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员辞官回家之后靠什么生活 古时候也有退休金吗

《礼记·曲礼上》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
”经学大家在其上注解:“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 从
【千问解读】
《礼记·曲礼上》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
”经学大家在其上注解:“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 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的年龄在七十岁。
从这一点来看,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似乎对官员还不错,还允许朝廷官员退休。
然而细细思考,便知道这样的规定实在是太“过分”了。
因为古代封建社会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医疗环境极差等缘故,以至于通常有“”的说法。
也就是说,古代人能够活到七十岁那是相当稀少的。
所以说,古代统治者定下的“七十而致事”实在是有些“”了。
当然,也许那些统治者也知道这个关窍,于是自古以来便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定,那便是官员可以主动请辞。
既然如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官员们辞官回乡之后靠什么生活呢? 其实,那些请辞回乡的官员们在待遇方面还是比较不错的,跟现在一样有着一笔“退休金”可以领取。
一、“退休金” 其实说起来,各个朝代官员退休后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在秦汉时期,官员退休之后就彻底成了平民,这个时候的官员退休之后就没了生活来源。
这就需要官员们自己重新找份“工作”来做了。
当然,那些原本就有贵族身份的官员退休后仍然会活得有滋有味的,所以秦汉时期爵位是官员们人人所向往的。
到了魏晋时期,朝廷规定请辞退休之后,会有一个类似“顾问”这样的闲职可以让其担任。
这样一来,生活方面会稍微容易一点。
但要想生活下去仍然得找个“工作”去做。
到了隋唐以后,古代官员们的生活条件就比较优渥了。
因为自那以后,无论官员在位期间的品级有多低,他们请辞回乡之后,都可以享受“半俸”养老的待遇。
换句话说,隋唐以后,古代官员辞官回乡后就有“退休金”了。
到了宋神宗以后,退休官员的待遇似乎就变得更好一些了。
因为从那以后退休的官员可以领取原俸禄一般的退休金,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官职。
换句话说,虽然官员退休了,但他本身的官职仍然还在,不仅官职还在,退休之后的官职还能升级。
除此之外,退休的官员若是家里太穷的话,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向朝廷申请,然后朝廷会给其每月发放二石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官员们辞官回乡之后似乎可以依靠退休金来生活了。
然而事实上却并非是这样的。
因为古代官员的俸禄通常都是很低的,一旦退休之后,他们所领取的退休金更是只有原俸禄的一半。
这点退休金养活自己一个人是没啥问题,但是要养活一家子人,那就几乎不可能了。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辞官回乡的官员们靠什么生活呢? 实际上,除了官员们自己领取的退休金之外,他们还会找别的“工作”以赚取银两养活家人。
二、“工作” 实际上,并非是所有的官员都一定要去另找活干,因为有的人就是个清闲的性子,辞官归乡之后就隐居山野,过着田园生活,这般自然是不需要令找“工作”的。
比如说,的张彖,他因每次荐举提升而被和太守打压,结果直接辞官归去,隐居在了嵩山。
除此种情况之外,多数古代官员请辞归乡之后,都会找些“工作”,用来赚取生活费。
譬如说,有个叫做钱振伦人,这个人辞官回乡之后,去做了一名教书的先生,以此赚取生活费。
因为古代官员辞官之后并非孤身一人,他们辞官之后总要拖家带口,甚至还要带着那些雇佣的家仆和丫鬟一起离开。
即便他们辞官退休,但仍然要跟以前官场同僚保持往来予以应酬。
如此一来,那些官员所能领取的退休金就捉襟见肘了。
钱振伦在扬州当官的时候,一年俸禄多达七百两。
相比其他年收入一百多两的穷官来说,算是不错的收入。
但是跟各个地方同级的官员来说,他没有所谓的“灰色收入”,因而也不算太高。
于是,钱振伦辞官回乡之后一直以教书为生,当了二十九年的教书先生之后,于扬州去世。
此外,再说一说的袁宏道。
袁宏道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以及国子博士等要职。
他此官职后并未为生活来源发愁,反而做了“自由撰稿人”和“驴友”。
他整日游览东南名胜古迹,嬉戏于山林之间,写下了《初至西湖记》、《虎丘记》等著名游记。
游览结束返回故乡之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由此可见,对于古代官员来说,他们辞官回乡之后,要赚取生活来源的话,会找一份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来进行谋生。
倘若不为生活来源发愁的话,则多半会过着优游林下、渔阳山水的清闲生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奇怪,既然古代官员辞官回乡之后,还要为生活来源而发愁,那他们为何要辞官呢? 其实,那些官员们之所以要辞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场太过“黑暗”以至于官员心神俱疲,饱受摧残的缘故。
