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如何抗过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解析其中制度作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大宋王朝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都曾出现过统治者对文人的迫害,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的“”以及皇帝的“”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大宋王朝的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都曾出现过统治者对文人的迫害,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的“”以及皇帝的“”。

在这些统治者维护中央集权的把戏中,文人士子则成了政治风暴中的牺牲品。

然而,在却并未出现这种大规模屠杀文人的情况。

这些恪守的言官,在宋朝也受到了妥善的对待。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避暑录话》的记载:赵匡胤在建国之后,非常神秘地在太庙中树立了一座石碑,并将其称为“誓碑”。

赵匡胤立下祖制,每逢新君即位,皇帝必须前往太庙祭拜先祖,随后,带着一个不识字的小阅读石碑的内容,“瞻默诵讫”。

因为,太庙是皇家禁地,连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内臣都无权进入太庙,而唯一能陪着皇帝进太庙的小太监还不识字。

所以,这个石碑的内容,一度成了宋朝内廷的谜团。

除了历代皇帝外,其他人始终无缘一窥石碑的内容。

直到之耻发生后,金兵涌入开封,霸占了北宋皇宫,这才使石碑的秘密公诸于众。

原来,石碑上刻着两条“禁令”: 一是:赵氏皇帝不得加害子孙,柴氏子孙犯了罪不得以刑律处罚,就算他们要谋反,也只能赐其自尽,不能将柴氏当街问斩; 二是:所有赵氏皇帝不得迫害以及言官。

在这两条禁令下,还有小字:“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 第一条禁令很好理解,赵家的江山是从柴氏手中夺来的,若无后周柴氏对赵匡胤的恩宠,赵氏根本没机会成为皇族。

出于报恩的心态,赵匡胤必须优待前朝柴氏皇族。

第二条禁令则完全是赵匡胤的个人胸怀了,从古至今,只有赵匡胤通过这样的方式督促子孙善待士大夫和言官。

太祖誓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应不朽的名言,这是在人治独裁制度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最开明的、也是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难能可贵的是,历朝皇帝都还算听话,让太祖的这几条中国历史上迄今最为开明的政策,得到切实的执行了三百年之久。

可以说,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宪章,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大宪章,它从根本的制度上确保了宋朝能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

从宋朝后来的皇帝来看,大多数赵氏皇帝都是比较乖巧的,无人敢违背老祖宗定下的禁令。

毕竟,在每个皇帝继承大统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太庙中起誓,倘若违背了石碑上的祖训,“天必殛之”可不是闹着玩的。

也正是因为对士大夫和言官展现了宽宏大量的胸襟,所以,宋朝时期的文士是非常幸福的,不论他们选择登科入仕还是在民间从事文学研究,都会受到朝廷的善待。

正式因为赵皇帝们给予言官这一“高危职业”生存的保障,所以,宋朝敢于直谏的言官屡见不鲜。

我们经常调侃山西同胞为“老西儿”,究其渊源,离不开老百姓对寇准这位宋朝明相的尊敬与爱戴。

就是这位寇老西儿,真可谓是胆大包天,《》中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寇老西儿觐见太宗,打算与太宗商量军国大事,谁知两人话不投机,吵了起来。

太宗恼羞成怒,从龙椅上站起身来指着寇老西儿的鼻子大骂,寇老西儿也不甘示弱,扯着皇帝的龙袍,让他重新坐回龙椅,继续与太宗讲道理。

最终,太宗选择了妥协,劝服太宗的寇老西儿这才退下。

寇老西儿的运气不错,后来,太宗在回忆起这件事时,非但没有丝毫责怪,反而,对其倍加赞誉,说他是当朝的。

但是,冒死直谏触怒龙颜,还扯着皇帝的衣服讲道理,这种行为若赶上其他朝代的皇帝,估计寇老西儿早就人头落地了。

我国封建史上首个以“仁”为的皇帝,就是宋朝的。

赵祯在位整整四十二年,在此期间赵祯知人善用,善于纳谏,做出了不少实绩。

被老百姓誉为官场清流的,就是仁宗一朝的大臣。

包拯这个人并不完美,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情商低。

若要让包青天填一份现代的情商问卷,恐怕他连及格线都达不到。

根据史料记载,老包为人处事过于直率,在方面非常欠缺。

这样的人虽然是办实事的一把好手,但是,在朝廷里却没什么朋友。

包拯对皇帝说话时不留丝毫情面,心直口快,没少触怒龙颜。

在他担任言官期间,经常与仁宗在朝堂上争得脸红脖子粗,搞得双方都下不来台。

仁宗宠爱张贵妃,张贵妃恃宠而骄,打算替她的伯父谋个要职,仁宗,答应了爱妃的请求。

自古以来,掌权是国家大忌,包拯对皇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谁知,仁宗却不以为然。

