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事迹:14岁的诸葛亮为什么背井离乡?

公元184年,以为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后,“徐州黄巾”也聚众响应。
汉廷乃调原幽州刺史为徐州刺史,率兵击败
【千问解读】
公元184年,以为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后,“徐州黄巾”也聚众响应。
汉廷乃调原幽州刺史为徐州刺史,率兵击败之,战火没有波及琅邪。
后来肇乱,州郡起兵,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为东京洛阳及西京长安一带,,庐舍为墟。
可是徐州全境却比较安定。
再加上陶谦“性刚直,有大节”,“在官清白”,注意保境安民。
因而在烽烟弥漫、战斗激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徐州算得上是一块乐土了。
“是时,徐州百盛,谷米丰赡,流民多归之”。
上文提到之父,即避乱于琅邪。
徐州真正受到的浩劫是来自曹操的屠戮。
如前所述,曹操借口为父报仇,先后两次由兖州兴兵南下,无辜百姓大量被杀。
未死者,只好扶老携幼被迫流徙他乡。
当时江南地区比较安定,距离徐州又近,因而“徐方士民,皆避难扬土”。
其中如彭城人张昭,就是在这一动乱时期南渡长江投奔的,后来终于成为东吴建国时的重要谋臣。
诸葛亮的家乡琅,为曹操大兵南下的必经之地,因而所受战争破坏也极为严重。
公元194年夏,曹操第二次南攻徐州,“略地至东海、琅邪”,焚烧杀掠,“所过残破”,几乎人烟断绝。
诸葛玄见到战火日益蔓延,全家老弱俱受到战乱的严重威胁,惶恐焦灼日夜筹思,决计离家远走另觅栖身之所。
恰好这时雄踞于淮南的扬州刺史派人来请玄出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
袁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巨族,野心勃勃。
他敦请诸葛玄出任郡守要职,不仅说明他们之间的旧交深厚,也说明诸葛玄的才能为袁术所器重。
由于豫章郡远在江南,战乱较少,诸葛玄决定携家南下。
但是阳都故里的田园庐墓不能无人照管。
于是,他留下已届及冠之年的及其继母照料一切。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玄带着亮、均两个侄儿和已达及笄之年的两个侄女兼程南下,这时诸葛亮已经十四岁了。
连绵不绝的战乱给千千万万的人民带来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种种苦难悲酸,也使本书传主的生活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
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美丽故园阳都,开始踏上流徙生活的征途。
从阳都出发到豫章(今南昌),关山修阻,约有千余里之遥。
在那个的年代,沿途难民络绎于道,饿莩载野,大地疮痍。
诸葛亮所见所闻无一不是凄惨景象与悲号之声。
封建时代所流行的“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的谚语在东汉末年是非常恰当的。
因此,他伤时感世,怀念西汉时期“”的太平盛世,就是很自然的了。
而造成兵连禍结千里萧条的原因又在哪里?追本溯源,自不能不归咎于桓灵二帝的重用了。
诸葛玄到豫章上任后没有多久,就发生了东廷选派朱皓来代替他的事件。
豫章郡虽然属于扬州刺史管辖,但袁术大约没有奏准汉廷,就直接委派诸葛玄去担任郡守要职,这是当时的制度所不允许的。
袁术之所以如此专擅,一是因为汉室衰微,,他根本不把这样的小放在眼里;二是他自恃实力强大,是一个政治野心很大的军阀,一直在蓄谋称帝。
早在献帝初平二年(192年),他就公然扣留汉廷前来寿春进行宣抚的太尉马日?,并夺去其所持汉节,以致日?因“失节屈辱,忧恚而死”三是袁术委派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固然有器重其才能之意,但更主要的则是为了植党营私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诸葛玄却是一位忠于汉室的人,他在汉廷委派的正式太守朱皓来到之后,就交卸了印篆,带着侄儿侄女们又辗转流徙前往荆州,去投奔他的旧交荆州牧了。
然而,由于史籍记载歧异,对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之事也有不同的看法。
据袁暐《献帝春秋》云:“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
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
