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明镇守边关的女子:三娘子的一生有多传奇?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青霜边城草,梨花冷不销 大明年,塞外,在巍峨起伏的大青山下,耸立起了一座古老的城,它北部是广袤丰美的草原,南临波涛滚滚的黄河水,这座城池是模仿元大都的样式修建的

【千问解读】

青霜边城草,梨花冷不销 大明年,塞外,在巍峨起伏的大青山下,耸立起了一座古老的城,它北部是广袤丰美的草原,南临波涛滚滚的黄河水,这座城池是模仿元大都的样式修建的,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銮殿。

它是由蒙古人建造的,大政府赐名为归化城。

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城。

这座规模较大的城池,在的青山辉映下,显露着一派苍郁生机。

尽管明政府给它赐了名,但是当地人民还给她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在蒙古族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三娘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她不仅是民族和平的使者,也是这座城市的最初缔造者。

所以,时至今日,还有人把呼和浩特亲切地称为三娘子城。

这是这个城市最原始、最美丽的名字。

三娘子,史称“钟金哈屯”还有其它称呼,但一般称为钟金夫人,“哈屯”就是夫人的意思,她是蒙古的第三哈屯,故在明清蒙古历史汉籍中把她称作“三娘子”,也称“克兔哈屯”或“也儿克兔哈屯”。

所谓“也儿克兔哈屯”者系源自蒙古语,意为有权力的夫人之音译。

她是所谓“”后裔,出身高贵,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嫁与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俺答汗为妻,由于三娘子“幼颖捷、善番书”,“黯而媚,善骑射”,且又能文能武、胸襟开阔、通达事务,因此深受俺答汗宠爱,甚至是“,咸听取裁”。

她手握兵权,一生辅佐三位首领,守边保塞,众人畏服,为维护明朝和蒙古边境的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64岁时辞世,得知她辞世的消息后,已经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破例早朝,派遣使者到蒙古致祭,并给予其赐祭七坛的隆重祭礼,并敕封为一品忠顺夫人。

她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但对明王朝来说,是值得尊敬的一生;而对一般大明的草民百姓来说,又是的一生。

但这不是她本人的问题,而是她所处民族的民俗习惯使之然,只是我们站在大汉民族的角度,对她的一生有不同的解读而已。

说她一生辅佐了三位首领,这是一种隐晦的说法,实际上是她嫁给了蒙古大汗的祖孙三代。

这在我们汉人来看,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乱伦之行,完全地不可想象哈,但是,这却是缘自他们的习俗,在他们看来,这是很自然,很应该的事情,不这样做反而才是没道理。

这种婚姻叫“蒸报婚”,也叫“转房制”或“收继制”。

所谓“蒸”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而“报”是指兄、叔死后,弟弟或侄儿可以娶寡嫂或婶母。

这其实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婚姻制度,起源于,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族财产,曾经是符合上层社会道德规范的制度与习俗。

但在地主阶级的封建制确立以后,渐被视为“乱伦”的淫行,不再具有合法性和普遍性了。

但是,周边的少数民族,至清入关前仍然实行这一婚俗。

比如那大名鼎鼎的,嫁给匈奴单于当了小老婆,呼韩邪死,依俗须嫁给单于阏氏之子为妻,即子妻庶母。

她闹着要回来,但不允,成帝勒令其从胡俗,没办法,只能从命。

所以,这三娘子嫁俺答汗祖孙三人,也符合胡俗。

俺答汗即“黄金家族之可汗”的意思,他是十七世孙,该部于明朝嘉靖年间崛起,最初游牧于丰州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后逐渐强盛,迫使草原霸主察哈尔部远徙辽东,遂成右翼蒙古之首,其控制范围东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邻长城。

三娘子的一生很是传奇,她貌美如花,20岁时被已64岁的蒙古俺答汗看上,不顾她已许了其孙儿把汉那吉的事实,强行纳入帐中,上演了一出蒙古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直气得那孙儿直接投靠了明朝。

而此时,这俺答汗正在率数万蒙古猛攻明朝的边境重镇大同。

于是,爷孙争女人,这成了大明的一个重大外交事件。

俺答汗于是向明王朝要求引渡把汉那吉,当时大明朝廷的首辅觉得可以利用把汉那吉说服蒙古俺答汗归顺,于是假意先接纳把汉那吉,封给其官爵,在国际社会造成舆论优势,再派使者和俺答汗谈判。

