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人都挖不动这个墓?乾陵到底有什么谜团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
【千问解读】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
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
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昭令当时朝野闻名的大术士和风,要他们为皇上选址风水宝地。
二人分别遍游九州,回来后交旨都说选在了好畤县“今乾县”的梁山上。
武则天便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顶,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说他在这里订下一枚铁钉。
刨开土,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铜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拍手惊奇。
于是,武则天便把陵址选在了梁山,即现在的乾陵。
单从风水来说,乾陵就超过了所有帝陵。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
经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
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
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
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
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
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
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如此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像花粉一样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
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没消停过。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历代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中,他的反动程度仅次于明末的。
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其实当时的正纠集力量准备反击呢。
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
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筑完乾陵后剩余的原料。
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
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
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300多米远的地方。
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由此可见,没文化的人千万不能成暴发户,因为钱也好,兵也好,在他们手里不是造福一方的资源,而是劳民伤财、祸害天下的毒药。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
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
和黄巢一样,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
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
主谋就是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和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山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发一声喊跑了出来。
据说,孙将军的一个团生还者寥寥。
当地人流传“因武则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所以那七个山西兵必死无疑。
”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到了建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农民发现了乾陵的墓道。
1960年,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
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
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
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
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
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
挖掘情况与《·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帝墓。
武则天是一个善于用时间打败一切的人。
她14岁入宫,先是用18年时间当上了皇后,然后又用35年时间当上了皇帝,死后又用120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
就连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还念念不忘中央批准发掘乾陵。
可以说武则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 随机文章李陵因投降而被汉武帝诛杀全家~~那李广将军也被杀掉了吗?银河系有多少太阳,科学预测有数亿星系类似太阳系/恒星的15%日本直升机航母有几艘,日本直升机航母上F35(4艘/能上F35B)神农架深处为何进不去,森林深处有毒瘴/飞虫走兽(太危险)冷知识丨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4大悬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频繁挖鼻孔或增加患病风险 为何忍不住挖鼻孔
