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小冰河究竟是什么样?中国死了多少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关于明清小冰期的形成,至今仍然是个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清小

【千问解读】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明清小冰期,明清小冰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关于明清小冰期的形成,至今仍然是个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清小冰期还是一场神秘的天灾,下面我们来详细说一说这件事: 自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五年(公元1550年至公元1770年),全球气温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年间,这长达300多年的寒冷期,在世界上历史上被称为“小冰期”,中国的历史学者常常称之为“明清小冰期”。

在“明清小冰期”时期,中国的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在历史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我们都知道,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份0℃等温线的最南界,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一般是不会结冰的,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洞庭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结冰的,但是,在明清小冰期,长江曾经出现过结冰长达一个月的现象,而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之厚,如履平地,这些极端的天气都发生在公元1450年至1750年之间。

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农历十一月至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孟春,山东“大雪数尺,人畜多冻死”,明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山东省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极端天气,农历的十月份就普降大雪,冰雪厚度达一尺许,树木都被折断了,野外有大量的鸟兽因食物匮乏而饿死。

我们都知道,位于岭南地区的广州出现降雪天气的现象十分罕见,然而,在明清小冰期的近四百年时间内,广州的降雪频率增高,有记录可查的约为11次之多,如《南海县志》记载道: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农历十二月,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附近大雪,“林木皆冰”,两天以后,冰雪才融化。

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农历十二月,广州府多个地方出现了,从十二月初六日至初八日,大雪下了三天,导致从化县“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当地的老人都说,这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的现象。

气温下降,会出现连锁反应,旱灾、蝗灾、瘟疫频繁,而这些自然灾害在明末清初之时似乎达到了高峰,公元1627年至1641年,黄河流域几乎年年都有旱灾,如元年(公元1628年),河北地区出现了大旱,史书中有“”的说法,崇祯三年至十七年(公元1630年至1644年)的15年里,河南省出现了9次旱灾,黄河为之断流,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干涸了。

崇祯年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并且有向长江流域蔓延的趋势,河网密布,鱼米之乡的浙江省在明崇祯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1639年至1642年)也出现了连年的旱灾。

连年的旱灾,导致庄家欠收,以至于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德平县志》中有“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的记载。

旱灾之后,还出现了瘟疫,如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山西大同“瘟疫大作,”,这一年,山西省的太谷县、忻州、保德州等地也发生了瘟疫,万历年间的瘟疫,在河南、河北等地皆有,到了崇祯年间,华北地区的瘟疫又进入了一个高发期,并且与万历年间相比较,其发生的范围扩大了,陕西、山东等地也发生了瘟疫,这些瘟疫,大多数其实是鼠疫。

为什么连年的干旱,容易出现鼠疫呢?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旱灾期间,人们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鼠疫的袭击;第二,每当干旱之年,由于降雨量减少,鼠洞中的温度也会上升,细菌容易在老鼠身上滋生,干旱会出现粮食作物匮乏的现象,老鼠为了寻找食物,就会向很远的地方迁徙,当它们的活动范围扩展之后,也就增加了鼠疫流行的机会,比如有可能把病菌传染给家鼠,家鼠再传染给人类;第三,灾荒之年,老鼠有在鼠洞中存储粮食的习惯,人类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会主动寻找鼠洞,从鼠洞中取出粮食,这就增加了人类与老鼠接触的机会,此外,在极端情况下,人类还会把鼠肉当食物来充饥,这样一来,更增加了感染鼠疫的机会。

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不仅会使人口减少,而会出现流民,流民通过逃荒、迁徙的方式来寻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会出现“乱民”,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会铤而走险,由此引发农民起义。

明末清初的、率领的农民起义,皆是由灾荒而引起的。

寒冷的天气,会影响华北和江南地区的种植业,同样也会影响东北地区的畜牧业,东北地区的农业对热量的要求比较高,进入到明朝中期以后,东北北部地区的耕地与宋元时期相比,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这是因为小冰期的到来,导致热量不足的结果,那么,这样一来,东北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会选择往南迁徙,女真族有不断向南迁徙的趋势即与当时寒冷的气候有关。

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向南迁徙,建立政权,就会不可避免的与明朝朝廷发生冲突,这是明清战争发生的气候背景。

