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骁勇善战,为什么会被志大才疏的袁绍击败呢?

谈及公孙瓒,我们印象大多停留在的师兄、的旧主与白马义从上。
《演义》中,公孙瓒最有名的一次亮相是
【千问解读】
谈及公孙瓒,我们印象大多停留在的师兄、的旧主与白马义从上。
《演义》中,公孙瓒最有名的一次亮相是“界桥之战”,与争夺冀州,但此战公孙瓒十分狼狈,若非刘备、赵云相救,公孙瓒早已结束了戏份。
界桥之战后,罗贯中借助赵云之口,指出公孙瓒并非明主,因此《三国演义》成功地将公孙瓒塑造成了一个配角,以衬托刘备的英明睿智。
那么,历史上的公孙瓒能力究竟如何?事实上,公孙瓒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曾经横扫等异族,且还是三国乱世之中最可能首先一统北方之人,此后才是袁绍与。
然而,曹操与袁绍两人交情颇深,常在一起玩耍,他评价袁绍是“志大而智小”,为何志大才疏的袁绍最终却能击败骁勇善战的公孙瓒? 公孙瓒是贵族子弟,但因母亲出身低微,在那个“王侯将相还讲种”的年代,只能出任低级官员。
不过,公孙瓒美貌、声音洪亮与才智过人,“有姿仪,大音声”,于是太守就将女儿嫁给了他,在岳父帮助之下,公孙瓒拜师卢植,与刘备成为师兄弟。
卢植是大儒,他的学生自然非比寻常,因此公孙瓒逐渐有了名声。
后来,公孙瓒成为太守刘其手下,刘其犯法被发配交州日南时,公孙瓒违法乔装成士兵,沿途保护刘其,途中刘其获赦还,非常感激公孙瓒,就通过举孝廉渠道推荐公孙瓒。
这一年是公元182年,公孙瓒成为辽东属国长史。
公元180年,曹操还是议郎,仅任县丞,刘备刚刚毕业,袁绍广交豪杰,……日后纵横三国的豪杰,此时根本不值一谈,而公孙瓒已经踏上了异族环伺的幽州,开始了北扫异族、南下争霸的传奇人生。
公元177年,正逢鲜卑骚扰北方,对鲜卑宣战,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护乌桓校尉夏育,连同匈奴南单于分兵三路讨伐鲜卑,结果大败而归,大军十损七八。
此战之后,鲜卑人连年入寇,但到了182年却戛然而止。
《》记载,有一次公孙瓒巡边,身边仅数十骑,不料遇见数百名鲜卑,公孙瓒说“今不冲之,则死尽矣”,于是公孙瓒手执长矛策马率先冲向鲜卑骑兵,杀伤数十人,幸免于死。
此战之后,鲜卑人知道边关来了一位猛人,犹如当年,于是再不敢轻易越进关塞,“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公孙瓒因此升为涿县。
当然,鲜卑从此不再入塞侵扰,应该也与幽州刺史刘虞的怀柔政策有关,安抚了鲜卑与乌桓。
此战规模虽小,却可见公孙瓒之勇,古今罕见。
纵横三国的“主公”级别英雄,敢于以少击多、真正亲自冲锋在前攻打异族的,史书记载可能仅此一位。
公元184年,边章、韩遂在凉州叛乱,朝廷从幽州征发三千精锐骑兵,由公孙瓒统领。
到蓟中时,张纯与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发动叛乱,席卷幽州、冀州、青州、徐州,这时公孙瓒成了幽州唯一的救星。
随后,公孙瓒立即率军追讨叛贼,因功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进驻辽东属国。
此后数年,公孙瓒一直与叛军交战。
公元188年,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等战于辽东属国石门,张纯等大败,逃入鲜卑境内,公孙瓒穷追不舍,以至被丘力居围困200余天,《》记载了当时困境,“粮尽食马,马尽煮弩楯,力战不敌,乃与士卒辞诀,各分散还。
时多雨雪,队坑死者十五六”,幸运的是丘力居也粮尽疲乏,远走柳城。
这一战不仅体现出公孙瓒之勇,还展现出公孙瓒之意志力,换成一般人可能早已投降。
于是,朝廷任命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领属国长史。
至此之后,公孙瓒统领兵马,守护边境,每次一听到敌人来袭,公孙瓒马上声疾色厉,作战时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后汉书》云“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
从此乌桓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
