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驰援曹仁,短时间内他是如何凑够三万兵马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7月发动襄樊之战,围困曹魏荆襄战区主帅于樊城;刚刚败退汉中的派出军中
【千问解读】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7月发动襄樊之战,围困曹魏荆襄战区主帅于樊城;刚刚败退汉中的派出军中外姓大将第一人左将军于禁率军驰援曹仁,结果关羽,于禁七军,副将被杀、于禁自己也投降了关羽。
于禁七军一共有多少兵马呢?《三国志-孙权传》记载:“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明确指出于禁麾下有三万兵马,可是这里却有两个疑问:其一,《三国志》记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作为曹操南线主帅的曹仁手中也只有区区几千人而已,于禁哪来的三万兵马? 其二,襄樊之战前,曹操的主力大军一直在汉中和鏖战,“督二十六军”屯驻居巢远离襄樊前线,整个襄樊一线除了曹仁之外,只有因为侯音叛乱而从汉中调到南阳宛城的,以及江夏的文聘,除此之外周边并无屯驻一定规模的兵马,那么于禁驰援曹仁,短时间内是如何凑够三万兵马的?他的七军三万兵马又是从何而来?曹操:你忘了,我们就此分析一下。
先来看看于禁此时在哪?樊城危在旦夕、局势如此危急,既然于禁作为第一批援军被派往襄樊前线,那么他势必离襄樊前线并不远,否则根本无法快速赶到!江夏的文聘和宛城的徐晃都各有重任在身,无法分身救援曹仁,于禁又是怎么快速赶到呢?那是因为此时的于禁就在离宛城不远的许都! 196年迁都后曹操干了一件大事,《三国志》记载:“是岁(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曹操对于缺粮的后果可以说是心有余悸,194年的濮阳之战他就因为缺粮差点投奔邺城的,所以他刚一稳定下来就马上在许都周边屯田。
屯田需要大量的人手,当时天下大乱人口锐减,曹操大规模屯田哪来那么多人?你还别说,当时曹操手中真的就有庞大的人口可以供他驱使,《三国志》记载:“追黄巾至济北。
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这里说的是192年曹操入主兖州后大败西进的青州,多达百万的人口足够曹操屯田用的了。
曹操从中选出了部分精锐组建成了青州军,不过青州军脱胎于黄巾军,军纪实在败坏,不仅屠城(征讨徐州时),而且还抢劫友军(宛城之战时),曹操为之头疼不已干脆解散了青州军的建制,很大可能是让青州军退出作战部队改为屯田军屯驻许都。
青州军虽然改为半军半农的屯田军,但仍是骄兵悍将,非一般人可以震慑得住,不过恰恰有一人可以镇得住他们,此人就是在宛城之战中狠狠教训了青州军一顿的于禁。
为何说于禁此时在许都屯田,并管辖这支出身于青州军的屯田军呢? 216年曹操称魏王后,授予于禁左将军和假节钺,左将军从级别上来说是当时曹操军中职位最高之人,假节钺更是不得了,可以先斩后奏;那么曹操为何要给于禁如此高的地位和权力? 曹操不得不如此,因为许都远离曹操的政治中心邺城,许都不仅有数量庞大的屯田军民,更为关键的是天子汉献帝也在许都!所以曹操只能委派自己信得过的亲信大将镇守许都,曹操自己鞭长莫及,许都又是如此重要,当然要赐给镇守之人更高的地位和权力,以利于他方便行事。
以当时曹操的军事部署来看,也只有从许都出兵才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速赶到襄樊前线,既然驰援曹仁的是于禁,那么镇守许都之人必定是于禁无疑!或许有人说这三万兵马有可能是屯驻许都的常备军,这个可能性不大:首先,从曹仁手中只有区区几千兵马来看,曹操在南线的兵力本来就不足,没理由直接面对关羽的襄樊前线这么少兵力,许都却这么多兵力! 其次,218年宛城守军侯音叛乱时率军平叛的是曹仁,平叛结束后曹操无人可用还把在汉中前线的徐晃调到了宛城,如果许都有这么多常备军,只要于禁从许都出兵就可以了,没必要从战事如此吃紧的汉中前线调回徐晃。
许都的常备军不可能有三万人之多,但是许都有一支战斗力不弱的半军半农的青州屯田军,于禁可以迅速的重新武装这支部队,所以曹操在局势异常严峻、周边军事力量不足的情形下,授命于禁重新武装青州军,开赴襄樊前线驰援曹仁是情理之中的事,考虑到许都仍然要留下相当的兵力以防万一,所以于禁七军三万兵马或许有一半人都是来自青州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徐晃和于禁是同时期的将领,两人谁更强一些呢?