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
皓从扬州太守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
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
” 有的研究者根据这则材料,断定:1.诸葛玄是被刘表推荐担任豫章太守的,而不是袁术。
2.汉廷正式委派朱皓为豫章太守后,诸葛玄不肯接受朝命,以致朱皓向刘繇借兵才将玄击走。
3.诸葛玄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为反叛的百姓所杀,并非死在荆州。
可是,如依此说,至少有两个矛盾问题难以解决。
其一,豫章郡归扬州刺史管辖,不属于荆州围。
刘表如何能够越俎代庖?其二,退一步讲,即使刘表上奏推荐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是实,但何以刚上任不久,汉廷忽然又出尔反尔任命朱皓前来代替他?这在情理上是难以说得通的。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诸葛玄此次南下的主要目的,是带领侄儿侄女们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战乱,如果他因贪恋太守职位抗拒朝廷命令而被杀的话,那么年甫十余岁的诸葛亮兄弟姊妹们又将何以安身?论者或谓诸葛玄是先到荆州安顿好亮、均等人后,才奉刘表之命前往豫章就职的。
笔者认为这只能是想当然之词,不一定符合实际。
因为当时战乱最频繁的地方是中原地区(主要是在今河南省),如果由琅邪西去荆州的首府襄阳,就必然要冒许多难以预测的风险,诸葛玄带着一群细男弱女能够出此下策吗? 可是,由琅邪经彭城(今徐州市)前往江南,在魏晋之际是有水路可通的,比由陆路西行,相对来说,是要安全得多。
因此,诸葛玄接受委派先往豫章就职,汉廷派朱皓前来接篆后,他又带着眷属去投奔刘表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为了弄清问题的真象,我们还是来看看陈寿在《志?诸葛亮传》中的一段叙述吧: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这段记载的可靠性,在于:1.陈寿以蜀国人修蜀史,不会摭拾显然有悖于诸葛亮生平事迹之事入史的。
2.乃蜀汉丞相,德业勋绩,蜀汉人民皆耳熟能详。
他是如何由琅邪阳都到达荆州襄阳的,也无任何隐讳的必要。
3.陈寿说: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其中的“署”字为关键性之字。
因为“署”是代理或暂时担任的意思,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大约只是出自袁术的私意,而没有获得汉廷的正式任命,故陈寿用“署”字来说明其情况。
正是由于是“署理”(代理)性质,所以汉廷正式任命的太守朱皓一来,诸葛玄立即办理移交手续。
4.陈寿说诸葛玄是先带着诸葛亮姐弟们去上任的,然后再去投奔荆州牧刘表,核其情节是比较符合实情的。
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也说: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与《三国志》本传所述精神是一致的。
根据上面所分析的情况,笔者认为陈寿的记载是可信的。
至于《献帝春秋》所述情况,只能是姑备一说而已。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汉武帝时期窦婴矫先帝遗诏被诛九族?如果有一天火星撞地球,两者都将毁灭(可能性为0)家长必知的第十名效应,社会上混得最好回事第十名(第一名处处碰壁)带土召唤外道魔像,揭秘宇智波带土会什么忍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探索世界女巨人:14岁身高206米
以下是其他“女巨人” 的风采。
这位小姑娘只有14岁。
中国的姚德芬(音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女子,目前她的身高达到236厘米,体重为200公斤。
据悉,她之所以长得如此之高,是由于脑垂体腺出现肿瘤导致的巨人症。
这哥们看起来是不是鸭梨山大啊!荷兰桑迪-艾伦(SandyAllen)她的身高达到232厘米。
赞那布-皮比(ZainabBibi)巴基斯坦人,身高为218厘米。
晋元帝司马睿的妃子:郑阿春的生平事迹简介
郑阿春少时父母双方,先嫁渤海人,田氏死后守寡。
建兴三年(315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担任丞相时纳郑阿春为妾。
太兴元年(318年),晋元帝称帝,封郑阿春为夫人。
永昌元年(323年),晋元帝去世,晋明帝继位,郑阿春称建平园夫人。