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明朝与后清(清)之间发生的战争,使得明末清初的人口锐减,明朝人口在万历年间达到了2亿,万历以后,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到了清朝年间,中国的人口可能不到1亿,损失了至少4000万人口,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明末清初,中国损失了约40%的人口,直到年间,人口才突破1亿,到了乾隆年间,人口增长到2亿,乾隆、年间,是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期,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4亿了。

也就是说在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乾隆初年的将近2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并未明显增长,而到了乾隆初年至道光年间,不到100年的时间,人口一下子从2亿增长到4亿。

如果没有明清小冰期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也许在崇祯年间,中国的人口就达到了3亿至4亿,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使得人口增长到4亿的时间,推迟了100至200年的时间。

明清小冰期在并未结束,还持续到了道光年间,至年间,全球气温才逐渐上升,当然,19世纪中后期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到底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还是明清小冰期结束而自然升温的结果呢?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不管怎么样,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全球气温确实在升高,明清小冰期在1900年才真正结束。

明清小冰期对明朝的社会经济有影响,对清朝的社会经济同样有影响,清朝在康乾盛世的时候,还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就出现了与明朝相同的情况。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还在当太上皇的时候,湖北、河南、四川和陕西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史称“”,清廷调动10万军队,耗费国库两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直至1804年,才镇压了这场起义,此时已是嘉庆九年了。

而仅仅过了不到50年左右的时间,在咸丰三十年(公元1850年),清朝又爆发了运动,太平天国战争持续了20多年的时间,影响范围达十八省,直到1872年,清廷才镇压了李文彩率领的太平军余部,太平天国战争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时间内,仅次于明清易代之际所发生的战争,有的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损失了将近1亿人口。

整个清朝,在川楚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之外,还有众多小规模的农民战争,这些农民起义基本上都与灾荒直接有关。

清朝乾隆年间,随着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的扩大,人口也随之快速增长,当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的增长速度,一遇旱灾、水灾,就容易发生饥荒,饥荒往往对农民起义的发生起着直接的刺激作用。

道光三十年,中国的人口增长到了4.3亿,太平天国战争,损失了大量的人口,直到20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才重新恢复到4.3亿至4.5亿之间,也就是说在道光三十年至清朝末年的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一直在4亿这个数字,并未明显增长。

如果没有明清小冰期,也许康熙年间,中国的人口即增长到4亿了,晚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则会增长到至6亿至8亿,时至今日,也许早就突破20亿了,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使得中国人口从2亿增长到4亿推迟了将近200年的时间,从4亿到5亿则推迟了近100年的时间,这300年的时间,中国的人口损失了近2亿,(此处估计,只是粗略的估计),少增长了多少,可想而知。

当然,明清小冰期的到了,不仅影响了中国的人口增长,也影响了欧洲的人口增长,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欧洲有一个“中世纪温暖期”,公元1340年,欧洲的人口约达到了7000万,随后出现了黑死病、小冰期,影响了人口的增长,直到公元1750年,欧洲的人口才达到1.6亿,而从1850年至1900年的短短50年时间内,欧洲人口就从2亿多增长到4亿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清小冰期的出现呢?这在学术界仍然是个谜,有多种说法,比较著名的解释主要有两个,第一个解释与印第安人有关,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经常烧荒,从事烧垦农业,森林被燃烧之后,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空气中,增加了温室效应,公元1500年之后,欧洲人开始来到美洲大陆殖民,并把天花、麻疹等病毒带到了美洲,在公元1500年至1800年之间,有大量的印第安人遭到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同时,也有大量的印第安人感染天花、麻疹等病毒而死亡,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之后,整个美洲大陆烧垦农业的规模也大大减小了,大量的耕地重新被森林覆盖,森林吸走了二氧化碳,释放出了更多的氧气,于是原来由烧垦农业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就不复存在了,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气候上的连锁反应,致使全球气温出现了下降的现象。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清小冰期的到来与银河系的天体运动变化有关,天体轨道的位置变化,可能导致引力、宇宙线的变化,而这些极其微弱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变化,正因为如此,所以,明清小冰期也被称为“明清宇宙期”。

当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清小冰期的到来,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正说和珅:解析和珅是怎么样“卿家荡产”的

