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是如何立国并进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国(738年-902年),古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王国。

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对于南诏政权区域而言,自以后故国不再,是此

【千问解读】

国(738年-902年),古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王国。

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对于南诏政权区域而言,自以后故国不再,是此地区人们最为深刻的感受。

曾经辉煌数百年的南诏大理国记忆仍存在于大理这片土地上,知识精英必然断不了对故土的追忆。

大理地区对于曾经在此区域存在过的南诏大理国政权的记忆有意识地去记载、表述,从一系列传说故事中可见其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内容。

同时,也藉此手段进行了对自身历史的建构。

一、传说中的南诏 1.神话立国 一般都是“梵僧点化细奴逻”的传说记载,但在大理的巍山则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即“细奴逻受点化”。

此传说在巍山的讲述,既是与两种信仰的争权,亦是巍山与大理两地的历忆表达。

南诏王族先后在巍山建了巡山殿、云隐寺等一批道教殿宇,内供奉道教诸神,使得道教得到广泛传播,既是宗教方面的需要亦为其统治服务。

巍山东山玄珠山上宗祠,便是其中的代表。

到劝丰佑即位时,宣布废除道教,崇奉密宗,道教势力逐渐衰微。

时,中原王朝在云南屯田设卫,大批官兵因此来到巍山,因其多信仰道教的缘故,使得道教在巍山又一次得到传播和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太上老君点化细奴逻”这一传说故事的广为流传,巍宝山更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亦更加吸引外来者一探究竟。

细奴逻建国究竟是受谁点化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种不同版本的传说代表着南诏发迹地巍山和南诏政权地大理之间的文化资源争夺。

巍山有意识地去强调南诏在此区域受到当地人们最信奉的道教神祇太上老君的点化而建立政权,旨在向外界传达一种自身社会文化独特性的信号,这对于巍山的社会文化发展是有极大影响的。

2.特有习俗 “接”习俗,在有关南诏始祖细奴逻的遗迹或传说中,三公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巍宝山巡山殿中三公主的塑像,巄圩图城西云隐寺寺庙群中专门的殿宇皆表达了人们对她的热爱之情,可谓“懿德常昭蒙舍诏,慈恩广被苍洱间”。

传说,三公主是一千多年前白子国酋长张求的第三个女儿,名叫金姑。

南诏初期,蒙舍川在白子国的统领之下。

后来,张乐进求让位给蒙氏家族细奴逻时,为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同时把自己的三公主嫁给细奴逻为妻。

金姑生得聪明美丽,嫁与细奴逻后,从大理喜洲来到巍山,与细奴逻住在南诏都城巄圩图城。

她亲手教这里的妇女纺纱织线,至今在巄圩图城遗址的南边不远处,还有一片“牵线坪”,相传就是金姑教织线的地方。

她频频传递着两地的友好情谊,受到人民的爱戴。

三公主逝世后,为纪念三公主,后人在巄圩图山建三公主殿,为她建庙塑像。

而远在大理一带的妇女,按照金姑生前一年一度回乡省亲的习惯,每年的后,都要来到巍山,来接金姑回家乡过年,以示对她的怀念。

于是,接三公主便成为一个习俗,巍山和大理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都围绕这位三公主进行,代代相传。

如果接三公主这天下雨,则被认为大理坝子这一年将,。

《南诏图传》描述张乐进求让位是神鸟栖息与细奴逻之肩膀数十日,及细奴逻拔剑入巨石三寸的神异现象,而“接三公主”则把让权描述走向更世俗化,姻亲关系的纽带更加体现出权力的和平转让。

大理城是南诏大理国最为人铭记的政权所在地区,而巍山则是南诏始祖发迹之地,区域内之传说代表着当地的历史记忆,而后人的讲述便是他们对自身非凡历史的建构。

二、与中原王朝的交流 1.仰慕唐帝国 历史现象深刻反映历史,历史建构存在于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达之中。

从唐人的视角观看南诏特定历史或者南诏与唐之互动交往,便可以发现中原唐王朝对其西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独立政权的态度。

同时,从南诏大理国政权在与唐王朝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举措中,亦可见南诏大理国政权区域自身的历史建构。

