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诛吕之后是怎么回事?齐王刘襄为什么没能继承大汉皇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公元前180年7月,西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病死。

9月、等开国元勋与齐王刘襄、朱虚侯等西汉皇室内外联合,将吕产、吕禄一党全部诛杀。

令人诧异的是诛吕行动过后,继承皇位

【千问解读】

公元前180年7月,西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病死。

9月、等开国元勋与齐王刘襄、朱虚侯等西汉皇室内外联合,将吕产、吕禄一党全部诛杀。

令人诧异的是诛吕行动过后,继承皇位的确是毫无功绩可言的代王,而立有大功的齐王刘襄却在1年后郁郁而终。

有人会问了这刘襄是何许人也,他具备即位的资格吗?刘襄并非一般的汉室宗亲,他是的长孙,父亲就是齐王。

这刘肥虽然是刘邦的长子,但属于非婚生子,其母是刘邦做亭长时的情人。

后来刘邦才娶了吕雉,生下。

刘邦称帝后,立嫡子刘盈为皇太子,但刘邦很心疼自己的长子刘肥,于是把他立为齐王,统辖齐地七十多座城池。

前189年,刘肥病死,长子刘襄继承齐王位。

而刘恒呢?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

从关系上看,虽然刘恒是刘襄的四叔,但两人年龄相仿。

死后,留在长安的朱虚侯刘章(刘肥之子、刘襄之弟)派人通报齐王刘襄,要他在东面起兵,他在长安接应,里应外合,诛杀诸吕。

刘襄得到消息后,开始准备,但被负责监视的他国相召平发觉。

召平派兵包围齐王府,刘襄与部下用计诓骗召平,夺得兵权,正式起兵对抗诸吕。

消息传到长安,吕产派出率兵平叛,但灌婴不愿意帮助,因此他与刘襄在荥阳对峙,静待时局的变化。

在刘襄巨大军事压力下,慌乱中的吕产、吕禄中计被骗,周勃、刘章等人起兵诛杀诸吕。

但没过多久,在诸吕之乱中保持中立的代王刘恒却继承了皇位。

论血统、论才能、论功绩,刘襄丝毫不逊色于刘恒,但他为何没能继承皇位呢?因为他得罪了一个人,一个可以觉得他命运的人。

此人就是刘泽。

刘泽是刘邦的远房兄弟,后来被吕后封为琅琊王。

刘襄起兵时,感觉兵力不足,于是用人把刘泽骗到齐国扣压,从而兼并了琅琊国的兵力。

刘泽对此心怀不满,但此人很有心计,他对刘襄说:“大王您是高的长孙,最有资格继承皇位。

现在大臣们狐疑未定,老夫在刘族中年纪最长,这些人都等着我去决断。

如今您把我留在这没用,不如让我入关决断大计。

”刘襄一听有理,就把刘泽放了。

刘泽入关后,诸吕已除,大臣们谋划重新立一位皇帝。

当时确实有部分大臣提出拥立刘襄,但此时刘泽跳了出来,“吕氏以外戚的身份危害社稷,欺压功臣。

如今齐王刘襄的舅舅驷钧性情粗野,那是带着冠的老虎。

如果现在立了齐王,简直是又立了一个吕氏。

”刘泽的一番话说道了周勃等人的心坎里了,他们思来想去,最终决定立外戚势力薄弱、宽容平和的代王刘恒。

就这样踌躇满志的齐王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

为了安抚齐王刘襄,即位的刘恒,即,将以前削夺的城阳、琅邪、济南三郡归还齐国。

但这并不能刘襄释怀,一年后年仅二十几岁的刘襄郁郁而终。

汉文帝对这位侄子非常同情,追谥其为齐哀王。

这种不合情理的皇位继承关系,对西汉前期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前177年,心怀不满的济北王刘兴居(刘襄的弟弟)趁匈奴入边,汉文帝亲征之机,举兵叛乱。

但叛乱很快就被平息,刘兴居兵败自杀。

22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55年,在吴王刘濞的挑唆下,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以上四王均是刘襄的弟弟)参与吴楚,但最终还是被平定。

