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成为美谈,但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对于中国古史,儒家学者常常是「言必称尧舜」,也就是以尧、舜为古史的开端。

他们认为尧、舜都是古代有德行的先王,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得到后人长期的怀念。

先秦古

【千问解读】

对于中国古史,儒家学者常常是「言必称尧舜」,也就是以尧、舜为古史的开端。

他们认为尧、舜都是古代有德行的先王,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得到后人长期的怀念。

先秦古书《尚书》之中有「尧典」篇,记载了一些尧、舜时代的史事;在《。

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尧、舜的民间传说。

但是这些都是后人根据传闻所记,并不是尧、舜时代真实历史的记录,因此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只能作为参考,不可。

在传说中,尧这位先王能够设官分治,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很少有犯罪受刑之人。

舜这位先王自小就有孝心,对父母的苛责能够逆来顺受。

他即位后关心人民的生活与生产,用禹治平洪水,使得万民。

那时南方的苗蛮集团常常北上发展,对中原造成威胁,尧、舜又都自己领兵、击退三苗。

除此以外,儒家学者称颂尧、舜最大的美德就是,能把自己的王位让给德才兼备的贤人,尧能让位给舜,舜能让位给禹。

这种传贤不传子办法可以说是「公天下」,比后代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要高明得多。

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无不推崇「禅让政治」,认为这是国家领导人互相接替的最好的办法。

大家对于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禅让的美事也就。

但是我们也发现过与这种说法不同的史料。

281年即西晋太康二年,有人盗的墓,获得竹简数十车,其中有「纪年」十三篇。

各篇记载尧、舜、禹、汤直到战国时的史事。

后来经过整理,以《》为书名,也成为一部探索中国古史的重要先秦史书。

其中对于「尧舜禅让」的说法,就与儒家学者的说法大不相同。

据说,出身于华夏集团的尧曾经想把自己的王位传儿子丹朱,但是受到集团领袖舜的反对,舜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尧和丹朱,自己夺得王位,杀了丹朱与其全家。

这样完全不同的记载,针锋相对,我们究竟相信谁的?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这需要对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便于探讨问题。

史书记载,禹的时代「以铜为兵」(以青铜作为武器和生产工具),前此的尧、舜时代还是石器时代的晚期。

那时我们的先民生活还很艰苦,穿的是麻衣草鞋,吃的是粗劣的食物,住的是竹篱茅棚,在物质生活方面部落联盟的领袖与一般平民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领袖并没有甚么特权,还要辛辛苦苦管好部落联盟的公共事务,大家对于权位的争夺也就没有后世那么激烈。

而且,领袖是由选举产生的。

那时,各部落的头目由全部落的成员选举产生;部落联盟的首领则由各部落的头目互相推选产生,由一个人独断专行是没有的。

直到一千年前契丹的部落「大人」,蒙古初期的「可汗」,都由推选产生。

可见的部落联盟时代,领袖由推选产生本属正常,并不奇怪。

所谓「禅让」,就是由将退位的领袖举荐一个人以自代,但仍需要经过一次会议的通过。

因此,儒家所推崇的「禅让政治」并非空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实有过这样的事实。

儒家学者宣传「禅让」,是鼓励后代的领导者克制「私心」,为了国家的兴旺,能够传贤不传子,荐贤人以自代。

不论效果如何,他们,为国为民的良好愿望是值得赞许的。

那么,《竹书纪年》中所说的舜囚禁尧和丹朱的事是否也可能发生呢?也有可能。

因为尧舜并非同族,不是单纯的族内传贤或传子的问题。

尧属华夏集团,舜属东夷集团,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了两个集团争夺部落联盟领导权的问题,引发激烈冲突是完全有可能的。

尧又称陶,似为擅长制陶的部落。

当时尧所在的华夏集团活动中心在黄河中游,与工作中发现的彩陶文化相对应;舜也擅长制陶,这在古书《考工记》上也有记载,他的部落以制黑陶为专长。

他所在的东夷集团活动中心在黄河下游滨海地区,与考古工作中发现的黑陶文化相对应。

从考古学上来说,仰韶文化的极盛期,彩陶文化相当发达,黑陶文化也已产生,这正相当于书上记载的尧、舜时代。

因此,我们有根据来说明当时的尧、舜分属于不同的集团。

他们因为争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领导权而发生冲突也并不奇怪。

在儒家推崇「禅让政治」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如果让《竹书纪年》中尧、舜冲突一事传布开来,不免造成思想混乱。

