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黄河水患为什么不绝?因万历保护祖陵

其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役夫一起劳作,率领民众堵口、筑堤、修堤,成功避
【千问解读】
其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役夫一起劳作,率领民众堵口、筑堤、修堤,成功避免了灾情扩大。
为了避免黄河再次决堤,潘季驯实地勘查后,结合之前的经验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策略,也就是在淮河筑堤束水,再利用淮水冲击黄河的大量积沙,达到疏浚、治理黄河的目的。
然而,淮水弱于黄河,想要“束水攻沙”,就必须加高加长位于洪泽湖西畔的高家堰。
潘季驯将自己的治河策略上报后,以为肯定能得到批准,但是饱受河患问题困扰的万历此时竟犹豫不决了。
原来,在高家堰附近坐落着第一陵——明祖陵,这是为其祖辈修建的陵寝,是保佑大明江山永固的风水宝地。
大筑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必然会淹没明祖陵。
一边是因河患问题饱受涂炭之苦的百姓,一边是关系到大明江山存亡的祖陵,到底该如何抉择?最终,万历下令,高家堰大堤只许整固,不可加高。
于是,黄河两岸的堤防工程相继筑起,但具有决定作用的高家堰大堤只能被加固修复。
潘季驯望着无法加高的高家堰大堤,心里不禁隐隐生起忧虑。
新建的堤防体系发挥了作用,此后十年,黄河都没有出现太大的水患。
直到万历十六年,黄河再次决堤,治河难题又摆在了万历面前。
潘季驯上疏陈述黄河利害,恳请以民为重,批准自己加高加长高家堰,以杜绝黄河水患。
然而,万历又拒绝了他。
潘季驯无奈,只得整修加固一些堤防、闸坝,以期为治水防汛提供最后一道防线。
万历二十年,潘季驯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结束了自己漫长且艰辛的治河生涯。
不给力的堤防抵御不了连绵不断的水患。
末年,黄河水祸不断,所经之地粮食绝产,饿殍遍野。
水灾又带来瘟疫,百姓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
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部又有女真不断扰边,内忧外患下,大明这座帝国大厦最终轰然倒塌,而万历一心想要保住的明祖陵最后也由于黄河夺淮而沉入水底。
这座本为保佑社稷永固的祖辈陵寝却间接导致了江山的覆灭,这恐怕是万历不曾料到的。
但是,在万历弃百危于不顾、以祖陵为重的那一刻,早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随机文章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盘点精神系异能有哪些,催眠/控制/精神穿刺/制造幻象/幻想具现化改变生活的未来黑科技,盘点十大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寿命延长30%地球的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最外层温度达数千度/距地面1000公里亚马逊雨林在哪个国家,横穿8个国家/巴西森林面积最大占60%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源自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
黄河是中华民族发源地,是每个炎黄子孙“母亲河”,每个炎黄子孙都深深爱着这条“母亲河”。
黄河源头在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流向主要是以“几”字型为主,最后注入渤海。
一、黄河概况黄河的出现主要是受到一系列外力作用影响,才会出现条江河,黄河周围地区地势主要是西高东低,高低非常明显,这就有黄河流经地区有着不同自然景观,而黄河由于流经地区较多,再加上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地势,因此黄河流经地区气候各不相同。
黄河是华夏民族发源地,因此黄河地区大多都是经济非常繁荣。
由于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经济中心南移,现如今黄河中下游经济也是极其繁荣,例如北京、天津这一些地区就是因为受到经济中心南移影响,才会出现经济繁荣。
黄河是北方地区,所以黄河一年也都会出现结冰期和凌汛,不过黄河结冰期没有像北地区河流那样非常长,比较短暂,这对航运发展有利,不过由于20世纪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肆意破坏,导致黄河含沙量非常大,因此现在黄河根本不能发展航运。
二、黄河开发与治理由于黄河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因此对于黄河开发我们可以用来发电,这其中比较有名水利枢纽是小浪底。
不仅可以建设水利枢纽,还可以利用黄河发展灌溉农业。
宁夏平原发达灌溉农业就主要原因就是黄河有着丰富水资源,而这样黄河才可以得带充分发挥。
在开发黄河过程中,同时也要治理黄河。
近几年来,黄河污染十分严重,治理黄河环境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旦这些水资源不能够利用,其损失极为严重,除了黄河水资源受到污染,黄河含沙量多也是一个问题,对于含沙量治理,现如今也是非常重要。
明末大鼠疫简介是怎么回事?该鼠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
、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
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
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和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