新皆记载,南诏王逻盛在其妻子怀有身孕之时前往唐廷,于途中听闻儿子降生,便慨叹一句“死唐地足矣。

” 此为中原统治者或者历史书写者对于羁縻统治下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权表现出自身强烈的优越感,和南诏对盛大唐王朝的倾慕。

“归义既并五诏,服群蛮,破之众兵,日以骄大。

每入觐朝廷亦加礼异。

” 蒙归义即南诏王皮逻阁,在他的当权时代通过自身的雄心付诸实践和积极请求借助唐王朝的军事力量等,成功实现了吞并当时西南地区存在的其余的少数民族部落的愿望,为南诏的政权稳固和日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在唐廷看来,自身协助南诏灭其余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吞并其统辖范围,且使得群蛮归顺南诏之后,一方面南诏作为唐在吐蕃之间的天然屏障,很好地起到了唐廷在西南边疆的防御作用;另一方面,则在方面看来,正是由于南诏助唐数次打败意欲侵袭唐朝统治的吐蕃的事实,使得皮逻阁或者南诏统治者逐渐骄傲自大。

阁逻凤重用战争中俘虏回南诏的唐边疆官吏西泸郑回为南诏清平官(类中原王朝之宰相一职),且请其担任王室子孙的家庭教师,对其恭敬不已。

最终郑回在辅佐异牟寻时期,对于南诏重新归唐双方维护友好关系立下功劳。

南诏与唐重归于和的关系,南诏王异牟寻“发三路使者”求和以及“苍山会盟”制盟书四封分别藏于三个不同的尊贵之地,“阁劝赋诗以饯之。

” 2.睦邻友好 可见此时南诏文化中已明显地体现着唐文化的因素。

唐朝诗文繁荣,送别之时赠诗是十分流行且能深刻表达感情的。

这是高规格的送别,其中亦暗含着中原文化对南诏的影响,南诏在社会文化方面是积极学习唐王朝的。

几乎与唐朝历史相始终的南诏,是云南历史上出现的与中原王朝既关系密切同时自身又具备一定独立性的地方政权。

这一时期,无论从史书记载还是传世碑刻来看,均不难发现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等其他诸多方面是极力效仿唐朝的。

毫无疑问,南诏政权的重要贡献即在于它维护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统一,在其大量汲取中华文化,并且积极倡导、借鉴和效仿唐朝文化的过程中也主动认同于中华文化和中原王朝的统治。

《南诏德化碑》尤是研究南诏诸方面重要内容的极其重要的传世碑刻,其碑文内容不仅佐证了新旧《唐书》等此类正史史料记载内容,将其结合唐人樊绰《云南志》这一珍贵史料来读,则更加能够将当时南诏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和战关系生动地显现出来。

西南边疆历史上拥有独立民族政权的两个主要时期南诏和大理国,其在自身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亦与中原唐宋王朝存在着较为频繁的交往互动。

南诏与唐王朝在历史过程中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和战关系,两者在不同时期多种原因影响下,之间的交往互动亦不尽相同。

唐对南诏基本采取怀柔政策,而南诏亦积极仿唐建制发展自身。

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的交往中体现出的注重发展与宋之睦邻友好关系,并且通过与宋王朝的积极交流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

但同时,由于宋廷治边策略的保守态度,大理国几乎始终被两宋视为外藩,二者间的政治关系较南诏与唐则表现得较为冷淡。

这一时期的传说故事不论从史籍记载还是流传民间,亦或传世碑刻体现出来的是除南诏大理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社会自身的性质之外,均不乏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效仿中原王朝,汲取和主动认同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留存史料 1.横生波折 南诏大理国作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活跃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长河的同时亦与中原唐宋王朝进行着频繁的交往互动。

《南诏德化碑》记载了大量南诏和大唐的交流,主要立碑目的是为了表明南诏叛唐是出于不得已。

碑文叙事截止赞普钟十四年(765年)止,其中详细生动地记载了南诏与中原王朝唐朝及其与吐蕃三方势力关系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唐时南诏的重要碑刻资料。

碑文内容记述了南诏的发展、扩张及唐开元、天宝年间南诏与唐及吐蕃和周围各族的关系。

作者生平难考,而所述南诏初年史事,却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碑文亦体现了南诏对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认同。

