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 秦国为什么不称霸中原地区

自东迁洛邑后,历史正式开。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形成了。
不过,针对春秋五霸具体是哪五个诸侯国的君主,目
【千问解读】
自东迁洛邑后,历史正式开。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形成了。
不过,针对春秋五霸具体是哪五个诸侯国的君主,目前还是存在多种说法。
其中,流传最广、认同度最高的有两个版本。
按照介绍,一种是在《》给出的观点:、、、、;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种版本《荀子·》中提出来的,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和越王。
在此基础上,按照《史记》中的观点,秦穆公是和齐桓公、晋文公相提并论的春秋霸主。
秦穆公在位时,用计将从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
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戎建立的诸侯国12个(一说20个)。
秦穆公对西戎的胜利,周王室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西戎进攻;秦穆公于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边诸侯之伯,秦穆公遂称霸西戎,为日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石。
那么,问题来了,秦穆公称霸西戎,为何秦国不去称霸中原,有什么难处吗? 一 首先,在春秋时期,称霸中原,无疑是各个大国的一致目标。
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采用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望。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在齐桓公之后,晋文公以及之后的晋国君主,也经常作为中原诸侯国的盟主,举行了多次会盟。
至于楚国的多位君主,同样心存的志向。
在此基础上,就秦穆公来说,称霸中原应该也是最终的目标。
不过,秦穆公一直没能问鼎中原,这是因为秦国在问鼎中原的路上,遭到了晋国的顽强阻击。
换而言之,正是因为晋国的阻碍,导致秦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无法称霸东边的中原,进而只能调转方向,以此称霸西戎。
也即一个强大的晋国,就是秦国的最大难处了。
秦穆公,(?―前620年)一作秦缪公,嬴氏(一说),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第9位国君。
二 秦穆公即位后,为了称霸中原,所以拉拢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他亲自向晋献公提亲,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从而让秦国和晋国结成了“”。
晋献公去世后,秦穆公还曾帮助公子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在晋文公称霸中原的过程中,秦国更是成为晋国坚定的盟友,也即出兵出力,帮助晋国称霸中原。
不过,对于晋文公来说,却不愿意和秦穆公平分中原霸主的宝座,这导致秦国和晋国的关系逐渐破裂。
等到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决定发兵争霸中原,从而爆发了崤之战。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着晋文公刚刚去世的机会,从而派兵偷袭,后因郑有备而退回。
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设伏全歼回师的,俘虏秦军三帅。
崤之战后,秦国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国结盟,共同抗晋。
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国在西边的心腹大患。
而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同时应对秦、楚两个大国的挑战。
三 公元前624年,秦晋发生王官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秦穆公集中兵力,亲自率军攻晋,渡过黄河,攻占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及鄙(今山西临猗西南)。
晋军为避免决战,坚守城池,拒不出战。
王官之战此役中,秦军虽获胜,并深入晋腹地,但并未与晋主力决战。
秦孤军深入,难以长期立足,只得经桃林返国。
秦穆公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扩大疆域、充实国力,暂将主要战略方向转至西戎。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正是因为东边有晋国的阻碍,导致秦穆公以及之后的,都难以图谋中原。
彼时,晋国的整体国力,无疑在秦国之上。
晋国鼎盛时期,其疆域包含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晋国因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晋国可谓独自中原,甚至历史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四 最后,除了实力强大,晋国还控制了崤山、函谷关等关隘,从而让秦国有力也使不出来。
在战国时期,秦国凭借着函谷关,得以抵挡山东六国的。
但是,在春秋时期,崤山、函谷关等关隘,则不在秦国手中。
对此,《秦晋交兵表》这样统计过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的交兵情况:“考春秋之世,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
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
”这里的崤函就是指崤山和函谷关,这两个地名一出来有些读者就明白了,这两处都是极为易守难攻的要害关隘。
无论是崤山还是函谷关,自古以来都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著称,在春秋时期更是如此,秦国活生生被晋国挡在这里数百年。
基于此,秦穆公既然无法图谋中原,只能调转方向,朝着西戎动手了。
当时,在今陕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
秦穆公在位时,逐渐灭掉西戎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
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让周王室都派人来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称霸西戎”。
正是因为称霸西戎,秦穆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秦国也和、楚国、晋国并称为春秋四强国。
到了战国时期,伴随着和变法,秦国才终于获得了称霸中原的机会。
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成吉思汗为什么没攻打日本?
