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听说曹丕要即位,为什么非常担忧?

孙权能够在乱世当中脱颖而出,开创一番基业,当然也是当时的英雄人物。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对
【千问解读】
孙权能够在乱世当中脱颖而出,开创一番基业,当然也是当时的英雄人物。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对曹丕似乎非常忌惮。
曹丕上位的时候,孙权就明显表露出担忧。
这个时候有东吴臣子对孙权说不必担忧,曹丕活不过十年。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孙权对曹丕的忌惮 孙权虽然是承袭了留下来的江东基业,不过那个时候江东集团只有六郡,时间也比较早,是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后来到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孙权也是“六郡变三州”,真正奠定了后来东吴的版图。
所以孙权也算是创业者。
而曹丕则不然,虽然曹丕也有跟随出征的时候,但是影响力实在有限。
他只能说是一个守成者,没有真正披荆斩棘开拓事业。
按理来说孙权不应该忌惮曹丕,甚至还可以学曹操的口吻说一句“生子当如曹 子桓 ”之类的话。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孙权就是对曹丕比较忌惮。
孙权表面上的理由是因为曹丕壮年即位,但是实际上孙权和曹丕相差也就五岁而已,他自己也不至于太衰老。
阚泽的解释 孙权把这件事摆在明面上了,跟群臣说:“现在曹丕盛年即位,恐怕我比不上。
大家说说该怎么办?”大家都没有说话,这个时候有一个出来,就是东吴名臣阚泽。
阚泽本来是寒门出身,早先家里面没有钱,就给人抄书赚钱,就读了非常多的书籍,然后成为了名士,得到在东吴入仕的机会。
阚泽对孙权说:“大王不用担心,不到十年的时间,曹丕就会去世。
”孙权很疑惑:“你是怎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呢?”阚泽回答说:“从名字来说,曹丕的‘丕’字是上面一个‘不’,下面一个‘十’(确实有这种写法),连起来就是‘不十’,说明这就是曹丕的命数。
” 阚泽的解释非常勉强,或许孙权也没怎么相信。
没想到的是阚泽竟然一语成谶。
曹丕称帝之后七年就病死了,还不到十年的时间,年龄也就只有四十岁。
值得一提的是,曹魏中很多方士都说曹丕能够活到八十岁,但是在四十岁的时候会有风险,熬过去就能够否极泰来。
最后曹丕也没能熬过去,还以为方士所说的八十岁是白天、黑夜各算一天。
孙权态度的转变 从历史上来看,孙权确实是有些忌惮曹丕的。
曹丕在位七年时间里,多次进攻东吴,甚至曹丕的军队仅仅是出现在广陵,还没有真正渡江开打,都让孙权内心感到忌惮。
曹丕被的疑城之计逼退之后,孙权还问身边的方士,确定曹丕是否真的已经撤退。
在这段时间里,孙权一直在防守,而没有进行北伐。
而等到曹丕去世,即位之后,孙权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时对曹叡非常重视,甚至认为曹叡统治曹魏对东吴的威胁甚于曹操时期。
而孙权对曹叡却非常轻蔑,认为曹丕远不及曹操,而曹叡更不及曹丕。
认为曹魏主少国疑,权臣相争。
在曹叡在位时期,孙权也进行了多次北伐,还凭借一场“”的胜利登基称帝。
可见孙权对曹丕和曹叡两个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鼎立的缔造者:曹操、孙权、刘备的政治博弈与才能比较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杰出的领袖在这一时期中脱颖而出,他们的英明决策和卓越才能使得魏、吴、蜀三个政权能够形成鼎立之势。
本文将探讨这三位领袖如何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比较他们各自的政治能力。
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他以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统一了北方,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孙权作为东吴的领袖,继承了父兄的遗业,巩固了江东的统治,并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联手,成功抵抗了曹操的南侵。
刘备则凭借其仁德的形象和诸葛亮等一批贤臣的辅佐,逐渐扩大势力范围,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三位领袖各有所长,但刘备相比曹操和孙权最大的优点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民心所向。
刘备以仁爱著称,他的“王道”政治理念吸引了大批人才和民众的支持。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风格,使他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政权。
至于曹操、孙权和刘备谁的政治能力更高,这实际上很难一概而论。
曹操以其果断和残酷著称,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色;孙权则以其稳健和审时度势著称,他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局势;刘备则以其仁德和民心所向著称,他的政治理念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三人各有特点,但都具备高超的政治能力。
结语: 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位领袖的政治才能和决策智慧共同塑造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他们的不同领导风格和政策选择反映了各自政权的特点和优势。
刘备的仁德政治虽然在军事实力上不及曹操,但在赢得民心和支持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
三国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政治能力和领导风格都有其成功的可能,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时代背景和个人条件来发挥自己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