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局限性?对世界又有着什么影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0 点击数:
简介:翻开世界近代史,人们注意到一个显著的现象,即最早从殖民主义枷锁下摆脱出来的两个地区——英国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其后来的发展完全不同。

英国北美殖民地——现在的美

【千问解读】

翻开世界近代史,人们注意到一个显著的现象,即最早从殖民主义枷锁下摆脱出来的两个地区——英国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其后来的发展完全不同。

英国北美殖民地——现在的美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它从独立后开始锻造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在经济上欣欣向荣,充满活力,一派兴旺景象。

而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它在独立前明显比北美洲富裕、也更有吸引力——现在却仍旧在“发展”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似乎怎么也跳不出“欠发达”的阴影。

然而人们不应该忘记,拉丁美洲是继英国北美殖民地之后挣脱殖民锁链的第二个地区,从它在独立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资源条件看,它的发展潜力无论如何也要比北美洲好。

那么,拉丁美洲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它为什么至今仍然是“第三世界”?看来,只是独立这一因素并没有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却蕴含着后来发展的障碍。

尽管在20世纪有一些学者把不发达归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存在,归咎于“中心”对“边缘”的剥夺;但拉丁美洲内在的因素却构成对现代化发展的强大阻力,使拉美的发展十分艰难。

本文试图对拉丁美洲的独立过程进行分析,以探讨拉丁美洲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出现的重大失误。

(一) 拉丁美洲的近代史上充满了暴力,从发现新大陆起,欧洲人就对拉丁美洲进行武力征服,在大约一个世纪时间里,原有的土著印第安人大量被消灭,有些地区,比如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几十万印第安人一个也没有剩下,不得不从非洲运来黑奴填补他们的空缺。

征服留下一个复杂的社会,由于征服主要靠军队进行,男性移民在征服者中占主要部分,这样就造成一个复杂的人种金字塔,在顶端的是征服者自己,即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半岛人”。

低一等的是殖民地出生的土生白人,他们不可以担任高级官员,然而却控制着殖民地的地方社会,是地方上的豪强劣绅。

再往下是欧印混血人,这在西班牙美洲数量庞大,在许多地方占人口多数,但他们既不被西班牙文化传统所认可,又不是印第安文化的继承人,他们是一种文化上的“弃儿”,在殖民时期备受欺辱,心态十分复杂。

与之相似的是黑白混血人,其地位比欧印混血人更低。

再往下还有纯粹的有色人种,包括印第安人和黑人。

这样一个人种复杂的社会必然蕴含着复杂的文化内涵,人种的区别和文化的区别纠缠在一起,而且与社会阶层之划分交叉重迭。

于是,人种、文化、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政治权利等等所有差异都搅成一团,在拉美的殖民地社会布下了一道道裂痕。

除这种社会的分割之外,又增加地域的分割,使拉美社会更加分裂。

美洲南部地形复杂,有重重的地理障碍,中美洲中央就有两道山脊,把狭长的地峡分成大西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两部分。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山势险峻,把居民点包围在一个个海拔2000-4000米高的山谷盆地中。

亚马逊河流域宽广近500万平方公里,至今仍是人迹罕至的原始热带雨林。

沙漠形成第三大障碍,使本来就复杂的地形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地形复杂,交通就十分不便,南美洲主要河流大多无法通航,陆路交通又十分有限,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秘鲁仍有30个省城无公路与外界连通,运输工具从骡车、马背直至肩担手挑一应俱全。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分割状态就可想而知了,一位英国地理学家在1960年写的书中还这样说:拉美的居民实际上分裂成“一连串的群落,如大海隔开的岛屿,被其实是无人居住的森林与荒漠分割开。