咸和元年(326年),郑阿春去世,追封为会稽太妃。
太元十九年(394年),晋孝武帝追尊郑阿春为简文,宣。
在太庙路西立庙,陵墓称嘉平。
郑阿春家族历代是当地的豪门世族,郑阿春的祖父郑合是临济县令,父亲郑恺是安丰太守。
郑阿春年少时父母双亡,便成为孤儿。
郑阿春没有兄弟,仅姐妹四人,她排行最大。
郑阿春先嫁给渤海人田氏,生下一个男孩。
田氏死后,郑阿春投奔舅舅濮阳人。
建兴三年(315年),琅琊王司马睿担任丞相,他的妻子虞孟母已经去世,司马睿打算纳郑阿春舅舅吴氏的女儿作夫人。
郑阿春与吴氏的女儿一起游后园,有人看见郑阿春后,对司马睿说:"女虽是寡妇,但比吴氏的女儿贤惠多了。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纳郑阿春为夫人,对她很是宠爱。
同年,郑阿春生下一子司马焕,因为郑阿春的缘故,司马睿很钟爱这个儿子。
郑阿春虽然显贵受宠,然而常有忧虑之色。
司马睿问她缘故,回答说:"我三个妹妹,次妹已嫁给长沙人,还有两个妹妹尚未出嫁,怕是因我这个姐姐成了妾,影响到妹妹们嫁个好人家。
"司马睿于是从容地对御史中丞刘隗说:"郑氏两个妹妹,你可以为她们寻求好配偶,使她们不失去旧日的显赫。
"刘隗推举他的侄子刘佣娶了郑阿春三妹,把郑阿春四妹嫁给汉中人,都嫁到世族之家。
司马睿又任命王褒为尚书郎,以此取悦郑阿春的心意。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
追封原妻子虞孟母为元敬皇后,不再另立皇后,册封郑阿春为夫人。
郑阿春虽然是夫人,但晋元帝令太子、东海王司马冲、武陵王都按母亲之礼事奉她。
同年,郑阿春的儿子司马焕病重,司马睿为此撤减膳食,封司马焕为琅邪王。
不久,司马焕夭折,年仅两岁,司马睿十分悲痛,用成人之礼下葬,建起陵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琅邪国右常侍孙霄劝谏,晋元帝不听。
太兴三年(320年),郑阿春又生下一子司马昱,受封琅邪王。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晋元帝去世,太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
由于司马昱出继琅邪王系,为晋元帝之父琅邪恭王司马觐的嗣孙,所以郑阿春不能称太妃,改称建平园(晋元帝的陵园)夫人(《·后妃传》误作建平国夫人)。
咸和元年(326年),郑阿春去世。
其子司马昱服大丧,有关官吏认为司马昱已经过继,对生母的丧礼应降格,国中大臣不能匡正,奏请罢免国相诸葛颐。
司马昱上疏说:"亡母在世时在我的国家,去世时留国家的宅第,我虽出继,也没有丧服降等的道理,这样母子之情能表达。
过去敬皇后去世,孝王已经过继,也还是服大丧。
这是清楚的先例,我应效法。
"皇太后庾文君不强迫他改变主意,于咸和二年(327年)改封司马昱为会稽王,追封郑阿春为会稽太妃。
后来司马昱以宗亲身份辅政,兼领琅邪、会稽两国。
咸安元年(371年),权臣桓温立司马昱为帝,是为晋简文帝。
晋简文帝在桓温的逼迫下,身陷困境。
咸安二年(372年),晋简文帝在位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来不及追尊生母。
他临终前封少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国,祭祀太妃郑阿春。
晋简文帝死后,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晋孝武帝。
太元十九年(394年),晋孝武帝下诏书说:"会稽太妃是文德之母,德音融融,满载圣明,光照大晋。
先帝给圣明善良的会稽太妃追加尊号,朝廷的议论不一致,道被怀疑歪曲。
我陈述遵循先帝的志向,常常在心中告诫。
今天恭奉遣旨,依照《春秋》、两汉及过去的做法,加太妃尊号为简文太后,谥号宣。
"于是在太庙路西立庙,陵墓称嘉平。
当时群臣为迎合晋孝武帝旨意,多认为郑阿春应配祭于晋元帝。
晋孝武帝以此询问太子前率徐邈,徐邈说:"我认为《春秋》的义理,是母亲因为儿子而显贵。
鲁隐公尊重的母亲,另建仲子之宫而不在惠庙配享。
而且在以往,郑太后不是先帝的夫人,到了子孙怎么能为祖辈立元配呢?尊崇已经至极,由于臣子,才得以称太后,陵庙礼典完备。
假如合葬拊祭,那是义礼所不允许的。
"晋孝武帝听从徐邈的建议,没有这样做。
随机文章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揭秘印度2018登月计划,阿三开挂仅靠960万美元登月(牛飞了)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是142857,埃及人发现的神奇数据改变认知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前者是认知世界/后者是有目的技术发明详解朱常洛怎么精流不止,十天临幸百名美女精尽人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