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经过如何?为什么意大利会输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7 点击数:
简介: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的国家,历史悠久,也是非洲是唯一没有被他国渗透文化的国家。

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发生过两次大型战争,但只有第二次被征服。

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

【千问解读】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的国家,历史悠久,也是非洲是唯一没有被他国渗透文化的国家。

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发生过两次大型战争,但只有第二次被征服。

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是从1895年开始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殖民战争。

战争背景 自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急需更多的原料和市场,因此对非洲大陆的争夺日益激烈,意大利也不惶多让。

意大利在1870年代刚刚完成国家统一后,也引入展开对非洲的扩张行动。

1885年,透过英国的支持意大利掌握马萨瓦至欠卢尔沿岸,腹地进逼埃塞俄比亚北部。

迫使埃塞俄比亚在1889年5月2日签订不平等的《乌西亚利条约》。

条文规定埃塞俄比亚方面割让北部领土,由意大利用200万里拉作为交换代价。

意大利更自由解释第17条条文,在签订的那年宣布将整个埃塞俄比亚领土做为自身的保护,占领了北部领土。

1890年,意大利把从埃塞俄比亚夺得的北部领土和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合并,埃塞俄比亚政府拒绝接受要求,也不承认其占领。

1893年2月12日,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二世知会意大利政府,自1894年5月2日起将不在履行《乌西亚利条约》的一切权利及义务。

为了干涉,意大利准备1.4万兵团交由巴拉蒂埃里将军指挥武装入侵埃塞俄比亚。

战争过程 1894年7月17日,首批意大利军团抵达卡萨拉并在那展开第一场战斗。

据意大利的记录,埃军是10万人左右其中有1万名。

在埃塞俄比亚的各领主同时也是军队司令官,孟尼利克二世的嫡系部队是意军的核心。

1895年1月,意大利军连八次击败各地封建主。

3月,意大利军开始全面进攻,成功攻占阿迪格腊特。

这年年底,埃军已动员了12万人。

1895年12月7日,由埃塞俄比亚的马科涅诺公爵在安巴—阿拉吉的战斗中获胜,意大利军第一次打败仗。

1896年3月1日,埃塞俄比亚军事先侦查意大利兵营得知作战情报。

意大利军因行军分隔彼此距离拉大,使得埃军能逐一地重创分散的意大利军。

埃塞俄比亚指挥部善用正面攻击和侧翼纵深作战,结合军队并包围敌军。

主要目标锁定意大利军阿利别尔通将军的纵队,尽管意大利炮兵有效狙击了进攻,但是意大利军的纵队仍旧被击溃,还差点全歼,其他的意大利军纵队也被击败。

虽然意大利军拥有良好的装备和军事技术,但在阿杜瓦战役中意军再度被击溃。

战争结果 战争的结果,意大利最终败给埃塞俄比亚武装力量。

出征的1.7万意大利军,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

埃塞俄比亚军死亡在4000—5000人之间,受伤6000—10,000人。

俄罗斯为了遏制英、法、意在北非的势力扩张,在1896年在国内募捐,透过俄罗斯红十字会派出医疗队替埃塞俄比亚士兵进行医疗救护。

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两国最终在1896年10月26日重新签订《亚的斯亚贝巴条约》,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主权的完整。

德国政治家曾就意大利的脆弱军事,这样讥讽:“他们带着满嘴蛀牙又极大的胃口,来到非洲大陆。

”(Italy had poor teeth and such a large appetite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核战争来临该怎么办?中国哪些地区最容易被打击

战争问题是每一个国家都不能懈怠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没有发生一些大战争,大国与大国之间也没有存在什么实质性的战争,但是因为各国利益之间的问题还是有可能发生战争即使美国也不能轻松面对战争,同样当作伪大国的中国也需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中国受到其他国家的战争又有哪些地方最危险,什么城市会被摧毁呢.中国如果发生核战争什么地区最危险?中国同样逃不出这样的“魔咒”,大多数网友都在讨论我们怎么攻击别人,但是是否真的想象过我们别人攻击?中国的军队政策是防御型,纵使中国的军事具备强大的进攻性,在排除像各种“自卫反击战”这样级别的冲突的情况下,如果真的卷入大国争端,难免被人先发制人。

最安全的地方不是防御导弹最多的地方,而是敌人不敢打的地方,防御导弹越多反而说明这个地方越容易遭到攻击。

目前世界上敢与中国发生核战的国家几乎没有,所以本文讨论的也是基于常规战争的假设,那么常规战争中,地方最怕的是什么?怕你使用核武呗!中国不是说不首先使用核武吗?确实,但是别忘了,中国还有后面的一句补充,当中国的核设施和对民生极为主要的设施遭到攻击时,中国将对此看成对实施的核打击,中国将予以核还击。

两国交战,除非是有血海深仇,否则出于人道主义不会攻击民生相关的重大设施。

一个常规的重大民生设施的保护范围本来极其有限,但是核设施就不同了。

中国的核电站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核设施由于其特殊性,一旦遭到重大的攻击,会影响一座城市,所以在战前、战时,敌方一定会精确定位中国的核设施,幸免在其城市以及相邻城市间袭击,尤其是核电站,占地面积大,虽明显,实为更加安全,怕就怕你看不到。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

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

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研究大坝在遭受核武器袭击后,溃坝洪水的影响范围,以及减少损失的对策。

文件显示,如果当时冷战 升高,美国将对苏联、苏联的卫星国以及联盟的1200个目标展开毁灭性的原子弹攻击,中国无论参战与否,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将被原子弹攻击,利用放射性物质 将平民杀死。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将人口密集地方的平民列为灭绝目标。

中国的城市目标包括北京在内,多达23个。

如果大国战争的话应该没有胜利者,核子武器可以把人类彻底从地球上抹去啊.

