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浇浆古墓530年前男尸不腐:皮肤仍有弹性

【千问解读】
几天前,当这具古尸从棺木中取出时,其完整程度令人员倍感惊叹。
为什么这具明代古尸500年不腐?专家认为,浇浆墓的密封以及当地独特的葬俗是重要原因。
目前,考古人员已对棺内液体进行取样,希望通过科学化验,破解古尸不腐之谜。
A 嫂子只剩下一堆骸骨 去年12月起,南博、泰州博物馆和泰兴博物馆在黄桥镇一处房地产工地,共发掘了17座明代家族墓,均属于当地望族,保存最好的是其中的张氏和何嵩两座浇浆墓。
这两座墓于今年前被运到南京博物院茅山考古实验室。
据悉,这是江苏省首次进行实验室考古。
参与发掘的泰兴博物馆程鹏告诉记者,根据墓志铭和家谱显示,两座墓葬的主人是叔嫂关系。
张氏死于1509年,享年75岁;何嵩死于1484年,活了56岁。
首先被打开的是张氏墓。
记者见到,张氏墓棺外有椁,椁外包浆,包浆外砌砖室,砖室外再包浆,五层防护极其坚固,打开时甚至需要动用切割机。
虽然这座墓完好坚固,张氏全身的5层衣物也完整无缺,但却只剩下一堆骸骨。
B 何嵩尸体皮肤完整 何嵩墓仅有棺、椁和包浆三层,且浇浆层已被施工机械抓破。
鉴于保存完整的张氏墓只剩骨骼,考古人员对于下葬时间更早,保存条件稍逊的何嵩墓本已不抱多少希望,没想到,开棺后收获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记者在现场看到,墓主身高接近1.80米,穿衣戴帽平躺在棺材里,面部有些萎缩,呈木乃伊一样的黑褐色。
虽然脂肪肌肉都已消失,但皮肤完整,眉毛和胡须都在。
棉布做的长袍、夹袄和裤子等韧性很好。
考古人员将墓主何嵩的衣服脱下,发现他整个身体跟脸部一样保存完好,甚至好到出乎意料:不但趾甲一片不少,就连含有内脏而最容易腐烂的胸腹部,也只是腹部析出的脂肪形成一片白色蜡状物。
考古人员从古尸鬓角头发尚存,但包裹在帽子里的前额却很光秃的情况判断,何嵩很可能生前谢顶。
而从何嵩随身携带了26颗牙齿来看,鉴于当地有把自己掉下的牙齿收藏好随葬的风俗,由此判断,何嵩去世时虽然只有56岁,但满口牙基本掉光,衰老得比较厉害。
C 古尸不腐有奥秘:下葬前先通风 尸体历经500多年而不腐,堪称神奇。
在江苏,泰州是出土古尸最多的地区,且均集中在明代中晚期。
泰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为刚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徐蕃夫妇、2002年的刘鉴,还有2011年一位无名女性,加上此次的何嵩,泰州已出土5具古尸,它们有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是浇浆墓密封性相当强,使尸体处于封闭状态,阻止了微生物和细菌入侵并腐蚀尸体; 其次是埋藏较浅且地点较高,基本不受地下水位影响,虽然地表水会渐渐渗透进浇浆中形成棺液,但过程缓慢量不大,且浇浆中石灰的过滤使得水具有弱碱性,有利于尸体保存; 再次前四具干尸的棺木均用柏木,柏木不仅木质坚韧,而且含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再加上棺内放置的香料,进一步强化了杀虫、抗菌及防腐作用。
在王为刚看来,导致当地古尸不腐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独特的葬俗。
明代泰州,去世的人要在凉爽通风的祠堂里停枢数月至数年,尸体下还要垫上厚厚的棉被、草纸和灯心草,有很强的吸水、吸油功能,这就使得尸体下葬前就开始木乃伊化。
为什么张氏只留下骨骼,而何嵩却肉身不朽?程鹏表示,“张氏阴历三月六日去世,处于春夏之交,温暖湿润,而何嵩阴历十月十五日去世,已经入冬,寒冷干燥,更利于尸体保存。
” D 实验室考古比野外环境更好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科技考古鉴定和保护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据南博考古所所长林留根介绍,考古中最难保存的就是纸张、纺织品、竹木器和尸体等有机质文物。
“野外环境下,光照风吹都会给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纺织品可能迅速变黑变脆,纸张甚至可能在几分钟内灰飞烟灭。
在实验室考古就不同了,温度湿度都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控。
” 南博文保所所长万俐表示,张氏墓棺材上盖有一幅写有墨字的纺织品,这种写着墓主生平和事迹的文物叫做“铭旌”。
“现在这幅铭旌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我们将采用红外线拍照和拉曼光谱扫描技术,使肉眼无法辨别的字迹变得清晰起来”。
现在,鉴于何嵩墓的外椁是香樟木材质,具有防虫防腐的功能,但棺的材质尚不明确,技术人员将提取木材切片,与木材样本库进行比对,确定树种。
“也许这种木材也藏着防腐的秘密。
”万俐说道。
更令考古人员注意的是,张氏墓和何嵩墓内都有棺液,前者为黄色,后者为黑色。
在考古人员看来,这两种棺液的差异也许就是尸体不腐的终极奥秘。
“我们将采用化学、光谱、医学等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和对比,也许可以破解一个埋藏了500年的秘密。