与此同时,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所谓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手下第一精锐,一共大约3000人,曾对袁绍说过:“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
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
” 从鲜卑、乌桓反应来看,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应该经常征战,让异族望风而逃,史书云“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
” 总之,在曹操、刘备、孙坚、袁绍等三国豪杰发迹之前,公孙瓒已经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堪称一方重臣了。
尤为重要的是,公孙瓒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公元189年,进京,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一方。
第二年,袁绍组建反董联盟,即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讨董。
三国演义中说公孙瓒参与讨董,实际上公孙瓒此时忙于对付乌桓、鲜卑武装,根本不可能参与讨董。
公孙瓒没有讨董,但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却引发公孙瓒与袁绍、刘虞的矛盾,成了公孙瓒败亡的导火索。
公元190年,董卓火烧洛阳之后,迁都长安,想要东归洛阳,于是派刘虞之子,前往幽州让刘虞出兵相助。
刘和途经袁术驻地,将此事告知了袁术,于是野心勃勃的袁术就将刘和扣下,并让刘和给刘虞写信出兵,表示两家一起出兵相助汉献帝。
公孙瓒获悉之后,劝阻刘虞不要出兵,袁术不可信,刘虞不听。
到了这一步,公孙瓒担心袁术获悉之后嫉恨他,于是就派弟弟率千余骑兵相助袁术,以示好袁术,同时暗地让袁术抢夺刘和兵马。
因此,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越来越深,双方矛盾难以调和。
不久之后,袁术派公孙越帮助孙坚攻周昂(袁绍手下),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孙瓒怒道:“我弟之死,祸起于袁绍。
”于是,公孙瓒出兵驻扎在磐河,准备报复袁绍。
袁绍非常惊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堂弟公孙范,派他到南皮,想以此与公孙瓒结援。
袁绍之所以将渤海郡送给公孙瓒,是因为青徐黄巾三十万入侵渤海郡,要与并州日渐活跃的联合,犹如泰山压顶,让袁绍喘不过气来,于是送给了公孙瓒,而公孙瓒却仿佛杀性上瘾,根本不在意袁绍计谋。
在公孙范以渤海兵力协助之下,公孙瓒亲率两万精兵,攻破青州、徐州,杀死无数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今河北威县境内),朝廷加封他为奋武将军、蓟侯。
至此,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今山东金乡县西北)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
袁绍送出渤海郡,并未让公孙瓒宽心,两年之后公孙瓒又一次问罪袁绍。
公元192年,公孙瓒上书朝廷列举袁绍十大罪状,率得胜之师兴兵问罪,于是双方爆发界桥之战。
公孙瓒有二万步兵,一万骑兵,其中包括三千白马义从,而袁绍兵力没有公孙瓒多,史书云“瓒轻其兵少”。
界桥之战中,以少敌多的袁绍,在大将麴义率领之下,通过白马义从骑兵逼近时弓箭突然齐射战术,一举歼灭白马义从,还擒杀了大将冀州刺史严纲。
最终,公孙瓒大败而逃,但并没有遭到致命打击,最主要的损失是白马义从与严纲,这时公孙瓒麾下尚有赵云、刘备等人,此后公孙瓒与刘虞为邻。
但为政宽和的刘虞,无法忍受公孙瓒连年征战,穷兵赎武,于是想要节制公孙瓒的行为。
而公孙瓒闻之大怒,继而变本加厉的掠夺百姓,双方矛盾进一步加剧。
公元193年,为了阻止公孙瓒的恶行,刘虞决定率兵十万攻打公孙瓒,但刘虞毕竟只是文人,又不忍伤害掠夺百姓,于是被公孙瓒轻松攻破,一路追杀到居庸县,三日城破,擒杀了刘虞和他的家眷。
