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西域地区不要了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西域是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

【千问解读】

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西域是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颁行朝廷号令,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自此完全确立。

西域都护府这一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然而自爆发,李嗣业奉诏率安西都护府精锐内调平叛开始,到彻底降服为止,中原王朝未踏足西域的时间长达九百多年。

在此期间,最有可能重新进驻西域的应该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大明王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其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将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1.明朝的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朝最大的威胁,即“边境之祸,遂与明始终”。

所以为了对付时时刻刻在北方的敌人,明朝根本无暇西顾;所以明朝对待西域诸国,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政策,寄希望他们可以有效牵制住、瓦剌的南下脚步。

明朝时期,掌控西域的政权主要是。

察合台汗国原是次子的封地,最初领有天山南北和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土地。

14世纪初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察合台汗国在中国史籍中均是以国都命名的,其先后被称为别失八里(1389年建都)、亦力把里(1418年迁都,现中国新疆伊宁市)和吐鲁番。

明朝与东察合台汗国之间的联系始自洪武年间,根据《》记载:远征沙漠,在捕鱼儿海解救了数百名撒马尔罕商人,后太祖遣官送之归国。

终明朝一世,东察合台汗国奉贡不绝,双发始终维持着表面上的亲密。

所以在北方边患始终高悬于顶的时刻,明朝根本没有必要,也根本没有绝对实力去经营西域。

2.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朝治边思想是收敛性的。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所以其为了维持庞杂的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政策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颁布的《皇明祖训》中,明确告诫后代子孙:四方的诸国和部族,都偏居在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和。

得到他们的土地,不能给自己提供有用的资源;而得到他们的人民和部族,亦没有办法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所以我的后世子孙们绝对不可以依仗国力之富强,贪图一时之战功,讨伐四方诸夷。

从《皇祖明训》中可知,明太祖给明朝制定的对外政策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西北胡戎势力也仅仅是要求谨慎防备而已。

而朱元璋的后世子孙们基本遵循了这个以防守为主的祖训,即使是在以积极进取著称的永乐时期,除了安南,也没有对其他地方进行过开拓。

也许有人会说永乐大帝曾五次北征沙漠,展现了铮铮铁骨,但这只是为了保护内地免受袭扰,且数次远征在重创鞑靼、瓦剌的同时,也使明朝精疲力竭,亦使明朝更加热衷于收敛性国策。

而的修建更是明朝奉行收敛性国策的一个强有力证明。

受收敛性治边思想的影响,明朝设立的正式行政区划只有两京十三省和北部的九边重镇,除此之外明朝在东北和西北等地设立的卫所,如朵颜卫、建州卫、关西七卫等均属羁縻机构。

关西七卫是指明朝在嘉峪关以西设置的七个卫所,它们分别是哈密、赤斤蒙古(今玉门)沙州(今敦煌市)、罕东(今甘肃阿克塞县和青海省交界地带)和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安定、曲先和阿端。

关西七卫属于羁縻性质的机构,明朝对其只采取了任命部族首领,建立朝贡体系等手段进行安抚,而没有在当地驻军和派驻官员实施有效管理。

3.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对西域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大明王朝的西域政策。

长久以来,整个明朝上下,无论是士绅,还是百缺乏一个正确的西域观,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与人们对西域的刻板印象有莫大关系。

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原膏腴之地的人们对西域的认识长期都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之上,他们片面认为西域之民都是野蛮、无知和自大之辈,即都是未开化的。

而且西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非常不利于居住和耕种。

所以西域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彪悍的民风使中原之士认为那种地方是不值得经营,当然也是不值得占有的。

中原和西域之间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也深深影响着明朝官民的西域观。

总体来说,中原的经济文化是以为首的农耕文化,中间融合了佛道两家,而西域则以游牧文化为主。

西域位居东西方交流要冲,是两河流域、印度次大陆、黄河流域等文明的交汇地和传播中介,所以西域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拥有多民族性、多语言性、多宗教性、多融合性的特点。

由于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信奉儒家思想的明朝官民对西域文化的抵触也是其不愿染指西域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明朝终其一世都未产生过染指西域的想法,明朝统治者大多都践行着太祖“怀之以德,待之以礼”的祖训,受传统地缘思想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中原王朝西北边界的终点是玉门关、嘉峪关,除此之外的地方都是外藩,而经营西域充其量来说只是为了确保陕西、甘肃的安全而已。

所以明朝始终与西域诸国维持着颇为亲密的从属关系,而未将其纳入版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5浙江即将升本科的专科学校:附本科院校排名及分数线

截至目前,2025浙江即将升本的专科院校有2所,分别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而浙江在招生的本科院校共有62所,其中公办院校有37所,排名省内前三的分别为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更多院校排名及2024年分数信息可在正文中查阅。

一、浙江即将升本的专科院校8月12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即将升本的专科院校只有2所,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二者的基本设置信息如下: 学校名称 升本后名称 办学性质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职业技术大学 公办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 公办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上述两所高职院校还不是本科大学,但其2024年在省内招生一段录取率达100%,收分和一般的本科大学已经无甚差别。

目前浙江省内的职业本科院校有4所,其中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在2024年同时升本,首批招生分数并不低,可见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地位以及报考热度正在稳步提升。

二、2025年浙江省本科院校排名目前浙江省在招生的本科院校共有62所,包含民办、公办、中外合作、独立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院校无法参与统一排名,因此本文仅以浙江公办本科院校为例,列举各校在校友会2025大学总榜上的排名情况。

截至发文时间前,浙江公办本科上榜院校共有37所,武警海警学院(宁波)因为院校性质特殊不参与排名。

2025年浙江公办本科院校中,在省内排名前三的分别为:1、浙江大学:省内第1、全国第3;2、宁波大学:省内第2、全国第64;3、浙江工业大学:省内第3、全国第77。

各院校完整排名可见下表: 全国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5 浙江大学 8 64 宁波大学 5 77 浙江工业大学 4 77 浙江师范大学 4 87 西湖大学 6 109 浙江理工大学 4 115 浙江工商大学 4 13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4 145 杭州师范大学 3 150 温州医科大学 4 159 温州大学 3 183 浙江农林大学 3 183 中国美术学院 5 187 中国计量大学 3 191 浙江财经大学 4 198 湖州师范学院 3 257 台州学院 3 257 浙江中医药大学 3 266 浙江传媒学院 3 296 浙江万里学院 2 301 绍兴文理学院 3 306 浙江外国语学院 3 326 浙江科技大学 2 331 浙江海洋大学 2 334 嘉兴大学 2 363 丽水学院 1 379 宁波工程学院 2 421 杭州医学院 1 441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1 468 衢州学院 1 475 浙江音乐学院 2 495 浙江警察学院 2 505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1 508 浙大城市学院 1 510 温州理工学院 1 517 湖州学院 1 517 嘉兴南湖学院 1 三、2024年浙江省本科院校分数线篇幅有限,这里依旧只列举浙江公办本科院校2024年在省内本科招生的最低分数情况(含职业本科)。

2024年在浙江一段招生的本科院校最低分数范围在492分~666分之间,二段招生的本科院校最低分数范围在488分~491分之间。

其中低分段考生可以考虑报考的院校有浙江药科职业大学(488分)、浙江万里学院(490分)、杭州医学院(490分)、温州医科大学(492分)、浙江师范大学(495分)等。

高分段考生可以报考报考的院校有浙江大学医学院(666分)、浙江大学(664分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617分)、浙江理工大学(598分)等。

各校最低分数详情可见下表: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加入收藏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西域地区不要了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