随机文章有关秦.隋朝的灭王和功迹?战斗机最快飞行速度3马赫,广州到北京仅需36分钟宝鸡秦汉墓地摇钱树,秦汉墓地惊现摇钱树/并非秦人物品股市鳄鱼法则的意思,及时止损才能避免99%的亏损揭秘盗墓四大门派是哪四大,摸金/发丘/搬山/卸岭谁最牛叉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永徽之后:唐高宗时代的权力更迭与治世余韵

在历史长河中, 犹如一座承前后的桥梁,既延续了贞观年间的政治遗产,又为后续的权力格局埋下伏笔。

从永徽六年(655年)册立为后到显庆四年(659年)集团覆灭,这段历史见证了皇权与相权的激烈博弈,也标志着唐代政治生态的深刻转变。

一、永徽余晖:背后的制度惯性 永徽之治(649-655年)的繁荣源于对贞观制度的延续。

即位之初,沿袭 三日一朝 改为 一日一朝 的勤政传统,修订《永徽律》并编纂《唐律疏议》,将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

这种制度惯性使在人口、经济、军事领域持续突破:全国户数从贞观年间不足三百万户增至380万户,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抵里海、南达越南横山、北逾贝加尔湖,形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盛况。

但盛世表象下暗藏危机。

高宗虽延续政策,却在永徽四年(653年)设立常平署调控物价,暗示中央财政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增强。

这种集权倾向与的政治特权形成矛盾,为后续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二、显庆风云:皇权对相权的全面反制 永徽六年(655年)的 废王立武 事件成为权力格局转折点。

高宗在武则天支持下,突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阻挠,改立武则天为后。

此举不仅是后宫争宠的结局,更是皇权对相权的宣战——当褚遂良以 的极式谏阻时,李治已决心打破 贞观遗风 下文官集团对皇权的掣肘。

显庆四年(659年)的 长孙无忌案 将这场博弈推向高潮。

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未予审讯即将其流放黔州,旋即赐死。

这场清洗不仅铲除关陇集团核心,更通过修订《姓氏录》打破自以来的,使 五姓七望 等世家大族失去政治特权。

武则天之兄武元庆、武元爽借此机会跻身政坛,标志势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三、龙朔改制:中枢权力的结构性重组 权力清洗后,高宗启动 龙朔改制 (661-663年),对中枢机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废除二十四司,改设六官(司礼、司戎、司农、司徒、司空、司寇),试图构建皇权直接掌控的行政体系;同时提升地位,使文人学士获得参与机要的机会。

这种改革虽因操作复杂而半途而废,却暴露出高宗打破制、建立绝对皇权的野心。

军事领域同样经历变革。

灭、平百济的战争中,高宗突破 将从中御 传统,赋予前线将领更大自主权。

这种转变既带来军事胜利,也导致地方军阀势力抬头,为埋下隐患。

四、麟德迷局:二圣临朝的权力平衡术 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因风疾目眩,开始授权武则天 垂帘听政 。

这种 二圣临朝 模式实为权力制衡的产物:高宗通过扶持武则天对抗关陇旧臣,又借李勣等将领制衡后族势力。

当武则天试图染指军权时,高宗立即提拔等将领,并在乾封元年(666年)泰山中刻意突出自己 天命所归 的形象。

这种平衡术在文化领域亦有体现。

高宗支持译经事业,却拒绝为其撰序,转而由自己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他重修《》时,特意增加《天文志》等科技篇章,彰显 文治武功 并重的帝王形象。

五、历史回响:治世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永徽到显庆的权力更迭,本质是唐代政治文明从 贵族共和 向 君主专制 的转型。

高宗通过瓦解关陇集团打破门阀政治,却因过度集权导致宦官势力崛起;武则天借机掌权虽开创 ,却使皇位继承陷入混乱。

这种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轨迹,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再度显现。

在制度层面,永徽年间修订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典范,其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的理念影响后世千年;显庆年间设立的医学专科、数学科考,则推动制度向专业化转型。

这些制度遗产证明,即便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中华文明仍保持着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当后世回望这段历史时,看到的不仅是高宗个人的权谋算计,更是一个文明在制度创新与权力集中间的艰难抉择。