当时,李傕郭汜把持朝政,为了拉拢公孙瓒,就任命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军事。
此时,公孙瓒到达人生巅峰,坐拥四州之地,潜力无限。
如果公孙瓒借此慢慢发展,稳打稳扎,那么最可能率先一统北方的就是他,而不会是后来的曹操。
但在此之后,公孙瓒无心进取,反而更加收刮百姓,开始营建独立王国,在易县筑造了宏伟又恐怖的易京要塞,是由上千座高大碉堡组成的城塞,公孙瓒居住在最中央、最高处。
公元195年,刘虞旧部鲜于辅举起义旗,召集胡汉之兵数万人,随后乌桓峭王苏仆延与鲜卑又起兵反公孙瓒,这些人恭迎刘虞之子刘和入主幽州。
于是,袁绍派遣麴义和刘和北上,与鲜于辅合兵十万,最终大败公孙瓒,斩首二万余,公孙瓒元气大伤,此后只能退守易县。
之后数年,公孙瓒内有经济崩溃与农民起义等,外有袁绍、刘虞旧部、鲜卑、乌桓等,几乎陷入绝境。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在此之后,公孙瓒却与姬妾躲在易京高楼之中,筑大铁门,七岁以上男子禁入,一切文书放入铁桶之中拉上去,与部下几乎断绝了往来。
公元199年,袁绍大军围攻易京要塞,公孙瓒突围中伏,失败之后退回城中闭门不出,袁绍于是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望楼,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
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引火自焚。
而公孙瓒的首级,则被袁绍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许都。
与此同时,袁绍成了北方第一霸,但袁绍霸主位置还没坐热,第二年就败给了曹操,于是曹操成为北方第一霸。
可见,历史上的公孙瓒有抗虏之功,身先士卒的勇气,与坚定不移的战心,但在崛起过程之中,又表现出极为残忍与血腥,即便大儒卢植都未能感化公孙瓒。
更为重要的是,功成之后不再进取的短视与倒行逆施,才是公孙瓒之败、袁绍之胜的关键。
因此,袁绍能够击败公孙瓒,与袁绍是不是志大才疏无关,而是公孙瓒作死,如果对手换成刘备、曹操、等人,公孙瓒可能死得更早。
或许,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吧,公孙瓒注定只能是三国配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富力为什么是鬼楼?据传曾是乱葬岗是真的吗?
富力天汇闹鬼真相成都的富力这些年来一直都是无人问津的状态,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直都传言是这里闹鬼,一个地方不会无缘无故的闹鬼,因此就有人说这里原本是一大片乱葬岗,这里积攒了很多的鬼魂,后来这些鬼魂就经常在商场中闹,有很多顾客经常无缘无故就发现自己钱包不见,还有的顾客会在停车场看见白色衣服的女人飘过去,慢慢的这里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后来据说这里还请了风水大师,商场希望可以通过改善风水来拯救商场,但是没想到风水大师看了之后只摇头,说这里的风水已经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了。
从风水大师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这里的风水有多差了。
那么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这个地方真的会闹鬼吗?其实这一切都是谣言。
首先富力的确现在人很少了,但是这并不是风水的原因,而是因为城市规划的原因,菜叶网,就像住在富力周围的住户说的一样,现在城市的规划南移,很多有钱的人都搬走了,剩下的都是条件一般的,因此也很少有人可以逛得起富力这样的大型商场,商场中没有生意做自然很多商家也都搬走了,所以现在也就十分冷清了。
其实不管是富力,现在周围很多的大型商场都关门了,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现在已经不适合开大型的商场了,要是一些超市还可以,但是大型的商场肯定是不会有什么收入的。
富力属于老城区,老城区肯定是没有新城区繁华的。
因此说富力闹鬼肯定是不存在的,但是没有以前繁华也的确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