最后,明朝送还了把汉那吉,与蒙古达成了停战协议,并应俺达汗的请求开放了一些边关集市,促进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俺答汗娶了三娘子后,对其非常宠爱,特拨一万精兵作为三娘子的私人武装,以防止部族首领作乱迫害。

三娘子知书达理,又崇尚和平,协助俺答汗与明朝议和,并促成了双方边境开放集市,为蒙古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朝为了表示对俺答汗的尊重,特封其为顺义王,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

三娘子32岁时,俺答汗去世,由他同原配生的长子黄台吉继承汗位。

依照蒙古习俗,黄台吉要强纳依旧美艳的庶母三娘子为妻。

但由于三娘子对汉文化的向往和浸润,加上她也实在看不起这黄台吉,于是断然拒绝,率领自己的一万亲兵出走,从而成了蒙古部落的分裂。

明朝得到报告后,深悉“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于是,特派遣郑洛为使者,找到三娘子,晓以大义,说服三娘子接受和黄台吉的婚姻,稳定了局势。

黄台吉是个典型的公子哥儿,他成天就是沉迷于纸迷金醉的奢华生活,对政事全然地不管不顾,后来竟将所有的事务交由三娘子来处理。

没几年便被一堆的美女淘空了身子,找他亲爹去了。

这时的三娘子37岁,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黄台吉儿子扯力克继承了汗位,三娘子则带着自己的亲兵另外筑城居住,实际上算是分家了。

但是明朝却并不承认那扯力克的汗位,因为明朝廷知道,真正掌握大权,在部落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是三娘子。

唯恐分裂会造成政局动荡,最后导致双方兵戎相见,于是,“睿智”的大明朝又派出使团,半威胁半利诱的要三娘子嫁与扯力克为妻。

而这新上任的扯力克也担心汗位不稳,也乐得娶三娘子为妻,并在明朝使者的见证下同帐而居,履行了正式婚姻手续。

从而造就了三娘子嫁祖孙三代的活报剧。

三娘子在爷爷辈的俺答汗时就致力于汉蒙和平,及至手握兵权后也从不对明边境进行掠夺,曾经有两位首领违背和平协议,带兵到明朝境内抢劫。

大明边关将领得知后,下令关闭了边境集市。

三娘子闻悉后,首先向明朝道歉,亲自带兵围剿,平息了战端。

最后在三娘子的一力斡旋下,双方又重新开了边关,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三娘子毕生致力于维护蒙汉民族团结,深受后人爱戴。

而在蒙汉关系史中,三娘子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她也会亲自主持贡事,有时率部入贡。

她也对边市贸易十分注重,常去巡视主持,并同历任宣大总督和宣抚府巡抚都保持了密切的关系。

三娘子她曾多次拜访先任巡抚、后来升任总督的吴兑老先生。

并通过吴老先生结识了明朝大才子,这是明文人中最傲气之人,世上没几人是能入他法眼的,但他对三娘子却,专为其写诗六首,以示钦羡之情,其中一诗云:“汉军争看绣裲裆,十万弯弧一女郎。

唤起木兰亲与较,看他用箭是谁长。

”将其比作,可见其佩服的程度有高。

明宣大总督涂宗浚在给朝廷的上疏中,曾概括了时人对三娘子的评价:“历年久得上下心,既受忠顺夫人命,益挟天子宠,灵跃诸部,诸部咸奉如女主。

”《》更赞誉三娘子“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

”其功劳巨大,超过千万将士。

三娘子还曾经明确向明朝表示“子孙暨部族世世为天子守边”。

在三娘子掌控北部草原的时代,明蒙边界安定祥和的形态一直持续了四十余年,长城内外一派和谐,。

“华夷得所,中外两安”。

她毕生坚持与明朝通好,促进了蒙汉人民的经济交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为发展和维护蒙古族和汉族的友好关系,促进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绿草茵茵,的莽莽草原上,内心在涌动肆意畅快的同时,这古老的歌声便会从天际飘来,里面隐隐地似乎闪现着三娘子那策马红妆的靓丽身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从古至今姓氏都是当作家族血脉传承的依据。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加入收藏
               

为大明镇守边关的女子:三娘子的一生有多传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