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拉氏皇后非常孝贤,为什么她会被风流皇帝乾隆废掉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按理来说,皇后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要做天下女性的榜样,是不能随便废立的。

但是历史上有许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皇后的废立,间接影响到了太子的位置,对国家产生了十分

【千问解读】

按理来说,皇后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要做天下女性的榜样,是不能随便废立的。

但是历史上有许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皇后的废立,间接影响到了太子的位置,对国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即那拉氏皇后,1718年一1766年),满洲正黄,为佐领那尔布的女儿,生于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比帝小七岁。

在乾隆帝未登基之前就为藩邸侧福晋,当时为皇帝亲自所赐。

乾隆即位称帝后,乾隆二年册封乌喇那拉氏为娴妃,时年二十岁。

由于她性情温顺,颇受皇喜爱。

乾隆十年十一月晋升为娴贵妃,册文曰:“尔娴妃那拉氏,性生婉顺,质赋柔嘉。

秉德罔愆,协珩璜之矩度;服勤有素,膺褕翟之光荣。

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宝封尔为贵妃。

”当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死于德州舟次之后,当朝皇太后就选中了这位娴贵妃来接替皇后主持六宫了。

尽管乾隆帝口口声声说皇后刚死;不忍心马上立新皇后,可是,他又不敢违抗皇太后的旨意。

乾隆十三年七月一日,皇太后下了一道懿旨,乾隆帝紧跟着也下了一道谕旨:“联躬揽万机,勤劳宵旰,宫闱内政全资孝贤皇后综理。

皇后上侍圣母皇太后,承欢朝夕,纯孝性成,而治事精详,轻重得体,自妃殡以至宫人,无不奉法感恩,。

十余年来,联之得以专心国事,有余暇从容册府者,皇后之助也。

兹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

娴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宜即继体坤宁,予心乃慰。

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之期矣。

举行吉礼,嘉儿嘉妇行礼,慈宁始惬予怀也。

钦此。

联以二十余年伉俪之情,恩深谊挚,遂行册立,于心实所不忍,即过二十七月,于心犹以为速。

但思皇后大事,上轸圣母怀恩,久而弥笃岁时令节,以及定省温清,联虽率诸妃嫔及诸孙问安左右,而中宫虚位,必有顾之而怆然者。

固宜函承慈命,以慰圣心,且嫔嫱内侍掖庭之奉职待理者甚众,不可散而不统。

至王妃等,皆有应行典礼,久旷不举,亦于礼制未协。

册立既不忍举行,可姑从权制考之。

淑妃、、相继摄六宫事;国朝十三年册立皇贵妃,皇曾祖世祖章皇帝升殿命使,翌日颁诏天下,典至祟至。

今应仿效前规,册命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于以整肃壶仪。

上奉圣母襄助,联躬端模范,而迓休祥顺,成内治有厚望焉。

所有应行典礼,会同礼部、详议具奏。

钦此。

”这样,那拉氏在乾隆十五年八月被册为皇后,时年三十三岁。

册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皇贵妃那拉氏,秀毓名门,祥钟世德,早从潜邸,含章而懋著芳型,晋锡荣封受祉而克娴……恭奉崇庆慈宜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宝文曰:皇后之宝。

” 那拉氏皇后于乾隆十七年生皇十二子,十八年生皇五女,二十年生皇十三子永璟。

皇十二子活到二十五岁,死后葬于朱华山十二贝勒园寝,年间追封贝勒。

皇五女及皇十三子永璟均早殇。

那拉氏皇后在宫中很得宠,经常随乾隆帝出巡各地,最后一次是乾隆帝第四次南巡。

正是这次江南巡游,让她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乾隆帝奉侍着皇太后,带领皇后、令贵妃、、容嫔等人南巡,同行的有已故的孝贤皇后之弟、大学生傅恒,容嫔之兄图尔都以及蒙古王公、地方的总督巡抚等一千多人。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从紫禁城出发,一路上看花灯,燃花炮,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二月初十日是那拉氏皇后的生日,虽在行次,早晚两膳都加菜赏赐。

