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为什么咸丰帝变得自暴自弃了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8 点击数:
简介:经历了十个,算是比较难受的,毕竟鸦片战争中清朝战败,咸丰皇帝觉得是奇耻大辱,开始自暴自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向来以“天朝上国”自诩,将其他国

【千问解读】

经历了十个,算是比较难受的,毕竟鸦片战争中清朝战败,咸丰皇帝觉得是奇耻大辱,开始自暴自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向来以“天朝上国”自诩,将其他国家视为“藩属”。

可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朝”开始崩溃,不过清朝的皇帝依然闭目塞听,不愿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结果引发了更加严重的失败!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彻底觉醒,睁开眼睛来看世界,他们依然沉浸在天朝的迷梦中。

1854年,英、法、美等国提出修约,被咸丰帝拒绝。

1856年,英法联军于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9年,英法联军逼近天津,清朝连忙与其签订了《天津条约》。

不过咸丰帝对条约的内容非常不满意,倒不是因为清朝要割地赔款,而是因为外国公使要进驻北京。

在咸丰帝之前,还没有一个外国使者要站着觐见清朝的皇帝,作为天朝的皇帝,咸丰帝绝不允许外国人这么做,因此他一直想废掉《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向北京进军。

咸丰帝不在乎割地赔款,他最想要的是维护天朝的体制,因外国公使面递国书这件事,双方的和谈最终破裂。

英法联军在中,将的击溃。

消息传到北京,咸丰帝从出发,直接逃往承德的避暑山庄。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然后将其焚毁。

消息传到热河行宫,咸丰帝痛心疾首,十分悲伤。

圆明园对于清朝皇帝具有特殊意义,自帝开始,清朝皇帝长期住在圆明园,在这里处理政务,只有重大典礼时才会回到紫禁城。

圆明园对于咸丰帝而言,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他出生在这里,在这里长大,又在这里继承皇位,之后在这里处理朝政。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后,清朝还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当恭亲王奕訢将条约的内容送到热河,无可奈何的咸丰帝只能批准。

咸丰帝很清楚,自己不仅没能保住天朝的颜面,还成为第一个被外国人赶出北京的皇帝,自己的行宫还遭到劫掠焚毁,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咸丰帝继位时年仅20岁,风华正茂,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再现“康乾盛世”的局面。

结果他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外有强敌占据京城,内有、扰乱江山。

常言道,此时的咸丰帝已经30岁了,经过这场打击,他的精神彻底被击垮,他开始自暴自弃,整日以醇酒、美女、戏曲来麻醉自己。

1860年10月,恭亲王奕訢与英法俄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承认《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失去了大片领土,同时还允许外国在北京设置公使馆。

至此天朝的颜面彻底扫地。

当时,恭亲王一再上书,请皇帝返回京城。

可是咸丰帝一拖再拖,一方面他不愿面对洋人,另一方面他实在是无颜回京,于是他把国事扔给了恭亲王奕䜣,自己仍然赖在承德。

而且咸丰的生活习性很怪,整天沉溺于酒色之中,还通宵看戏,性格也是,这显然完全不符合静养的条件!咸丰帝明知自己身体虚弱,为何还这样放纵自己呢?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自杀!不少清朝皇室贵族后裔都认为咸丰帝是自杀的,其中包括著名学者爱新觉罗·功。

1861年8月22日凌晨,31岁的咸丰帝死于避暑山庄烟波直爽殿,终于结束了自己苦命且短暂的一生。

咸丰帝不是一个昏君,但能力、眼界确实有限,他无法挽救王朝的危机,最终,自暴自弃,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学水利水电后悔死了?就业前景如何?哪个学校最好?

学水利水电后悔的原因,一是就业环境太艰苦,经常待在工地;二是因为很多人觉得了读这个专业毕业这么辛苦还赚不到钱,不值得。

那么水利水电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呢?哪个学校的水利水电专业最好?一起来看看吧!总之,水利水电专业被劝退的原因很多,但本篇觉得它的就业前景也没网上说的那么差,喜欢的话也不是不能报考。

文末附有该专业排名前二十的大学名单,供喜欢这个专业的同学参考。

一、学水利水电后悔死了?其实学任何专业都有后悔的同学,所以大家在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不必觉得水利水电这个专业就完全不值得报考了,多了解专业是什么,就业前景如何,再去看大家为什么吐槽它更靠谱一些。

关于该专业的吐槽点,概括起来有两点。

1.辛苦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很重要,很多项目大家都听过,比如四川的都江堰。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的主要是水利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内容。

从往届学长学姐的分享来看,该专业毕业后大部分时间会在工地上。

由于修建水利工程的地方一般都比较偏远,所以就业环境都会很艰苦。

不仅如此,干水利相关的工作会经常跟着项目跑,常常三五年就重新换地方,背井离乡,不太稳定。

2.工资不太高如果只是就业条件艰苦,为了高工资也能拼一拼,只可惜这个专业的平均薪资并不太高。

一般本科毕业拿到手的工资大多是4000-5000元,与其工作强度不太匹配。

提高学历或者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薪水会有所提升,但拿到高薪不太容易。

以上便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后悔的主要原因,希望大家不要因此就被劝退。

因为在小编看来,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还不错,至少行业前景很广阔。

二、水利水电就业前景如何?对国家发展来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要,对水利水电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尤其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水电开发过程中,相关人才比较紧缺,毕业找工作并不难。