永徽之治的余晖照亮了显庆年间的改革,而显庆年间的震荡又为的到来提供了镜鉴。

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逻辑,恰似《周易》所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权力更迭与制度演进中,书写着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密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永徽之后:唐高宗时代的权力更迭与治世余韵

在历史长河中, 犹如一座承前后的桥梁,既延续了贞观年间的政治遗产,又为后续的权力格局埋下伏笔。

从永徽六年(655年)册立为后到显庆四年(659年)集团覆灭,这段历史见证了皇权与相权的激烈博弈,也标志着唐代政治生态的深刻转变。

一、永徽余晖:背后的制度惯性 永徽之治(649-655年)的繁荣源于对贞观制度的延续。

即位之初,沿袭 三日一朝 改为 一日一朝 的勤政传统,修订《永徽律》并编纂《唐律疏议》,将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

这种制度惯性使在人口、经济、军事领域持续突破:全国户数从贞观年间不足三百万户增至380万户,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抵里海、南达越南横山、北逾贝加尔湖,形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盛况。

但盛世表象下暗藏危机。

高宗虽延续政策,却在永徽四年(653年)设立常平署调控物价,暗示中央财政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增强。

这种集权倾向与的政治特权形成矛盾,为后续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二、显庆风云:皇权对相权的全面反制 永徽六年(655年)的 废王立武 事件成为权力格局转折点。

高宗在武则天支持下,突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阻挠,改立武则天为后。

此举不仅是后宫争宠的结局,更是皇权对相权的宣战——当褚遂良以 的极式谏阻时,李治已决心打破 贞观遗风 下文官集团对皇权的掣肘。

显庆四年(659年)的 长孙无忌案 将这场博弈推向高潮。

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未予审讯即将其流放黔州,旋即赐死。

这场清洗不仅铲除关陇集团核心,更通过修订《姓氏录》打破自以来的,使 五姓七望 等世家大族失去政治特权。

武则天之兄武元庆、武元爽借此机会跻身政坛,标志势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三、龙朔改制:中枢权力的结构性重组 权力清洗后,高宗启动 龙朔改制 (661-663年),对中枢机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废除二十四司,改设六官(司礼、司戎、司农、司徒、司空、司寇),试图构建皇权直接掌控的行政体系;同时提升地位,使文人学士获得参与机要的机会。

这种改革虽因操作复杂而半途而废,却暴露出高宗打破制、建立绝对皇权的野心。

军事领域同样经历变革。

灭、平百济的战争中,高宗突破 将从中御 传统,赋予前线将领更大自主权。

这种转变既带来军事胜利,也导致地方军阀势力抬头,为埋下隐患。

四、麟德迷局:二圣临朝的权力平衡术 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因风疾目眩,开始授权武则天 垂帘听政 。

这种 二圣临朝 模式实为权力制衡的产物:高宗通过扶持武则天对抗关陇旧臣,又借李勣等将领制衡后族势力。

当武则天试图染指军权时,高宗立即提拔等将领,并在乾封元年(666年)泰山中刻意突出自己 天命所归 的形象。

这种平衡术在文化领域亦有体现。

高宗支持译经事业,却拒绝为其撰序,转而由自己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他重修《》时,特意增加《天文志》等科技篇章,彰显 文治武功 并重的帝王形象。

五、历史回响:治世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永徽到显庆的权力更迭,本质是唐代政治文明从 贵族共和 向 君主专制 的转型。

高宗通过瓦解关陇集团打破门阀政治,却因过度集权导致宦官势力崛起;武则天借机掌权虽开创 ,却使皇位继承陷入混乱。

这种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轨迹,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再度显现。

在制度层面,永徽年间修订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典范,其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的理念影响后世千年;显庆年间设立的医学专科、数学科考,则推动制度向专业化转型。

这些制度遗产证明,即便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中华文明仍保持着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当后世回望这段历史时,看到的不仅是高宗个人的权谋算计,更是一个文明在制度创新与权力集中间的艰难抉择。

永徽之治的余晖照亮了显庆年间的改革,而显庆年间的震荡又为的到来提供了镜鉴。

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逻辑,恰似《周易》所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权力更迭与制度演进中,书写着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密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解析诛吕之后是怎么回事?齐王刘襄为什么没能继承大汉皇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