乾隆帝为了孝敬皇太后,知道皇太后喜欢吃江南的美味佳肴,便特地将苏州织造晋福家里专用的三名厨师调至御前侍候。

等三名厨师使出所有手艺技巧,做得异常可口的苏式膳品,多次受到皇帝的赏银。

这年闰二月来到景色迷人、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十八日于名胜景致“蕉石鸣琴”处进早膳时,皇帝还赏给那拉氏皇后等人膳品;可到了晚膳时,在杭州行宫赏赐膳品,皇后却没有出席。

临到十九日赏早膳时,只剩令贵妃、庆妃、容嫔在场了。

在皇宫的赏膳底簿上,皇后的名号被贴住,代之以皇贵妃之名,从此再不见皇后的名号了。

那拉氏皇后哪里去了呢?原来,前一日,即闰二月十八日,圣旨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由水路先程回京了。

皇后进宫,每日所用吃食、柴炭分例具照拨用,伺候五名,厨役二名,其余存下太监三名于西暖殿膳房随营当差。

那拉氏皇后被遣护回京了,乾隆帝还继续在江南游玩,他想一览浙东风光,于是召见侍郎齐召南,询问天台、雁荡的胜景。

齐召南答道:未曾游览过。

乾隆帝好生奇怪,又问:此地乃你所辖,为什么还没到过呢?齐召南摆出正统儒家的道理回答:浙东山势陡峭,溪流深险,家有老母在堂,孝子不登高、不临深,固不敢前往尽兴。

乾隆帝听罢不言声了,此时他正陪同皇太后游览,已达数月;臣下这番应尽孝道之话,源自圣人,他不便固执己见,只好打消游浙东山川之念。

回銮返京了。

这年四月二十日回至京城,乾隆帝意欲将那拉氏皇后贬废,消息传开,宫内侍臣议论纷纷。

有位侍郎,名叫阿永阿,本想就皇后之事进谏,又恐事关重大,弄不好会牵连家中老母,,犹豫不决。

其母深明大义,以国家社稷为重,劝说阿永阿:“尽忠不能尽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阿永阿在母亲鼓舞下,洒泪而别,朝至金銮,慨然上疏。

乾隆帝见奏大怒:“阿永阿觉罗近臣,乃敢蹈汉人恶习,博一己之名!”立召九卿议罪,阁臣陈洪谋、托庸等皆依违其间,唯唯诺诺;只有钱汝诚仗义执言,独陈己见:“阿永阿有母在堂,尽忠不能尽孝。

”乾隆帝听罢冷笑一声,斥曰:“钱老病居家,汝为独子,何不归家尽孝?”这次君臣之争的结果,皇后那拉氏虽然没被废除,阿永阿却被远谪大北,戍黑龙江;而钱汝诚则被斥归养家中,“尽孝”去了。

乾隆三十年五月十四日,乾隆帝终下决心。

将那拉氏皇后的夹纸册宝四份收回;其中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实际上等于将皇后进宫三十年来所有册封全行销毁。

在这同一天,也把上谏书的觉罗阿永阿的赐物全部缴回,计有如意、玉器、铜器、朝珠、玻璃挂镜、皮褂、蟒袍、锦袍、通海绸、泽绸、漳绒、羽纱等一百二十多件。

早在五天前,即五月初九日,皇太后懿旨令贵妃晋为皇贵妃。

那拉氏的皇后名号虽存,但实际上已是,被皇贵妃取而代之了。

到了七月,那拉氏皇后手下供使用的女子只留存两名了,与昔日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那拉氏皇后的处境一夜之间突变,世人一片愕然,人们都不知道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竟然让如此对待这位“母仪天下”的那拉氏皇后。

于是“乾隆休妻”一说就在世间流传开来。

关于那拉氏皇后在杭州与乾隆帝反目最终被废一事,官书上几乎没有记载,后来人们根据原始资料整理出这样的记述: (一)在这次南巡开始以前,乾隆与皇后那拉氏之间已经出现隔阂,到了江苏、浙江一带,乾隆对皇后的表现十分不满,这时候的帝后关系已经趋于紧张。

