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是怎么回事?继续战争简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6 点击数:
简介: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持续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持续战争是为

【千问解读】

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持续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持续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

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

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芬兰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回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并进一步向卡累利阿延伸,创造大芬兰国家。

苏联在这次战争中则只有防卫。

战争背景 东卡累利阿从来也不是芬兰的领土,但居民大部分属于芬兰族,芬兰向国联呼吁几次对东卡累利阿的要求,可是没有获得支持。

在芬兰内战中,为反对社会主义者,德国对芬兰白军予以很大的支援。

1939年,芬兰和苏联之间发生冬季战争,最终以1940年签定的莫斯科协定告终,芬兰丧失了1/5的工业,11%的耕地,12%的人口被迫迁徙。

莫斯科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总统要求重整军队,1940年的军费开支相当芬兰财政收入的45%。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

芬兰丧失了化肥进口的来源,食品供应短缺,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被堵塞,只能向瑞典和苏联购买,可是经常不能按时供货,芬兰只得转向德国。

从1940年5月起,芬兰向德国靠拢,媒体停止批评德国,发表不同言论会受到审查。

6月23日,苏联要求波特萨莫的采矿权,6月27日,苏联要求奥兰群岛解除武装。

7月8日德国和瑞典签定允许德国武装过境的协定,苏联立即要求和芬兰签定相似的协定,允许苏联部队越境的协定在9月6日签定,10月11日奥兰群岛解除武装,采矿权的协定仍然没有达成协议,但苏联又开始干涉芬兰内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

当时已经计划要进攻苏联,本来希特勒对芬兰没有兴趣,但冬季战争发生后,他看到了芬兰的地理和军事价值。

和芬兰秘密签定了允许部队通过的协定。

关于波特萨莫的采矿权的协议谈判了六个月,一直没有成功。

1941年1月苏联外交部要求必须尽快达成协议,同日苏联停止向芬兰出口粮食,1月18日苏联电台广播开始攻击芬兰,2月1日希特勒命令驻挪威的德国军队,一旦苏联进攻芬兰,要立即抢占波特萨莫矿。

在1941年春天,芬兰和德国已经谈论了联合作战的计划,但政府正式通知英国和瑞典,说在1942年春天以前,德国不会和苏联开战,因此战争爆发后,瑞典和英国都认为是受芬兰欺骗了。

6月7日德国军队进驻波特萨莫矿,6月20日芬兰政府要求芬苏边境的4万5千居民撤离。

6月21日,德国通知芬兰战争正式开始。

随机文章美国总统甘迺迪经常补充男性贺尔蒙性欲之高让英国首相也头痛隋炀帝杨广:历史上曾是才华横溢的翩翩美男子关于明朝的东林党争未来的中国600吨重型运输机,超越美俄成空中巨无霸30秒电梯法则的应用,交流时用3句话完整的描述自己观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核战争来临该怎么办?中国哪些地区最容易被打击

战争问题是每一个国家都不能懈怠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没有发生一些大战争,大国与大国之间也没有存在什么实质性的战争,但是因为各国利益之间的问题还是有可能发生战争即使美国也不能轻松面对战争,同样当作伪大国的中国也需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中国受到其他国家的战争又有哪些地方最危险,什么城市会被摧毁呢.中国如果发生核战争什么地区最危险?中国同样逃不出这样的“魔咒”,大多数网友都在讨论我们怎么攻击别人,但是是否真的想象过我们别人攻击?中国的军队政策是防御型,纵使中国的军事具备强大的进攻性,在排除像各种“自卫反击战”这样级别的冲突的情况下,如果真的卷入大国争端,难免被人先发制人。

最安全的地方不是防御导弹最多的地方,而是敌人不敢打的地方,防御导弹越多反而说明这个地方越容易遭到攻击。

目前世界上敢与中国发生核战的国家几乎没有,所以本文讨论的也是基于常规战争的假设,那么常规战争中,地方最怕的是什么?怕你使用核武呗!中国不是说不首先使用核武吗?确实,但是别忘了,中国还有后面的一句补充,当中国的核设施和对民生极为主要的设施遭到攻击时,中国将对此看成对实施的核打击,中国将予以核还击。

两国交战,除非是有血海深仇,否则出于人道主义不会攻击民生相关的重大设施。

一个常规的重大民生设施的保护范围本来极其有限,但是核设施就不同了。

中国的核电站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核设施由于其特殊性,一旦遭到重大的攻击,会影响一座城市,所以在战前、战时,敌方一定会精确定位中国的核设施,幸免在其城市以及相邻城市间袭击,尤其是核电站,占地面积大,虽明显,实为更加安全,怕就怕你看不到。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

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

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文件显示,如果当时冷战 升高,美国将对苏联、苏联的卫星国以及联盟的1200个目标展开毁灭性的原子弹攻击,中国无论参战与否,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将被原子弹攻击,利用放射性物质 将平民杀死。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将人口密集地方的平民列为灭绝目标。

中国的城市目标包括北京在内,多达23个。

如果大国战争的话应该没有胜利者,核子武器可以把人类彻底从地球上抹去啊.