玫瑰战争余晖下的治理重构:约克王朝如何重塑英格兰国家机器

在15世纪中叶的英格兰,以 白玫瑰 为徽记,在三十年的废墟上构建起一套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个仅存续24年的王朝虽未彻底终结封建割据,却通过行政改革、财政整顿与司法重塑,为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关键基石。

一、王权重构:从到垂直统治 约克王朝的统治者通过军事胜利与政治联姻,逐步瓦解了封建贵族的割据势力。

爱德华四世即位后,立即废除的 郡守 ,改由国王直接任命治安法官。

这些由骑士、乡绅组成的基层官员,需定期向财政署汇报税收与司法情况,形成 国王-治安法官-社区 的垂直管理体系。

在约克郡,治安法官每年需核查辖区内12个百户区的治安巡逻记录,其薪资与考核均与国王满意度挂钩,这种制度设计有效遏制了地方豪强对司法的干预。

王朝开创的 王室特派员 制度更具突破性。

1471年,爱德华四世向北方六郡派遣由中央财政署直接供养的特派员,负责监督羊毛贸易税征收。

这些官员手持盖有国王火漆印的账册,可随时抽查商人的交易记录,使约克郡的羊毛出口关税收入在三年内增长40%。

这种 钦差大臣 式的监督机制,标志着英格兰王权首次突破封建分封制的地理桎梏。

二、财政革新:国家机器的供血系统 约克王朝的财政改革堪称中世纪英格兰的 供给侧革命 。

针对兰开斯特王朝时期羊毛关税被贵族私吞的顽疾,爱德华四世在1475年颁布《关税统一法令》,将羊毛出口税由每袋3先令6便士提升至6先令,并规定所有税款必须通过伦敦皇家金库缴纳。

为规避地方贵族的盘剥,法令特别授权商人冒险家公司组建武装商队,直接将税款护送至首都。

这种 中央直收 模式使王室年收入从战争前的3万英镑激增至12万英镑,相当于当时法国王室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债务重组策略。

面对兰开斯特王朝遗留的18万英镑国债,王朝采取 债转股 方案:允许伦敦金融家以25%的折扣认购国债,换取未来五年王室呢绒采购的优先权。

这种现代金融手段的雏形,不仅化解了财政危机,更催生出英格兰首批职业金融家群体。

1480年伦敦金融区的地契记录显示,73%的新建商住楼宇由国债认购者建造,彰显改革对城市经济的刺激效应。

三、司法革新:王权至上的法律重构 约克王朝的司法改革堪称英国普通法发展的分水岭。

爱德华四世在1468年设立 北方巡回法庭 ,由三名王室法官组成流动审判团,每年在约克、达勒姆、兰开斯特三地巡回审判。

该法庭突破封建领主法庭的地域限制,可对涉及金额超过100英镑的案件行使终审权。

在1473年的 里彭羊毛商案 中,巡回法庭推翻了约克大主教法庭的判决,追回被侵吞的2000英镑关税,此案确立了 王室司法优先 原则,使北方郡的诉讼案件数量在五年内增长三倍。

王朝对法律文本的编纂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1474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朗兰牵头编纂的《爱德华法典》颁布,这是首部以国王名义颁布的成文法典。

该法典将封建习惯法与教会法中有利于王权的条款整合,如明确规定 未经国王特许,任何领主不得设立私人法庭 。

这种法律体系重构,使英格兰司法从 领主正义 向 国家正义 转型,为都铎王朝的《大宪章》修正案提供了文本基础。

四、治理遗产:被低估的制度创新 约克王朝的治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回响。

其建立的治安法官制度,经都铎王朝完善后成为英国地方行政的核心支柱,直至19世纪仍承担着征税、治安、济贫等职能。

财政署的 中央直收 模式,为伊丽莎白时代的关税制度改革提供了范本,使英国在16世纪末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司法领域的巡回法庭制度,经亨利七世改良后催生出 星室法庭 ,成为打击贵族叛乱的重要工具。

这个王朝最深刻的示在于:在封建制度尚未瓦解的时代,约克统治者通过制度创新而非暴力征服,实现了王权与地方势力的动态平衡。

当1485年理查三世战死博斯沃思原野时,其留下的不是满目疮痍的国土,而是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

这种 在传统框架内实现现代化 的治理智慧,或许比其军事胜利更具历史价值。

正如《英国宪政史》所言: 约克王朝的短暂统治,恰似中世纪英格兰向近家转型的渡桥,其制度遗产至今仍在英国司法档案中闪烁微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经过如何?为什么意大利会输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