巨贪是清年间政治家、商人,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职。

和珅是历史上资产最多的官员。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推出千年来全球50富人榜,6名榜上中国人中便有和珅。

但和珅的巨额家财并未被其后人继承,而为朝廷悉数抄没。

那么,权倾天下的和珅,是怎样“卿家荡产”的呢? 说清和珅的“卿家荡产”,先要知道他如何“白手起家”。

网络配图 和珅算是一个“官二代”,但这对他后来的发迹,应该说是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亲,由父亲的一位偏房养大成人。

后熟读,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语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失败,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从此步入仕途。

乾隆三十八年(1773),23岁时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和珅管理有方,办事勤朴,获得乾隆赏识,不断擢升。

这个时候的和珅,双手也是白的,因为为官清廉。

和珅任侍郎时,官员安明曾向和珅送礼,希望升职。

和珅没有接受贿赂,了解到安明能力不错,又向尚书丰升额保举了他。

安明升官后又送玉给和珅,和珅仍然婉拒。

安明后来犯事,有人弹劾和珅包庇安明,乾隆帝下令查处。

事实证明,和珅并没有受贿和蓄意包庇安明,但有失察之责,被降职处理。

一度的和珅,不仅不是贪官,还是乾隆手下的反腐干将——轰动一时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贪污案,便是和珅领衔督办。

和珅更应铁腕反腐,在权臣中树敌。

大凡负面人物,人们总是习惯寻找其道德层面上的缺失,期骥勾勒出“坏人”的成长轨迹。

其实和珅的操行并不泛圈点之处:和珅18岁与结婚,终身相爱,感情颇笃好,直至三年(1798)冯氏去世。

其弟和琳在外督办军务,不幸染病身亡,和珅一直照料其家,与薄情寡义、生活糜烂的贪官形象相去甚远。

和珅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和珅凭什么权力冲鼎?野史、戏说中的和珅,靠的的拍马逢迎。

其实不是,朝廷的权力授予,看中的对象的有用性。

和珅的一生,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就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大兴,为清王朝实施“洗脑工程”。

二是作为钦差赴甘肃,剿灭苏四十三等人的反叛。

网络配图 ——力保江山社稷,消灭封建王朝精神与肉体上的威胁,和珅这才是功莫大焉! 但勿庸置疑,和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

权力的攀升,和珅的 “白手”很快变成“黑手”——关于和珅的贪渎,知道的人太多了。

要知道,和珅的 “白手”变成“黑手”,不可能只有嘉庆帝才知道。

那样的话,未免太低估乾隆帝的智商。

为什么乾隆帝要留着这只“黑手”,嘉庆帝要斩掉这只“黑手”?因为和珅的“黑手”伸得太长。

——嘉庆二年(1797)十月,乾隆帝已进入垂暮之年。

上朝时乾隆帝让和珅与嘉庆帝站在身旁,因为只有和珅才能听明白乾隆究竟说些什么。

的文武,其实是在听和珅发号施令,嘉庆帝太不安全了。

没有实权,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和珅和乾隆。

嘉庆帝失去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安全感,而且包括人身自由,因为无论是宦官还是官女,都是和珅派来的人……网络配图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于回忆录中写道:“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

” 和珅的黑手如此充满恐怖,连外人都明白,更何况嘉庆帝!正所谓黑手、白手,挠痒痒可心,卡脖子是万万不行的!这就是和珅的宿命。

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

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即获罪二十条。

眼望刺眼的白绫,和珅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 和珅的黑白与悲喜剧,恰在这首绝命诗里——后世的史家与附会者,都要在这首绝命诗上耗费心血:有人说和珅的前世身是乾隆的爱妃,有人说和珅是爱妃转世,从而与乾隆有宿缘;有人说和珅的后身是,依旧掺和在大清权力纠葛里……,也是歪打正着,专制制度下的权力角斗轮回,事实上永无穷期!这些的想法,也反应了人民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憎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和珅的生活有多奢侈?他死后家人结局如何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赏识他的时候,他可以为虎作伥,的挟权弄私,可一旦皇帝这头大老虎饿极了,就会回过头来把这头肥嫩可口的狐狸一口吞下去,连渣滓都不剩。