据说忽必烈攻打日本的原因就在日本不肯臣服于他,忽必烈曾经多次派遣使者到日本劝服日本人归降于他,但是日本人根本不理他,甚至还教训过使者,对于一个拥有那么辽阔地狱的帝王来说,忽必烈对于日本人这样蔑视他的威严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忽必烈想派兵前去攻打日本,但是奈何那个时候在国内的也不安稳,能用的兵也不多,但是忽必烈考虑到种种问题,觉得这个日本是必须要打下来的。
但是去日本的使者回来之后都异口同声的告诉忽必烈这个日本我们打不得,但是忽必烈却不信邪,他只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于是他派遣了将近三万人的军队前往日本,他们从朝鲜出发,通过轮船度海,驶向了九州岛。
当时蒙古的作战方式已经较为先进,他们兵分三路,从三个地方同时击破。
日本人面对蒙古军队的攻击,从容不迫,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与蒙古军开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这样的战争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当时我们都知道,蒙古军队的战术和武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日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武器和战术,从而导致了战争一开始日本就溃不成军,损失惨重,但是他们以他们的毅力任然没有让蒙古军队再进一步,慢慢的日本人熟悉了蒙古的作战方式之后,他们开始反击了,这也是日本人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据资料记载,大约在1274年的10月20日,这天暴雨来袭,而蒙古人不熟悉地形,导致多数船只触碰到了触礁,至此援军损伤过半,忽必烈见胜利无望,便吩咐剩余的军队原路返回。
据记载,忽必烈对于第一次的战争还耿耿于怀,于是他又发动了第二次的讨伐,在五年后的的某一天,忽必烈又一次的带兵攻打日本,日本人在五年前有了那次战争的经验之后,对于这次的攻击显得游刃有余,但是尽管如此还是被蒙古军占领了许多地方,为了应对五年前的那次事故,这次他安排人将所有的船只连在一起,但是没成想,没多久,暴风雨又来了,这次和上次还是一样的,被暴风雨所击败,蒙古军又一次被击败了。
印度是被天气炎热和地域的不习惯所失败的,而攻打日本是被天气气候所击败的,看来老天也不想让蒙古军占领日本和印度,虽然说蒙古军的是战无不胜的,但是天气这种东西睡也没有办法去阻挡的,我分析了一下蒙古军攻击日本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蒙古人从小都是在陆地上长大的,缺乏水性,没有熟悉水性的,如果有熟悉水性的士兵,那么这场战争的胜利肯定会属于蒙古军。
随机文章木星大气层有多可怕,惰性气体是太阳的3倍探寻空中猛禽的虎头海雕捕猎技巧,白头海雕vs虎头海雕谁更厉害无毒有益的王蛇之牛奶蛇,无毒温顺好饲养(最受欢迎的宠物蛇)盘点墓地风水禁忌事项,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坏人葬下去得恶果)三星堆不是汉族文明, 三星堆外国科学家解密/三星堆其实是源于古蜀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隋朝唐朝为什么都要攻打高句丽?隋朝因此而亡
然而,在隋唐以前,国人还没有这种错觉。
通过对高句丽古国与历代中原王朝之间的国际关系,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观念,更深入的认识到古代中国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所采取的战略措施。
1.不同的小家伙 在汉朝时,中国东北部有一个叫做扶余的小部族内斗,一部分扶余人便迁移了出去。
这些迁移出去的扶余人单独建立了一个国家,名字叫做高句丽。
建国以后的高句丽,回过头来便与扶余处于敌对状态,高句丽,誓要从扶余人身上找回场子,但扶余人与汉朝的关系良好,每当高句丽与扶余发生摩擦的时候,作为东亚的超级扛把子,扶余人老大哥的汉朝便时不时与小弟一起联手打压高句丽。
也就在这个时候,高句丽开始见于中国的史册。
史载,高句丽土地贫瘠,气候寒冷,国小且弱。
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却引起了汉人的注意,他们发现这个小家伙与其他蛮夷有些不同。
高句丽在游牧的同时,还进行着农耕的发展,也就是说,高句丽拥有着农耕与游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游牧农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后来高句丽的发展奠定了根基,然而此时的高句丽盛行奢华之风,认为“宫屋不壮丽,无以示威重”,巨大的支出对于此时的高句丽来说是无法承担的,要想对国力进行弥补,那就只能靠抢和打。
高句丽人性格豪放,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没过多久就降服了周边的众多小族,国力因此而上升。
正当高句丽沉浸在东征西讨的美梦时,现实给了高句丽梦醒的机会,在它的前方,是汉,那个击败了匈奴的存在。
见好就收的高句丽为了消化所占有土地,干脆直接依附、称臣,受到汉玄菟郡、辽东郡管辖,此刻的高句丽看起来十分老实和顺服,但是他们的心里却时刻在惦记着位于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汉四郡,这一大片肥沃而辽阔的土地使得他们垂涎欲滴,他们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占领这片土地的时机。
2.挑战 等待是一个漫长且令人焦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有些波折。
新朝时期,王莽曾命令高句丽国的军队去攻打匈奴,高句丽人一想,这就是忽悠自己去当炮灰啊,于是便纷纷叛逃出塞,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此时的高句丽太祖王高宫认为自己的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便有些按捺不住,想通过一番小动作来谋取利益,便开始了与宗主国的摩擦。
高宫请求汉朝赏赐汉四郡玄菟郡的玄菟城,汉朝方面表示不同意,蓄谋已久的高宫在得到这个意料之中的结果后,立马召集各部落,企图发大军占领玄菟城。
令高宫万万没想到的是,装备精良的汉军把他召集的这支军队给直接击溃。
高宫诈降,趁汉军主力撤退之时,火烧玄菟和辽东二城,却寸土未得。
之后,高宫又继续联合辽东蛮族围攻辽东太守蔡讽,就在这个时候,汉朝的铁杆小伙伴、高句丽的死对头扶余国国王看到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发兵两万,与在辽东的汉军联手将以高句丽为首的诸蛮夷联军击溃。
这场战争结束后,高宫病死了。
在汉朝使者的恐吓下,高句丽人感到害怕,便再次归降。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战争的导火索是高句丽问汉帝国索要土地遭拒所,而在大约一千多年以后,高丽国末代国君向刚刚武力驱逐蒙古元政权,拥有百万明军的索要铁岭,索要不成,发军攻明,而领兵的将军一看这是以卵击石啊,白白送人头,于是领着军队掉头回了老家,改朝换代,没错,这位将军名字叫做李成桂。