”事实上,拉美多数人口居住在环大陆一圈的城市集镇中,其中大多数集镇人口不多于400人。

内地则是一些极分散的居民点,庄园是其活动中心。

大庄园可以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英亩的大牧场,牧场上的工人寥寥无几。

在这样一种地理环境中地方主义是显而易见的后果,而且这种地方主义极其狭隘。

虽说拉丁美洲有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但共性是想像中的,事实上并不存在。

弥散于拉丁美洲的是地方文化、地方特性、地方生活方式和地方认同感,它所造成的政治后果就是——它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治权威,正如一位波多黎各总督所说:拉丁美洲“要么是独裁,要么是混乱。

” 在殖民时期,这种分散状态被殖民的专制统治掩盖了。

西班牙本是专制国家,在它统治的广大拉美地区,完全实行集权统治。

西班牙把西属拉丁美洲分成几个总督管区,由西班牙国王委派总督,对殖民地进行直接的管理。

在这里,重要的官员都是从母国派来的,也都直接对西班牙国王负责。

只有“半岛人”才有最充分的权力,哪怕是的白种人,也被排斥在全局性的政治活动之外。

因此,专制的传统由母国传给殖民地,西班牙国王依靠由“半岛人”组成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及直接由本国派来的庞大军队维持着殖民地表面的平静,使之看起来像一个统一的实体。

在这个实体中,尽管社会布满裂痕,族群与地域的分割愈演愈烈,但西班牙国王的权威是最高的权威,这一点在整个殖民地都得到承认。

但殖民地独立运动却否定了这个权威,使各地都不再服从西班牙的统治。

拉丁美洲内在的矛盾立刻就暴露无遗:作为一个高度涣散的社会,它需要高度集中的权威,但高度集中的权威在高度分裂的社会中根本就无法形成。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未能提供必要的权威,致使拉美社会陷于瓦解的状态。

(二) 我们不妨把拉丁美洲的独立和美国的独立做一番比较。

北美独立运动开始时,英国已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掌管国家政权,权力分散在各个层面上,就是殖民地电和母国一样,有民意代表机关,因此有自治传统。

独立运动开始后,英国的权威被否定了,代表机关立刻就递补上来;“人民主权”这种思想本来就隐含在英国的制度中,而它的执行机构又是现成的,即各殖民地议会。

于是,很快就召开了各殖民地都参加的大陆会议,而大陆会议也立刻成为所有殖民地都承认的最高权威,因此在中没有出现权威失落的现象,相反由于一切权力转归由民选产生的代表会议,独立运动同时也就成为一场静悄悄的政治革命,最终使“人民主权”这个思想第一次在政治实践中体现出来。

在独立战争中,大陆会议指导战争,组建军队,任命高级指挥官,征收战争税款,召募兵员,开展外交活动,俨然是各殖民地的最高同盟政府;最后,大陆会议制定宪法,宣布了新国家的诞生。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主权”得以确立,正如美国联邦宪法开宗明义所说:“我们,合众国的人民……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争取自由幸福,因而给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套宪法。

”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却不是一次人民的革命,而是一次军队的“解放”。

由于社会根深蒂固的分裂,人民革命很难发动起来,于是只好靠军队来“解放”人民。

具体的过程是:率领一支军队从阿根廷进入智利,再从智利挺进秘鲁;领导另一支军队先解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然后打进秘鲁,最终铲除西班牙残余势力。

人民的被动状态使“人民主权”不可能出现,于是军队这种最显而易见的暴力权威取代了西班牙国王的权威,成为最高的政治权力。

关于这一点,“解放者”玻利瓦尔早就有所预料,还在1815年,独立战争刚刚开始时,他就从国外对他的祖国说:“我们的同胞不具备我们北美兄弟所著称的那种能力与政治品德,完全的民众制度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而只会把我们推向倒台。

”他因此主张在南美建立总统终身制(也就是独裁),以避免“解放”后的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

但现实比波利瓦尔估计的要糟得多。

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军队成为权力的中心。

军队打仗,解放国土,组建地府,指派自己的军官担任各地长官,征收军税,征募士兵,从军事到民政的一切事务都由军队做决定,军队就是政府,军令就是法令,独立的拉丁美洲从一开始就置于军人掌管之下,军官的意志统治国家。