(二)南巡到杭州后.乾隆帝迷恋情色,甚至微服出行,深夜不归。

那拉氏皇后出于爱君之心,多次苦谏都没有效果,反而招来狠狠的斥责。

也就是在皇后遭废的那一夜,他们俩大吵了一场,乾隆帝竟当着女妓的面,将皇后踹出门外,怒斥她有“谋逆”之意。

那拉氏皇后终于绝望了,一气之下剪掉头发出了家。

乾隆皇帝看到皇后有这样的“疯狂”举动(皇后剪发在清宫祖制上为大逆不道)更加来气,于是就出现了上面五月十四日乾隆帝“销封收册”一幕。

对于乾隆帝秘密废后的举动,外人难得确切内情,只有那拉氏皇后本人心里清楚乾隆帝的用心。

然而她也没有想到乾隆皇帝竟然如此绝情,对自己的惩罚来得如此迅猛,更没有想到他竟会采用如此刻毒的伎俩,以致朝野上下,连为自己求个情、喊个冤的人也没有,尽管她对这一切在心理上曾有所预及,但事到临头,仍然震惊不已,悲愤交集。

其实,她没有想到的事实在太多了。

最初,她没有想到自己会被选为皇子的侧福晋(出身并不高贵、长像并不出众的我,怎么可能会和光彩照人、富贵已极的皇子相伴?)。

此后,又没有想到自己会当上皇后——入宫二十年,皇上从未对自己格外垂青,孝贤去世,自己曾独自哀叹:皇后之位就是多如雨点,也不会落到自己头上,然而,奇迹偏偏发生了。

当上皇后之后,又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落得如此下场——本来,自己为皇上生儿育女,侍候太后,,皇上对我虽远不及对孝贤那样真挚相爱,但夫妻之间,也可谓相敬如宾了。

然而,偏偏皇上变得如此,偏偏容妃又如此令皇上心醉神移,偏偏自己生性刚正,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竟然以卵击石! 冥冥之中,命运到底是如何安排自己的一生? 那拉氏感到恐惧,有时又感到后悔:要是自己当初顺从皇帝,对他的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他对自己的冷漠无情忍气吞声,甘于命运,也许结局会好一些,至少,不至于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

然而,任何一个有血性的女人,一个对生活具有起码良知和责任感的女人,能看着自己的丈夫日渐淫靡放纵而不加劝谏? 难道孝贤皇后的“敬顺无违”就是事事顺从皇帝,包括对他微服出游、饮酒作乐等一切丑行不闻不问,甚至暗相配合?如果为后者“母仪天下”,就是教天下妇人凡事屈从丈夫意志,那还要《宫训图》,宣传“谏猎”、“徐妃直谏”干什么?那拉氏不知道的实在太多了,不理解的也太多了。

然而,生活似乎也不会给她一个圆满的答案,她只能抚案长叹,独自饮泣。

当那拉氏在寂寂幽宫中痛苦思索时,乾隆也在暗中思量。

对那拉氏,他不再有任何爱惜之心,永远也不会原谅她对自己的不敬。

饱读史书,通晓古今史事的乾隆皇帝深知,那拉氏在杭州“疯狂”的举动,很可能给后世史家留下一个重要线索,以致他们循踪而至,发现自己许多不愿让人知道也是人臣不当知道的秘密,从而给自己“圣主”、“明君”的美名,遮上一个深深的阴影,“她这个该死的贱婢!” 每当想到这一层,乾隆皇帝便恼怒万分。

和雍正帝一样,乾隆从一即位就幻想着名垂青史,成为千秋万代、世世子孙效法的榜样。

确实,他当时也颇有希望跻身于历史上最著名帝王之列:强盛的国力、富裕的经济、繁荣的文化,都足以和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相媲美,臣民的称颂、小民的赞扬(如“乾隆宝,增寿考,乾隆钱,万万年”等)。

一且载诸史册,即可证明他是多么深得人心,而统一新疆,平定西域,更显示出他具有一般帝王所望尘莫及的雄才大略! 乾隆知道,杭州一事,终究将被传播出去,“众口流传,不知将加联何许不实之辞!”如遇无聊文人,添油加醋,极力渲染,污及宫闱,说不定后世无知者竟将之当做信史……乾隆不敢想下去了。

那拉氏的剪发,也促使乾隆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生活,生活的不幸,早已使他对真正的爱情深感绝望(对容妃,他颇为喜爱,但岂能与孝贤相提并论?)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孝贤皇后堪配自己,至于其他女人,无论才德还是姿色,都没有谁配与自己同膺尊号,最重要的是,习惯于独处至尊地位、享有绝对权威的他,也不愿意让另一个女人再来制约他的行动,哪怕是最轻微的干预。