越嶲都督张虔陀,曾经当过云南别驾的官职,南诏王因为他过去熟悉南诏的,上表推荐他出任姚州都督。

谁知他反而用谎话煽惑南诏王室,引发祸乱。

吐蕃是唐朝的世仇,他却与吐蕃暗中勾结,想联合起来消灭南诏,这是让人难以忍受的第一个行为;诚节是南诏王的异母兄弟,因为他不忠不孝,被贬谪到长沙,张虔陀却奏请让他回来,想叫他找机会谋害南诏王,这是让人难以忍受的第二个行为。

字里行间透射出对中华伦理文化思想的认同,并以此为标准衡量和反观唐朝与南诏的关系,表明了不得已而背叛唐朝的深层思想原因。

南诏极力仿唐的表现,亦不难于碑文中发现。

2.模仿朝制 南诏的制度,受唐影响极大。

尤其在碑阴题名处,如“清平官”、“大军将”等,均与《蛮书》卷九所记之南诏官制相一致。

题名中的“大总管”、“法曹长”等官制在《蛮书》之中虽没有记载,但见于《·职官志》,可见南诏多采用唐廷官制。

唐之宰相不同于秦汉,秦汉时期宰相之职由一人负责,总揽政治大权,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唐则采取三权分立制,即由、门下省和分别负责。

南诏宰相之职务,亦由坦绰、有夑和久赞分担。

有左右仆射之职。

南诏有酋望、正酋望、员外酋望、大军将,员外等低于清平官的官制。

南诏官制“爽”,与唐代最高的行政机关“省”一致。

南诏的九爽,其职务等同于唐之。

此外,南诏,是向汉人学习的结果,按照南诏原来的习惯,父子相传,用连名制。

结语 南诏之所以能统一洱海地区,与唐朝从多方面给予的帮助和影响密不可分。

皮逻阁在唐朝的扶持下最初统一洱海区域各部时,即被唐朝授予“云南王”的封号。

此事实本身就反映了洱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内地汉族地区难以分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君权与禅让:大理国段正淳与段正严的父子政治传承

在云南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皇族与权臣的权力博弈贯穿始终。

作为后理国时期的关键人物,与这对父子以制为纽带,在政治动荡中延续了段氏皇族的统治,更通过 虚君实相 的特殊模式维系了西南边疆的稳定。

一、权力交接:下的皇位更迭 段正淳(1067-1119年)的即位标志着大理国进入 后理 时代。

其兄禅让于权臣高升泰后,高氏虽在1096年还政段氏,但高氏世袭国相的格局已然形成。

段正淳在位期间虽重修楚雄城、引进中原典籍,却始终无法改变高氏 执掌政柄 的现实。

1108年,他效仿前代帝王,将皇位禅让给25岁的长子段正严,自己遁入无为寺为僧。

这一选择既延续了段氏 避位为僧 的传统,更暗含对高氏势力的妥协——禅让后的段正淳仍以 文安 身份存在,形成皇权与相权的微妙平衡。

段正严(1083-1176年)的即位标志着大理国与中原王朝外交关系的突破。

他即位次年即改元 日新 ,五年间连用 文治 永嘉 保天 广运 四个年号,展现出强烈的政治革新意图。

面对高氏家族对皇权的掣肘,段正严采取 柔术 策略:当部将高智昌酒后辱骂 段家为帝了不起,若无我高家保主 时,他仅将高智昌流放而非诛杀,此举既维护了皇室尊严,又避免激化矛盾。

这种政治智慧使其在位长达39年,成为大理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二、内政外交: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共生 段正严时期的大理国呈现出 外王内圣 的治理特征。

外交上,他通过 数遣使入贡 获得册封,将大理国纳入 羁縻 体系,既换取 金紫光禄大夫 等荣誉官职,又保障了南方的畅通。

文化领域,他本人精通,著有《玉荷诗笺》《琴谱》,其善书荷花之技更被记载于《滇考》。

这种 以文治国 的策略,实质是以文化软实力弥补皇权硬实力的不足。

高氏家族的权力渗透在段正严时期达到顶峰。

高智昌事件后,其旧部高伊、高何策划刺杀段正严,虽未成功却暴露出高氏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段正严的应对策略颇具深意:他不仅赦免刺客,更修建 义士冢 厚葬,此举既收买人心,又通过舆论施压高氏。

