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是要考试的 古时候也有科举通知书吗

每一年,一些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总是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今年北
【千问解读】
每一年,一些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总是会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今年北京大学的牌匾型通知书,更是让很多人感到新奇,这份特殊的录取通知书究竟长什么样子呢?现代有高考,古代有,那么古代在科举考中之后,有没有像这样的录取通知书呢?那个时候的人们用什么办法来通知考生考试成绩呢? 高考成绩已经正式公布,很多学生已经陆陆续续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去年清华的立体二校门通知书让不少学非常羡慕,今年还做出了局部细化,更加精致。
不过,今年北大也不甘落后,全新改版的大学堂牌匾通知书也是闪亮登场,除了这份礼物,一同收到的还有来自不同年代的七位北大新生,亲笔书写的七封信,寄予了深深的祝愿和期望。
打开北大通知书可以看到,大学堂牌匾位于正中央,旁边还有小字: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
牌匾还可以竖起来,可以当成一份精致的收藏品,牌匾下方则是录取通知书。
不愧是国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都显出,不知道明年各大院校是否都会推出自己设计的通知书,真让人期待。
而今年,与通知书一同抵达新生手中的,还有一份特备的礼物,那就是来自往年的七位北大新生亲手给新生书写的一封信。
信中,七位北大新生讲述了不同年代的北大故事,同时讲述了一代代北大人在校园里经历的青春年华,同时追忆了初入北大时的心境与求学路上的体验,表达了对于新生的祝愿与期望。
清华与北大一直都是很多考生心中梦寐以求的求学之地,能够考入其中的也一定是一个地方的精英。
光看通知书,就能看出这两个学校的书香气息,别致而新颖。
不过想要进入其中,不仅仅是要付出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天赋,能够在几千万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未来也是前途无量。
不知道看完这块含金量极高的牌匾,大家有没有什么感触,可以一同分享下,初入大学校门的你是否满怀着憧憬与梦想,时隔多年后,是否感叹物是人非,对于初入大学时最深的体验是什么?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的这首《登科后》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诗人及第后得意喜悦的心情。
金榜题名是古人“四大喜事”之一,进士及第后,便可加官晋爵,光宗耀祖,福泽后代。
可谓“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扩大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还制作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无论是材料、做工,还是报喜,都非常复杂、隆重。
古代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是“泥金帖子”。
“泥金”手法是中国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
唐代开始用泥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诗人杨万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诗:“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王仁裕、杨万里都提到泥金帖子,而杨万里诗中的淡墨榜又为何呢?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用淡墨书榜,称为“淡墨榜”。
在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被视为“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又称为“榜贴”。
宋·《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说:“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
”到了宋代仍然使用金花帖子,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记载:“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
”“黄花笺”是一种洒金粉的顶级用笺,用此来书写通知书,可见珍贵。
宋·《太平清话》卷四:“吴郡士登科者,始于龚识,其家居昆山黄姑,犹藏登第时金花榜帖,乃用涂金纸,阔三寸,长四寸许。
” 在,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称“喜报”。
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云:“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
”《》中的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
