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出土“陀螺骰子”疑是麻将骰子2000岁老祖宗

专家推测:这枚陶骰子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产物,并非赌具而是玩具“国产”骰子溯源 中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骰子,出自于山东的一座战国墓
【千问解读】
专家推测:这枚陶骰子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产物,并非赌具而是玩具“国产”骰子溯源 中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骰子,出自于山东的一座战国墓。
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原产的“骰子”,是14面体或者18面体,上面都是汉字,被称为“焭”(qióng)。
在这之后,直到东晋和唐宋时期,才出现了正六面体的骰子。
“中西合璧”之说 四川大学系教授宋治民认为,这枚骰子对于研究中国骰子的起源、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点数骰子是中国没有的,来源于印度。
因此,此陀螺骰子极有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产物。
四川人茶余饭后的活动,不能不提到麻将。
而打麻将不能或缺的用具,就是那一对骰子。
这六面点数的小立方体何时出现?相传是时魏国所造,可今年9月,在德阳什邡的一次抢救性发掘,推翻了这个说法。
什邡元石镇城西村的一个汉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枚长3.2厘米、直径1.8厘米的灰陶骰子,中间6个面,分别刻有1至6个小圆窝。
在此之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六面体骰子来自一座东晋墓。
如果这枚骰子确定来自约2000年前,将改写中国骰子的历史。
六面体,两头柱轴——这个小东西堪称中西合璧,之所以这么“袖珍”,专家推测是当时小朋友的玩具。
首现/造型独特为我国首次发现陶骰子 日本动画《黑执事》第一集中,19世纪英国贵族小少爷,和来访者下双陆棋,用了一枚造型复古的骰子。
这棋被小少爷称为“双六”,是中国时的发明。
这枚复古骰子,终于出现了实物原型。
今年9月28日,德阳考古工作者在一个灰坑(古人丢弃生活垃圾的地方)中发现了一枚夹砂灰陶骰子。
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泽说,当时出土的有唐宋时期的瓦片、陶片,还有汉代的陶片,不过这个骰子,却是他“第一次看到”。
这个骰子高3.2厘米,中间部分是一个1.8厘米的近圆形,圆形实际上有6个面,每个面宽窄不一,分别刻有1至6个小圆窝。
骰体上下多出一截,整体更像个陀螺。
在多方查阅资料后,考古人员确定,这是我国首次发现陶骰子和陀螺骰子。
由于造型独特,此前没有文字记录,刘章泽说,他们推测骰子使用时是通过旋转来确定点数的,因此将它命名为“陀螺骰子”。
独一 /我国首现相似品仅有文献记载 在美索不达米亚,曾出土过一枚公元前2750年前的陶质骰子;在古印度摩揭陀王国首都王舍城遗址上,也出土过一枚公元前六七世纪时的红陶烧制骰子。
而在中国,这是头一回。
不过它的造型和国外的不同,不是正宗的六面体,而是陀螺状。
能找到的和它相似的物品,则是文献记载的“琼”了。
晋人张湛,在战国《》的注里,引用了一段《古博经》:“其掷采以琼为之。
”这是一种两头尖、中间五面体的“骰子”,一般是木制或玉制或骨制。
不过至今,还没有出土过“琼”。
比晋再早些的汉代,还有“两头尖锐,中间平广,状似今之杏仁”的“五木”,也是博戏(赌博)的一种木制器物,和骰、琼功能类似,不过只有黑白两面,画的是鸡和牛。
源流/承上下或改写我国骰子历史 对于考古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这个骰子来自哪个年代?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宋治民观点是,夹砂灰陶在汉代比较流行,估计骰子的年代是在汉代。
刘章泽认为,遗址的时代和灰坑堆积等,可以证明它的年代。
骰子现无法做同位素检测,但它本身的造型,也蕴藏了大量信息。
中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骰子,是山东的一座战国墓出土的。
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原产的“骰子”,是14面体或者18面体,上面都是汉字,被称为“焭”(qióng)。
在这之后,直到东晋和唐宋时期,才出现了正六面体的骰子。
而这个骰子,6面体加点数,明显有东晋骰子的影子。
上下的柱体,又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特色”。
如果确定这个骰子是汉代物品,那么点数骰子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提前。
这个骰子,却不一定是赌具。
“如果用于赌具,涉及到钱财,肯定要做得精致一些。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罗新本长期研究四川的骰子,他推测,这个陀螺骰子可能是当时小娃娃的玩具。
身/份/鉴/定 或是中印文化结合物或与南有关 提起了骰子,怎么能不说说我们四川博大精深的麻将呢?麻将牌(又称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
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是“血缘”关系。
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
