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在药方上有着怎么样的成就?对后世有着什么影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医德高尚 在治学上非常刻苦,也十分自励。

家境拮据毫不影响发奋学习。

《海宁州志》载:王氏“家贫性介,不能置身通显”。

王氏一生南北奔走,所诊病人多为劳苦民众。

传播医

【千问解读】

医德高尚 在治学上非常刻苦,也十分自励。

家境拮据毫不影响发奋学习。

《海宁州志》载:王氏“家贫性介,不能置身通显”。

王氏一生南北奔走,所诊病人多为劳苦民众。

传播医学知识,广搜效方。

以利僻壤贫民。

遇瘟疫危疾,毫不畏惧,竭力图治。

周光远曾深有感触地说:“孟英学识过人,热肠独具。

凡遇危险之候,从不轻弃,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

”他诊治的病人,多为经其他医生治疗无效的,他绝不乘机诋毁前医以抬高自己。

如郑九患疾,医生诊治后,汗出昏狂,精流欲绝,转请王孟英诊治,王曰:“此证颇危,生机仅存一线,亦斯人阴分素亏,不可竟谓附、桂之罪也。

”病家闻言大悦,曰:“长者也,不斥前手之非以自伐,不以见证之险而要誉。

”又如治石诵羲病感,多医治疗不瘥,病情日增,逾一月请王诊。

王氏并不非议前医各方,说他们“各有来历,皆费心思。

”而多次向病家解释:“邪在肺经,清肃不行,必用石膏为主药。

”然病家犹豫不敢服,反而请了很多医生会诊。

王氏见群贤毕至,议论纷纷。

深恐贻误病情,援笔立案曰:“病既久延,药无小效,主人方寸乱矣。

”并向病家开导说:“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是皆白虎之专司……放胆服之,勿再因循,致贻伊戚。

”病人取方煎服,3剂而痊愈。

足见王氏不但有精湛的医术,更有救人疾苦崇高的承担责任之精神。

其医德与贡献,久为医林所敬仰。

善采众长 王孟英“有夙慧,书一览即领解,十岁知三觉五服之别,受知于王琴泉、王继周、金匏庵、谢玉田、孙铁崖、谢金堂,目为不凡。

深得医学爱好者徐政杰赏识。

”多与医人文友“交往且为良友。

对明末邓玉函、罗雅谷译著的西方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合信氏《全体新论》生理解剖知识,注意研究,持开明探讨态度,批评缠足陋习。

”王氏知识渊博,才华内蕴,曾秉承家训撰一文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王氏言近旨远,医理渊深,勇于负责,研究学问,既不守古,亦弗徇于今,能抉奥阐幽,存其真而纠其谬。

“海丰张雨农司马以为奇人”(张志远著《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16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26卷第6期何任:王孟英的医学成就考》)。

《潜斋医书》赵序谓:“综览群书,夜以继日”、“于是灯燃帐内,顶为之黑。

”《愿体医话》谷桂庭“按语”说:“如甥孟英之锐志于医也,足不出户庭者10年,者永处。

”均足见其求知之深。

温热病的经验 《温热经纬》既是王氏的代表作,也集中记载了他对温热病的认识与经验。

他采自《内经》和仲景的理论为经,取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之说为纬,结合自身实际诊病体会而成。

其中明确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重视审同察异,灵活施治,充实并发挥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

王氏认为:“温证误作伤寒治而妄发其汗,多有此候。

”又说:“温证误投热药补剂亦有此候”(卷一)。

认为温病忌汗,因为出汗退热并非治温病根本之法。

王氏认为温病自内发,由三阴而三阳,不同于伤寒之由太阳入三阴。

后世治温热病者亦多以此为伤寒、温病之分界。

王氏采《伤寒论》治阳明病方法以治温病,认为仲景六经原不专为伤寒而设。

任何病但见阳明证即作阳明治。

伤寒、温病同证,不在名称之辨。

王氏对逆传的见解,服膺于叶香岩《外感温热》。

对“逆传心包”句,引章虚谷说而评议之。

章注:“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也。

王氏认为:“《难经》从所胜来者为微邪,引为逆传心包解,误矣。

……是由上焦气分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传,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

然则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辨其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

