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是真是假?

李世民曾任尚书令 网上几乎有一个“共识”,说唐朝尚书令官职是不能授予官员的,因为李世民即位前曾经担任过
【千问解读】
李世民曾任尚书令 网上几乎有一个“共识”,说唐朝尚书令官职是不能授予官员的,因为李世民即位前曾经担任过这一官职。
曾经我也,然而后来看的资料多了,才知道这种说法可能是后人的一种臆测,又被许多人以讹传讹而已。
唐朝的尚书令不常见恐怕与李世民根本没关系! 制 设立三省六部制,发扬光大,唐朝沿用,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负责起草政令,长官中书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侍中;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长官尚书令。
三人共为宰相。
武德元年,称帝,李世民成为唐朝首任尚书令。
之后一直到中晚唐,尚书令一职长期空缺,故而有了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无人敢担任此职的说法。
但是,三大证据证明了此说法不实。
证据一:李世民除了尚书令还担任过其他官职,在称帝后很多都有人继续担任。
尉迟敬德曾任李世民担任过的右武候大将军 武德元年,李世民确实是第一任尚书令没错,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当时还有另一个官职——右武候大将军。
这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隋朝初设,延续自时的十二大将军。
如果因为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别人就不敢做,那理论上右武候大将军也没人敢做。
然而事实上,这个职位没有闲置,比如在后就晋升为右武候大将军。
曾任李世民担任过的太尉、左武候大将军 几个月后,李世民讨伐薛仁杲凯旋,李渊封其太尉,不久又加授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管。
这些官职都很常见,李世民即位后如的长子薛纳(原型)就做过凉州总管。
而李世民的小舅子长孙无忌先后担任过左武候大将军和太尉。
尤其是太尉,这可是三公之首、正一品,文武群臣中排名第一,在长孙无忌之后,唐朝历代又有六人做过太尉。
如果连正二品三省长官之一的尚书令都没人敢做,正一品群臣之首的太尉就有人敢做了?岂不是很荒唐? 无数唐朝宰相都做过李世民担任过的中书令 不仅如此,武德八年,李世民改任中书令。
这个职务后来在和时期多次扩大权力,成为唐朝首席宰相,唐朝诸多如雷贯耳的、、奸相如:、、许敬宗、裴炎、、、张说、姚崇、、、,甚至宦官、大画家都当过中书令!同样是三省长官,尚书令不能当,中书令就可以,怎么能厚此薄彼呢? 证据二:中晚唐有人担任了尚书令。
等人曾任尚书令,尚书令并非不能做 在初唐和盛唐时期,尚书令确实长期空缺。
然而,到了中晚唐时期,这个官职曾先后被授予、郭子仪、李茂贞三人。
尽管当时李适是皇太子,郭子仪获封后诚惶诚恐坚决辞去了这一职务,李茂贞则是的大军阀,但封他们三人的诏令可都是朝廷下的,尤其是李适和郭子仪的时候,朝廷还没被架空,如果是因为李世民的原因,那怎么敢违背祖宗封他们尚书令呢? 证据三:李渊掌权时已经不再封人尚书令了。
李渊在位时已将尚书令闲置 李世民确实在唐朝创立之初就成为了尚书令。
然而,从当年七月开始,李世民就离开李渊开始南征北战。
这时候他根本不能行使尚书令的职权,朝中尚书省的事务全由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担任。
比如李渊的头号宠臣裴寂,就在武德六年由右仆射晋升左仆射,全面主持尚书省工作。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李世民究竟是直接免职了还是象征性地挂着虚衔,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武德八年,李渊对三省长官进行了调整,李世民正式出任中书令、李元吉任侍中,而唯独尚书令空缺。
三省分设本为分权,既然李世民已经转任中书省,则势必无法兼任尚书省,也就是说,李渊本人就已经决定不再将尚书令官职授予某个官员了,这跟李世民做不做没有关系。
事实真相:尚书令的存在会导致三省权力失衡。
三省六部制,虽然表面上三省并列,但由于尚书省要负责繁重的执行任务,下辖六部,机构特别庞大,故而三省的级别并不一致。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正三品、副长官中书侍郎正四品;门下省长官侍中正三品、副长官黄门侍郎正四品;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正二品,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连下属六部长官尚书都是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
也就是说,按照,中书门下二省的长官副长官只不过等于尚书省的一群“中层干部”。
但是从工作流程来讲,尚书省是最下游的。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送到尚书省只要不折不扣执行就可以了。
级别高权力却最小,这就导致了严重的不平衡。
如果尚书令存在,这位大爷不高兴,来个拒不执行,中书、门下二省一点办法都没,因为官大半级压死人啊! 所以,将尚书令闲置,由左右仆射分管尚书省事务。
虽然左右仆射的品级也别中书门下二省长官高,但毕竟两人谁都不是名义上的尚书省一把手,说白了等于两个领班罢了。