到了,就出现了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了。
进士及第的通知书都写哪些内容呢?一般先把考官的姓名写在上面,然后再写具体内容。
乡试中举的录取通知书相应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乡贯、三代姓名。
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京报连登黄甲。
’” 现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邮寄到考生的手中。
在古代,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
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
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犹如现在男子结婚迎亲一般。
如《儒林外史》描写报榜的情景:“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中举人或者进士及第希望比较大的人家都会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报的到来。
有专人在门口等候,真是望眼欲穿,一旦报喜的人到了,即大呼小叫向主人报喜。
报喜是个好差事,衙门里的公差争破头想干这差事,碰到大户人家能赏一些红包,也就是“喜钱”,稍微穷点的人家也能排上一桌,赏些酒喝。
正因为送喜报有利可图,竟有人在半道上抢夺喜报,送到主家以领取赏银。
在《钤山堂集》中记载:“京师人以报榜希厚利,先赂印匠,多印试录名纸,伺阍得纸疾驰去,报早则金多,亦有恶少伺于途,挺仆其人,夺纸以去者。
” 中榜者收到榜贴或喜报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如同现在上级颁发的奖状或与领导人合影一般,让来访的客人进门便能看到,以此炫耀一番,光耀门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上八大未解的谜团,原因无可考证,至今没能破解图
兰亭序今下落成谜:失传千年,下落不明。
西周九鼎存在谜团:象征国家政治权利的九鼎是否还存在,至今未解。
和氏璧:中国古代上著名的美玉,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和氏璧价值连城,流落何方,至今是个谜。
秦始皇嬴政铸十二金人镇秦国龙脉,据说后来被董卓销毁铸钱。
原因究竟是怎么样,已经再无法考证了。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谜团:千古奇书,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
青铜剑千年不锈谜团:随兵马俑一同出世,是什么真相致千年之久的青铜,没有生锈,锋利如初。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
但武则天为什么为自己立下无字碑,真相尚不明确。
慈禧太后入殓时,嘴里衔着一颗大的夜明珠,孙殿英盗墓后,为了幸免被追究责任,他将这颗夜明珠转送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宋美龄曾将其缀在鞋面上,后来不知所踪,据估计,这颗夜明珠价值将近9亿人民币。
古代男人有多怕老婆?杨坚被称quot;惧内皇帝quot;
到底历史男人有多怕老婆呢?今天517小编就带你们去见识一下。
怕老婆鼻祖:伏羲 可是怕老婆的男人最早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那里。
在中国的上古传说里,伏羲与女娲的结合孕育了出整个华夏民族。
但伏羲先生的战斗力却明显不如他的妻子女娲。
女娲可是能够炼石补天的女强人,而伏羲却是个玩八卦、教人结网捕鱼的小资。
所以两口子一闹矛盾,这就是“龙战于野,血色玄黄”,场面相当惨烈。
可这还没完,伏羲先生被老婆打了个满地找牙之后,还得被罚为老婆拉车,想想真是够可怜的。
祖宗都是这么过来的,后面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惧内帝王”: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被人称"惧内帝王",这个称呼源自他对自己妻子独孤伽罗的承诺。
刚一结婚,隋文帝杨坚就宣誓今生只娶独孤一人。
等到当了帝王之后,隋文帝杨坚的花花肠子也开始活泛了。
可能是平时被独孤盯得太紧,管得太严,独孤皇后可是连皇上上朝都跟着的,所以隋文帝杨坚能接触到其他女人的机会非常少。
好不容易碰到了一位,便忍不住了。
可这事儿被独孤皇后发现了,隋文帝杨坚前脚刚一离开,后脚独孤皇后就带着一群宫女太监赶来了,二话不说直接将女孩儿给打死了。
等帝王上朝回来,人已经没了,隋文帝杨坚气得是暴跳如雷,但是却拿皇后没辙,又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于是来了个离家出走。
大臣们一看皇上离家出走了就赶紧去追,结果在城外30里找到了隋文帝杨坚,经过大臣们一番苦劝,隋文帝杨坚最后还是回去了。
要说隋文帝杨坚这帝王也真不容易,遇到老婆发飙,也只能玩玩离家出走。
隋朝有多强?来看完美帝王隋文帝隋文帝杨坚就知道 怕老婆怕得直冒冷汗:王导 与隋文帝杨坚有得一拼的人当属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著名宰相王导。
王导在东晋朝那可谓是权势熏天,与皇上比肩的人,可王导怕起老婆来,那也跟老鼠见了猫似的,怕得要命。
王导这人平时总是一副名士风度,也难免有在外面包二奶这种丑事,并且还让自己的正牌老婆给知道了。
于是,正牌老婆闻风赶来,他听说老婆要抄家,吓得赶紧坐着牛车跑掉,怕牛车跑的慢,用鞭子打,还嫌慢,就拿着拂尘也去打,奈何拂尘柄太短,又打不到,给急得直冒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