”王氏之说当更有理。

王氏主张治温病宜用轻质平淡之法。

认为:“此论温病仅宜轻解,况本条所列,乃上焦之治,药重则过病所。

”吴茭山云凡气中有热者,当行清凉薄剂。

吴鞠通亦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卷三)。

此说对后世治温热病影响深远。

王氏对“暑”症,亦多论辨。

认为当时医家有“暑必兼湿”说不可过于执信。

此认识亦有其独到处。

总之王氏学术成就之中,对温热病有明显擅长。

他认为当时名家“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说正确。

足见他的思想不保守,能实事求是地认识温热病患者的所见症状,因而他对温热病的治疗效果亦十分出色。

重视食疗 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是一部当时的营养和食疗的专著。

而他的《王氏医案》中,应用食疗方案亦比较多。

他在食疗方面颇多创见。

王氏认为以食代药“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

”如对伤津液的病人,主张大量频频进梨汁、蔗汁,以其凉甘之性味达到救阴养阴之目的。

他称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西瓜汁为“天生白虎汤”等。

Bms 王氏常选择食物,配合成适当方剂,临床时用以提高疗效。

如以橄榄、生萝卜组成“青龙白虎汤”治疗喉症;以生绿豆、生黄豆、生黑大豆(或生白扁豆)组成“三豆饮”以治痘症、明目、消疳、疮疡、泄泻。

以漂淡海蜇、鲜荸荠合为“雪羹汤”。

以猪肚、莲子为“玉苓丸”等等。

王氏食疗经验,十分丰富,说理明白,将饮食平淡之品,得当用之,而达奇效。

出色的名方 王氏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他的著作里创造了很多理论新见解和突出的治案。

今重点介绍几个治时病的名方: 1、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制厚朴6g,姜汁炒黄连3g,石菖蒲3g,制半夏3g,炒香豉9g,焦山栀9g,芦根60g,水煎服。

此方能清热化湿,调和肠胃。

治霍乱,湿热阻滞肠胃、呕吐泄泻、胸闷,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者甚效。

现亦用于急性肠胃炎、伤寒等时病见有以上症状者,均有效。

2、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滑石、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研末成丸。

每服9g。

王氏原为治湿温时疫主方。

凡湿温疫疠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咽肿、发黄、癍疹、颐肿口渴、便闭溲赤、吐泻疟痢,等症。

凡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暑湿时邪尚在气分,本方极效。

现药理证明,该品有保肝、利胆、调整免疫机能、促进消化、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等作用。

临床上可用于传染性肝炎、乙肝、腮腺炎、流感、咽炎,眼、耳、鼻喉炎、尿感、急性肠胃炎、肠伤寒等证。

(附带讲一下,不论作丸或煎剂,木通应该用无毒的毛莨科川木通,不用有毒的马兜铃科关木通,可避免肾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翅膀的人类真的存在吗?至今未解的20个世界谜团!

  尽管科技一直都在进步,但是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因为在世界范围内,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我们未能了解的事物,这些世界秘密一直都在激励着有求知欲望的人们前去探索,本文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世界未知秘密,如果你都知道就太厉害了。

  1. 柬埔寨高棉王国消失  高棉王国曾是东南亚最强大的一个帝国,它从现在的柬埔寨一直延伸到老挝、泰国、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

可以上溯到公元802年。

它没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因此我们对它的了解是通过考古学研究等一点点拼凑在一起的。

会是什么导致这个文明社会最重走向没落?  柬埔寨高棉王国消失  2. 世界第一大峡谷悬疑  上世纪20年代,英国探险者曾经短暂进入过雅鲁藏布大峡谷,他发现了大峡谷内有一条十分壮观的瀑布。

因为瀑布的周围有一道彩虹,所以他将此瀑布定名为“彩虹瀑布”。

10年后,菜叶网,美国人贝利再次证实了这条瀑布的存在。

然而,自此之后将近70年的时间里人们再也没有找到它。

  世界第一大峡谷悬疑  3. 奥兹诅咒  1991年9月德国旅行者在奥地利西部的奥兹山谷一处融化冰川时,发现一具面朝下的尸体,这就是震惊考古界的冰人奥兹,他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木乃伊,至少有5300多年历史。

冰人奥兹也留给世人奇怪离奇的“冰人诅咒”。

在发现这具尸体后,已前后死亡7人,他们均参与了奥兹的研究。

  奥兹诅咒  4. 古墓长明灯不熄秘密  古墓灯光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例如印度、中国、埃及、希腊、南美、北美等许多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和地区。