这种 的治理术,使大理国在皇权虚置的情况下仍维持了39年和平。

三、历史遗产:禅让制与西南边疆治理 段氏父子的禅让传统对大理国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段正淳禅让时已52岁,段正严禅让时64岁,这种主动退位机制既避免皇权交接中的血腥斗争,又为皇室保留了 虚君 地位。

高氏家族虽长期执掌相权,却始终未敢,反而需定期向段氏皇族行君臣之礼。

这种 虚君实相 模式,使大理国在至的动荡中保持了西南边疆的稳定。

段正严的退位标志着大理国进入权力更迭期。

1147年,因诸子争位引发内乱,他效仿父祖出家为僧,将皇位传给四子段正兴。

这一决定虽使大理国陷入短暂动荡,却通过 以退为进 的策略保全了段氏血脉。

段正严最终以94岁高龄圆寂,其寿命超过中原王朝的皇帝,印证了禅让制对皇室成员心理压力的缓解作用。

段正淳与段正严的父子关系,本质上是西南边疆民族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智慧。

他们通过禅让制实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动态平衡,以文化软实力弥补政治硬实力的不足,更以 虚君实相 模式维系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这种治理模式既不同于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也有别于的,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邢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最后又是如何灭亡的

迁邢 邢台是由《·殷本纪》而载入史册的。

祖乙从相(河南内黄)迁邢,邢台第一次为都是祖乙都邢。

是中国历史上继夏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盛时东达黄海,西至青海,南到洞庭湖,北达渤海。

祖乙是有为君主,迁邢后,重用贤臣巫咸,殷道复兴。

从祖乙迁邢下经、、、,共计五王都邢,历时百余年。

前14世纪 商王南庚把都城从邢迁往殷,祖乙迁邢至今已三千五百四十余年。

纣营沙丘 末期,井伯被擢封为邢侯,为三公之一,称邢侯国,为了西周邢国区分,一般称作古邢侯国,即今邢台市,商纣王荒淫残暴,横征暴敛,“实鹿台之钱,盈钜桥之栗”,并大规模扩建邢国的沙丘苑台为商离宫别馆,整日嬉戏其中,,长夜之饮。

邢侯不堪纣王胡作非为,愤而进谏,被纣王杀死在沙丘宫,《汉书·古今人表》中有商代邢侯的记载,《帝王世纪》说“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

”据考证钜桥遗址在今邢台市平乡县境内。

商纣王沙丘宫遗址在今邢台市广宗县内。

邢侯封国 周灭商后,把商王畿分为邶、卫、鄘三个封区,设立三监,据考,邶包括太行山以东、漳河以北的地区,今邢台市当时为井方,是邶封区的核心地区,由武庚监管。

时,武庚叛乱,东征,周初铜器夬方鼎铭“王来正井方”、乙亥父丁鼎“唯王正井方”就是邢地的历史记载。

周公辅佐周成王“封诸侯、建藩卫”,在商代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领土制秩序。

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独居五十三人”,其中邢国为姬国之一。

《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邢国即为周公第四子封建之国。

[1] 《汉书》、《元和郡县志》 [2] 等文献记载,邢侯为“周公第四子”,名姬苴,又称邢靖渊,邢侯的封地《汉书》说在襄国县,即今邢台市。

《十三州志》也记载,邢州为“殷时邢国,周封之子为邢侯,都此。

”《通典》说巨鹿邢州:“古祖乙迁于邢,即此地,亦邢国也。

”这些古籍所说的襄国、邢州,即今邢台市。

周王封建邢国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周王朝平定三监之乱后,为阻止戎狄向中原扩张和监控商遗民和,封建于商故都,封建于燕山地区,但燕国距中原相当遥远,由燕国通往宗周的道路必须经过太行山东侧平原,很容易被从太行突出的戎狄阻隔,因此封建邢国成为北连燕国,南接卫国,东结、西结晋国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国。