包拯的倔脾气一上来,言辞愈发激烈,连吐沫星喷到了皇帝的脸上,令仁宗神色不悦。

幸亏仁宗比较有涵养,否则,早让左右将包拯推出去砍了。

而仁宗的根源,自然出自赵匡胤当年立下的规矩。

赵祯一边用衣袖擦着脸上的口水,一边听从包拯的建议,这样的皇帝不愧被冠以“仁”的称号。

换成是普通人,面对一个满嘴唾沫星子的家伙,也很难有这份涵养。

经历了这件事,包拯的政治生涯不但没有断送,还成就了的美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拯的美名是仁宗成全的。

仁宗驾崩时,满朝文武无不当庭嚎哭,举国百姓涕泪满襟。

这个消息传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人都为仁宗的离世感到伤心。

此时的北宋已与辽国结为兄弟之国,听说赵祯兄弟,悲痛莫名,感慨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 的确,在赵祯即位后,两个剑拔弩张的国家,竟持续四十二年未动刀兵。

所以,为了纪念赵祯,耶律洪基竟在辽国境内为仁宗修建了衣冠冢,并命子孙“奉其御容如祖宗”。

由此可见,仁宗的政治魅力已经跨越了国界,足以与圣人先贤的作风比肩。

宋神宗虽然被后人揶揄为宋朝统治者中的“愤青”,但是,他推行改革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太祖与太宗之外,宋神宗算是最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他的目标非常远大,所以,才会,反对任用了以为首的改革派。

那么,皇帝该如何解决朝中对立的两派呢? 告诉我们,看哪一派不顺眼,就将哪一派杀个精光。

按照宋神宗的脾气,若没有赵匡胤留下的基本国策,早就对他看不顺眼的守旧派大开杀戒了。

然而,宋神宗却严守祖训,并未对守旧派痛下杀手。

正因为宋神宗受到祖训的辖制,所以,守旧派的老臣们,肆无忌惮地为难宋神宗的新政。

宋神宗在朝堂上屡屡受挫,被以为首的一众老臣们压制,宋神宗只能屈服于保守派的势力。

终有一日,宋神宗忍无可忍,打算杀掉一个渎职的保守派大臣。

然而,此时文臣和和却站出来,极力阻止皇上对文臣挥动屠刀。

蔡确说道:“自太祖以来,历代先帝从未诛杀士大夫,臣不希望看到陛下破例。

”神宗听完这句话,心里的怒火已经消缺了七八分。

倘若为了除掉一个不顺眼的大臣,背负这样的罪名,未免有些不值当。

但是,大臣渎职在先,若不严加惩罚恐怕难以服众。

神宗右想,最终决定,将该大臣刺面发配边关。

谁知,章惇却说道:“如果将士大夫的脸上刺字,还不如将他杀掉。

”神宗追问道:“为什么?”章惇答曰:“士可杀,不可辱。

”神宗恼羞成怒,吼道:“为什么我连一件快意的事都做不成!”章惇毫不留情地讽刺道:“如果这就是陛下眼里的快意事,那还是不做为妙。

” 相同的情况,王安石也遇到过数次。

不过,王安石的立场与守旧派截然不同。

我们知道,神宗一朝的变法是由王安石发动的,但是,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王安石及改革派受到了守旧派的排挤,情况一度陷入僵局。

某次,改革派召开秘密会议,几名为首的大臣向王安石提议:“既然无法实行,不如杀掉几个守旧的大臣,以儆效尤。

只需除掉其中一两个‘刺头’,既可震慑所有守旧派。

如果能够达成目的,使用些雷霆手段又有何妨呢?” 王安石的大儿子也道:“是啊,将、的脑袋挂在闹市中,看谁还敢与我们作对。

”王安石听完这些话后,神色大变,说道:“你们全都错了,太祖遗训不杀士大夫。

倘若,我们开了这个先河,朝廷就会变成屠场。

” 可以说,宋朝之所以走向繁荣,正是因为历代皇帝恪守祖训,这才给士大夫们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保证了国家政治的清明。

