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建立清朝之后 清朝军队最大规模是多少

一个国家的大军的人数多少,不是统治者想有多少就有多少,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
【千问解读】
一个国家的大军的人数多少,不是统治者想有多少就有多少,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
一般来说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人口基数,二是国家财政收入,三是国家当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
我们了解,大军的一般士兵由男性组成,虽然有木兰从军和挂帅的故事,真正上战场还是男子。
不但是男子,而且还必须要壮年男子,儿童和老年人是不能上战场的,那叫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
强壮年男子的数量受人口基数限制,他不是工人做鞋子,想做哪个尺码的鞋,优先生产就可以了,取决于自然规律。
大军多少,还要跟国家的财政收入挂钩。
因为军人要发军饷,军人要吃喝拉撒、进行训练都需要产生费用。
有那么多大军,就要有相匹配的武器装备,也需要投入。
而且武器装备是会老化的,需要时常更新,同样需要投入。
所以说,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军费,没有军费,就无法养活那么多大军。
在农耕社会,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于农业,农业收入多少不仅取决于土地多少,还取决于劳动力多少。
都去当兵了,没有当打之年的劳动力种地,生产力低下,百饱就解决不了,社会就会出现动荡。
所以大军的人数不是随意的,是要视情况而定。
而且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内部稳定,外部又有一个良好国际环境,大军规模就不需要那么大。
那么,清代时期有多少大军? 古代户籍制度不健全,明末清初没有人口普查,人口数量,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
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 ,赵文林、谢淑君认为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 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 。
因为没有精准的人口普查,历朝历代中国的人口数量都是估计的。
直到清代快要灭亡的时候,才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口普查。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定下时间表:1908年颁布调查户口章程;1909年调查人户总数;1911年调查各省人口数。
最后得以汇总的各地上报人口总计6269万户,人口3.4亿。
该数据被学者认为明显偏低,但已经是意义重大。
古代的兵民比例是多少呢? 洪武二十一年,全国户籍为1065万,人口为5990万。
大军情况如下: 卫所分为京营军(保卫京师),有48卫,约28万人。
地方卫所分为九边和沿海两大类:九边地区约170个卫,兵力超过百万。
沿海有54卫、99所、巡检司353处、烽堠997个,兵力约40余万。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正规军的兵力已经达到191万之多。
到了明末,国家局势动荡,财政陷入困境,明军连军饷都发不出去。
所以尽管内忧外患,却养不起大军。
时期,全国正规军的数量在145万左右。
那么,明代时期的兵民比例是多少? 统治时期,人口5900万,大军总兵力190万左右,大军人数占人口总数的3.%左右。
明末人口按照一亿、兵力145万,大军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
那么,清代时期全国大军总兵力是多少?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代年间,驻京和驻防八旗总兵力约15万人;全国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
总兵力为80万人。
时期,中国大军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没有超过100万。
看到这个数据之后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清代时期大军总兵力太少了。
清代统治时期,全国人口增长很快。
公元1700年有1.5亿左右,1779年即达到了2.75万,突破2亿大关接近3亿,1794年就达到了3.13亿,1834年人口突破4亿大关。
而清代兵力,始终原地踏步,没有增长,士兵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0.25%,比例比明代低了6倍,总共规模也就是百万左右。