西周封建重要诸侯,都要举行隆重仪式,谓之锡命。

称为册封。

邢侯所受册命在《麦尊铭》、《麦彝铭》中被详细记载。

大意为:周成王册封周公旦的儿子到邢地做邢侯,丁亥日这天,已经封国的邢侯到宗周去朝见周王,周王在辟雍隆重接待邢侯,射礼完毕,邢侯登上红旗招展的彩船随王船而行,礼仪终了,周成王又在当天陪邢侯入辟雍宫休息,并在宫中赏赐给邢侯铜戈与臣属二百家,恩准邢侯“用典王命”,按天子礼制建城,出行使用周王的车马服饰。

邢侯返国后,高筑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自己一定效法父亲周公,在邢国实行统治,屏卫周王朝。

不久,周王再次赏赐邢侯,出土于邢台内邱的《邢侯簋》记载“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

”邢国版图和实力得到增长,边境一度东部达到山东聊城一带,北部达到一代,西界太行,南到滑县一带。

邢侯搏戎 西周时期,周公旦第四子封建于邢国,其地北界燕国,南接卫国,东临齐国,当时西北方的戎狄多次进攻中原,骚扰周疆,邢国国势强盛严守中原之门户,抗衡戎狄五百年,不能使其进入中原,邢侯很好的履行了屏藩周疆的重任,受到了周王室的高度赞誉,从而留下了邢侯搏戎的美谈,《?西羌传》曾载平王二年“邢侯大破北戎”。

西周青铜器《臣谏簋》的铭文也记载了一次“邢侯搏戎”的重要战事。

到春秋末期,邢国国势逐渐衰弱,不再能与戎狄所建之抗衡,虽经齐宋郑等国援助,暂时遏制了戎狄进攻,但不得不迁都于夷仪城(邢台浆水),至战国灭国。

齐桓公救邢 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北方强狄侵犯邢国。

邢国与齐国有世姻关系,历代邢侯多娶齐国公主为妻,重兵压境之际邢侯派人向齐国请援,可是远水不解近渴,齐兵未到,城池被攻破。

邢侯率众突围赶到聂北,见到齐桓公长跪不起,齐桓公即刻日夜兼程,带兵奔向邢国。

狄人纵火烧了都城,带上抢掠的财物,闻风逃遁,只给叔颜留下一片废墟。

邢侯看着破败不堪的惨象,长叹一声:“唉,寡人连个也没有了!” 桓公安慰说:“邢侯不必忧伤,寡人同宋伯、曹公帮你建城。

” 狄人犯境的时候,邢人都跑到西山夷仪(今浆水附近)避难去了,那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桓公建议邢侯把国都建在那里,邢侯很高兴地答应。

于是不到一个时间,桓公帮邢侯在夷仪建了一座新都城,宗庙,朝堂,庐舍包括日用品在内一应俱全,牛马牲畜粮食布匹之类全部从齐国运来,邢国上自邢侯下至百姓对齐桓公无不感激称道。

齐桓公“救邢存卫”,名望大增,很快成了春秋霸主。

邢国衰亡 邢国迁都夷仪之后,内政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南迁夷仪,苟安于齐国西北一隅,失去了原有的广大国土与众多人民,实际地位接近于齐国的附庸,邢国本身已不具备复国图强的力量,只能仰仗于齐国的保护而生存。

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失去了霸主地位,也加速了邢国的衰亡。

前642年,率领曹、卫、邾诸侯兵伐齐,因卫军参与了宋师伐齐之战,听命于齐的邢人又不惜联合以前的宿敌狄人伐卫,《左传》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条记此役称:“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

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

’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

狄师还。

”本来是邢、狄联合伐卫,可是狄人首先退兵,邢人不能独力支持可想而知。

邢人的行为第二年就遭到了卫国的报复。

《左传》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条记载:“卫人伐邢,以报菟圃之役。

于是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

宁庄子曰:‘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而雨。

”卫国这次伐邢的具体情况不详,但从卫人的占卜以及卫国本来大旱,出兵之后下起大雨来看,卫军似乎颇占上风。

再者,庄子以周武王克商导致由年饥而年丰来比喻卫伐邢,指斥“邢方无道”,反映出邢国的内政极其不佳。

面对卫国的反攻,邢国又谋求联合齐国和狄人共同对付卫国。

前640年,“齐、狄盟邢,为邢谋卫难也。

于是卫方病邢。

”[76]史籍未见有邢国出兵伐卫的记载,可见联合伐卫并未付诸实施。

但邢国与卫国的积怨越来越深,卫国可能由此确定了彻底灭亡邢国的计划。

公元前635年,卫国大举出兵,“卫侯毁灭邢。

”邢国最终灭于卫国之手。

匿孤存赵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初,申公巫臣投奔晋国,晋王能得到名动天下诸侯的巫臣,,封为邢大夫,管理邢国故土,后升为邢伯、邢侯,由于之前邢国都城被狄人所坏,邢侯巫臣修筑了邢国新都城(鹿城岗)。

