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什么只有三分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嫡系?

这些老臣中,有的已不在人世,如刚于年初去世,殷开山早在20
【千问解读】
这些老臣中,有的已不在人世,如刚于年初去世,殷开山早在20多年前、来不及看到登上帝位就在征战途中病逝;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如已经72岁,、等也都年近70。
李世民不禁觉得有些伤感,于是下令在皇宫内修建凌烟阁,命阎立本绘制二十四功臣画像,皆真人大小,由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字,自己亲自作赞,以示纪念和褒奖。
依次为:、、、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秦叔宝。
这24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始终追随李世民浴血沙场、戎马倥偬的铁杆“粉丝”;二是资历老功勋大、但与李世民关系一般的将领;三是隋室旧臣或原属其他方面起义军、后归顺李世民麾下的将领。
李世民对旧臣的关爱是众所公认的,但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构成可以看出,自始至终属于李世民嫡系的不过三分之一。
用现在的话说,这24人并不能一语概之称为“李世民的人”。
正是从这一份名单上,回顾24人各擅胜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既让人感叹创业的艰辛,更让人深切体会到李世民用人的胸怀。
首先,从严要求秦府旧臣。
玄武门事变后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如愿登上帝位。
由于李渊后期曾有意识地抑制李世民势力,因此这意味着重新论功行赏的机会到了,而当时也确实出现了“诸将争功、纷纭不已”的场面。
不过,李世民显然让他们失望了,他不仅没有对秦府旧臣格外开恩,反而更加从严要求,以至于房玄龄不得不提醒他:“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原太子东宫)、齐府(齐王李元吉)人之后。
’”李世民严肃回答:“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
我与卿辈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安能以新旧为先后哉?此岂为政之体乎!”此外,当有人建议李世民将秦府旧兵选入宫中充实宿卫,李世民同样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我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 李世民对旧臣的关爱是众所公认的,但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构成可以看出,自始至终属于李世民嫡系的不过三分之一。
用现在的话说,这24人并不能一语概之称为“李世民的人”。
正是从这一份名单上,回顾24人各擅胜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既让人感叹创业的艰辛,更让人深切体会到李世民用人的胸怀。
其次,出于公心对待其他方面功臣。
与从严要求秦府旧臣相映照,李世民对不属于自己“嫡系”、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方面功臣,做到了秉持公心、公正对待。
例如,李唐的建立有赖于两大主帅,北方为李世民,南方则为李孝恭。
李孝恭尽管战功赫赫,却深谙退让之道,特别是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夺位战中,始终保持中立,但这并不妨碍李世民将其列为二十四功臣的次席。
同样,在关键的玄武门事变中并未明确表态支持李世民的还有李靖与徐世绩,李世民也没有为此产生心结,仍将二人请进了凌烟阁。
再次,不唯亲与不避亲。
正是由于从公心出发,李世民在用人上坦然自信,既不以亲疏远近划小圈圈,也不刻意避亲以示“大公无私”。
淮安王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叔,李渊起兵时,他是宗亲中唯一于晋阳之外举兵响应的,之后也是战功累累,可谓功劳与苦劳兼备。
李神通与李世民素来相善,在太子争夺战中,李神通选择站在了李世民一边,并营救过李世民。
如前所述,贞观初期,“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李神通自言:“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李世民郑重指出:“战时,叔父;刘黑闼叛乱时,叔父望风而破。
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故宜居叔父之先。
”此言一出,诸将皆。
与此同时,当长孙无忌提出自己身为皇后之兄,不宜宠任过多,否则“恐天下谓陛下为私”时,李世民坦然回答:“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今日用你,岂因私亲!” 最后,广泛吸收各方面人才,不以出身论英雄。
如果说任人唯贤是李世民用人的原则,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体现。
李世民南征北战的过程,也是不断延揽各路豪杰的过程,从对立阵营中招引人才更是他的一大法宝。
对这些人,李世民都能倾心以待、用人不疑。
这里面最典型的当属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原是周部下猛将,屡败唐军,后归降李世民,深为李世民器重。
但由于之前与唐军将领结怨太深,不久,李世民手下诸将以担心尉迟敬德叛乱为由擅自将其关押,并劝李世民“即杀之”。
李世民却不以为然,当即下令释放尉迟敬德,并单独将其带入自己卧室,予之以金,说:“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
我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
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纵是尉迟敬德身经百战,听了这一番话也是,从此更加死心塌地追随李世民。