正如美国人墨菲所说:“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

” 然而,这个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都离不开宋朝皇帝广开言路、善于纳谏的政治作风。

但朝夕之间,大宋文明却在蒙古铁蹄的践踏下荡然无存,令人。

纵观历代王朝,在王朝末期,都是天下大乱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如:末年,末年,隋唐之际,,都是由于内部不稳定才导致国家灭亡,但是,宋朝却在亡国之时,还有十余万军民愿意一起跳海赴死,所以,说宋朝还是很得人心的。

其实,这些都跟太祖赵匡胤在祖庙立下的两条规矩有关。

士人都爱宋朝,愿意为其,可以说,若不是外族入侵,宋朝国祚起止是三百多年。

总的来说,这个开明、包容的赵宋之世,承载了文人与士大夫们的所有希望和梦想,所以,才会如此辉煌和美好,才会让后人无限的神往怀念。

参考资料: 【《宋史》、《避暑录话》、《勒石三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末年,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侯君集简介 历史上侯君集是如何死的

,是豳[bīn]州三水人,在今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以有材且雄健著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的幕府之中。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

侯君集讨伐吐谷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

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

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李靖征讨吐谷浑国。

以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部队到达鄯州,商议下一步军事行动。

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快到目的地。

而吐谷浑部队不去守住险要之地,实在是老天相助。

如果用精干的部队乘其不备,则有大胜可能。

等敌人逃到山谷里,攻克起来就难了。

” 李靖同意他的计策。

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

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侯君集平定高昌国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

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

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

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到这个消息,笑道:“唐国离我国七千里地。

荒漠,盐碱地有二千里。

既无水草,而且冬天风吹裂肌肤,夏天风吹如火烧。

行族商人一百人不能有一人到达。

岂能大军攻到这里?即使能够到达,在城外一两十天就会因吃完粮食而溃败。

我将趁机俘虏他们。

” 侯君集刚渡过荒漠,到达高昌地界。

就听到麴文泰死去,其麴智盛刚继位。

而且高昌正在办丧事,无心作战。

侯部下请求快速奇袭。

侯说:“不可以,唐天子因高昌国君傲慢,让我执行上天的惩罚。

现在赶上人家办丧事,在坟墓上奇家,不是问罪的好方式。

”于是击鼓前行,等高昌国作好守城的准备,才砍树填塞护城河,牵引撞车,摧毁城墙。

于是攻破外城,俘七千人。

进围都城。

麴文泰外无援兵,于是投降,高昌平定。

侯君集刻石表功,才返回。

侯君集支持太子谋反 但因此役侯君集部队进攻中抢掠财物、妇女。

纪律很坏,在朝廷中引起非议。

有人攻击侯君集,但李世民念他的功劳,按下不理。

侯君集自恃有战功。

因一点小过被人非议,甚至被纪律部门审查,心中不平。

这时太子李承乾有过错,害怕被废。

知道侯心有怨恨,因此找人招侯来出主意。

问稳住太子位置的方略。

侯暗示愿助李承乾一臂一力。

又说:“魏王正得势,皇上如果有诏见,不要去。

”李承乾都听从了。

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然而侯君集害怕有人告密,心中不安。

李承乾谋反的事终于泄露,牵连侯君集下狱,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

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说:“我不愿刀笔吏欺辰公侯。

”侯君集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处置他。

为他向大家讨一条命,王公大臣们允许这样吗?”大臣们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请将他按法律处罚。

” 李世民于是说:“与侯公诀别了,从今后,只有看到侯公的遗像了。

”因而流泪。

于是斩杀了侯,将其家属没入官府。

侯临上刑场,面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要造反?只是运气不好,蹉跎成这样罢了。

然而我曾为将,攻下两个国家。

你可告诉陛下,留一个儿子给我祭祀。

”李世民听了,将他妻子及一个儿子流放五岭之外。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宋朝是如何抗过三百年王朝的大限的 解析其中制度作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