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掉武则天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为什么没有杀掉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李世民确实动过杀机,但最后他也很难相信一个女人能够颠覆大唐江山。

据记载,在武则天小的时候,袁天罡曾

【千问解读】

为什么没有杀掉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李世民确实动过杀机,但最后他也很难相信一个女人能够颠覆大唐江山。

据记载,在武则天小的时候,袁天罡曾到她家中做客,看了她母亲的骨骼之后说,夫人一定是生了贵子了。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把两个儿子叫出来给袁天罡看,袁天罡说,这两个人以后是朝廷三品大员,可以保护你的家族。

袁天罡又见了武则天的姐姐,说她以后虽然大富大贵,但对丈夫不利。

当时武则天还很小,被一个乳娘抱着,武士彟谎称她是一个男孩,袁天罡就说,这个郎君龙睛凤颈,是极致的贵人。

但袁天罡又摇摇头说,如果这个孩子是个女孩,以后必定是天下之主。

后最幼,姆抱以见,绐以男,天纲视其步与目,惊曰: 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

这是袁天罡关于武则天未来要成为天下之主的第一次预言,只不过那时候大家都以为这只是恭维之言罢了,更无法相信一个女孩能够当。

事有凑巧,到了贞观元年的时候,太史令在观测天文星象之后对李世民说,女主昌。

不过,李世民很难根据这条推测将目标锁定在武则天身上,因为女主这个范围太过宽泛了,且武则天那时候还只是个几岁的孩子,李世民根本不认识她。

到了贞观八年的时候,可怕的预言再次出现,太史令见太白星屡次出现在白天,经过详细测算之后得出结论,当有女武王者。

无独有偶,那时候袁天罡也做出了自己的预言,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李世民表面上很讨厌这个预言,说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他心里还是埋下了一颗不大不小的雷。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到洛阳宫游玩,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容止美”,就将其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并赐名武媚。

奇怪的是,李世民既然以武则天貌美而将其召入宫中,却对她一直不宠爱,两人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竟然一个孩没有!而武则天自从跟了之后,却一连生下四子二女六个孩子! 不得不说,李世民之所以不宠爱武则天,或许是因为他后来想起了“女主武王”的预言,因此对武则天有所怀疑,所以不愿意跟她生孩子。

而李世民之所以不杀掉武则天,也不将其送出宫,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武则天只不过是个柔弱的女子,在男权至上的社会,李世民不太愿意相信一个女人真能推翻大唐江山。

再者说了,在之前,我国历史上的大统一王朝还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女皇,这就更难让李世民相信武则天就是预言中的主角了。

第二,武则天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武士彟,她的身份十分特殊,李世民虽然不宠爱她,但也不太愿意治罪于她。

第三,后来出现了个,他被李世民认为是女主武王,因此将其杀掉,武则天就这样暂时洗脱了嫌疑。

事情是这样的,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李世民在宫中大摆宴席宴请军中将领,李君羡也参加了这次宴会。

李君羡早年是的部将,后来投降,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历任兰州都督,左监门卫将军。

李君羡以作战勇猛,敢打敢拼而著称,李世民非常欣赏他,对他委以重任,曾让他跟一起攻打吐谷浑,取得大胜而归。

在整个贞观时期,李君羡的表现都是非常不错的,他也是贞观后期唐朝重要的将领,地位是非常高的。

在贞观二十二年的那次宴会上,李世民因为病情稍微好一点了,所以心情不错,当晚喝了不少酒,还跟将领们一起行酒令,说输的人不但要罚酒,还要说出自己的乳名。

李君羡那天兴致也很高,在输了行酒令之后,竟然毫不顾忌地将自己“五娘子”的乳名给说了出来。

李世民见李君羡居然有个女子的乳名,就问他说,你既为女子,为何如此雄健勇猛? 李君羡有些尴尬,就笑着给李世民敬酒,将这件事给搪塞过去了。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世民猛然想起了女主武王的预言,又联想到李君羡的官职是左武卫将军,封号是武连县公,封地是武安县,乳名还是女名五(武)娘子,都有个武字,跟女主武王的说法实在太匹配了。

时君羡为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

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

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

更重要的是,李君羡也是之人,手中还握有兵权,如果说当时还有什么人可以通过造反推翻大唐,那他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禁后背发麻,惊出一身冷汗,也开始十分忌惮李君羡。

不过,李君羡毕竟是功臣,不能仅仅因为一个预言就明着把李君羡怎么样,只是找了个借口革去了李君羡禁领的职务,让其到外地担任华州刺史,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李君羡不对自己构成威胁。

李君羡不明就里,糊里糊涂地来到了华州,由于当地民风崇尚修炼辟谷术,李君羡本就对此也很感兴趣,还很快结识了一个叫做员道信的人。

员道信声称自己通晓佛法,即使不吃饭也可以活下去,李君羡十分仰慕他,几乎跟他形影不离,还时常一起彻夜长谈。

这件事原本也没什么,但李世民原本就对他十分敏感,他知道这件事之后,就认为李君羡是在跟妖人密谋造反,于是动了杀机。

读过的人都知道,李世民是个搞地下工作的高手,他虽然把李君羡调到外地任职去了,但暗地里却派了许多人监视李君羡,因此李君羡的,都在他的掌握之下。

李世民既然开始怀疑李君羡,那么李君羡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没过多久就有会御史弹劾李君羡,说他跟妖人一起,李世民便下诏诛杀了李君羡。

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

天授二年,其家属诣阙称冤,则天乃追复其官爵,以礼改葬。

不得不说,李世民虽然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接近完美的皇帝之一,但他也有自己虚伪和腹黑的一面,他表面上说自己不相信什么预言,但还是因为心有顾虑,把李君羡这个无辜之人给杀掉了。

