京后,第一时间到真宗面前,表示要去给王旦上坟。

王旦不但是一代贤相,他还是个谦谦君子,他凭着独特的识人眼光,始终对寇凖满怀善意,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保护他。

但寇凖的识人眼光就差远了,这大概一个人的性格有关。

最典型的就是如何识。

这个后来成为他死敌的丁谓,曾经是他的“门人”,寇凖对他的才干非常器重(丁谓属于有才无德),极力向当时的宰相推荐,“寇凖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

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

”(《·李沆传》)寇凖后来果然被丁谓这个白眼狼坑得够惨。

其实,直到让丁谓非常丢脸的那次“溜须”事件发生前,可以说丁谓对寇凖都是非常尊敬,甚至可以说非常殷勤的。

有这样一个段子:丁谓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说事。

有一天寇凖坐在衙门里,一群乌鸦扑棱棱飞过来,老寇哈哈大笑道:“幸好丁谓不在这里,不然他肯定要说这是一群玄鹤!”这个段子流传出去之后,丁谓从此多了个绰号,叫做鹤相。

寇凖从外地回京当了宰相,丁谓是参知政事。

在一次朝臣宴会上,丁谓给寇凖擦胡须献殷勤的时候,反被寇准呛了一顿。

丁谓便成了“”的代名词。

丁副相瞬间黑化,秉持着“得不到你就要毁了你”的心理,丁谓开始黑寇凖。

后来,丁谓把寇凖和另一个宰相(也是他的政敌)排挤出朝廷还不够,还特意假传圣旨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请他们自行了断。

丁谓这么搞实在太过分了,当时就有人质问他说,相公就不害怕后世史书怎么记你吗?结果丁谓淡定地回复道:“不过是一句‘天下惜之’罢了,能奈我何?” 据说那把剑送过去,李迪当场就崩溃了,打算自杀,幸好他的儿子和门客拼命保护,才免于被害。

而寇准的表现是这样:“中使承(丁)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

至道州,(寇)凖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

众惶恐不知所为,凖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

’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

凖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

及赴贬所,道险不能进,州县以竹舆迎之,凖谢曰:‘吾罪人,得乘马幸矣。

’冒炎瘴,日行百里,左右为之泣下。

”(见《续长编》) 这是怎样一个阳刚硬梗的老男人,每一根骨头敲起来都铮铮作响,压不垮,折不弯。

他还是当年那个在澶州城上运筹帷幄,扶危挽澜的大英雄,整个人都闪闪发光。

他在朝堂上再怎么不受欢迎,可是出京时照旧有百姓牵衣顿足十里相送,那就是民心,独属于寇凖他一个人的荣耀。

尽管他识人的眼光并不佳。

寇凖被丁谓贬到雷州没两天,丁谓自己也恶有恶报被贬到更远的崖州。

途径雷州的时候,寇准还派人去给他送了一只蒸羊。

丁谓看了很感动,表示想跟寇准见一面,也许是想和他“相逢一笑泯恩仇”什么的,但被寇凖拒绝了。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寇凖“君子坦荡荡”的胸怀。

随机文章传闻2017天空出现一条巨龙,专家称龙两次出现3分钟消失楼兰遗址为什么不能去,极其危险千万别去(天价门票3500元)揭秘世界上最漂亮的美人鱼,超模Hannah化身绝色美人鱼(海洋斗士)盘点世界十大图书馆在哪,中国国家图书馆排第三/美俄各两家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读懂能超过世上99%的人(人生最高境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希伯来人有着哪些故事传说?希伯来人是如何进展起来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