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没有选择廖立,而是选择让诸葛亮率领赵云张飞入蜀?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廖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廖立,荆州武陵临沅人,深受、赏识,更是诸葛亮誉为能和比肩的“荆楚奇才”。

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遣使

【千问解读】

廖立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廖立,荆州武陵临沅人,深受、赏识,更是诸葛亮誉为能和比肩的“荆楚奇才”。

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 廖立在刘备朝的官职十分高:刚得荆州时被任命为长沙太守、215年割三郡时被任命为巴郡太守、刘备做了汉中王时为侍中。

长沙、江夏、桂阳三郡是荆州和江东的前线交界点,更是孙家的“”,最开始执掌一方的官职就是长沙太守,从政治、经济、军事、防御等方面来看:廖立所守的长沙,比所守的桂阳意义更为重大。

巴郡是荆州入蜀要道,建安六年,刘璋分巴郡为三郡,以永宁郡为巴郡、固陵郡为巴东郡、原巴郡为巴西郡,合称“三巴地区”,后来诸葛亮率、赵云入蜀走的就是这个地方,刘璋时期管理巴郡的是,而刘备时期的巴郡太守是廖立、巴西太守则是张飞。

侍中的地位更高,已经进入了朝廷的权力中心,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侍中、侍郎郭攸之、、等”,郭攸之不说了,费祎、董允都是蜀汉中后期的实际掌权者,而廖立在刘备刚做汉中王时就被任命为侍中,足见其受重用的程度。

在刘备入蜀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接连遇到了军师庞统战死和雒县受阻等不利的情况,可是刘备却没有选择廖立,而是选择让诸葛亮率领赵云、张飞入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一、相比起诸葛亮,廖立资历较轻,威望不足以震慑张飞、赵云等元老宿将 同样是青年得志,且又都是文人,在很多元老眼中,诸葛亮和廖立等人都是光凭一张嘴做事的人,本来就很受武将排挤,可诸葛亮在出山后不久就以他那说成了孙刘联盟。

这件直接挽救了整个刘备集团的大功,已足以让所有看不起诸葛亮的武将噤声。

所以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赋税的时候,一向高傲的和脾气暴躁的张飞都没有什么意见。

但换成廖立,他在三十岁就做了长沙太守,成为诸葛亮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镇守吴荆前线,可是由于远离战场,当时孙刘联盟又十分稳固,廖立在长沙除了听从诸葛亮安排运输物资、治理地方民政之外就没有什么显眼的功绩了,充其量也只是个政绩不错的地方小官,地位无法和诸葛亮相比。

张飞、赵云这些可都是从刘备起兵之时就舍命跟随的元老,随便一个官职、一件战功就比廖立要高,如果让廖立带他们入蜀的话,赵云还好说,张飞是绝对不可能听从廖立的话的; 如果不带张飞、赵云的话,那刘备集团还有谁能带兵呢?、、霍峻都在益州鏖战,关羽、张飞等又不能保证能听廖立的,更不能只让廖立单人匹马入蜀,来了和没来还不是一样; 庞统之死和雒县受阻对刘备的打击很大,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刘璋反吞掉的可能,这时候刘备必须尽全部力量拿下益州,就算把关羽也调来也在所不惜,而廖立的成绩多在治理地方,打战未必是他的强项。

廖立在荆楚之地有一些名望,可是这名望却仅限于荆楚,在蜀地能不能发挥就另当别论了,像庞统还是人称“得之能安天下”的人物,可是一入蜀就,最后还不是被张任一箭射死了。

何况当时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中郎将,此官位为刘备首创,虽然职位低但权力高,掌管着三郡军事和赋税调动,就连廖立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听他的,要是把廖立召入蜀地,那置诸葛亮于何地?这对刚刚才稳定下来的刘备政权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刘备看人很准,他和廖立谈过话,知道他的能力并不能成为诸葛亮、庞统一类的谋士人物 刘备这人是很喜欢和手下交谈的,基本每个投入阵营的人都要和他交谈一番,以了解他们的能力和以后的事业规划,这点和孙权都一样,是主公接纳良才的有效手段,像刘备和诸葛亮的《》、孙权和的《榻中对》、曹操和的《帐中对》等等,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君臣谈话。