为什么清代兵力一直这么少? 清代是建立的,满族是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少。
明末时期,满族人口不过百万,大军在15万左右。
想要战胜人口是自己百倍,兵力是自己十多倍的政权,只有精兵。
在决定后金命运的中,明代投入的兵力是11万人,后金只有6万多人迎战。
明清之间的另一场关键战役中,明军投入兵力高达13万,清军投入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5万人参战。
但是清军,明军兵败如山。
因为汉族是农耕民族,满族则是马背上的民族。
从开始,农耕民族就一直受欺负,战斗力不能相提并论。
满族人骑射技术超群,让农耕民族。
明末清军唯一忌惮的大军,就是,足以说明的素质,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清军入主中原,让他们自信心爆棚。
统治者认为,八旗兵可以。
既然15万清军,可以将150万明军打得满地找牙,丢盔卸甲;全国保持15万大军,完全可以维稳,让大清江山千秋万代,根本没有必要养那么多大军。
至于那些绿营兵,朝廷原本就没有抱太大希望,就是让他们扮演地方警察的角色,以汉制汉的。
因为满族是少数民族统治,也不敢养活一支规模庞大的汉族大军,担心他们犯上作乱,毁掉大清江山。
扩充八旗兵吧,满族人口不多。
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战,初期的时候清政府投入了3万兵力。
第二次金川之战,乾隆调兵遣将、大兵压境,兵力不过8万。
清缅战争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清廷总兵力也不过13万人。
但其中一半是民夫、辅兵、后勤部队,真正准军事部队,仅7万人而已。
中俄,清军甚至只派了2500人。
人数是八旗兵4倍的绿营兵,战斗力非常差劲。
清军刚入关的时候,绿营兵打汉人杠杠的,一旦对外,就没有了本事。
在乾隆年间进行的关键战役中,很多是绿营兵被打得,乾隆迫不得已才派两广总督率领八旗兵上阵。
只是到了时期,绿营兵在和的率领下有了出彩表现。
起义的时候,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风光不再,不得不靠地方团练湘军来力挽狂澜撑场子。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清代所依赖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战斗力江河日下,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形同虚设。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个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大军,离它灭亡的日子还会远吗? 有人说清代晚期有近千万大军规模,这一点根本不现实,不是没有兵源(二战时德国8000万人口就动员了近千万大军,苏联一亿多人口也动员了1000多万人口)。
而是没有养活这支大军的军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借师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么不一样?
在这些借师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为经典,很多却一地鸡毛,比如唐朝借师回纥对比吴三桂借师清军。
那么,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吴三桂却遗臭万年了?静夜史认为有以下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国家元首,而吴三桂是边将臣子 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气象,整个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因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边境空虚,面对骁勇的集团,唐军无力抵挡,加上玄宗错误的决策,很快洛阳沦陷,紧接着是潼关、长安! 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而太子北上灵武即位,这就是。
此时,想要彻底消灭安史叛军,就要先收复两京,即长安和洛阳,这样也可以提振唐军的士气,所以唐朝向回纥借兵收复两京。
757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借兵,因为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不错,和回纥可汗的关系为兄弟关系,这种国家元首之间的借兵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交易。
而吴三桂不同,此时的已经灭亡,吴三桂及5万吴军成为的孤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吴三桂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吴三桂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李自成等低一个层次。