事实上,如果我们注意到大量原属于李密、窦建德、、刘武周以及李建成等人的良臣猛将,最后纷纷归入李世民麾下为其所用,那么,对于李世民的成功,或许就不是什么难解之谜了。
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曾向群臣自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我则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才能不能兼备,我常弃其所短,用其所长。
人主多恶谏臣,而我未尝因直谏黜责一人。
”寥寥数言,无疑可以让我们一窥李世民用人之道的奥秘所在。
随机文章围魏救赵计策妙 桂陵伏击擒庞涓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唯一美国无法拦截的导弹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特点,性价比高种类多(单价150万美元)霍金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看不起搞理论研究的冰箱微波炉放一起爆炸,造成2人死亡/其威力相当恐怖(需谨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屈突通简介 隋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屈突通生平
李孝恭有哪些功劳?李孝恭为什么能在凌烟阁内排第二位呢?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高祖李渊从侄,曾祖父李虎(第三子李昞即高祖之父,第七子李蔚即李孝恭祖父),北周八柱国之一;父亲李安,隋领军大将军。
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下诏拜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大使,领兵出巡巴蜀地区,连下三十余州。
随后进击朱粲。
大破其阵,俘获其众,诸将都说:“朱粲之徒杀食活人,是凶恶之贼,请将他们坑杀。
”孝恭说:“不能这样。
如今列城尽在寇境,如获敌则杀,以后还有谁归降呢?”全都赦罪释放。
由此缘故,传檄所至之处,相继归附。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听从李靖的建议,向李渊献计进攻萧铣的割据政权,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任命其为信州总管,并让李靖为其长史。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被任命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率水陆十二支军事从夷陵出发,击破萧铣二镇之兵。
萧铣自度救兵难于急至,于是亲自巡城下令投降。
李孝恭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
李孝恭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李渊大喜,任命他为荆州大总管,下诏画工图其击破萧铣之状以呈进朝廷。
李孝恭治理荆州有方,大力开置屯田,创设铜冶,以便利百姓。
不久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
那时岭表地区还未平定,他便区别派遣使者抚慰,其投诚归附者有四十九州,使朝廷号令畅通于南海之滨。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的部将辅公祏反唐、杀王雄诞、率部占湖州。
孝恭率兵前往九江,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全都受他指挥。
出发之前,大飨将士,杯中之水忽变为血,在座者脸色尽变,孝恭举止自如,从容不迫地开导说:“祸福无门,惟人所招!我没做什么负心事,诸位不必为我如此忧心。
辅公祏恶贯满盈,如今依仗朝廷威灵以问罪致讨,杯中之血,乃是贼臣授首的征兆而已!”一口饮尽,众心遂安。
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等人守险邀战,孝恭坚守壁垒而不出战,派出奇兵断绝贼寇粮道,贼众渐饥,夜逼其营挑战,孝恭坚卧不动。
第二天,派出羸弱兵卒前往贼营挑战,令卢祖尚挑选精骑严阵以待。
不一会儿羸兵退却,贼寇追击败卒甚为嚣张,与祖尚之军相遇,交战一场,大败其众。
惠亮退守梁山,孝恭乘胜攻破梁山别镇,贼众赴水死者数以千计。
武德七年三月二十八日(624年4月21日),辅公祏穷蹙,放弃丹阳逃走,孝恭派出骑兵穷追,俘获辅公祏于武康。
二十九日,李孝恭杀越州都督阚棱,江南平定。
拜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都归他所统摄。
隋灭乱起,李氏家族除唐太宗李世民带兵纵横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大功。
孝恭两次击破大寇,北起淮河,东包长江,越岭而南,尽归他统管。
因而想以威名夸示远俗,便建造宅第于石头城中,设立哨所往来巡察以护卫自己。
有人诬告他谋反,因此被召还京师,颇受有关部门追究盘问,既无证据,便被赦免为宗正卿。
赐予实封一千二百户。
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
贞观初年,迁任礼部尚书,改封为河间郡王。
孝恭性情奢侈豪爽,后房歌姬舞女达一百余人,然而待人宽恕谦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
功成名就之后,这位王爷不喜反悲,对左右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
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
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廉价了别人。
”贞观十四年,李孝恭得急病一下死掉,时年才五十岁,正当壮年。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元,配享高祖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