也正是因为李君羡被李世民最终认为是女主武王,所以武则天才暂时逃过一劫,但这不代表武则天就彻底安全着陆了。

李君羡死后没多久,另一个擅长预言的人物风旧事重提,他对李世民说,女主武王其实还在人世,并且她年不过三十,就在陛下宫中,未来会成为天下之主,还将杀光子孙。

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子孙歼尽。

这次是把女主武王的含义给解释清楚了,说这个人就是个女的,年纪不到三十岁,并且就在李世民的宫中。

不过,这样也很难将目标定为武则天一人,因为只要是姓名,籍贯,居住地,官职,封号,乳名,小名等等包含武字的,都是嫌疑人,难道将她们都给杀掉? 而李世民为了保住李唐江山,确实曾征求李淳风的意见,他说他想将疑似者全部杀掉,也就是斩草除根,不留半点隐患,问李淳风怎么看这件事。

不得不说,李世民在当皇帝期间虽然不怎么杀人,但他从不避讳杀人,只要是到了该杀人的时候,他是毫不手软的。

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很绝的了,也是当时最保险的做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武则天必定将难以幸免,后来也就没有女皇的故事了,唐朝的历史也将改写。

但李淳风却不同意李世民的做法,他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第一,女主武王是上天安排的,不是人为可以避免的,如果李世民杀掉她,那么她还会再生,并且会跟李氏结下更深的仇怨,那样李唐江山就更加没有希望了; 第二,如果无差别杀掉跟武字有关的女人,就会造成大量无辜者死去,这对李世民的声誉是极为不利的。

李世民听了李淳风的话,陷入到久久的沉思之中,最终他做出了不杀人的决定,难道他真的是害怕杀掉无辜之人吗? 非也。

从李世民的一生来看,他就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为了成为大唐皇帝,他可以亲手杀掉自己的兄弟,也可以逼迫父亲退位,更可以因为一个预言而杀掉手下大将,这样的人又岂能在乎后宫女人的生死? 说到底,李世民还是不太相信一个女人能够颠覆大唐,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没有,未来也不会发生! 并且,经过李世民的艰苦经营,当时皇族实力已经十分强大了,还有一大批文臣武将忠心于国家和李家,大唐江山可以说是稳如泰山,李世民就更加不会觉得一个女人能够取代李氏成为天下之主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虽然因为听了李淳风的话而动了杀心,但冷静下来一想,也未必会担心一个女人能够翻起什么大浪。

当然了,李世民最怀疑的对象当然还是武则天了,他虽然不相信武则天未来一定会成为天下之主,也不愿意就此将其杀掉,但他还是做了一些事,只不过最后弄巧成拙,亲手将武则天推向了历史前台。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开始生病,在服用了一些丹药之后,也没有大的起色,甚至下不了床。

为此,李世民做了一些安排,比如说搬到环境更好的终南山翠微宫居住,再比如说让武则天随行侍奉自己。

那么,李世民为何让武则天侍奉自己呢? 在当时,能够侍奉李世民的人其实有很多,按照地位大小和受宠程度来排序,怎么都轮不到只是五品才人的武则天。

就比如说地位比较高的和,还有比较受宠的徐贤妃和韦昭容韦尼子,她们都更有资格服侍李世民,但结果是都没有得到机会。

特别是徐惠,她十几岁的时候因为才貌双全而被李世民选入宫中,李世民对她的宠爱是十分罕见的,甚至让其参与一些政事,而徐惠也给李世民出了很多很好的主意,让李世民对她更加宠爱和信任。

李世民生病的时候,徐惠表现得十分着急;李世民去世之后,徐惠也十分悲伤,甚至生了病也不愿意吃药,最后主动选择病死,给李世民殉葬了。

像徐惠这样贴心的大美人,李世民竟然不让她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在身边侍奉,而是选择不受宠的武则天照顾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李世民对武则天还是心存疑虑,他想将武则天放在身边再观察一下,看她究竟是不是个有野心的人,然后再决定怎么处理她。

不过,武则天的表现没有什么大的纰漏,李世民最终还是放心的。

但是,让李世民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原来,李世民的太子李治是个十分孝顺的孩子,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李治主动要求侍奉在侧,这样就跟武则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了。

历史上没有记载李治与武则天究竟是怎么对上眼的,只知道两人在李世民病重期间确实勾搭在一起了,但李世民对这一切是毫无知情的。

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皇室惯例,没有生孩子的妃子被送往感业寺出家为尼,武则天自然也去了。

但李治一直没有忘记武则天,没过多久就去到感业寺见她,武则天略施手段就将李治给迷惑住了,还怀上了他的孩子。

于是,李治将武则天接入宫中,后面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武则天就是通过控制李治掌握最高权力,并最终成为一代女皇的。

所以这么看的话,李世民还是稍微忧虑了一些,他在杀与不杀武则天这件事上左右摇摆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放过了武则天,还亲手将武则天推入李治怀中,从而让武则天有了变成真正的女主武王的可能。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有些事虽然尽力去避免发生,但它还是发生了,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称帝之后,李君羡的家人觉得他死得很冤,就找武则天申诉。

武则天知道李君羡之死跟她有一定关系,便将李君羡给平反了,还封赏了他的子孙。

事实上,武则天李君羡平反的深层含义是,既然李君羡不是女主武王,那么是的人就是她本人了,这就是天命难违啊! 因此,女主武王这个预言到头来还是成为了现实,并且被武则天承认了,但这件事在她还是李世民妃子的时候,或许想都不敢想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末年,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加入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掉武则天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