” 【新闻链接】 何嵩被追赠南京“推官” 去年12月起,南博和泰州博物馆、泰兴博物馆在黄桥镇清华园房地产工地共勘探出17座明代墓葬,距今500多年。
泰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程鹏介绍,17座中,3个为浇浆墓,1个为木棺,其他13个均为砖室墓。
除了2座保存较好的浇浆墓外,其余都被当场打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马永强队长介绍,一般来说,古墓都在现场直接开棺,但其中两座浇浆墓难住了考古人员——它们的封闭性特别好:稍大的古墓,一共分为4层,最外层是砖头,其次是浇浆层,再往里是木椁,最后才是棺。
而稍微小一点的古墓,为三层浇浆墓,最里面是棺,中间是椁,最外层是浇浆层。
“所谓浇浆墓,就是指中间的浇浆层。
它是用糯米汁、蛋清和石灰等搅拌而成,这些古法制作的特殊材料,使得棺椁被封得严严实实,500多年过后,它们的硬度堪比水泥。
” 马永强介绍说,他们在现场找到了墓志。
大的浇浆墓,墓志上写着:“明故何孺人张氏之墓。
”通过正文可以得知,墓主张氏是泰兴人,她的父亲是扬州卫指挥。
张氏生于宣德甲寅年(1434年),死于正德己巳年(1509年),享年75岁。
她的老公何峦,曾在四川叙州担任过山西道监察御史。
而稍小一些的浇浆墓,墓主叫何嵩。
何嵩生于宣德戊申年(1428年),死于成化甲辰年(1484年),享年56岁。
,因为儿子何椲显贵,何嵩被追赠为正七品的应天府推官。
在、金、元时的推官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明和清初还兼有审计局长的职能。
随机文章声名狼藉的女力先锋——大法官露丝.拜德.金斯伯格金斯伯格觉得鲁肃憨厚老实?他在单刀会中把关羽骂到无言以对死亡体验馆有什么感觉,体验死去活来的感觉(并非真正死亡)揭秘古代生化武器箭毒木,土著用剧毒树汁箭头打得英军丢盔弃甲为什么来了美国就发胖,为什么在美国喝水都胖/你是不是有胖人基因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秦始皇嬴政和孙权都想进去的古墓,里面到底有什么?
广西出土明代古墓,竟发现一块瑞士手表
对于中国人而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注定了会有更多奇怪的事情的发生,而在这些奇怪的事情之中,发现又成为人们最为惊叹的事情。
据说在广西曾经发掘出一座明代古墓,在墓中出土了一块戒指,上面还刻着瑞士英文字母。
对于这件事情,专家还称:“这是真的”。
那么,到底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呢? 2008年11月,上思县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
12月11日,中央台记者的两个记者和中国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文物专家组组长、原广西自治区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先生来到上思县,对墓地考察、采访报道。
中午十一点左右,考察报道队在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录像的过程中发现,巨棺(较小那个)出土的墓坑边还有一片5公斤左右的三合土(巨棺由三合土制成),挖出之后,从三合土的碎片上掉下了一个金属物品。
考察队员赶紧将其捡起来,结果发现这是一枚“戒指”。
对戒指的材质进行辨认后发现,它是铜制品,个头和普通戒指一样大小,“戒指”的表现呈现出了手表的形状,而时针和分针指向10点6分,边缘也有像手表上发条的纽,整个“戒指”颇像一个袖珍手表。
后来,有人将“戒指”的内部擦了一下,发现里面有梅花桩凹陷的花纹,可以从中看到两个清晰的大字“瑞士”。
专家们认为,即使这是用来陪葬的手表,但是当地人并没有金实物做成袖珍状的习惯。
同时,世界上第一块用于佩戴的手表诞生于1904年(也有人认为是1918年),因此在的时候,手表并不存在。
同时,手表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这还晚,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而石棺的年代久远。
也就是说,这块手表是“陪葬品”的概率并不大。
但是,倘若手表不是陪葬品,那么它又为何会出现在墓坑附近,并且还被后人给发现了,这件事情总是有些离奇的。
不过,对于这里面的原因,考古学家依旧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这“手表”究竟是什么年代的物件,用来作什么,又怎么出现在墓坑边的泥土里,这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迷团。
参考资料:《上思巨棺》 随机文章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二战日本九二式重机枪,最差重机枪却收割无数生命(需11人伺候)鲨鱼为什么一直游动,鲨鱼一直游不累吗(不游动会窒息死亡)切尔诺贝利巨鼠,因为核辐射发生了基因突变/凶残的吃人为什么来了美国就发胖,为什么在美国喝水都胖/你是不是有胖人基因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