历代肯定儒家经典,就把《竹书纪年》列为禁书,不许流传。

所以这本书只有少数学者才能看到,一般群众根本不知道有此一书。

封建王朝肯定儒家经典,是利用儒家的的学说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政权。

对于儒家所提倡的「禅让政治」,自然不会真的去实行。

在中国历史上,也闹过两次禅让的把戏,那就是受汉禅而建立的魏王朝,受魏禅而建立起晋王朝。

这明明是以武力威逼让位,却以「禅让」作为一块遮羞布,弄巧成拙,欲盖弥彰。

以后再也没有人演出这类丑剧。

儒家那种推崇「禅让政治」,希望做到「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政治理想,一时还难以实现,只能作为全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君权与禅让:大理国段正淳与段正严的父子政治传承

在云南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皇族与权臣的权力博弈贯穿始终。

作为后理国时期的关键人物,与这对父子以制为纽带,在政治动荡中延续了段氏皇族的统治,更通过 虚君实相 的特殊模式维系了西南边疆的稳定。

一、权力交接:下的皇位更迭 段正淳(1067-1119年)的即位标志着大理国进入 后理 时代。

其兄禅让于权臣高升泰后,高氏虽在1096年还政段氏,但高氏世袭国相的格局已然形成。

段正淳在位期间虽重修楚雄城、引进中原典籍,却始终无法改变高氏 执掌政柄 的现实。

1108年,他效仿前代帝王,将皇位禅让给25岁的长子段正严,自己遁入无为寺为僧。

这一选择既延续了段氏 避位为僧 的传统,更暗含对高氏势力的妥协——禅让后的段正淳仍以 文安 身份存在,形成皇权与相权的微妙平衡。

段正严(1083-1176年)的即位标志着大理国与中原王朝外交关系的突破。

他即位次年即改元 日新 ,五年间连用 文治 永嘉 保天 广运 四个年号,展现出强烈的政治革新意图。

面对高氏家族对皇权的掣肘,段正严采取 柔术 策略:当部将高智昌酒后辱骂 段家为帝了不起,若无我高家保主 时,他仅将高智昌流放而非诛杀,此举既维护了皇室尊严,又避免激化矛盾。

这种政治智慧使其在位长达39年,成为大理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二、内政外交: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共生 段正严时期的大理国呈现出 外王内圣 的治理特征。

外交上,他通过 数遣使入贡 获得册封,将大理国纳入 羁縻 体系,既换取 金紫光禄大夫 等荣誉官职,又保障了南方的畅通。

文化领域,他本人精通,著有《玉荷诗笺》《琴谱》,其善书荷花之技更被记载于《滇考》。

这种 以文治国 的策略,实质是以文化软实力弥补皇权硬实力的不足。

高氏家族的权力渗透在段正严时期达到顶峰。

高智昌事件后,其旧部高伊、高何策划刺杀段正严,虽未成功却暴露出高氏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段正严的应对策略颇具深意:他不仅赦免刺客,更修建 义士冢 厚葬,此举既收买人心,又通过舆论施压高氏。

这种 的治理术,使大理国在皇权虚置的情况下仍维持了39年和平。

三、历史遗产:禅让制与西南边疆治理 段氏父子的禅让传统对大理国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段正淳禅让时已52岁,段正严禅让时64岁,这种主动退位机制既避免皇权交接中的血腥斗争,又为皇室保留了 虚君 地位。

高氏家族虽长期执掌相权,却始终未敢,反而需定期向段氏皇族行君臣之礼。

这种 虚君实相 模式,使大理国在至的动荡中保持了西南边疆的稳定。

段正严的退位标志着大理国进入权力更迭期。

1147年,因诸子争位引发内乱,他效仿父祖出家为僧,将皇位传给四子段正兴。

这一决定虽使大理国陷入短暂动荡,却通过 以退为进 的策略保全了段氏血脉。

段正严最终以94岁高龄圆寂,其寿命超过中原王朝的皇帝,印证了禅让制对皇室成员心理压力的缓解作用。

段正淳与段正严的父子关系,本质上是西南边疆民族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智慧。

他们通过禅让制实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动态平衡,以文化软实力弥补政治硬实力的不足,更以 虚君实相 模式维系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这种治理模式既不同于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也有别于的,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三怎样逆袭成为黑马?如何在高考中超常发挥