在当时的情况下,吴三桂更应该是一个军阀,一个没有主人的军阀。
在多尔衮眼中,吴三桂更像是一只,没有和自己谈交易的资格。
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多尔衮尊重的,把他当枪使还差不多! 2、借师目的不同:唐朝为收复国土,而吴三桂为冲冠一怒 在唐朝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时想到了回纥,唐肃宗的目的就是收复两京和周边的国土,这让唐朝的形象无比高大。
本来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纥的,但是在当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唐军要和叛军进行漫长的持久战,毫无疑问,这造成的伤害更大。
当然,兵不能白借,帮不能白帮。
为了回报回纥,唐朝答应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在收复长安后,唐军将劫掠目标改为洛阳。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
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记载:“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所以,为了收复国土,唐朝和回纥做了交易。
在损失大量财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光复首都的目标。
而吴三桂就有点私仇的意味了。
因为李自成集团的“追饷”,吴家被李自成敲诈勒索,这还不算,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吴江老小全给绑了,这让吴三桂十分愤怒,而在得到吴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团杀掉了吴三桂家人,并大举进攻山海关,逼着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
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借兵消灭李自成,吴三桂自作主张割让土地。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比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于人”。
也许吴三桂只是哄哄多尔衮,但是这种行径着实令人不齿,和唐朝奉献财务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灭李自成是为私仇,吴三桂也没有提什么恢复大明社稷的话。
这和唐朝借兵回纥又是两码事! 3、被借主体不同:回纥为部落联盟,而清朝为封建制政权 唐朝时期的回纥,长期是唐朝的藩属,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国难时期,也不过和唐朝结为兄弟,自始至终都没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来,回纥都是部落制的政权,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纥不具备南下中原和唐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从开始,清朝就一直在为消灭明朝而努力,在时期,清朝终于完成封建化进程。
这意味着清朝和明朝一样,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644年,明朝灭亡,借助吴三桂主动投降的契机,多尔衮果断出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且觊觎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来和清朝合作的吴三桂瞬间成了清朝的新员工。
而被耍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随机文章木乃伊士兵被发现,80具一战士兵冰冻木乃伊遗体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旧日支配者中最强大的生物,奈亚拉托提普恐隐藏实力宇宙中真的有硅基生命吗,存在硅基生命/但硅基生命被发现了是谣言世界上重要的十大海峡,土耳其海峡仅第八/具极高军事战略意义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邢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最后又是如何灭亡的
祖乙从相(河南内黄)迁邢,邢台第一次为都是祖乙都邢。
是中国历史上继夏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盛时东达黄海,西至青海,南到洞庭湖,北达渤海。
祖乙是有为君主,迁邢后,重用贤臣巫咸,殷道复兴。
从祖乙迁邢下经、、、,共计五王都邢,历时百余年。