而且两人可以互相牵制,这样对政令的执行就方便很多了。
政事堂制度彻底解决尚书省级别过高问题 李世民继位后,更是对尚书省左右仆射也虚衔化,不再掌实权,后来又开创了政事堂制度,中书令、侍中作为当然宰相进入政事堂,其他官员只有加中书门下三品头衔才可以进入政事堂议政,称为宰相。
自此,尚书省再不能拒绝执行中书门下二省定下的政令,保证了政令的顺畅执行。
中唐以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中书令、侍中都升格为正二品成为了荣誉头衔,尚书令也就和这两个一起,重出江湖,作为荣誉头衔来奖励皇族或者藩镇军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选第三子李恪为接班人?李恪为人如何样
固然,李世民不该选“逆反青年”,不该选“阴毒后生”,但是最终选择柔弱不明的作为接班人,显然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于是有人就想,如果李世民选择第三子为接班人,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李世民剧照) 之所以大家觉得选李恪为接班人更好,是因为李世民曾评价过李恪“英果类我”,也就是说,李恪像他李世民一样英武果敢。
因为这一点,李世民打算废了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因为李治的舅舅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李恪的生平,其实可以发现,他在当期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
反而是因为耽于游猎,不顾及老百姓的庄稼,被罢官。
后来虽然李世民派权万纪给他当长史,权万纪相当厉害,他才有所收敛,但这主要是权万纪的功劳。
从这些地方,实在看不出来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喜欢李恪,大约有两点:一是李世民一向舐犊情深,只要是他的儿子,他就喜欢。
儿子犯了错误,往往责怪在别人身上。
比如李恪犯了错误,李世民不说李恪不对,说李恪当时的长史柳范不对。
二是李恪相对于李承乾、李泰来说,知错能改。
那么,李恪如果真的当了后,就一定是个好皇帝吗?我看未必。
就说他知错能改这一点,也是因为权万纪很严厉,压住了,同时他已经吃过一次亏,害怕李世民再次责罚他,才不敢这样。
原先给他当长史的人,也多次劝说过他,但他并不以为然。
如果将来他当了皇帝,没有了约束,他还会这样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李恪剧照) 李恪一生并没有多么突出,后世却对他充满怀念。
后世对李恪很怀念,至少有两个证明: 一是《》在写李恪的时候,有意地隐藏李恪所犯的错误。
《》说李恪当初被罢官,是因为“游猎”。
同时因为游猎破坏了老百姓的庄稼,才遭致罢官。
但是《新唐书》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却是李恪和他乳母的儿子玩“博簺”的游戏。
“博簺”是什么?《旧唐书》上并没有解释。
但仅仅是玩一种游戏而已,其罪错,显然是比游猎破坏庄稼轻了很多。
但实际上,《新唐书》这样记载,不过是有意掩饰李恪的罪错而已。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先生考证,“簺”其实是一种打猎捕兽的设置。
那么,李恪实际上也是在“游猎”,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二是为了让国家显得正统,特地在李唐宗室中找了一个人来作为他们的“义祖”。
他们找的人,就是曾当过吴王的李恪。
要知道,李恪最终是被杀掉了,而南唐还要将他作为“义祖”,显然就是因为怀念,对他的一种认可。
(长孙无忌剧照) 那么,后世为什么这么怀念李恪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除了李世民说他“英果类我”外,还在于他确实死得很惨。
不得不说,李恪最后的遭遇,李世民是要负责任的。
当初他决定不选择李承乾和李泰为接班人的时候,就不该冒然选择李治。
选择了李治后,又对他不满意,想要选择李恪。
而他想换成李恪,不找别人,偏偏找长孙无忌商量。
找长孙无忌商量,不是白商量吗?长孙无忌怎么会同时把自己外甥废黜,选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当太子?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当时就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定要坚持不废李治,无非他是你外甥而已。
李世民错误就在于,你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点,你就应该防范,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
可以说,李世民想换李治最后又没换这一点,给了长孙无忌很大的刺激,让他。
最后才利用房遗爱造反案,冤枉李恪,造成李恪被冤杀。
也正是因为他被冤杀,大家又都觉得他能力“不错”,所以千百年来,才那么怀念他。
随机文章戊戌变法的意义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人类为什么不探索金星,金星环境恶劣/堪比人间地狱(无法生存)台风最后是怎么样消失,能量减少云层变薄/结局非常凄凉古墓发现穿龙袍的女尸,传闻大腿处竟有残留血迹/容貌清晰可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