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为什么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与地理位置有关吗?

燕国作为之一,但其实相比起其他的几个国家来说,燕国的存在感似乎要弱一些,不像秦国因为最后完成了统一,、
【千问解读】
燕国作为之一,但其实相比起其他的几个国家来说,燕国的存在感似乎要弱一些,不像秦国因为最后完成了统一,、这种非常强大的国家,说到燕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燕刺秦等故事。
而且燕国当时可以说是位于苦寒之地,那他们是怎么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呢?燕国又有怎样的来历呢? 1、国土拓展,有了成为大国的基础 众所周知,燕国能成为诸侯国中的大国,离不开称霸路上的一次援助。
这次援助的价值不在于燕国拓展了多少土地,而在于这块土地对于燕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掘这件事情真正的意义所在,我们还是要讲一讲齐桓公助燕的故事。
话说公元前664年,一个名叫山戎的南下,侵略燕国土地。
山戎主要活跃在今天的河北省北方,又称“北戎”,属于匈奴的一支。
公元前706年,曾经有过一次南下,侵入到了境内,是当时的郑庄公出兵救援,才将其击退,换来了30多年的和平。
而经过30年的修生养息,山戎再次南下,这回没有去惹齐桓公治下的齐国,而是将目标放在了弱小的燕国。
燕国自然不是对手,于是向齐桓公求救。
齐桓公正在的建议下施行“尊王攘夷”的策略,想要称霸,但正苦于没有一个契机取得各诸侯国的信任,恰巧接到了燕国的求援,面对的敌人还是山戎,新仇旧恨一起算,便决定出兵救燕。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键信息。
山戎在河北一带,那么当时燕国的势力就可想而知了,还没有达到战国阶段那个大国的水平,和齐楚秦等国还不在一个量级上,属于比较弱小的国家。
当时的齐国有着称霸的实力,自然不是山戎这种游牧民族惹得起的,所以很自然地就被齐国赶出了燕国境内。
事情还没完,齐桓公和管仲俩人一合计,万一齐国撤兵之后,山戎又来了怎么办?索性好人做到底,帮燕国彻底解决了这一麻烦。
于是,齐军乘胜追击,继续追杀山戎。
而山戎没想到齐军真的想要灭亡它们,没做准备,被齐军追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向孤竹求援。
这个孤竹是哪呢?据说是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大概在今天的河北省东部地区,唐山一带。
但根据发现,孤竹实际控制的范围着实不小,辽西一带也曾出土过孤竹国的青铜器。
有学者推测,孤竹国在周初可能经历过一次新的分封,属于受燕国控制的国家。
但周王室衰微,群雄割据,从孤竹帮助山戎的行为来看,其应该是早已脱离了燕国的掌控。
因为远离中原,孤竹逐渐有了化为夷狄的趋势。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就像匈奴也曾经是夏的分支,源出姒姓。
孤竹想要帮助山戎抵御齐国的进攻,其中还有处于今天河北省东北部的令支国也参与了这次战争,他们三个一起都被齐桓公灭掉了。
重头戏就在后续的收尾。
齐桓公打下来燕国东北方向的三股势力,为了彰显自己无私的精神,将这块地盘无偿地送给了燕国。
燕国国君非常感动,送别齐桓公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送出了边境五十里的地方。
齐桓公既然要“尊王攘夷”,那规矩就不能破,于是就以自古诸侯相送不能出国境这一惯例,将燕齐边界以此地重新划分,又让燕国得了原属于齐国的一小块土地。
燕国在此筑城,名为燕留,用以铭记两国之间的友谊。
齐桓公割出五十里地其实并不算什么,只不过是想借此机会向各诸侯表达他会尊重各方利益的涵义,燕国并不会因此就变得更为强大。
真正使其发生质变的,就是东北这一块土地,也许齐桓公和管仲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块地盘的接手对燕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2、因祸得福,偶然打通的东北交通 燕国得到了其东北方向的这块土地,耕地与人口都有了发展的空间,国力自然是逐渐增长。
但我们要把眼光再往外拓展一点,不要只盯着国内的历史,还要看到当时我们和邻国的关系。
这块土地的背后和另一个国家相连,那就是朝鲜半岛上的箕子王国。
考古已经证明,在后来的时间里,燕国与之取得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朝鲜半岛上的箕子王国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说起。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据说,箕子是身着白衣,佩戴冠剑来到了这片土地上,教授这里的原住民中华先进的文明。
所以朝鲜半岛有“尚白”的传统,“白衣之禁”历来常有,但效果不大。
而平壤附近也有一个衣冠冢,传说是埋葬着箕子的冠和剑。
箕子在这里建立的国家,是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王国,史称“箕子朝鲜”。
这个王国和中原一直有联系,有记载说箕子还曾经回到过故土。
但可以肯定的是,春秋时期,箕子朝鲜与中原诸国中的齐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
齐国之所以能发展迅速,离不开其繁荣的经济贸易。
从《·轻重篇》、《管子·国蓄篇》、《·齐太公世家》、《史记·管晏列传》等等典籍记载来看,管仲是非常注重商贾对于国力提升的作用的。
并且认为,管仲是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系列商贸关系来使得齐国成就了霸业。
朝鲜半岛上有一种货物是在中原诸国大受欢迎的,叫做文皮,也就是虎豹之皮。
《管子·轻重》十三所言:发朝鲜不朝,请文皮毤服而以为币乎?……一豹之皮,容金而金也。