然而遗憾的是,军内也未能形成真正的权威,社会的分裂太深刻了,以至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超出于狭隘的地域利益之上的权威。

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军官互斗,军人们没有政治理想,他们很快就以争夺权力为能事,毫无政治原则。

美国学者坦南鲍姆说:拉丁美洲独立“不是一个有中央指导机构的有组织的运动,它没有大陆会议,没有单一的公认领袖如,它没有可以向运动提供经费或召募军队的代理机关,大陆的每一个部分都各自为战,没有中央指导,没有受承认的中央领导层。

也没有大家都接受的政治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是一个超前的运动,人民并没有做好独立的心理准备,只是由于入侵西班牙及扣押西班牙国王才触发了拉美人的反感:他们不愿接受拿破仑的统治,拉丁美洲才宣布打算“独立”。

但西班牙的权威一旦解除,权力的真空状态就立即出现。

西班牙国王本来是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唯一公认的权威,一旦这个权威丧失,一切权威也就全都没有了。

于是军队递补进来,“解放”了拉丁美洲,而它电立刻就变成动荡的根源。

权威的丧失在军队中表现为将领之间互相不买帐,即使是独立运动的领袖也控制不了内讧四起的局面。

对此,独立运动的最高领导人其实是意识到了,“秘鲁”圣马丁留给这个国家的最后一个忠告是:“一位幸运的军人……执政,对重新建立的国家是可怕的。

”“解放者”玻利瓦尔在为他的国家奋战了20年之后失望地说:拉丁美洲是“难以统治的”,“一千次动乱就必定会引起一千次篡权”,他预言:“将有许多暴君从我的坟墓上崛起……把内战打得血流成河。

” 预言很快成为现实,老一代领导人还在掌权,将军们就开始了夺权行动。

圣马丁不在秘鲁,秘鲁立刻发生军事政变;他虽然平定J,这次叛乱,但这已足以使他心碎。

他回到智利,智利又发生推翻奥希金斯将军的政变。

他回到家乡阿根廷,阿根廷正忙于打内战。

于是他踏上了去欧洲的流亡之路,在悲愤与贫苦中了其余生。

玻利瓦尔完成了拉丁美洲的解放事业,却面对着他自己将领们的众叛亲离:派斯在委内瑞拉自立山头,桑坦德在哥伦比亚发动政变,并策划了刺杀玻利瓦尔的行动。

玻利瓦尔被迫实行独裁统治却又在良心的驱使下自动放弃权力,随后走上了自我流亡的路途。

不久后,这位独立运动最著名的领导人在47岁的英年之时就客死他乡。

他最能干也是最有理想的将领苏克雷元帅在治理玻利维亚时被政变推翻,不久后又死于非命,被背信弃义的部下暗杀了。

既然独立战争的最高统帅都阻止不了阴谋与政变;那么拉丁美洲的前途就必然很暗淡了。

随着早期这批理想主义的领导人退出舞台,拉丁美洲的政坛就留给了独立战争中那批二流的将领:他们各占一方,专横拔扈,靠军队实行强暴的统治,彼此间又互不服气,互相讨伐。

这样,拉丁美洲就彻底肢解了,权威丧失造成了社会的根本瓦解,而这本来是符合拉丁美洲的分裂状态的,将军们靠武力上台,然后又被有武力的其他人赶下台。

一个武夫就独霸一块地盘,对来自其他方向的任何命令不予理睬。

这些人就是拉丁美洲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考迪罗”,按《剑桥拉丁美洲史》作者的说法:“考迪罗是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来达到政治目的的人”,“他们发动他们的追随者向法定的权威挑战,或者通过暴力或暴力威胁攫取权力。