  高考成绩公布后,有些成绩平平的考生总会实现逆袭,最终成为“黑马”,那么,如何才能在最后时刻成为别人眼中的“黑马”呢,又有哪些方法帮助大家实现反超呢?下面就来详细聊一下。

  这些同学,在平时的考试中并不是一帆风顺,也遭遇过“滑铁卢”,基本都是平时学习中的中等生、偏科生,今天我们分享几个中等生逆袭的真实故事,给高三的同学们更多信心呀  高三怎样逆袭成为黑马?  初入高三时的恐慌、不知所措似乎还在昨日,不想高考已经结束了。

拼搏了一年,我从三本冲到重点,我想我还是胜利了。

回望高三历程,状态最差时我考了450分,所幸当时能在绝望中痛定思痛,极尽全力调整状态,勇敢地闯过来了。

  1、淡定纵观高三  初入高三的考生都会发慌:一年时间,那么多内容要复习,怎么办?这时候,首先要坦然面对,因为所有高三生都要面对大量的知识,大量的习题,大家都一样艰难。

大家先了解高三各个时间段的复习任务:  第一阶段,也就是高三第一学期,约5个月,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每一个科目都要逐册逐章节复习,而且要细到字句,做到毫无遗漏。

  第二阶段,从寒假至第一次模拟考试前,约4个月,任务是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串成线,记住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关系。

这个阶段十分关键。

  第三阶段,从一模结束至高考前,约2个月,这是综合复习阶段。

这个阶段不必再做过多的习题,更不应死抠难题和偏题,建议花些工夫研究历年高考的题目。

然后,通过试卷检查自己薄弱的知识模块,如果是基础不扎实,那么在第一阶段复习中留心补缺;如果是答题不完整,做题的时候有意识地训练规范答题。

  2、自问激发信念  面对高三严峻的学习任务的时候,每次考试成绩总也上不去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怀疑自己,也会因此打了退堂鼓。

我当时就萌生了放弃的想法,想着压力太大了,不想再逼自己,不如放弃。

  后来,我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学习?  我为谁而学习?  我今后想要怎么样的前途?  我如何实现我的梦想?  我的学习跟我的前途有什么关系?  当我想明白这五个问题后,学习的信念就来了。

为了梦想,我必须坚持几个月。

  3、高效学习攻略  高效课堂  我认为,提高听课效率的关键是预习,将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

课上,老师讲很熟悉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讲自己稍陌生的内容时要聚精会神地听。

另外,记笔记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解法。

  限时学习  自行复习时不妨给自己定限制时间,例如给自己限定一小时内完成某份练习,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完成后还会有成就感。

以后,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先思后行  学习的过程,主要思考的过程,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浏览或漫无目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但如果你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

又比如,做一道题,你不能想到一步做一步,要先纵观整道题的解题思路,理通以后再下笔。

  其他的就是,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不要长时间复习同一门功课,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效果也很差。

  4、自信就是力量  高三一年很短,我们的身心可能会很疲惫,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能找到放松的好方法,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拥有自信和健康的身体。

我相信,只要你真正努力了,你就一定会有回报!全力以赴吧!  由于高考时超常发挥,河北省唐考生李同学,考取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他最大的感慨是:考试心态最重要。

  1、轻松应战,英语得高分  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来说,英语考个126分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对于成绩不太好的李同学来说,无异于“难于上青天”,但他还是做到了。

  李同学有自己的制胜武器——沉着的心态。

李同学说,考英语时最容易失分的是听力,很多同学压力太大,听力题时容易“开小差”,等回过神来,诵读已过去大半。

  “我盯着题目不放,努力让自己不跑神。

”李同学说,其实,有的高考听力题还没平时练习题难度大,语速也要慢一些。

  2、字迹潦草,语文有遗憾  李同学练过书法,写得一手漂亮的行书,而且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