三、“不得不”辞官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相信,对于很多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官员来说,甭管他有多大的抱负,都必然会遭到一些同僚的打压和弹劾。
因为官场清规戒律,古代官员们在做事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的处理每一件事,一旦有所疏漏,必然会被上级或政敌攻讦。
比如说,明代中期的大臣李廷机。
此人在南京任职期间,为人清廉,官风颇正,在严厉打击各种乱象的同时,还鼓励小贩经商等等,将整个南京的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更难得的是,他从来不收贿受贿,是一个人人称赞的好官。
正因如此,在三十四年的时候,李廷机被提拔进入了内阁。
然而因为李廷机是的学生,以至于大臣们将他和沈一贯、申时行等人联系了起来,天天对他攻讦弹劾。
以至于他进入内阁之后,大半时间都在应付这些琐碎杂事。
连续几个月被几十位同僚泼脏水,以至于李廷机身心饱受摧残,心神俱疲之下再也无心做官了。
于是,为了让明神宗看到自己辞官的决心,他让全家老小先回福建,自己则将房子捐给穷人,而后独自居住在庙里,同时给明神宗连写五份辞呈。
然而五份辞呈递交上去之后,明神宗丝毫反应都没有,李廷机没有气馁,再连写五份辞呈递交上去。
然而明神宗对李廷机的辞呈依然视而不见,结果李廷机一连写了五十份辞呈,有一种你不给我批准,我就天天写的劲头。
最后,李廷机在庙里一连住了五年,写了总共一百二十三份辞呈,都没有被明神宗批准辞官回乡。
让人觉得比较有趣的事,李廷机倒是得了一个“庙祝阁老”的称号。
万历四十年九月的时候,李廷机递交的辞官辞呈仍然没有得到批准,无奈的他只好在的台阶前向皇帝请辞,然后自行离去了(明代规定,递交辞呈之后,准与不准都可自行离去)。
这件事情被明神宗知道之后,他还专门给李廷机加封为,并且送上了丰厚的银两盘缠。
回到家乡之后的李廷机,心中紧绷的那根筋似乎一下子松了下来,结果四年之后,李廷机于家中逝世。
可见,对于古代官员来说,官场上的之事太多,也会导致他们“不得不”辞官离去。
这一点,倒也能够理解。
结语: 古代官员任职的时候,一般都有回避原则。
也就是说,官员不许在原籍或者有产业的地方担任官职。
因此不论官员在哪里任职,必然会被安排到条件优越的官邸以供官员和家属居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辞官退休,官邸就必须出让出来,让给继任者居住。
在的时候,更有一个规定,说是官员辞官之后,不仅要将官邸让出来,还要在三年内不得在任职地居住。
正因如此,古代官员辞官之后,就必须回乡了。
参考资料:《礼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古时候有食品安全法吗?如果食品不合格会有怎么样的处罚
那么,应该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呢?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中是否有可以借鉴之处呢? 悠悠的历史长河里,古人们早就想到保证食品安全的方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做的吧。
一、篇 大唐盛世之中,酒楼林立,商业兴隆,您看那牧童的手指随意一指,就是一片旷古未有的繁华璀璨。
这令人沉醉的灯火阑珊之中,藏着的正是大唐对于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
人早已有了他们自己的食品安全法——《唐律疏议》。
据记载,按照唐代的法律,如果食品发生了变质,经营者就必须立刻销毁食品,否则就会受到杖打九十的处罚。
唐代的保鲜条件远远不如现在,食物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
因此总会有些经营者心疼成本,抱着侥幸心理继续出售劣质食品。
针对这一现象,唐律也做了明确规定:如果经营者由于经营变质食品导致他人生病的,就罚流放一年,如果导致他人死亡的,就会被判处绞刑。
唐代政府重拳治理食品安全的决心是坚定的,因为古代医疗水平落后,一旦食品安全把控不严很容易发展成疫情,这样的后果对于古人来说非常严重。
因此古人们也时刻把保证食品安全放在心上。
唐代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当时的法律条文来体现,除了对售卖劣质食品的经营者严加惩处外,唐代人还将食物中毒细分成故意和无意两种,再制定相对应的律条分别管理,这些细节无一不说明唐代人对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
不过,虽然唐代人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却还是有黑心的商家铤而走险坑害顾客,就曾经不幸成为了受害者。
有一次,柳宗元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医生跟柳宗元说:“你这只是一点小病,买点茯苓来吃就会好的。
”于是柳宗元非常听话的买了茯苓来每天按时吃,谁知道他的病不但没好,反而更严重了。
医生很奇怪,自己的方子没问题啊。
柳宗元也很奇怪,强烈的探索心驱使着他去寻找问题的真相,结果几经波折之下,竟然让柳宗元发现原来是药店用老芋头冒充茯苓卖给他了。
柳宗元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卖假药的商人落在柳宗元手里也算倒了霉,不仅被判了一年流放,还被柳宗元写到《辩茯神文并序》一文中,千秋万世背着诚信的污点。
二、篇 历史的风云瞬息万变,转眼间,汴梁取代了长安的繁华。
《清明上河图》中空前繁荣的宋代向我们走来。
宋代作为承袭唐律的朝代,它对于食品安全的把控在唐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除了如唐代对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外,宋代还想出了许多保证食品安全的新方法。