到了东汉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人觉着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开始大举进攻汉边境,企图把汉四郡纳为己有。
然而,高句丽人没高兴多久,便悲哀的发现,盘踞在辽东的汉人军阀和世家大族不好惹,以为首的军阀虽然在中原的战争中排不上什么名号,但收拾起来他们却绰绰有余。
在经历了数次惨败以后,公孙度之子公孙康最后教会了高句丽如何做人,公孙康率军深入高句丽,大败其军,并且焚毁了他们的国都。
就在高句丽要死心的时候,帮了他们一个大忙。
3.玩笑 司马懿突袭公孙氏等辽东军阀,且为了消灭有生力量,又对辽东地区进行了一轮大屠杀,将大量辽东汉人迁往内地,直接削弱了汉人在辽东地区历代所盘踞的势力,导致了权力的真空与统治势力的薄弱。
高句丽清楚的看到了这次的机遇,便再次磨刀霍霍的向着辽东进发。
然而,上天又给高句丽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因为此时的幽州刺史是毋丘俭。
对于毋丘俭,很多人也许并不熟悉,但他却是时曹魏集团中的名将。
毋丘俭因在辽东作战立有大功,被封为幽州刺史,在觉察到了高句丽的企图以后,毋丘俭主动出击,讨伐高句丽。
正始五年,毋丘俭率步骑兵万人出玄菟讨伐高句丽,两败高句丽东川王,两万人的高句丽军被其诛灭一万八千人,攻入其首都丸都城,进行了屠城,又分路追击,摧毁高句丽人的聚落。
正始六年,再征高句丽,高句丽东川王逃跑。
毌丘俭坐镇丸都城,玄菟太守王欣,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分路攻打与高句丽联盟的濊貊部落。
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次消灭其余部,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
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再次纳入版图。
东川王则在逃跑的过程中病死。
高句丽这次是被彻底打趴下了,但就在曹魏以为高句丽已灭国的时候,残余的高句丽人悄悄地回到了故国,奇迹般的再次复苏。
4.达摩克利斯之剑 五胡乱华时期,高句丽开始了真正的崛起。
它联合百济国,对汉人势力受到极大摧残的汉四郡进行了进攻。
到了公元四世纪时候,高句丽基本占领了汉四郡。
到了著名的高句丽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彻底击败慕容鲜卑,并两度击败日本,继而又征服了新罗和百济。
占领了汉四郡,得到了其数代所梦寐以求的土地。
到了建立的时候,高句丽已经完全建立了律令制国家,设立了百官与朝廷,土地面积和产出相当于好几个关中地区。
上升的国力使得高句丽拥有了的资本。
高句丽经常联合靺鞨、突厥和契丹南下,如同一把尖刀直插隋朝背后,直接介入到了隋朝统一天下这盘局中,一点点蚕食辽东秦汉故土的高句丽就像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悬挂在中原王朝的头上。
因此,从、、唐太宗、,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两个朝四位都把高句丽作为心腹大患。
历史经验证明,西北游牧民族对于强盛的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而言并不是最大的威胁。
而起与中国东北部,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结合的势力,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因此,对于高句丽,隋唐两朝四位皇帝的态度达到了惊人的一致,隋炀帝不惜身死国灭,也和高句丽一直死磕下去;一代明君唐太宗,也御驾亲征辽东,足可见隋唐时中原王朝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对外所拥有的敏锐的战略眼光。
5.辽水可广? 隋文帝杨坚灭陈以后,便派遣使臣带了一封恐吓意味十足的诏书,“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
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 但是,没过多久,隋朝前往突厥的使节居然正好碰到了高句丽的使臣。
文帝便觉着给你小子说了也不听,还和突厥眉来眼去的,没办法,只能打了。
文帝出兵三十万征伐高句丽,运气却确实在有些不好,水路两边都遇到了极端恶劣的天气,除了风暴还有疾疫。
尽管没什么太多战果,但高句丽王迫于隋军势,遣使谢罪,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而这却为后来隋炀帝倾天下之力来攻打高句丽埋下了伏笔。
炀帝时,突厥已经臣服,隋朝国内经济达到了鼎盛,黄门侍郎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亦统辽东”。
本就腾出手来的隋炀帝听裴矩这么一说,便开始准备攻打高句丽。
大业七年,隋炀帝下诏,动员全国,天下兵马不论南北,集合于涿郡,起兵百万,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余里,史云:“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炀帝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并指责高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浩浩荡荡的开往辽东。
炀帝效仿,要玩就玩大的,可是奈何有,炀帝却不是,由于指挥不当,供给不足,的第一次亲征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炀帝第二次御驾亲征,亲统六十万军征辽东,但是国内杨玄感叛乱,隋军不得不班师回朝而平乱。
第二年,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这次是在有些吃不消了,虽然前两次炀帝亲征都没有什么战果,但高句丽的国力却因此消耗巨大,再和炀帝死磕下去,恐怕没被隋炀帝给灭了,自己内部就先完蛋了,遂遣使请降,炀帝见挽回了些面子,加之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遂班师回朝。
然而,高句丽还是没来朝觐,也拒绝放回俘虏的大批隋朝军民,并用隋军战士的尸骨筑城景观,来恐吓前来征伐的中原王朝。
虽然炀帝因征伐高句丽使得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而身死国灭,但炀帝的三次亲征却极大的消耗了高句丽,方俞先生的《争霸东北亚》中有这么一句,“中国用一个朝代灭亡的代价,让高句丽失去了成为东北亚霸主的最好机会”。
6.不为子孙忧 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四方夷狄挨个被打服,隋末的紧张局势终于安定了下来,腾出手来的唐太宗便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