概括来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以下五个方向,大家可以结合个人能力做选择:(1)投资单位:一般是国有企业,如华能、华电等企业。

它们通常是水电工程的投资单位,待遇比较好。

进入这些企业后,大家一般要做的是和工程部门、施工单位等对接,平时出差会比较多。

(2)设计单位:设计院工作环境比工地强一些,至少不是每天风吹日晒。

但设计院加班很多,工作强度很高。

比较好的设计院有中国水利工程顾问集团下属的八大设计院。

不过,这些设计院对学历要求高,至少要是研究生学历。

(3)监理单位:基本都是跟着工程走,在一线驻场,主要从事管理、现场指导方面的工作。

(4)施工单位:该专业最主要的就业单位之一,如各种水电工程局。

在这些单位就业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更容易跳槽去更好的企业。

但缺点是,就业条件艰苦,工作压力也很大。

(5)高校:可不断提升学历,进入高校当水利水电专业的教师。

该岗位对学历要求非常高,博士学位最佳。

三、水利水电哪个学校最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力强劲的大学有很多,以下为2024年排名前20的大学名单。

永徽之后:唐高宗时代的权力更迭与治世余韵

在历史长河中, 犹如一座承前后的桥梁,既延续了贞观年间的政治遗产,又为后续的权力格局埋下伏笔。

从永徽六年(655年)册立为后到显庆四年(659年)集团覆灭,这段历史见证了皇权与相权的激烈博弈,也标志着唐代政治生态的深刻转变。

一、永徽余晖:背后的制度惯性 永徽之治(649-655年)的繁荣源于对贞观制度的延续。

即位之初,沿袭 三日一朝 改为 一日一朝 的勤政传统,修订《永徽律》并编纂《唐律疏议》,将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

这种制度惯性使在人口、经济、军事领域持续突破:全国户数从贞观年间不足三百万户增至380万户,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抵里海、南达越南横山、北逾贝加尔湖,形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的盛况。

但盛世表象下暗藏危机。

高宗虽延续政策,却在永徽四年(653年)设立常平署调控物价,暗示中央财政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增强。

这种集权倾向与的政治特权形成矛盾,为后续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二、显庆风云:皇权对相权的全面反制 永徽六年(655年)的 废王立武 事件成为权力格局转折点。

高宗在武则天支持下,突破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阻挠,改立武则天为后。

此举不仅是后宫争宠的结局,更是皇权对相权的宣战——当褚遂良以 的极式谏阻时,李治已决心打破 贞观遗风 下文官集团对皇权的掣肘。

显庆四年(659年)的 长孙无忌案 将这场博弈推向高潮。

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未予审讯即将其流放黔州,旋即赐死。

这场清洗不仅铲除关陇集团核心,更通过修订《姓氏录》打破自以来的,使 五姓七望 等世家大族失去政治特权。

武则天之兄武元庆、武元爽借此机会跻身政坛,标志势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三、龙朔改制:中枢权力的结构性重组 权力清洗后,高宗启动 龙朔改制 (661-663年),对中枢机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废除二十四司,改设六官(司礼、司戎、司农、司徒、司空、司寇),试图构建皇权直接掌控的行政体系;同时提升地位,使文人学士获得参与机要的机会。

这种改革虽因操作复杂而半途而废,却暴露出高宗打破制、建立绝对皇权的野心。

军事领域同样经历变革。

灭、平百济的战争中,高宗突破 将从中御 传统,赋予前线将领更大自主权。

这种转变既带来军事胜利,也导致地方军阀势力抬头,为埋下隐患。

四、麟德迷局:二圣临朝的权力平衡术 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因风疾目眩,开始授权武则天 垂帘听政 。

这种 二圣临朝 模式实为权力制衡的产物:高宗通过扶持武则天对抗关陇旧臣,又借李勣等将领制衡后族势力。

当武则天试图染指军权时,高宗立即提拔等将领,并在乾封元年(666年)泰山中刻意突出自己 天命所归 的形象。

这种平衡术在文化领域亦有体现。

高宗支持译经事业,却拒绝为其撰序,转而由自己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他重修《》时,特意增加《天文志》等科技篇章,彰显 文治武功 并重的帝王形象。

五、历史回响:治世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永徽到显庆的权力更迭,本质是唐代政治文明从 贵族共和 向 君主专制 的转型。

高宗通过瓦解关陇集团打破门阀政治,却因过度集权导致宦官势力崛起;武则天借机掌权虽开创 ,却使皇位继承陷入混乱。

这种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轨迹,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再度显现。

在制度层面,永徽年间修订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典范,其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的理念影响后世千年;显庆年间设立的医学专科、数学科考,则推动制度向专业化转型。

这些制度遗产证明,即便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中华文明仍保持着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当后世回望这段历史时,看到的不仅是高宗个人的权谋算计,更是一个文明在制度创新与权力集中间的艰难抉择。

永徽之治的余晖照亮了显庆年间的改革,而显庆年间的震荡又为的到来提供了镜鉴。

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逻辑,恰似《周易》所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权力更迭与制度演进中,书写着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密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鸦片战争后,为什么咸丰帝变得自暴自弃了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