玫瑰战争余晖下的治理重构:约克王朝如何重塑英格兰国家机器

在15世纪中叶的英格兰,以 白玫瑰 为徽记,在三十年的废墟上构建起一套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个仅存续24年的王朝虽未彻底终结封建割据,却通过行政改革、财政整顿与司法重塑,为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关键基石。

一、王权重构:从到垂直统治 约克王朝的统治者通过军事胜利与政治联姻,逐步瓦解了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

爱德华四世即位后,立即废除的 郡守 ,改由国王直接任命治安法官。

这些由骑士、乡绅组成的基层官员,需定期向财政署汇报税收与司法情况,形成 国王-治安法官-社区 的垂直管理体系。

在约克郡,治安法官每年需核查辖区内12个百户区的治安巡逻记录,其薪资与考核均与国王满意度挂钩,这种制度设计有效遏制了地方豪强对司法的干预。

王朝开创的 王室特派员 制度更具突破性。

1471年,爱德华四世向北方六郡派遣由中央财政署直接供养的特派员,负责监督羊毛贸易税征收。

这些官员手持盖有国王火漆印的账册,可随时抽查商人的交易记录,使约克郡的羊毛出口关税收入在三年内增长40%。

这种 钦差大臣 式的监督机制,标志着英格兰王权首次突破封建分封制的地理桎梏。

二、财政革新:国家机器的供血系统 约克王朝的财政改革堪称中世纪英格兰的 供给侧革命 。

针对兰开斯特王朝时期羊毛关税被贵族私吞的顽疾,爱德华四世在1475年颁布《关税统一法令》,将羊毛出口税由每袋3先令6便士提升至6先令,并规定所有税款必须通过伦敦皇家金库缴纳。

为规避地方贵族的盘剥,法令特别授权商人冒险家公司组建武装商队,直接将税款护送至首都。

这种 中央直收 模式使王室年收入从战争前的3万英镑激增至12万英镑,相当于当时法国王室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债务重组策略。

面对兰开斯特王朝遗留的18万英镑国债,王朝采取 债转股 方案:允许伦敦金融家以25%的折扣认购国债,换取未来五年王室呢绒采购的优先权。

这种现代金融手段的雏形,不仅化解了财政危机,更催生出英格兰首批职业金融家群体。

1480年伦敦金融区的地契记录显示,73%的新建商住楼宇由国债认购者建造,彰显改革对城市经济的刺激效应。

三、司法革新:王权至上的法律重构 约克王朝的司法改革堪称英国普通法发展的分水岭。

爱德华四世在1468年设立 北方巡回法庭 ,由三名王室法官组成流动审判团,每年在约克、达勒姆、兰开斯特三地巡回审判。

该法庭突破封建领主法庭的地域限制,可对涉及金额超过100英镑的案件行使终审权。

在1473年的 里彭羊毛商案 中,巡回法庭推翻了约克大主教法庭的判决,追回被侵吞的2000英镑关税,此案确立了 王室司法优先 原则,使北方郡的诉讼案件数量在五年内增长三倍。

王朝对法律文本的编纂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1474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朗兰牵头编纂的《爱德华法典》颁布,这是首部以国王名义颁布的成文法典。

该法典将封建习惯法与教会法中有利于王权的条款整合,如明确规定 未经国王特许,任何领主不得设立私人法庭 。

这种法律体系重构,使英格兰司法从 领主正义 向 国家正义 转型,为都铎王朝的《大宪章》修正案提供了文本基础。

四、治理遗产:被低估的制度创新 约克王朝的治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回响。

其建立的治安法官制度,经都铎王朝完善后成为英国地方行政的核心支柱,直至19世纪仍承担着征税、治安、济贫等职能。

财政署的 中央直收 模式,为伊丽莎白时代的关税制度改革提供了范本,使英国在16世纪末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司法领域的巡回法庭制度,经亨利七世改良后催生出 星室法庭 ,成为打击贵族叛乱的重要工具。

这个王朝最深刻的示在于:在封建制度尚未瓦解的时代,约克统治者通过制度创新而非暴力征服,实现了王权与地方势力的动态平衡。

当1485年理查三世战死博斯沃思原野时,其留下的不是满目疮痍的国土,而是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

这种 在传统框架内实现现代化 的治理智慧,或许比其军事胜利更具历史价值。

正如《英国宪政史》所言: 约克王朝的短暂统治,恰似中世纪英格兰向近家转型的渡桥,其制度遗产至今仍在英国司法档案中闪烁微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继续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是怎么回事?继续战争简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