”@考迪罗给国家带来无穷的灾难,军人统治的模式也因此在拉丁美洲固定下来。

假如当初拉美殖民地也能像北美那样形成人民代表会议的权威,那么拉丁美洲也会和北美一样顺利地向现代化强国方向发展;但人民的权威在拉丁美洲是不可想像的,于是就造成了独立后一切法定权威全部丧失的局面。

坦南鲍姆说:拉丁美洲独立“摧毁了合法的政治权力而没有提出同样也合法的替代物。

独立战争结束后,没有人知道政治权力在哪里,谁是西班牙国王合法的继承人——谁来继承他的权威、他的影响、他的威望、还有他近乎神圣的性质?谁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者,谁是穷人的卫士、正义的源泉?……拉丁美洲人把象征着合法政治权力的东西全都丢掉了,这个真空直至今日都还没有填上。

”拉丁美洲的悲剧说明:权威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丢失的;对于新摆脱殖民统治(或新推翻专制统治)的国家来说,人民的权威应该立刻就递补上! (三) 独立战争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今天它仍在制约着拉丁美洲的发展。

首先看看这些数字: 据统计:在拉丁美洲独立后的近150年时间里,总共发生过不下550次军事政变,“还不包括未遂事件。

”如果这个统计准确,那就意味着在当时20个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中,平均每个国家发生过近30次成功的军事政变,每隔五六年就要发生一次。

一一在其中有些国家,军事政变的频率远比平均数高得多,比如墨西哥在19世纪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出现过72个执政者,其中60个靠暴力上台。

玻利维亚在1825-1952年的127年中发生过179次政变,平均每两年更换三次政府,最频繁时是两天出现三个总统。

独立后150年中,拉美国家制定过大约180部宪法,其中多数是1850年以前制定的。

委内瑞拉在这方面创最高纪录,它从1811年以来颁布过22部宪法。

厄瓜多尔在115年中也颁布过16部宪法,平均每8年就有一部新宪法。

宪法在拉美国家生活中其实不起约束作用,它充其量也只是靠武力夺权的新政客的“私人宣言书”,“从来不要求认真执行。

” 到20世纪,政治动荡的幅度仍不亚于19世纪,有学者统计在1923-1966年的40多年中拉美出现过350次以上的“非宪法夺权行动”,其中海地发生过58次政变,多米尼加56次,厄瓜多尔54次,秘鲁54次,玻利维亚52次,萨尔瓦多42次,巴拉圭42次,危地马拉42次。

进入60年代,整个拉美政变成风,到70年代中叶,不计古巴,所有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清一色的军人政府,无一例外。

因此有人说,在拉丁美洲,“如果军队不亲自管理,那么也要由它决定谁来管理。

”一位美国学者则这样说:“军人政治——由军人控制或接管文官政权——是拉丁美洲的通病”。

~ 由于权威丧失,拉丁美洲从争取独立之时起就把军队推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上,导致拉丁美洲在后来的发展中步履蹒跚,困难重重,独立近200年还在“第三世界”范围内踯躅徘徊。

军队的作用太大妨碍了社会生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拉丁美洲现代化的重大失误。

比任何一次农民运动重要得多”。

他还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而不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不是继续走旧式农民起义走过的老路”。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理所当然地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流,理所当然地应给予这些历史事件以更高的评价。

把和当作两次革命高潮与辛亥革命相提并论而给予完全肯定,“实际上是把农民运动当成了近代史的主流”。

应当指出,黎澍提出的许多新观念、新观点,在学术界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但这是一种健康的学术争鸣。

正是这种争鸣,对于学术界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拓展研究领域,促进思想和理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作为一位富于创新精神、勇于科学探索的开拓型学者,黎澍以他平等、民主的学术作风,推动了这种学术争鸣。