高考时,他写作文洋洋洒洒,直到看到分数,他才发现作文竟被扣了20多分。

  “太失败了!我忘记了作文要扫描到电脑上。

”每当谈及此,李同学都后悔不迭。

因为,单个字漂亮并不能保证扫描后整个卷面的整洁,通篇行书在电脑上甚至显得有些凌乱,工整的楷体字更能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3、中等学生最易成“黑马”  “没想到他竟考上重点本科。

”李同学的高中老师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他发现中等生最容易成高考“黑马”,因为他们既没有优等生的过大压力,也没有差等生的灰心丧气,只要临场发挥好,就能取得好成绩。

  “每次考试前,我都要花10分钟考查自己常见的错误。

”李同学认为这是自己的“法宝”之一。

数学计算时容易粗心、写作文通常题没审完就开始动笔、文综答题时不喜欢分段。

  以下内容是衡水中学的一名考生所写,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因为各种原因,成绩大起大落,在高考前夕还处于年级前两三百名,高考一跃成为全省34名。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是如何客服种种苦难,最终考上清华的。

  我叫董宇喆,来自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以689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从全校300名以后到全省34名,我用三年的时间演绎了一个高考黑马的养成过程。

接下来,就随着我的文字一起来看看高考黑马是怎样炼成的。

  高一  几年前,我告别家乡,来到离家250公里的衡水中学继续我的高中生活。

  也许是想在高中里面多拥有些和别人不同的回忆,开学三个月之后,我报名学习了数学奥赛。

学习奥赛,意味着我将比别人多了一条道路通向我心仪的大学,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将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学习任务,因为相比于高考课程,奥赛对于我这种天资并不是那么聪颖的人来说,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拥有一个比较好的成绩。

  事情的发展也和我预想的差不多,整个一学期,我只能勉勉强强地维持在100名之内,最好的也不过是86,但是在下学期期末考试中我历史性地考到了年级前15。

没想到,这次考试竟然开启了我长达两年的富有戏剧性的“屌丝”逆袭之旅。

  高二  高二上学期,也许是还没有从上一次年级15的甜蜜中抽出身来,也许是过分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到底有多强,我竟然脑残地做出了所有时间都看奥赛的脑残决定。

正巧当时课内数学学习的是圆锥曲线,高中数学里最困难的部分。

  然而我偏偏在这个最需要大量练习的部分选择了懒惰,加上那段时间的情绪也前所未有的急躁,15天后的考试,我第一次在考场上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窘,数学的六个大题我竟然有四个都不知道如何下笔,最后只得无奈地空在那里,我想判卷老师看到卷子应该肯定会纠结这个学生怎么进的一考场吧。

  结果,67分,从来没有想过的分数竟然就这样摆在了我的面前,我一下子就成了数学老师口中要被“消灭”的对象(数学老师们的目标就是消灭两位数)。

加上物理也悲剧地跑到了班级的后面,我一下子就从年级15跌到了年级768。

  不过还好,我一直信奉的一个信条在这个时候起了作用“反正这个又不是高考,没关系的”。

  失败后的我赶紧调整,逐渐地从700回到了以前的水平,但因为奥赛的压力愈来愈大,加之自己的时间分配也没能做到十分完美,年级名次再也没有回到过年级前五十,倒是会不停地去三四百名那里转一转。

不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奥赛才是我那个时候的主旋律。

  因为数学联赛在高三的10月份就要开始考试,所以高二一年是奥赛学习最重要的一年,用老师的话说也应该是最出成绩的一年。

  我经过高一半年多的熟悉之后,终于在暑假的时候体会到了奥赛生的与众不同,那就是,少的可怜的假期。

  那时衡中的暑假分两段(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一段是在高考时,另一段则是在7月底,但是35天的假期到了我们的手里,就成了可怜的7天。

  高考刚一结束,高三的学生还没有走完,我们就已经回到了校园,开始了奥赛的集训,在比赛前更是有一个多月的封闭训练,完全离开原来的班级,去进行奥赛专门的训练。

  奥赛的生活很苦,有许多时候,听教授的讲座就和听天书没有什么两样,只得赶快记下来下课了再去用更多的时间来搞懂,遇到不会的题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没有一点思路,只能干咬笔的场景更是数见不鲜,四个二试大题到交卷子时只能写一个解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一开始就不断有人退出,而因为奥赛的成绩一直不是太好,在学习奥赛的时候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也有过迷茫和困惑,但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我一直坚持了下来,时至今日回首往事,那段为了奥赛梦拼搏的经历还是给我的高中留下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高三  不过,对于当时在高三的我来说,这段经历就没有那么甜蜜了。