在做出不立皇后决定的时候,乾隆也想到了皇贵妃魏佳氏,她贤淑的品德、柔顺的性格,很像已故的孝贤皇后。

然而,乾隆仍然感到担心,那拉氏在当上皇后以前,不也以温恭和顺著称吗?荣誉、地位最容易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为了使可爱的女人永远可爱,最好少给她们一些权力,多给她们一些期待。

在这方面,乾隆经历多了,而且数十年经营国事家事,数十年、坎坎坷坷也使他绝不再轻率地迷恋任何一个人。

相反,在有意无意之间,对谁都深怀戒心,颇具防范之意。

激情仍有,那是生理与心理的必须,爱情已无,那是少年人特有的痴愚。

在被秘密废除皇后身份以后,那拉氏处于极度的孤独空虚之中。

她实际上是被软禁起来,不但在宫中失去了行动自由,而且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甚至连其亲生儿子也不能随便见面。

而服侍她的太监、佣人,这时候对她的态度也日渐恶劣。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她的心理压力。

终于她病倒了,整日,形容憔悴,面色蜡黄,头发蓬乱,昔日华贵庄严的风姿已经荡然无存,只有一双眼睛仍是那么明亮、有神。

不过,它已失去热情的光泽,而是充满幽幽寒意。

她是一个个性刚烈的女子,长期享受着世人难以想象的荣华富贵,如今转瞬之间,竟完全丧失,变得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她能不为之? 更重要的是,对乾隆,她仍深爱着,爱得那么真挚,那么热烈,那么痛苦。

爱到深处即转恨,她恨他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体谅自己的感情,恨他的刻薄,更恨命运的不公,恨到极处便,惟求一死,但愿自己早日解脱苦难,将爱中的恨、恨中的情,一齐抛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从古至今姓氏都是当作家族血脉传承的依据。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范阳卢氏有多厉害?卢氏易经又是什么?

易经,又称为卢氏象数,是北魏范阳卢氏的易经研究成果,在中国易经研究文化中极为有名。

北魏是范阳卢氏最为辉煌的时期,卢氏易经也就成为范阳卢氏族人在经学方面的最具博学的文化之一。

对于卢氏易经、卢氏象数中的卢氏,清儒马国翰据《魏书.卢景裕传》将卢氏视为卢景裕。

卢景裕,字仲孺,小字白头。

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也即范阳卢氏。

据古书记载,卢氏从小聪明国人,专门研究各类经书,性情清静,淡泊名利。

其叔父在官场上职居显要。

卢氏成年后隐居大宁山,喜欢在园舍隐居。

钟情于郊野游玩,性格谦恭守道,贞素自得,故号为居士。

卢氏官至中书郎和国子博士。

宰相,听说他是研究易经高深专家,专程千里迢迢赶来聘请他,让他教自己的诸子学习。

卢氏以易学而闻名,当时,“景裕理义精微,吐发闲雅,时有问难,或相诋诃,大声厉色,言至不逊。

而景裕神采俨然,风诵如一,从容往复,无际可寻,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卢景裕传》)。

他的易学源于郑易,并且有专门的师传。

《书.儒林传》:“凡是经学诸生多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河北讲郑康成所注《周易》,遵明以传卢景裕及清崔瑾。

“景裕传权会,权会传郭茂,……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门”。

故“景裕虽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

”(《北史.卢景裕传》)就其内容而言,其易注多引汉儒卦变、升降、互体之说。

清儒马国翰云:“其说易爻用升降,与蜀才略相似,大抵宗之学者。

”据史志记载,其易学著作为《周易注》。

《.经籍志》著录《周易》一帙十卷,而唐志均有:卢氏周易注十卷。

马国翰据李鼎祚《周易集解》及孔颖达《周易正义》辑《周易卢氏注》一卷。

除了易学外,卢氏对其它经学也有研究,注过《尚书》、《孝经》、《论语》、《礼记》、《》。

他还好佛,“曾寓托僧寺,讲听不已”(《北史.卢景裕传》),并通其大义。

“天竺胡沙门道希每译诸经论,辄托景裕为之序云。

”(同上) 根据卢氏散见于《周易集解》中的易注,其象数易学特征非常突出,特别表现在他对卦变的运用,完全合荀、虞之法。

兹从以下三例分析之: 1.注《噬溘.彖》云:“此本《否》卦。

《乾》之九五分降《坤》初,《坤》之初六分升《乾》五,是刚柔分也。

”此处升降法是取荀氏之说,按照荀氏之意,一卦之中阴阳两爻可以升降互换,由此一卦变成另一卦。

虞翻崇尚荀学,也取升降言卦变。

虞注《噬溘》云:“《否》五之《坤》初,《坤》初之《否》五,刚柔交,故亨也。

”很显然,关于此卦卦变,卢氏、尽管在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别,但其思想完全相同,二者均在说明:《噬嗑》是由《否》而来,即《否》初、五两爻互换位置而成《噬嗑》。