可是在和珅被匆忙赐死之后,他的财富还有他的感情生活以及家人后代的境况,却依旧留给了后人许多疑问。

搜集财富是所有人最大的爱好和梦想,和珅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他在变得富可敌国之后,却并没有向石崇王恺那两个蠢货一样四处显摆。

不过从人记录下的关于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还是可以看出他低调的奢侈的。

网络配图 在《清稗类钞·豪奢类》记载,和珅每日早起,会将珍珠磨成的粉,用来做早餐,但并不是为了像后世一样为了美容,而是因为和珅吃了珍珠粉之后,会变得心窍开明,办事更有效率,相当于是他的兴奋剂。

而这些珍珠也不是随便找来就可以用的,必须是品相最好的才可以,凡是有瑕疵,或者被人使用过的,都不会再用。

同时这些珍珠质量得价值也是不菲最好的两万两白银一粒,次一等的一万两一粒,最差的也要八千两银子才能买到,并且专门有一个珠宝商为和珅供应每天他所服用的珍珠。

并且为了保持从海里采出的珍珠不失“灵气”,要用赤金把珍珠包裹起来,再放在锦囊里,最后在贮藏在精美的小盒子里才能送到和珅家中,供他日后使用。

同样是服食珍珠的慈禧,也只是半个月才吃上一回,就在这一件小小的珍珠粉上的事情,和珅和慈禧高下立判,也足以看出和珅的财力有多雄厚了。

和珅因为父亲早逝,自幼困苦,最后是因为被当时的在直隶总督冯英廉看中了,将孙女嫁给他,并且对他大力资助,和珅才慢慢开始飞黄腾达的。

所以对于这位结发之妻和珅既有感恩也有尊敬,并且冯氏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就是他的长子,和另外一位早夭的次子,也正是因为次子的早逝,冯氏伤心过度,不久后也撒手人寰,和珅为了这位结发之妻,将葬礼办的十分隆重,并且王公大臣全部前来吊谒。

网络配图 除了他的正室妻子,和珅最宠爱的就是他的小妾吴卿怜。

据《梼杌近志》记载,吴卿怜本来是被王亶望花了二万两白银在苏州买的歌女,谁知道王亶望被杀之后,和珅看见了她,便特别想得到此女,可她先被京中的一位蒋侍郎买去了。

这侍郎买完之后才听说和珅喜欢此女,于是便把她赠送给了和珅。

吴卿怜到了和珅府中以后,由于聪明伶俐,和珅将家中的内务都交由她打理。

而富可敌国的和珅自然是要姬妾成群的,其中有才华横溢的豆蔻姑娘,还有从那里“虎口夺食”得到的深宫美女黑玫瑰,甚至还有西洋来的美人玛丽,林林总总,而和珅也确实对这些娇妻美妾无微不至,喜爱非常,但他一生最敬重的还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冯氏。

时过境迁,在和珅被赐死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儿子丰绅殷德,据《·和珅传》记载,因为丰绅殷德在乾隆活着的时候娶了公主,皇帝为了皇家的声誉,只好保留他的伯爵头衔,但是当和珅的家产被清点完毕之后,皇帝大怒,于是将丰绅殷德的伯爵罢黜,让他承袭和珅原有的三等轻车都尉的卑微头衔。

后来又经过各种整治,丰绅殷德被圈禁起来,最后在嘉庆十五年病死,一生无子,和珅的血脉彻底断绝。

网络配图 而和珅的那些姬妾们最后的结果也很是凄惨,首先和珅最宠爱的吴卿怜,在得到和珅死亡的消息之后,,写了八首绝句,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在和珅自杀两天后上吊自尽,追随和珅而去,仅仅三十岁。

而另外一位小妾豆蔻在得知和珅吊死的消息后,豆蔻纵身从楼上跳下,坠楼而亡,追随和珅而去。

这些有情有义的姬妾,也的确没有辜负和珅对她们的恩情。

和珅传奇的一生留下的疑问和谜题还远远不止这些。

所谓他的二十条大罪,根本就是为了定罪而找出的罪名,从定罪到赐死只有短短的五天,这其中的关节更是留给人无线猜想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明清时期的小冰河究竟是什么样?中国死了多少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