据《武林旧事》记载,宋代为了应对繁荣的商业市场以及众多的酒肆店铺,专门成立了各行各业的行会。
官府要求所有的相关人员都必须加入行会,并且登记造册,否则就不许从事相关的行业。
这有些像现代的从业资格制度,不过宋代的行会还承担了一部分行政工作。
比如各种商品的好坏首先要由各个行会审核把关,行会的领袖有权根据商品的好坏制定售价。
行会的定价权可不是那么好拿的,如果商品出现问题,那么行会要承担连带责任。
这促使行会从专业的角度先行确保售卖的商品安全无忧。
等到行会筛选过的商品流入市场后,政府就开始监督食品安全了,宋代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在唐代的基础上更为严格。
据《宋刑统》记载,宋代经营者哪怕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腐败食品卖给了他人,也会被杖打九十,除非这个经营者立刻将腐败食品销毁并且不产生严重后果。
不仅如此,宋代人还十分重视餐厨卫生。
宋朝政府规定,售卖食物的人必须把食物放在干净的器皿中出售,餐厨垃圾也不能直接往河里倒以免污染水源,这些措施都极大的保障了人们的食品安全。
同时,宋代茶叶贸易发达,常有不法商人试图将茶叶以次充好谋取暴利,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宋朝政府出台了“开汤审评”的检查法: 有专门的官员现场泡茶,然后通过检验茶汤的颜色以及是否有杂质来判断茶叶的好坏,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的人,立刻严惩不贷。
三、其他篇 其实,我国古代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早在《礼记》中就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的记载,意思是没成熟的果子不能售卖,以免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无独有偶,也曾规定过:“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与盗同法”意思是有问题的肉类要立刻销毁,不然售卖者连同管理食品安全的主官都要受罚。
到了清代,食品安全的重视也一如既往,曾有酒楼掌柜在卫生检查时,被发现将食品堆放在厕所旁,结果就因为食品安全隐患受到了打四十下手心的处罚。
民以食为天。
正是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因此历朝历代的官府无一不是将其当作生命线守护。
或许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小的一副碗筷,一碟小菜,就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
随机文章唐朝时,太子地位为何经常不保?博士称北京出现两条真龙,从锁龙井冲出掀翻郊区厂房大天使米迦勒是谁,最早与撒旦对抗的英雄(性别恐不男不女)卡灵顿事件,再次发生卡灵顿事件/造成灾难性混乱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交点在哪里,位于几内亚湾/不属于任何国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古时候最早的监狱长什么样?
在史前时期,对于战败方的人,胜利方处理的方式很残忍,要么直接杀掉,要么用来活祭,很难善待他们。
据后世史料记载,战败之后,不但杀了他,而且把他的皮剥下来崩在鼓上,还经常敲击,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那么,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杀死的人犯人或者奴隶来说,怎么处理呢? 自然是要关押起来,关押的地方就是牢。
所谓牢,原本是拴着牛羊的地方,可见当时的犯人或者奴隶是被当做牛羊来处理的,也需要捆绑起来。
实际上,牢是在才出现,在商朝之前,牢狱的雏形是“丛棘”。
众所周知,夏商时期,中国刚进入文明社会没多久,生产力还很低下,人口也很少,连铜制工具都还是稀有物品,夏后商后所居住的宫殿也不过是茅草房。
所以当时的国家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建造壁垒森严的监狱。
故而,为了处理战俘和罪犯,人们只能用非常简易、粗陋的丛棘,来关押这些人。
丛棘,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监狱形态,严格来说还算不上监狱。
所谓棘,就是荆棘。
荆棘是一种野生植物,也叫“酸枣”,这种植物最大的特点就是枝上有很多长长的尖刺。
秋季以后,枝干老化,荆棘上面的尖刺会变得更硬,堪比铁钉,锐利异常。
所以常用来鞭打犯人,古人为表自己道歉的诚意,还常常,就是身上背着荆棘条,希望别人来鞭打自己。
荆棘极易伤人,后世许多武器也是模仿其而来,比如狼牙棒,流星锤等等。
为了防止战俘和罪犯逃跑,人们就从山上砍来很多荆棘,编织成墙,围成一圈,然后把这些人手脚捆着,丢在里面。
荆棘枝丛稠密,刺儿多、又很坚硬尖,用荆棘围成的地方,猫不能钻,狗不能入,鸟儿也不敢落在上面,更不用说人。
所以用荆棘丛来关押战俘和犯人,十分安全,根本不需要再派人监视。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系用徽墨,置于丛棘”。
后世的牢房虽然不再使用荆棘,但却还保留着荆棘的影子。
时,关押死囚犯的监狱上面,就会有铁丝网,铁丝网上面有许多锋利的铁丝头,密密麻麻,直如铁制“荆棘”。
这些铁荆棘的作用,就是防止犯人越狱。
这种铁荆棘至今仍有,可见丛棘的历史悠久。
随机文章商朝的尧是被哪个女人迷昏头的?夏朝以前的官职制度是什么样的?楼兰遗址为什么不能去,极其危险千万别去(天价门票3500元)揭秘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受到信息暗示/跟随大众一起打哈欠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