前14世纪 商王南庚把都城从邢迁往殷,祖乙迁邢至今已三千五百四十余年。
纣营沙丘 末期,井伯被擢封为邢侯,为三公之一,称邢侯国,为了西周邢国区分,一般称作古邢侯国,即今邢台市,商纣王荒淫残暴,横征暴敛,“实鹿台之钱,盈钜桥之栗”,并大规模扩建邢国的沙丘苑台为商离宫别馆,整日嬉戏其中,,长夜之饮。
邢侯不堪纣王胡作非为,愤而进谏,被纣王杀死在沙丘宫,《汉书·古今人表》中有商代邢侯的记载,《帝王世纪》说“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
”据考证钜桥遗址在今邢台市平乡县境内。
商纣王沙丘宫遗址在今邢台市广宗县内。
邢侯封国 周灭商后,把商王畿分为邶、卫、鄘三个封区,设立三监,据考,邶包括太行山以东、漳河以北的地区,今邢台市当时为井方,是邶封区的核心地区,由武庚监管。
时,武庚叛乱,东征,周初铜器夬方鼎铭“王来正井方”、乙亥父丁鼎“唯王正井方”就是邢地的历史记载。
周公辅佐周成王“封诸侯、建藩卫”,在商代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领土制秩序。
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独居五十三人”,其中邢国为姬国之一。
《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邢国即为周公第四子封建之国。
[1] 《汉书》、《元和郡县志》 [2] 等文献记载,邢侯为“周公第四子”,名姬苴,又称邢靖渊,邢侯的封地《汉书》说在襄国县,即今邢台市。
《十三州志》也记载,邢州为“殷时邢国,周封之子为邢侯,都此。
”《通典》说巨鹿邢州:“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
”这些古籍所说的襄国、邢州,即今邢台市。
周王封建邢国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周王朝平定三监之乱后,为阻止戎狄向中原扩张和监控商遗民和,封建于商故都,封建于燕山地区,但燕国距中原相当遥远,由燕国通往宗周的道路必须经过太行山东侧平原,很容易被从太行突出的戎狄阻隔,因此封建邢国成为北连燕国,南接卫国,东结、西结晋国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国。
西周封建重要诸侯,都要举行隆重仪式,谓之锡命。
称为册封。
邢侯所受册命在《麦尊铭》、《麦彝铭》中被详细记载。
大意为:周成王册封周公旦的儿子到邢地做邢侯,丁亥日这天,已经封国的邢侯到宗周去朝见周王,周王在辟雍隆重接待邢侯,射礼完毕,邢侯登上红旗招展的彩船随王船而行,礼仪终了,周成王又在当天陪邢侯入辟雍宫休息,并在宫中赏赐给邢侯铜戈与臣属二百家,恩准邢侯“用典王命”,按天子礼制建城,出行使用周王的车马服饰。
邢侯返国后,高筑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自己一定效法父亲周公,在邢国实行统治,屏卫周王朝。
不久,周王再次赏赐邢侯,出土于邢台内邱的《邢侯簋》记载“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
”邢国版图和实力得到增长,边境一度东部达到山东聊城一带,北部达到一代,西界太行,南到滑县一带。
邢侯搏戎 西周时期,周公旦第四子封建于邢国,其地北界燕国,南接卫国,东临齐国,当时西北方的戎狄多次进攻中原,骚扰周疆,邢国国势强盛严守中原之门户,抗衡戎狄五百年,不能使其进入中原,邢侯很好的履行了屏藩周疆的重任,受到了周王室的高度赞誉,从而留下了邢侯搏戎的美谈,《?西羌传》曾载平王二年“邢侯大破北戎”。
西周青铜器《臣谏簋》的铭文也记载了一次“邢侯搏戎”的重要战事。
到春秋末期,邢国国势逐渐衰弱,不再能与戎狄所建之抗衡,虽经齐宋郑等国援助,暂时遏制了戎狄进攻,但不得不迁都于夷仪城(邢台浆水),至战国灭国。
齐桓公救邢 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北方强狄侵犯邢国。
邢国与齐国有世姻关系,历代邢侯多娶齐国公主为妻,重兵压境之际邢侯派人向齐国请援,可是远水不解近渴,齐兵未到,城池被攻破。
邢侯率众突围赶到聂北,见到齐桓公长跪不起,齐桓公即刻日夜兼程,带兵奔向邢国。
狄人纵火烧了都城,带上抢掠的财物,闻风逃遁,只给叔颜留下一片废墟。
邢侯看着破败不堪的惨象,长叹一声:“唉,寡人连个也没有了!” 桓公安慰说:“邢侯不必忧伤,寡人同宋伯、曹公帮你建城。
” 狄人犯境的时候,邢人都跑到西山夷仪(今浆水附近)避难去了,那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桓公建议邢侯把国都建在那里,邢侯很高兴地答应。
于是不到一个时间,桓公帮邢侯在夷仪建了一座新都城,宗庙,朝堂,庐舍包括日用品在内一应俱全,牛马牲畜粮食布匹之类全部从齐国运来,邢国上自邢侯下至百姓对齐桓公无不感激称道。
齐桓公“救邢存卫”,名望大增,很快成了春秋霸主。
邢国衰亡 邢国迁都夷仪之后,内政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南迁夷仪,苟安于齐国西北一隅,失去了原有的广大国土与众多人民,实际地位接近于齐国的附庸,邢国本身已不具备复国图强的力量,只能仰仗于齐国的保护而生存。
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失去了霸主地位,也加速了邢国的衰亡。