2.注《涣.彖》云:“此本《否》卦。

《乾》之九四来居《坤》中,刚来成坎,水流而不穷也。

《坤》之六二上升《乾》四,柔得位乎外,上承贵王,与上同也。

”又注《涣》六四云:“自二居四,离其群侣,涣其群也。

”卢氏这两段注是言《涣》来自《否》,即《否》二、四两爻互易而成《涣》。

荀注《涣.彖》云:“谓阳来居二,在《坤》之中,为立庙。

”注《涣.象》云:“阴上至四承五为享帝,阳下至二为立庙也。

”虞注《涣》云:“《否》四之二成坎巽,天地交,故亨也。

”从荀、虞注看,也是言《否》二、四两爻互易而成《涣》。

3.卢注《节.彖》云:“此本《泰卦》。

分《乾》九三升《坤》五,分《坤》六五下处《乾》三,是刚柔分而刚得中也。

”此是言《节》自《泰》来,即《泰》三、五两爻互易而成《节》。

虞注《节》云:“《泰》三之五,天地交也。

”其意与卢氏同。

关于卢氏卦变说,只能见到以上这三例。

对比卢氏与荀、虞卦变,可知卢氏卦变当本荀、虞无疑。

也就是说,卢氏和蜀才一样,在象数易的卦变说屡遭摧残之时,仍坚定不移地取卦变说注《易》,这对于卦变说的流传乃至整个象数易学保存皆有一定的意义。

故卢氏的名字在易学史上也与卦变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易学家。

清儒惠栋曾评价道:“卦变说本于《彖传》,荀慈明、虞仲翔、姚元直及蜀才、卢氏、侯果等之注详矣。

”(《易汉学》卷八) 卢氏象数有两点:其一,卢氏象数思想不止于卦变,也有消息说、互体说等。

以消息说注《易》者,如注《剥》云:“此本《乾》卦,群阴剥阳,故名为剥也。

”此言十二消息卦来自乾坤,坤阴长至乾五为剥。

以互体说注《易》者,如注《贲》九三“濡如”云:“有坎之水以自润,故曰濡如也。

”《贲》二、三、四爻互坎,故言有坎之水以自润。

注《涣》六四“涣有丘”云:“互体有艮,艮为山丘。

”此言《涣》三、四、五爻互艮。

其二,卢氏并非完全按照荀、虞用象数释《易》,也就是说在荀、虞用象数注《易》之处,卢氏常弃之不用。

如荀注《需.九五象》用升降说,而卢氏则注之曰:“沈湎则凶,中正则吉。

”荀、虞、蜀才等注《讼》取卦变说,而卢氏则注《讼.彖》云:“险而健者,恒而好争讼也。

”注《讼.初六象》云:“初欲应四,而二据之, 争,事不至永,虽有小讼,讼必辩明,故终吉。

”卢氏不取卦变说,又根据台湾学者黄庆萱教授考证,“卢氏注颇有意近王弼,而《伊川易传》亦多与卢注暗合。

”(《魏晋易学书考佚》二十八)这说明了在玄学易击之下,象数易在注《易》时所表现出的问题已极为明显,故一些易学家,包括像传易的卢氏这样的易学家,在注《易》许多的情况下,也不得不舍弃留传下来的象数易学,而以玄学易代之。

从这里也看到了象数易学在南北朝时地位大大下降趋于式微。

随机文章平凡杨家将为何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现争议,位置并不在巴比伦运30运输机最新消息曝光,或改用两喷气式发动机斯蒂芬·威廉·霍金简介,概括霍金的一生事迹(探寻宇宙奥秘)为什么外星人躲着人类,外星人会不会伤害人类/害怕人类伤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那拉氏皇后非常孝贤,为什么她会被风流皇帝乾隆废掉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