而刘备之所以敢把庞统提拔为和诸葛亮平等的位置,到后面甚至把他带入蜀地,让他建立不朽功绩,除了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之外,更重要的是刘备亲自和庞统谈过,知道他的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足以协助自己建立基业,。

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虽然最后庞统还是战死在雒城之下,可毕竟也是协助了夺取了近三分之一的益州,而且没有庞统的话,刘备也不能下定决心入蜀和刘璋干架,所以刘备总算也没看错庞统。

至于廖立,他最先开始的职位是荆州从事,这是一个由州牧、刺史等一州之长亲自面试录用的职位,负责协助荆州牧刘备处理各种文书、档案,甚至可能还有武备、军事方面的,从廖立后来做了长沙太守、都督一方来看,廖立协助管理荆州武备的可能性很大。

由于是刘备的贴身官员,又是刘备亲自征辟的,对待廖立,刘备当然得亲自面试考核了。

为什么刘备敢说“此人,不堪大用”呢?原因就在于马谡是刘备亲自面试的,他最开始的职位也是荆州从事,在面试途中,刘备以他那鬼才般的看人能力,判断出了马谡做谋士足以,却不能过高重用,比如做先锋、大将、主帅一类的,所以他才会在临死前提醒一下把马谡当成心腹的诸葛亮,让他不要用过于重用马谡。

当然刘备没对其他人说过“廖立此人不堪大用”的话,毕竟这是他亲自任命的手下,而且也还没到临终安排后事的地步,可是廖立的能力和本事,在刘备心中早就有了一杆秤来评价,他将廖立安排为长沙太守,而不是和诸葛亮、庞统一样的军师中郎将。

可见刘备对廖立的军事才能那是没有什么信心的,所以他不会把带兵打仗这样重要的责任交给廖立,对于这一点,刘备还是很有把握的。

三、廖立的才能有可能是诸葛亮吹出来的,是为了蒙骗孙权 廖立在《志》中的才干只有一句话,说他能和庞统比肩,而这话是诸葛亮对着江东使臣说的,也就是完全出自于诸葛亮一人的口中,并没有得到其他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认证,属于孤例。

而诸葛亮为什么会说这话呢?原因很简单:诸葛亮会不会把集团的底细告诉孙权呢? 我个人觉得不可能,虽然当时的孙刘联盟看似稳固,可因利而聚的盟友,很容易就因利而散,尤其是刘备去江东娶时,还被孙权吓得以后不敢再见了。

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乃昼夜兼行。

何况孙权派使者来找诸葛亮的时间点也很巧妙,是在刘备入蜀不久之后,此前孙权已经有意思要和刘备一起夺取蜀地,甚至已经带兵走到巴丘了。

刘备入蜀一事无疑是刺激了孙权,认为刘备此举很可能有吞并益州之意,所以孙权不早不晚,偏偏在刘备入蜀后立刻派了使者来荆州,还好问不问,开门见山就是问了“士人皆谁相经纬者”(谁能和你一起治理荆州啊!); 自周瑜死后,孙权对待荆州的态度有了奇妙的变化,一方面他需要刘备帮他顶住来自曹操荆州军团的压力,可一方面孙权又害怕刘备日益坐大,给自己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他在把妹妹嫁给刘备之后,又接连在陆口屯兵,还安排了为南郡太守。