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
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
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
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成为明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背景 生态破坏 历载,自明嘉靖始,明朝与蒙古边境之间常有变乱,致使许多汉人被俘或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
其中,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被压缩,人与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
气候异常 同时,明朝末年恰又是旱灾频发的年代,万历期间曾有过三次大旱且均引发瘟疫;崇祯十四年,再遭大旱且历时4年。
旱灾肆虐,逃荒保命的不只是难民,老鼠也需到处寻找食物,较大数量的老鼠进入人类的居住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鼠疫杆菌通过寄存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将病毒传染给了难民,而难民的迁徙流动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域。
华北地区作为明末农民战争后期的主战场,天灾人祸并至,明末大瘟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
1618年,万历46年,广东下起了大雪,这标志着“小冰河时期”的开始,从这时开始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到1638年,崇祯11年,漕河干枯,1640年,崇祯13年,黄河干枯了,而长江和淮河竟然已经全部封冻。
朝末年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进入小冰河时期,全国性的旱灾蝗灾和鼠疫长年反复上演。
对于一个庞大的农业国家根本无力抗拒这种打击。
伴随着自然灾害而来的是内部的暴动,东北和西南地区发生的叛乱。
崇祯10年-14年,中国华北地区连续4年大旱。
崇祯14年,在山西北部一个春季干旱荒野上的午后,一只因为体内鼠疫菌正在大量繁殖,而堵塞消化道无法吸血的跳蚤,跳上一只灰老鼠身上拼命的叮咬它,这时大量的鼠疫菌进入被叮咬的灰老鼠体内。
于是鼠疫菌在这个身材比跳蚤大无数倍的新家更加快速的繁衍,十多个小时以后,灰老鼠开始出现高热症状,它的内脏开始溃烂出血。
在灰老鼠死时,它体内的大量鼠疫菌开始转移到附件的其他老鼠身上,随后从一个老鼠家庭向另外的老鼠家庭传染。
常年干旱食物减少,老鼠们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很快整个地区,都布满了鼠疫菌。
干旱缺水也导致了鼠疫菌以更快的速度繁殖。
很快成群结队的带菌老鼠由于高热导致身体炎热难忍,它们到处寻找水源拼命的喝水。
于是为了寻找水源,老鼠们集体出发,开始了向搬家的历程,在这个旅程中更多被感染的老鼠加入了搬家大军。
崇祯14年夏天,中国内地突然出现大群大群的老鼠互相咬着对方的尾巴成群结队渡过江河险阻,进入安徽,河南,河北等诸省。
50%的崇祯年份都是大旱,大旱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国民体质严重下降,卫生条件极度恶化。
在这一年崇祯14年,中国内地还是普遍大旱,在河北春季几乎无雨,老鼠大军找不到水喝继续向更南的南方进军。
同时饥荒中慌不择食的人们开始偷吃老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边的老鼠,横扫全国的鼠疫大爆发终于开始了。
于是在中国的史书上留下了,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
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
京师大疫,天津大疫。
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
山东青州,济南,德州,泰安相继发生大疫。
安徽大疫,青蝇大如枣,凤阳府,安庆府,庐州府相继被鼠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达到90%,于是庐州府,就是现在的合肥一带,民有绝户,繁华大街如同静夜,无人行走。
流民因素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瘟疫的流行。
由于大规模的流民出现,瘟疫在明代后期也日益猖獗。
据《》记载,从1408年到1643年,发生大瘟疫19次,其中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
当时著名医学家在《瘟疫论·原序》就着重指出:“崇祯辛已(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
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 随机文章阿拉里克一世简介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造价,4000万美元一枚(与民兵3相当)重型猎鹰火箭的运载能力全球第一,能将特斯拉送到火星轨道疾病恶魔别西卜,地狱的宰相古希腊人严重的苍蝇之王七大天使和四大天使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乌利尔保护人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