黎澍从来不迷信别人的“权威”,但也不以“权威”自居。

他反对历史学家“故步自封,以抱残守阙为能事”,极力提倡历史学家“要有允许人们提出新认识的器量”,因为“在历史领域里,认识永远是不完善的,有缺欠的”,“新观点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他要求历史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注意采取虚心的、老实的、充分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出乎我们意想的新见解。

永远记得在我们面前还有广大的未被认识的领域和大量并未真正研究清楚的问题。

因此对自己的知识的可靠性,不过于自信”。

黎澍正是本着科学家的这种纯真和良知,严肃而坦然地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热诚欢迎对他的学术见解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与之商榷争辩,并进行勇敢而诚恳的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体现了一个思主义历史家极为宽广的胸怀。

随机文章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美国NASA中文官网购买星星,网络谣言/男子泡妞梦幻手段破灭神是否存在高维度空间,人的行为由神设定的参数支配(真伪难辨)重型猎鹰火箭的运载能力全球第一,能将特斯拉送到火星轨道鲶鱼效应是什么意思,鲶鱼效应是企业激励员工的可靠方式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核战争来临该怎么办?中国哪些地区最容易被打击

战争问题是每一个国家都不能懈怠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没有发生一些大战争,大国与大国之间也没有存在什么实质性的战争,但是因为各国利益之间的问题还是有可能发生战争即使美国也不能轻松面对战争,同样当作伪大国的中国也需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中国受到其他国家的战争又有哪些地方最危险,什么城市会被摧毁呢.中国如果发生核战争什么地区最危险?中国同样逃不出这样的“魔咒”,大多数网友都在讨论我们怎么攻击别人,但是是否真的想象过我们别人攻击?中国的军队政策是防御型,纵使中国的军事具备强大的进攻性,在排除像各种“自卫反击战”这样级别的冲突的情况下,如果真的卷入大国争端,难免被人先发制人。

最安全的地方不是防御导弹最多的地方,而是敌人不敢打的地方,防御导弹越多反而说明这个地方越容易遭到攻击。

目前世界上敢与中国发生核战的国家几乎没有,所以本文讨论的也是基于常规战争的假设,那么常规战争中,地方最怕的是什么?怕你使用核武呗!中国不是说不首先使用核武吗?确实,但是别忘了,中国还有后面的一句补充,当中国的核设施和对民生极为主要的设施遭到攻击时,中国将对此看成对实施的核打击,中国将予以核还击。

两国交战,除非是有血海深仇,否则出于人道主义不会攻击民生相关的重大设施。

一个常规的重大民生设施的保护范围本来极其有限,但是核设施就不同了。

中国的核电站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核设施由于其特殊性,一旦遭到重大的攻击,会影响一座城市,所以在战前、战时,敌方一定会精确定位中国的核设施,幸免在其城市以及相邻城市间袭击,尤其是核电站,占地面积大,虽明显,实为更加安全,怕就怕你看不到。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

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

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文件显示,如果当时冷战 升高,美国将对苏联、苏联的卫星国以及联盟的1200个目标展开毁灭性的原子弹攻击,中国无论参战与否,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将被原子弹攻击,利用放射性物质 将平民杀死。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将人口密集地方的平民列为灭绝目标。

中国的城市目标包括北京在内,多达23个。

如果大国战争的话应该没有胜利者,核子武器可以把人类彻底从地球上抹去啊.

玫瑰战争余晖下的治理重构:约克王朝如何重塑英格兰国家机器

在15世纪中叶的英格兰,以 白玫瑰 为徽记,在三十年的废墟上构建起一套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个仅存续24年的王朝虽未彻底终结封建割据,却通过行政改革、财政整顿与司法重塑,为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关键基石。

一、王权重构:从到垂直统治 约克王朝的统治者通过军事胜利与政治联姻,逐步瓦解了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