前642年,率领曹、卫、邾诸侯兵伐齐,因卫军参与了宋师伐齐之战,听命于齐的邢人又不惜联合以前的宿敌狄人伐卫,《左传》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条记此役称:“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
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
’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
狄师还。
”本来是邢、狄联合伐卫,可是狄人首先退兵,邢人不能独力支持可想而知。
邢人的行为第二年就遭到了卫国的报复。
《左传》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条记载:“卫人伐邢,以报菟圃之役。
于是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
宁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
”卫国这次伐邢的具体情况不详,但从卫人的占卜以及卫国本来大旱,出兵之后下起大雨来看,卫军似乎颇占上风。
再者,庄子以周武王克商导致由年饥而年丰来比喻卫伐邢,指斥“邢方无道”,反映出邢国的内政极其不佳。
面对卫国的反攻,邢国又谋求联合齐国和狄人共同对付卫国。
前640年,“齐、狄盟邢,为邢谋卫难也。
于是卫方病邢。
”[76]史籍未见有邢国出兵伐卫的记载,可见联合伐卫并未付诸实施。
但邢国与卫国的积怨越来越深,卫国可能由此确定了彻底灭亡邢国的计划。
公元前635年,卫国大举出兵,“卫侯毁灭邢。
”邢国最终灭于卫国之手。
匿孤存赵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初,申公巫臣投奔晋国,晋王能得到名动天下诸侯的巫臣,,封为邢大夫,管理邢国故土,后升为邢伯、邢侯,由于之前邢国都城被狄人所坏,邢侯巫臣修筑了邢国新都城(鹿城岗)。
就在同年鲁定公十二年(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欲诛杀满门,、程婴设计救出(赵武),逃出后藏匿于晋国邢大夫巫臣封地的邢国赵孤庄,赵氏孤儿虽然也有藏匿于山西盂县的藏山、井陉赵孤园之说,但不管怎样,藏孤的地方离不开晋国领地太行山一带,而盂县的藏山、井陉赵孤园虽属太行山,但却属于晋国仇敌戎狄领域,这是不可能的。
赵孤庄位于邢国都城鹿城岗北门外西北不远,靠近黑山(后改名青山),幽深险绝,为天下逋逃之薮,据《土地十三州志》记载:“黑山之险,为逋逃之薮”,临近赵孤庄的邢台内丘县有程婴墓,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内丘程家湾、岭底塞,是程婴程本(子华子)追慕先祖而隐居于此做学问。
十五年武恢复为晋国正卿身份。
《顺德府志》记载,城西北赵孤庄,公孙杵臼、程婴藏匿赵武之处。
赵简子为了感谢程婴救赵之恩,曾极力在内丘找寻程婴孙子程本(被誉为天下贤士),但是程本拒绝为官,一度逃离,不过虽然程子不欲为赵简子官职,但仍教育其子程会(字子元)要中心为赵,其云“吾之宗君厥有大造于赵”,说明了程婴救赵的事迹,“吾之宗君厥有大造于赵,宗如瓜苗之有衍,我是以庇其荣而食其实。
及吾之身,虽不释于简主,而赵则直吾姓之所也。
今主君之为人,强毅而法,能忍诟而无慝,挺挺而不回,且受人之规言,其将光于赵氏之业,而大其前人。
吾且老矣,而不得以相其成。
来尔会,而小人其谨志之,其勿有二心,以事主君。
” 邢不隐亲 雍子在彭城战役中击溃楚军,晋厉公把畜邑之地赐给雍子。
邢邑与畜邑土地接壤,依据历史地界划分。
雍子是个贪心的人,他趁机扩大畜邑边界,侵占了不少邢邑的地盘。
邢侯狐庸当然不愿意,于是就发生了冲突。
邢侯把状告到了韩宣子那里,韩宣子见他们是同族兄弟,又都是晋国功臣,不想得罪,就把事情给拖了下来。
邢侯狐庸与他打了很长时间官司,但一直没有结果。
到晋国的司法官景伯因公去时,叔鱼代理司法事务,晋相韩宣子令他审理这一案件。
自知理亏的雍子为了打赢官司,把女儿嫁给了40多岁的叔鱼,叔鱼得到雍子的女儿,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雍子胜诉。
认为自己有理的邢侯输了官司后,,当场把叔鱼和雍子杀死了。
韩宣子问叔鱼的哥哥叔向,这一案件该怎样处理。
叔向说:“这三个人都有罪,而且都应处死。
雍子明知理亏,却用女儿去贿赂法官;叔鱼贪赃枉法,邢侯私自杀人,所以三人罪责相同。
对活着的邢侯应执行死刑,对已死的雍子、叔鱼戳尸。
”韩宣子遂杀了邢侯,把雍子、叔鱼的尸体街头示众,表示执行了死刑。
弟弟犯了罪,做哥哥的却不偏袒庇护,因此,孔子称赞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随机文章葫芦娃七兄弟各自有什么能力,法天象地/喷火吐水个个令人羡慕不已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吗,气温还不及中国几大火炉/最热在非洲北京石花洞地质公园,惟妙惟肖的钟乳石让你流连忘返(旅游胜地)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半径5.2亿光年/质量是银河系10万倍发现透明粉蛋,原来是一种长相似龙的生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