一个多月的一轮复习时间被我们拿来做了奥赛集训,等回到高考的战场上,第一次考试我就收获了一个1500+的名次,奥赛也最终只收获了一个二等奖,这意味着我以前曾经幻想过无数次的保送只能出现在梦中了。

  雪上加霜的是,接下来的两次考试我完全没有调整过来,年级名次连前500都没能冲 进去,这也就直接宣告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校荐名额与我无缘,当我的自荐信也被北大拒绝的时候,我知道,我的清华北大梦,可能必须靠我的裸考来实现了。

而我当时糟糕的成绩让我只能把这个梦埋在心底,不敢和任何人提起,只是在分配其他学校的自主招生名额的时候,我默默地选择了拒绝。

  在当时的那个环境里,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学生会最后考到清华,我就在这种环境下做着自己梦想孤独的守望者,一点点的将自己的知识漏洞全部补上,然后,从容地走向那场可能改变我的人生轨迹的考试。

也许是我的乐观感动了出题人,高考成了我做的最顺的一套试卷,我也从全校的二三百名一跃成为全省第34, 让不少人吃了一惊。

  回顾我3年富有戏剧性的“黑马养成过程”,不得不说,乐观的心态和对梦想近乎痴迷的执着是我一飞冲天的最重要的助推器。

  高三下学期的第一次考试中只考了年级 866名,虽然衡中真的很厉害,但是866名也足以让我和全国前十的大学说再见,在接下来的考试中,我也从来没有进过年级前100名。

  要知道,那时每年凭裸分进清华的衡中理科生不过四十人,甚至连学校中清华北大希望之星的展牌上,也只是会偶尔在最后一列看到我的名字,造成这种囧境的原因只有一科,那就是理综。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语数外三科总分已经早早地到达了清华的要求,但是我的理综却总是给我拖后腿,从周三测到周测再到调研考试,大大小小接近四十次考试,我从来没有上过260,250---259的每个分数我都考过,比金子还贵的理综选择,我只有一次是全对的。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始终用着类似阿Q的乐观 来安慰自己:没事,这又不是高考,看我最后一次的,高考前的每次考试的目的就是在弥补我们的知识漏洞,漏洞暴露的越多,最后剩下的漏洞也就越少,高考前的一切成绩都不会对你最后的大学走向造成影响。

  每天早晨跑操时,我都会对着太阳说一句“Today is a brand new day”再进入教室,虽然不如一些复习生边跑边喊“我要上清华”来的壮烈,但却实可以起到给自己打气的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对梦想的执着,我很庆幸,我没有让我的梦想褪色,即使是在866名的情况下,即使没有人看好,即使没有一分的加分抑或是一分的降分,我还是坚守着我的清华梦,我甚至还为此放弃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只为了不给我降低梦想的高度留下退路,正是有了这两大法宝,我才能最后完成能够逆袭的壮举。

  大学  后来,我已经闯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坐在了无数人朝思暮想的清华园中,和无数大家院士,和整个中国同年龄段的最优秀的人们一起,继续我的学习之旅。

  在清华,我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优秀的人,有将学分刷到爆的,有将文体做到极致的,有科研社工两不误的大牛,每个同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秀之处,那些老师和教授也都是满腹经纶,每节课,甚至每次交谈都能使我受益匪浅。

  以前总是抱着走过高考就不会那么累的心情来看大学,但是当真正来到了大学中,我才发现,那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大学的确没有人再去逼你去学习什么,只不过取而代之的是要求你自己去了解你到底需要什么,并且需要你自己能够有足够的控制力,能够抵制外界多种多样的诱惑。

这里比高中更需要你的远大理想,因为只要你对自己的理想足够坚持,你便有可能将其变为现实。

  要相信那些成功的逆袭者们一定也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否则,不可能轻易就能从90多分涨到130多分,从倒数变成名列前茅,从三本无望到考上重本。

也许他们曾经成绩一般甚至很差,不被家长老师抱以期望,但当他们努力拼搏,辛勤付出,逆袭带来的成功让他们闪耀无比!

加入收藏
               

尧舜禅让成为美谈,但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