频繁挖鼻孔或增加患病风险医生介绍,反复用手来抠鼻腔这个位置,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鼻毛脱落,这就减少了保护作用,另外还可能会影响鼻子黏膜的完整性,导致一些细菌会进入黏膜下。
鼻腔局部血供本来是非常丰富的,也有很多的腺体,一旦发生感染之后,就会导致一些继发的感染。
鼻子局部的血管比较特殊,,没有静脉瓣,一旦这个位置发生了感染,细菌很容易就逆流到颅内了,不建议自己去挤压,就是怕这种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每个喜欢挖鼻孔的人迟早会面临一些负面结果,比如免疫功能下降等。
人体非常离奇,各个部位都有防御系统,可以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疾病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这些屏障被破坏了,鼻腔也不例外。
鼻腔内的薄层粘膜,再加上这些鼻毛的生长,可以过滤和保护鼻腔。
在反复挖掘鼻孔的过程中,黏膜会受到损伤。
此外,人们手上携带的许多细菌可能会进入鼻腔,从而破坏防御系统。
这就会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进而更容易患上疾病。
鼻毛自身有一定自洁能力,鼻腔里普通的分泌物不需要天天清理。
①频繁挖鼻子不仅会造成鼻出血,局部还可能会形成小的血管瘤;②反复挖鼻子拔鼻毛,会造成慢性的鼻前庭炎,拔掉鼻毛反而把第一道防线破坏;③反复挖鼻孔会使鼻子更易干更易出血。
为何忍不住挖鼻孔专家表示,挖鼻孔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以及满足情绪。
不过,从长远来看,频繁挖鼻孔对鼻腔的处于良好的状态并没有益处。
真相挺复杂,因为不光有疾病的真相,可能也有一些心理上、习惯上的真相。
有的人可能因为天气干燥或者鼻子分泌物多,或者有一些炎症导致局部的干痂比较多,抠了之后好像获得了一时缓解,频繁抠了之后,可能也有一些心理上的依赖。
但是频繁抠鼻孔,从长远来看对鼻腔的处于良好的状态并没有益处,而且通过抠鼻子这种方式缓解精神上的紧张,也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电视剧里明朝读书人都爱习武?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明朝,并不是只有政治气氛肃杀的、,在与平民阶层中所展现的,又是不同的风景。
明朝直到灭亡,都一直有着蒙古人、满洲人、日本人和流寇这四大外患隐忧,可说整个明朝一直都在与这些外患打仗,也导致整个社会军事气氛相当浓重。
明朝也极为重视边区(云贵地区)开发,而开发就会与当地的居民起冲突,有冲突就有战争。
明朝因京杭大运河的兴建,让城市发展越发兴盛、商业发达,从明代小说《》中的描绘,可以看出在大运河的发展下,明代士人很重视城市生活,广交居住在城市的友人、乐于花钱挥霍。
这样繁荣的江南城市,也是明政府积极处理倭寇问题的原因。
和蒙古人不同,倭寇直接搭船南下,明朝最为繁华柔弱的地区。
倭寇们擅于近身战、游击战,长长的倭刀(中国古代对日本刀或仿制日本刀的称呼)一出鞘,便是死伤无数,让居住在江南地区的士人从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到官府需加强边防与个人需要习武防身的危机感。
因为倭乱的关系,也刺激各个地方人士聘请习武之人,召集乡里平民一起学武自保。
地方上的动乱,也加深了明朝尚武风气,从官员到下层百姓,无一不习武,无一不以有一身武艺自豪。
从隋唐时期建立的制度,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特别是形成八股文“代圣立言”的传统,已经变成禁锢考生思想的牢笼。
而且庞大的科举压力,让这些读书人希望能跳脱科举的框架,想寻求不一样、充满刺激的人生,这就是明代士人的任侠心态。
这些不甘于现实,又因考场落魄不得志的读书人因此纷纷走上习武的道路,成为除了科举考试外另一个出口、更是他们的生命追求。
由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明代士人一方面希望透过军事表现、战场功绩走上顺遂仕途,另一方面也期望透过习武获得的能力为国家安危尽一份心。
翻开,许多带兵打仗的将领都是科举文人出身,从战术兵法规划到决策指挥都是文人。
不仅如此,他们也相当推崇文武双修、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与学问家。
像是明代儒学思想家王阳明,不仅有后世人所研究的“阳明学”,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建树,平定江西乱事、擒获起兵叛乱的宁王,成为明代士人的武功典范与偶像。
王阳明的墓志铭透露了他一生中各个阶段时期的喜好志向:“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王阳明15岁时,跟随父亲至北京,并偷偷出长城观察蒙古人:“宪宗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
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 王阳明在28岁中进士顺利踏上仕途,但后来因宦官专权揽政,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但之后平定江西、擒拿宁王等一连串功绩,让王阳明之后的官途相当顺遂,放眼整个明朝是个突出的例子,但绝不是特例。
除王阳明之外,明朝还有个想当大将军不想当皇帝的皇帝─。
,虽然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换个角度看不也是追求武学、向往武侠的表现吗? 到明代后期,士人尚武风气已经到了“不知兵为耻",甚至还会鄙视那些凭借一身武功,攀权附贵之人,将武功的标准提升到一个道德观感,对那些会几个拳脚功夫,就索要或是坐拥大官之位的人相当不屑。
这些在茅元仪(明代大儒茅坤之孙)《暇老斋杂记》记载:当东奴(满洲)初起,朝廷求才之法虽不如十科取士之广,而士大夫亦以不知兵为耻……或力能挽强,技能舞剑,无不挟所长,以游于贵人之门……骤猎美官而去……有拳勇之匹夫,而坐索大将。
"社会风气使然,造成用高标准看待习武求官之事。
由此可见,许多武侠小说作者选择明朝并非没有原因或道理,这样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充满习武为侠的风气,从士人留下的书信记录都告诉后世,明朝就是这样一个商品城市经济繁荣却又让人不安,才造就侠气纵横的社会。
随机文章「今朝有酒今朝醉」下一句更经典 你知道吗?小行星撞击地球2018年若发生,威力堪比1000颗原子弹人类无法抗拒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读懂将受益终生(准到可怕)女妖洞在什么地方,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内(世界第一无底洞)解析人工智能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的利弊(未来可能毁灭人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