然后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
齐国所在的方位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它与朝鲜半岛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水路进行的。
而燕国与朝鲜半岛取得联系,却是开辟了陆路交通,这条路被有些学者称为东部的“”。
燕国与朝鲜半岛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关系,有着文献记载和考古实证。
《史记·货殖列传》中讲述燕国的地理形势,有这样的描述: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而朝鲜半岛的西北一带也曾出土过大量的明刀,这是燕国的货币。
这种货币的分布是从今天河北省、北京、河间、易县,又经过了辽东半岛一直延续到朝鲜北部,足以说明燕国与朝鲜的贸易路径。
这条路在秦国灭燕之后被秦人接管了,所以平壤附近也曾经出土过少量的半两钱。
总之,春秋时期的燕国原本的地位非常憋屈,东南面是强大的齐国,西面是同样强大的,而北方、东北、西北等方向上,还有着非常多的游牧民族对其,可以说以燕国弱小的国力,是被锁死在了一个小区域之中。
齐桓公北伐山戎、孤竹的举措,为燕国厘清了东北部的边患,并且从客观上打通了与朝鲜半岛的交通。
而西北方向,晋国通过一系列改革也逐渐变得更为强盛,吞并了赤狄、长狄等二十多个部族,解放了燕国西、北边境。
此后的燕国曾经进行过一次迁都,当时燕国都城是在临易,但战国时期就已经变成了蓟城,也就是如今北京地区,其重心明显北移。
这一次迁都发生在何时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考古遗迹等的发现,在春秋时期的可能性更大。
而这些,都是发生在齐桓公助燕之后,有理由认为其经济、政治重心的北移和其在北方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有关。
3、出身探源,燕国有着成为大国的先天条件 燕国能成为后来的大国,自然不能仅仅靠着齐国的帮助和东北方向的贸易等外力,如果翻开它长达八百二十二的历史就能发现,燕国的过去也很不一般。
分封诸侯,得到分封最多的就是宗室,但是宗室之中的地位也有高低上下。
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宗室里有两位功臣一直被后世称颂,一位是鞠躬尽瘁的,另一位是公正无私的召(shào)公。
在军队之中,周公执大钺,召公执小钺,说明都是周王朝权力核心的人物。
而燕国恰恰就是召公(shì)的封国,姬奭也就是燕召公。
所以说,燕国在最初的分封时,其地位是很高的,被分封到北方边境,也是为了管控北方和东部的游牧民族或者是一些偏远小国,比如刚刚曾经提到过的孤竹等。
分封制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地划分土地,诸侯国还有一个义务,那就是。
也就是说,别看周王朝后来那么大,其实在最初阶段是控制不了那么大地盘的,于是就像点墨水一样,在王朝原有版图上甩一些墨点,让它们互相自由地渗透和扩张。
那么,这些墨水的位置就有讲究了。
试想,在版图中间地方的那些诸侯国,数量是非常多的,据说在初时受到分封的诸侯国就达到了七十一个,大部分都在版图的中央位置。
那么随着各方势力的逐渐扩张,必然会出现重合的区域。
也就是说,那些在中部地区的诸侯国虽然在安全上会更好一点,但其发展在都会受到邻国的限制,它们的前景是可以看到尽头的。
比如像陈国、、、这些国家,甚至曾经的强国都是这样,发展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而反观战国七雄,他们所处的位置大都是边疆地区,最少有一个方向是没有限制的。
这样一来,当其他国家没有了发展空间的时候,这些地处边陲的诸侯国还在不断地扩张,其实力还在不停地增长。
燕国的地理位置恰恰就处于北方的边境上,这也就决定了它有着发展成大国的潜力,而这是其先天的优势所在。
所以说,燕国在春秋、战国两个阶段里,虽然其国力长时间都是处于中下游水平,但依然能成为强国之一,和其先天的地理位置以及东北方向的助力有着莫大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富力为什么是鬼楼?据传曾是乱葬岗是真的吗?
富力天汇闹鬼真相成都的富力这些年来一直都是无人问津的状态,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直都传言是这里闹鬼,一个地方不会无缘无故的闹鬼,因此就有人说这里原本是一大片乱葬岗,这里积攒了很多的鬼魂,后来这些鬼魂就经常在商场中闹,有很多顾客经常无缘无故就发现自己钱包不见,还有的顾客会在停车场看见白色衣服的女人飘过去,慢慢的这里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后来据说这里还请了风水大师,商场希望可以通过改善风水来拯救商场,但是没想到风水大师看了之后只摇头,说这里的风水已经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了。
从风水大师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这里的风水有多差了。
那么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这个地方真的会闹鬼吗?其实这一切都是谣言。
首先富力的确现在人很少了,但是这并不是风水的原因,而是因为城市规划的原因,菜叶网,就像住在富力周围的住户说的一样,现在城市的规划南移,很多有钱的人都搬走了,剩下的都是条件一般的,因此也很少有人可以逛得起富力这样的大型商场,商场中没有生意做自然很多商家也都搬走了,所以现在也就十分冷清了。
其实不管是富力,现在周围很多的大型商场都关门了,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现在已经不适合开大型的商场了,要是一些超市还可以,但是大型的商场肯定是不会有什么收入的。
富力属于老城区,老城区肯定是没有新城区繁华的。
因此说富力闹鬼肯定是不存在的,但是没有以前繁华也的确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