如此奥秘的长明灯为何没有保留到今天?可是很神秘,上述这些灯一旦现身,就会以某种方式很快毁坏掉,难道古人在利用某种魔咒来保守他们的技术秘密?  古墓长明灯不熄秘密  5. 秦始皇嬴政嬴政陵兵马俑  秦始皇嬴政嬴政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脚下,中国陕西西安临潼以东30多千米。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嬴政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秦朝丞相秦国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秦朝名将秦国名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

  秦始皇嬴政嬴政陵兵马俑

史前小矮人存在的证据,个子矮因患病的原因

  关于人类的起源,迄今一直存在单地起源说与多地起源说之争。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遗传学上的证据比较多地支持单地起源说(起源非洲),但多地起源说也不乏证据,而且证据越来越多。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提出,北京人和现代亚洲人有很多相似特征。

人类的种族是由各地的古代直立人独自演化为今天的智人;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库恩提出,现代人是由5种不同的人类平行演化而来(高加索人种、刚果人种、开普人种、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一些种族比其他种族更早演化进入现代人阶段,导致一些人类的文明要进步于其他文明。

如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要优于其他人种。

  20世纪90年代,中国遗传学者陈竺和金力指出,现代中国人是约5万年前由非洲迁徙而来的人类后代(单地起源说)。

但另一些古人类学家,如吴新智等提出了中国人独立起源于中国的假说(多地起源说),属于“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这个假说背后有时间和实物的大量证据。

  中国出土和发现了8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200万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15万年前的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和郧县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人和南京汤山人,距今20万~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如辽宁金牛山人、陕西大荔人、内蒙古河套人、安徽含银山人、山西许家窑人和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距今4万~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如广西柳江人、北京山顶洞人、云南丽江人、四川资阳人、贵州穿洞人、陕西黄洞人等。

  2008年,河南许昌灵井旧时器时代遗址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距今10万~8万年前的古人类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没有距今10万~5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的空白。

  小矮人与多地区起源学说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与印尼的研究人员在2004年10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一篇论文称,他们在印度尼西亚挖掘到一具史前小矮人化石,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被发现的一个新人种。

  研究人员是在印尼弗洛勒斯岛上的梁布亚洞穴里发现这具女性化石的,身高仅1.06米。

这名女性死时至少已有20岁,头颅只有柚子般大小,大脑只有380毫升,只及现代人1350毫升的1/4,因此科学家将这具化石取名为“小矮人”,编号LB1,并将这个新人种命名为“弗洛勒斯人”。

  中國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等人也认为,人类的起源是多地区起源,不过人类进化的模式是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即各大陆人种之间既存在基因交流,又拥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如果基因交流太强,就没有现在黄种人、白种人的差异。

但如果只有连续进化,没有大地区间的基因交流,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又将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

所以,正是两者恰到好处的综合,才促成了当今世界不同人种并存的格局。

  那么,小矮人是不是一个新的人种并由此可以成为人类是多地区起源的一个有力证据呢?在后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是,小矮人不是一个新的人种,也与人类的多地区起源无关。

这名弗洛勒斯人可能是因为疾病,如患唐氏综合征、缺碘、小头畸形症等原因而成为小矮人的。

  但是,2016年6月8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又称,在弗洛勒斯岛上新发现了比弗洛勒斯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可追溯至大约70万年前。

这些古人类的体型甚至比弗洛勒斯人还要矮小,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称为马塔门格人。

因此,弗洛勒斯人是一个新的人种,并且这个发现也支持人类的多地区起源学说。

  唐氏综合征的解释  在关于小矮人是因为患病而形成的解释中,唐氏综合征目前证据比较多一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发展遗传学和进化学教授罗伯特·埃克哈特、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的解剖学家马切伊·汉纳伯格和中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气象学家肯尼思·徐等人在2014年8月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两篇文章称,过去对小矮人LB1化石的头骨容量和身高的原始数值极大地低估了,现在埃克哈特等人发现,这一头骨容量大约为430毫升,而非380毫升。

#p#分页标题#e#  现在的研究表明,小矮人LB1其实并不代表一个新的物种。

相反,她只是一个发育异常的人类的骨骼,这种发育异常与唐氏综合征的特点相一致。

  此外,新的研究有好几个证据都证明小矮人很可能是唐氏综合征患者。

首先,小矮人的颅面不对称,头骨左右不匹配是唐氏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埃克哈特和同事早在2006年就注意到这种不对称性,但以前的发掘小组并未报告这一特征,并且以头骨被长时间埋葬为由反驳了埃克哈特等人的观点,即头骨的不平衡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埋葬的原因。