据《》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
这里的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不过,骰子后来的演变,明显增加了西方的文化因素。
宋治民说,这个骰子对于研究中国骰子的起源、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一、二、三、四、五、六点,这是中国没有的,这个来源于印度。
”他说,这个骰子极有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产物,或与南方丝绸之路有关。
随机文章土星为什么恐怖?夏季温度仅-140℃(29年公转一次)瑞典RBS-15型反舰导弹,经典鸭式布局让导弹更灵活中国三大龙脉已断两条真相,秦始皇狠心破坏两条龙脉遭天谴暴毙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没有中国,真的是美国拒绝吗/五种原因均有可能37.5亿年后恐仙女座星系撞银河系,哈佛教授正研究计算机图像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长寿的秘诀“古中国的长寿谜团”
51区的小编来为大家解析?解析长寿的秘诀古中国的长寿谜团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核心是将来的幸福,比如临终审判,末日拯救,轮回转世等等。
意思是,你好好做人,等你死后会幸福的。
真相是,以两河流域为发源地的西方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优胜劣汰,极少数人优胜,极少数优秀的人有权享受幸福,绝大多数人不幸,所以,绝大多数人,只能寄希望于来世。
因此,“优胜劣汰价值观”与“来世幸福信仰”是配套的。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信仰,更相信现世的福报,意思是,你好好做人,这辈子就会幸福。
真相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天下普遍幸福”,谁都收敛一点,谁也别太过分,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谁都会受些束缚,但谁也不会特别难受,普遍都说的过去,所以,不是特别强调来世的幸福,更多的是强调现世的幸福。
“普遍幸福价值观”与“现世幸福信仰”也是配套的。
相关文章阅读印度铁柱为什么屹立前年不倒 印度铁柱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秦始皇嬴政陵的四大未解的谜团 至今未解决 世界十大未解的谜团 黑魔法能让死者走进坟墓 中国十大未解的谜团事件 李庆远超过200岁
模拟揭示了恒星演化阶段的“前所未有的细
蓝色是对流区,绿色是煤层气区。
红色箭头表示3D模拟开始时的霓虹燃烧外壳。
右上角是霓虹灯外壳的放大图。
右图:放大用作3D模拟初始条件的模型。
横轴是相对于3D模拟开始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纵轴是以108厘米为单位的半径。
在色标中,对流速度的平方。
异构体轮廓显示为黑线。
这些线表明壳层在氖燃烧阶段经历了显着的膨胀。
垂直的红色条表示流体动力学模拟的开始时间和径向范围。
鸣谢:uux.cn/皇家天文学会月报(2023)。
DOI: 10.1093/mnras/stad1572 据基尔大学:由于新的模拟技术,科学家们首次对恒星的整个演化阶段进行了3D模拟。
由基尔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处理和模拟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和现实水平研究了恒星演化的“核燃烧阶段”。
推进当前模型 我们对恒星及其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科学认识来自一维模型,这些模型在准确性和所能提供的细节数量方面受到严重限制。
恒星内部的复杂过程也意味着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使这些模拟不可靠。
但是,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新进展使研究人员首次能够制作整个恒星阶段的3D模拟,连续显示恒星从这个阶段的早期发展到完全耗尽的一部分。
他们的发现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为恒星物理学中长期争论的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答案。
“三维恒星演化的黎明” 主要作者、基尔大学的博士生费德里科·里祖蒂(Federico Rizzuti)说,“为了这份新出版物,我们对恒星内部进行了足够长时间的3D模拟,以观察一个完整的‘核燃烧阶段’的演变,这是以前从未做过的。
“这使我们能够详细研究核燃烧阶段是如何发展并最终消亡的,特别是核反应和恒星层湍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达到了新的精确度和现实性。
“我们发现,在这个阶段,核反应非常有效,很快就耗尽了所有的燃料,也阻止了元素在恒星不同层之间的移动。
我们还能够研究在这个阶段消耗和产生了什么化学元素。
“这将为我们提供恒星如何生存和死亡的新信息,以及它们在死亡时是否产生超新星爆炸、中子星和黑洞。
我们的工作还表明,最终有可能用3D模型模拟恒星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确信不久我们将看到更多的3D恒星模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3D恒星演化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