就在同年鲁定公十二年(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欲诛杀满门,、程婴设计救出(赵武),逃出后藏匿于晋国邢大夫巫臣封地的邢国赵孤庄,赵氏孤儿虽然也有藏匿于山西盂县的藏山、井陉赵孤园之说,但不管怎样,藏孤的地方离不开晋国领地太行山一带,而盂县的藏山、井陉赵孤园虽属太行山,但却属于晋国仇敌戎狄领域,这是不可能的。

赵孤庄位于邢国都城鹿城岗北门外西北不远,靠近黑山(后改名青山),幽深险绝,为天下逋逃之薮,据《土地十三州志》记载:“黑山之险,为逋逃之薮”,临近赵孤庄的邢台内丘县有程婴墓,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内丘程家湾、岭底塞,是程婴程本(子华子)追慕先祖而隐居于此做学问。

十五年武恢复为晋国正卿身份。

《顺德府志》记载,城西北赵孤庄,公孙杵臼、程婴藏匿赵武之处。

赵简子为了感谢程婴救赵之恩,曾极力在内丘找寻程婴孙子程本(被誉为天下贤士),但是程本拒绝为官,一度逃离,不过虽然程子不欲为赵简子官职,但仍教育其子程会(字子元)要中心为赵,其云“吾之宗君厥有大造于赵”,说明了程婴救赵的事迹,“吾之宗君厥有大造于赵,宗如瓜苗之有衍,我是以庇其荣而食其实。

及吾之身,虽不释于简主,而赵则直吾姓之所也。

今主君之为人,强毅而法,能忍诟而无慝,挺挺而不回,且受人之规言,其将光于赵氏之业,而大其前人。

吾且老矣,而不得以相其成。

来尔会,而小人其谨志之,其勿有二心,以事主君。

” 邢不隐亲 雍子在彭城战役中击溃楚军,晋厉公把畜邑之地赐给雍子。

邢邑与畜邑土地接壤,依据历史地界划分。

雍子是个贪心的人,他趁机扩大畜邑边界,侵占了不少邢邑的地盘。

邢侯狐庸当然不愿意,于是就发生了冲突。

邢侯把状告到了韩宣子那里,韩宣子见他们是同族兄弟,又都是晋国功臣,不想得罪,就把事情给拖了下来。

邢侯狐庸与他打了很长时间官司,但一直没有结果。

到晋国的司法官景伯因公去时,叔鱼代理司法事务,晋相韩宣子令他审理这一案件。

自知理亏的雍子为了打赢官司,把女儿嫁给了40多岁的叔鱼,叔鱼得到雍子的女儿,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雍子胜诉。

认为自己有理的邢侯输了官司后,,当场把叔鱼和雍子杀死了。

韩宣子问叔鱼的哥哥叔向,这一案件该怎样处理。

叔向说:“这三个人都有罪,而且都应处死。

雍子明知理亏,却用女儿去贿赂法官;叔鱼贪赃枉法,邢侯私自杀人,所以三人罪责相同。

对活着的邢侯应执行死刑,对已死的雍子、叔鱼戳尸。

”韩宣子遂杀了邢侯,把雍子、叔鱼的尸体街头示众,表示执行了死刑。

弟弟犯了罪,做哥哥的却不偏袒庇护,因此,孔子称赞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

随机文章葫芦娃七兄弟各自有什么能力,法天象地/喷火吐水个个令人羡慕不已赤道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吗,气温还不及中国几大火炉/最热在非洲北京石花洞地质公园,惟妙惟肖的钟乳石让你流连忘返(旅游胜地)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半径5.2亿光年/质量是银河系10万倍发现透明粉蛋,原来是一种长相似龙的生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南诏大理国是如何立国并进展的?留下了哪些史料?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