南郡此时正是刘备治所,孙权的小心思可想而知; 诸葛亮有着很高的观察力,在刘备入蜀后,他和关羽共同承担了荆州的所有事务,对陆口的军事布防、调换不可能一概不知,诸葛亮一看就知道孙权野心来了,所以他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底细全盘透露给孙权呢? 当然诸葛亮在推荐人物时还顺便带上了庞统,这主要是当时负责孙刘事务的人是鲁肃,而庞统既是鲁肃最早推荐给刘备,又曾经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和鲁肃是做过一段时间的同事的,所以庞统这块是骗不了鲁肃的,倒不如直接了当和江东使臣说了。

要知道刘备入蜀时已经把庞统带了去,他早已不在荆州,而且庞统以后大概率还是会留在益州的,那诸葛亮干嘛还说他能帮助自己治理荆州呢? 稍微知道点三国历史的都知道,诸葛亮最重用的人是、、马谡等人,可这些人诸葛亮一个都没提,反倒是推出了一个廖立,或许也是因为他身为长沙太守,位置上靠近江东,名声什么的孙权早有耳闻,所以廖立这块诸葛亮也不打算瞒了,就把他也捅了出去。

所以廖立的本事很有可能就是诸葛亮吹出来的,他和刘备的意思一样,都是“不堪大用”的。

总结:廖立此人虽然没什么大功,但也没什么大过,做个一郡之长,处理处理政事是没问题的,可要做三军主帅,那就是拉和尚认亲——找错了人了 廖立此人的才干不弱,做了长沙太守五年也没出过什么差错,是个理政之才,可是说到军事方面却是十分不堪。

公元215年,奇袭三郡的时候,他直接就把长沙丢给了吕蒙,甚至于可能还有带头投降的嫌疑。

不但没跑去关羽处汇报,而是长途跋涉跑到益州和刘备诉苦。

虽然刘备没对他有任何处罚,反而把他安排为巴郡太守,可是廖立怕死、不负责任、不足以的缺点也足以证明刘备当初没让他带兵入蜀是正确的。

刘备之所以提拔廖立,无非也是为了安抚荆州派系的势力,就像重用益州名士许靖一样,挂个虚职显得地位高而已,可是廖立却把这政治手段看成了刘备对自己的肯定,处处以诸葛亮第二自居。

在刘备托孤诸葛亮和后,廖立看到托孤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脾气一下子就炸了,到处反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政策方针。

像什么刘备丢失三郡、关羽丢失荆州、丢失上庸、诸葛亮任用向朗、马良、马谡、郭攸之,李严任用文恭、王连等等,反正只要是在廖立投入刘备帐下后,任何没和他商量过而决定的事,廖立都要抨击,都要反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是对人不对事的片面针对。

所以诸葛亮也只能把他贬为平民,流放到少数民族盘踞的汶山郡,最后还死在当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中国古代上八大未解的谜团,原因无可考证,至今没能破解图

517导读:相信大家都对中国古代上八大未解的谜团,原因无可考证,至今没能破解有所耳闻,那么这件事是怎么回事呢,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以文会友所作,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今下落成谜:失传千年,下落不明。

西周九鼎存在谜团:象征国家政治权利的九鼎是否还存在,至今未解。

和氏璧:中国古代上著名的美玉,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和氏璧价值连城,流落何方,至今是个谜。

秦始皇嬴政铸十二金人镇秦国龙脉,据说后来被董卓销毁铸钱。

原因究竟是怎么样,已经再无法考证了。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谜团:千古奇书,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

青铜剑千年不锈谜团:随兵马俑一同出世,是什么真相致千年之久的青铜,没有生锈,锋利如初。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

但武则天为什么为自己立下无字碑,真相尚不明确。

慈禧太后入殓时,嘴里衔着一颗大的夜明珠,孙殿英盗墓后,为了幸免被追究责任,他将这颗夜明珠转送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宋美龄曾将其缀在鞋面上,后来不知所踪,据估计,这颗夜明珠价值将近9亿人民币。

加入收藏
               

刘备为什么没有选择廖立,而是选择让诸葛亮率领赵云张飞入蜀?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