爱德华四世即位后,立即废除的 郡守 ,改由国王直接任命治安法官。

这些由骑士、乡绅组成的基层官员,需定期向财政署汇报税收与司法情况,形成 国王-治安法官-社区 的垂直管理体系。

在约克郡,治安法官每年需核查辖区内12个百户区的治安巡逻记录,其薪资与考核均与国王满意度挂钩,这种制度设计有效遏制了地方豪强对司法的干预。

王朝开创的 王室特派员 制度更具突破性。

1471年,爱德华四世向北方六郡派遣由中央财政署直接供养的特派员,负责监督羊毛贸易税征收。

这些官员手持盖有国王火漆印的账册,可随时抽查商人的交易记录,使约克郡的羊毛出口关税收入在三年内增长40%。

这种 钦差大臣 式的监督机制,标志着英格兰王权首次突破封建分封制的地理桎梏。

二、财政革新:国家机器的供血系统 约克王朝的财政改革堪称中世纪英格兰的 供给侧革命 。

针对兰开斯特王朝时期羊毛关税被贵族私吞的顽疾,爱德华四世在1475年颁布《关税统一法令》,将羊毛出口税由每袋3先令6便士提升至6先令,并规定所有税款必须通过伦敦皇家金库缴纳。

为规避地方贵族的盘剥,法令特别授权商人冒险家公司组建武装商队,直接将税款护送至首都。

这种 中央直收 模式使王室年收入从战争前的3万英镑激增至12万英镑,相当于当时法国王室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债务重组策略。

面对兰开斯特王朝遗留的18万英镑国债,王朝采取 债转股 方案:允许伦敦金融家以25%的折扣认购国债,换取未来五年王室呢绒采购的优先权。

这种现代金融手段的雏形,不仅化解了财政危机,更催生出英格兰首批职业金融家群体。

1480年伦敦金融区的地契记录显示,73%的新建商住楼宇由国债认购者建造,彰显改革对城市经济的刺激效应。

三、司法革新:王权至上的法律重构 约克王朝的司法改革堪称英国普通法发展的分水岭。

爱德华四世在1468年设立 北方巡回法庭 ,由三名王室法官组成流动审判团,每年在约克、达勒姆、兰开斯特三地巡回审判。

该法庭突破封建领主法庭的地域限制,可对涉及金额超过100英镑的案件行使终审权。

在1473年的 里彭羊毛商案 中,巡回法庭推翻了约克大主教法庭的判决,追回被侵吞的2000英镑关税,此案确立了 王室司法优先 原则,使北方郡的诉讼案件数量在五年内增长三倍。

王朝对法律文本的编纂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1474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朗兰牵头编纂的《爱德华法典》颁布,这是首部以国王名义颁布的成文法典。

该法典将封建习惯法与教会法中有利于王权的条款整合,如明确规定 未经国王特许,任何领主不得设立私人法庭 。

这种法律体系重构,使英格兰司法从 领主正义 向 国家正义 转型,为都铎王朝的《大宪章》修正案提供了文本基础。

四、治理遗产:被低估的制度创新 约克王朝的治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回响。

其建立的治安法官制度,经都铎王朝完善后成为英国地方行政的核心支柱,直至19世纪仍承担着征税、治安、济贫等职能。

财政署的 中央直收 模式,为伊丽莎白时代的关税制度改革提供了范本,使英国在16世纪末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司法领域的巡回法庭制度,经亨利七世改良后催生出 星室法庭 ,成为打击贵族叛乱的重要工具。

这个王朝最深刻的示在于:在封建制度尚未瓦解的时代,约克统治者通过制度创新而非暴力征服,实现了王权与地方势力的动态平衡。

当1485年理查三世战死博斯沃思原野时,其留下的不是满目疮痍的国土,而是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

这种 在传统框架内实现现代化 的治理智慧,或许比其军事胜利更具历史价值。

正如《英国宪政史》所言: 约克王朝的短暂统治,恰似中世纪英格兰向近家转型的渡桥,其制度遗产至今仍在英国司法档案中闪烁微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有着怎么样的历史局限性?对世界又有着什么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