贞观十七年,新罗遣使入唐,诉说百济对其的攻伐,以及与高句丽对唐,企图断的通路,太宗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太宗便决意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曰:“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
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
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
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
然恐於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
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
” 从唐太宗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征讨高句丽的原因: 一、高句丽占有的辽东土地,本就是秦汉故土,现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二、隋出师死伤颇重,为中国子弟复仇。
三,为后世子孙取,不为后世子孙忧。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继隋炀帝之后,再起辽东之役,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
接着,唐太宗御驾自洛阳出发,加入进攻辽东的陆军。
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
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
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句丽举国震恐。
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
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还朝,没有达到预期对高句丽灭国的战略目标。
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于高句丽的征讨虽然没有达到战略目标,却也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太宗回朝后,群臣上奏,建议改用小股偏师袭扰,消耗其国力。
唐太宗纳之。
647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64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 655年,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率兵击高句丽; 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 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句丽军。
7.灭国 终于到了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灭百济,剪除掉了高句丽的羽翼。
龙朔三年,指挥唐军在白江口击败来援的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只四百艘,史载“烟炎灼天,海水皆赤,”通过此战,日本便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学习唐朝的路子。
而距离高句丽的彻底覆灭越来越近,公元666年,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
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 李绩攻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 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 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
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江。
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
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
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
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李绩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泉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
高丽悉平,分其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由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领兵两万镇守。
高句丽的贵族和约十万百姓被迁往中原,少部分留在辽东,一部分流入新罗。
至此,这个与中原王朝来回走了这么多回合的古国终于在隋唐巨大的军事打击下倒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高句丽虽然灭亡,但通过它与中原王朝的历史。
我们可以认识到两点比较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中国史观自明以降,对于周边政治形态的认识有所缺乏,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可以更好的体会到古代中国对外的战略理念和根本支撑。
第二,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敏锐的战略目光,认识到外患所在,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应对措施,才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在竞争中掌握先机。
随机文章科学解释人死后的世界,鬼魂竟然去了四维空间(伪科学)垃圾人定律是什么意思,逮到个人就大肆倾倒负面垃圾(拳脚相向)南天门都有哪些神仙,截教的魔家四将和民间四大天师守卫南天门谛听是什么神兽,是西游师徒成佛的最大帮助者台风风力最大的部位是云墙内测,最大风力16级以上/威力堪比氢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