  其次,埃克哈特等人之前对小矮人枕骨-额骨周长的测量,使得埃克哈特等人可以对比小矮人和患有发育障碍的病人身上获得的临床数据,据此,研究人员估计小矮人的大脑与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病人的大脑大小相符合。

  此外,小矮人较短的大腿骨与唐氏综合征导致的身高降低相符合,经统计学修正后估算出的小矮人正常身高为1.26米,这一数值并不同于之前的1.06米,而是与某些现在生活在弗洛勒斯岛及周围地区的人类相匹配。

  根据这些证据,埃克哈特等人认为,在印尼梁布亚洞穴里发现的LB1骨骼并不足以证明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而是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病人,该病的发病率在全球为1/1000。

  马塔门格人的证明  然而,埃克哈特等人关于弗洛勒斯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假说很快就被新的研究所反驳。

两个国际研究团队在2016年6月8日的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分别发表论文称,在弗洛勒斯岛上新发现了比弗洛勒斯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

  从考古证据推测,这些古人类的体型甚至比弗洛勒斯人还要矮小,他们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因此,弗洛勒斯人是在人类进程中存在过的一个人类分支,因而是人类多地区起源的一种证明。

  第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弗洛勒斯中更新世早期的类弗洛勒斯人化石”,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尼的研究人员在这篇论文中说,他们2014年从距梁布亚岩洞东侧70千米处的苏阿盆地中一处名为马塔门格(Mata Menge)的地方发现了新的古人类化石。

这些化石包含颌骨碎片和6颗牙齿,它们至少来自3个小型古人类个体。

  其中下颌骨碎片来自一名成年人,经分析发现,他比此前发现的最小的弗洛勒斯人下颌骨还要小20%。

牙齿化石则是两名古人类幼童的乳牙。

因此,这些人可以称为马塔门格人,可推论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

  该文的作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马塔门格人比弗洛勒斯人有更小的下颌骨和臼齿。

与南方古猿和能人相比,马塔门格人化石更加接近能人,因此倾向于支持弗洛勒斯人是早期亚洲直立人的一个矮小的祖先,弗洛勒斯人并非是因为患唐氏综合征才成为矮小的身材。

而且,弗洛勒斯島的古人类在较早的时期已经具备了弗洛勒斯人特有的极小体型和其他形态特征。

  第二篇论文的题目是“已知的弗洛勒斯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的年龄和背景”,在这篇论文中,菜叶网,澳大利亚学者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对马塔门格人化石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们认为,这些马塔门格人当时生活在炎热干燥、类似稀树草原的地区,但也拥有一些湿地环境,与弗洛勒斯人的生活环境类似。

此外,在马塔门格人化石旁边还发现了一些动物和简单的石器,这些石器与晚更新世的弗洛勒斯人所制造的石器十分相似。

  从现有证据来看,该研究团队认为,目前收集的考古学证据还不足以说明这次新发现的古人类是一个新的人种,但基于化石的大小和形状,推测这些古老的比弗洛勒斯人更矮小的马塔门格人或许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

  研究人员推测,马塔门格人和弗洛勒斯人或许是直立人抵达这座岛屿后为了适应岛上资源稀缺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不断“缩小”体型。

不过,最大的疑问是这些最早的直立人是如何抵达这座岛屿的?直立人没有建造船只的能力,也不可能游泳游到岛上。

对此,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可能是被巨浪冲到岛上的。

  当然,马塔门格人和弗洛勒斯人是不是人类演化中一个多地区起源的人种,还不会有终极结论,但是,这两篇论文的研究结果至少挑战了弗洛勒斯人是由于疾病导致体型逐渐缩小的说法,尤其是弗洛勒斯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假说。

  灭绝的苏门答腊小矮人#p#分页标题#e#  几百年来,东南亚南部的苏门答腊一直流传着一些奇怪恐怖的故事,讲的是一种毛茸茸的两足动物,名叫“苏门答腊小矮人”,或“丛林小矮人”。

近来科学家发现,一种矮小的史前人类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另一座岛上居住,有人给他们取了个绰号,叫“霍比特人”。

加入收藏
               

王孟英在药方上有着怎么样的成就?对后世有着什么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