樊城之战具体经过和原因不谈,于禁投降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震动,一方面有这个参考系,另外一方面考虑下于禁其时的官职与地位,左将军假节钺,从曹操三十余年,如此高的官职与待遇,哗一下就投降了,也难为曹老板心里五味陈杂。
于禁其实历史上是一位良臣,譬如宛城之战中击杀元让手下劫掠民财的青州兵,被人反诬谋反之后并不急于辨白,而是先安营下寨,防备追兵。
可见这个人公而忘私,临危不惧,头脑清醒,的确有大将风范。
不过也是他太过清醒,办事常常有些,因而常有人向孤打他的小报告。
之后,孤基本上没怎么再用他,也怪孤,应该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否则就不至于在罾口川那么显而易见的绝地败给了。
后来他投降了,孤不怪他,因为我们都明白,数万大军淹死给士气造成的打击要远比投降来得重,何况,于禁所将之兵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弟兄,总是有些感情,他不忍害死众人,故而才损一人之名节换来大家的生还。
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服。
而且他每战有功,但很少邀功请赏,所以在曹操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得晌,属徐晃。
”徐晃用兵“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魏书·徐晃传》),可谓。
三国志里的徐晃,自从投靠曹操后,履立战功,以勇猛和治军严厉著称,在前从军破,率军击杀河北名将。
文丑在演义里不到十合就击败公孙攒,是三国里有数的猛将之一,就是他碰到的对手是智计过人的曹操,中计后被徐晃率部击杀于乱军之中。
至于徐晃和颜良交手的情况,除了一句“从军破颜良”以外并未发现更多的记载,当时颜良率领大军数万做先锋,而徐晃也参加了白马之战,徐晃和他对阵是很有可能的,颜良是河北名将,他打仗勇冠三军,徐晃是不是被颜良击败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可以肯定的是他协同关羽斩了颜良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国志里徐晃没有象关,张,吕,马那样“雄烈过人,号为飞将”之类的评价,所以徐晃的武力在这些虎将之下是应该的,我一直都认为徐晃的武力在曹营中是仅次于典许庞,他的勇猛应该在张合之上:他是演义里极少能一合斩将的人物,在大宴时表明他的箭法冠绝曹营时,作者对他武力的安排从曹营众将出场的顺序可以见到一点端倪,文聘,曹洪,张合,,然后是徐晃,最后许楮。
所以不管怎样,于禁和徐晃比起来,自然是徐晃更厉害了!您怎么看? 于禁人物简介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于禁随曹操至宛,张绣投降。
旋即张绣复叛,曹操的阵营被张绣军队忽然袭击,应付来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乱。
唯独于禁约束部下,且战且退。
一些战友虽然战死了,于禁也不允许散乱。
还没有退回曹军大本营,于禁路上发现十多个衣衫不整的伤兵,一问之下,原来是原本的青州兵在打家劫舍。
青州兵原是黄巾贼,后来投降了曹操,仍称青州兵,曹操对他们很宽容,因此经常放肆,乘机抢劫。
于禁一听,便追讨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
有些青州兵不敌,逃回曹营打小报告,诬告于禁也造反。
有人劝于禁首先向曹操处报备,但于禁说:“现在敌人在后面追来,我首先抗敌,至于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谣言止于智者,怕什么?”于是,于禁先筑好了濠沟以防敌人进攻,然后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释。
曹操听了,认为于禁的做法很对,当众说:“当时敌人来攻,相当混乱,于禁能在混乱中整顿军队,追讨抢掠的恶行,安营筑寨地坚守,真是好将领的榜样。
”于是录于禁前后功,封为益寿亭侯。
攻破江陵后,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有次和同骑马出行。
虞翻见二人并排十分不满,大骂于禁只是俘虏,没有资格与孙权并排;更手持马鞭要鞭挞于禁,孙权立刻喝止。
随后孙权在楼船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演乐曲时伤心流泪,虞翻又指于禁是装可怜。
于禁虽为他所恶,但犹赞叹其忠义。
即位,孙权称臣。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
于禁回魏后,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
当时于禁的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脸又消瘦。
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儿子于圭嗣封益寿亭侯的爵位,是厉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于禁也是一员名将,为什么会被关羽轻松击败了呢?
公元219年即建安二十四年,蜀汉(这会儿还只是汉中王)大将围攻曹魏重镇樊城,而则派遣于禁与前往支援,双方最终在樊城外各自。
后面的故事笔者猜想大家也都知道,于禁等人的营寨因为扎在低洼之处,当时又恰逢连绵阴雨,因此于禁带来的援军被关羽掘开的大堤全部冲垮,就连自己也被关羽所侵(史料上没说是自己投降还是被关羽抓获)。
但相信这会儿各位朋友心中应该都有一个问题,于禁在《三国演义》当中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好歹是有历史光环加持的,而且他身为曹魏大将且手握假节钺(统兵调兵)大权,为何就这么容易的投降了关羽呢? 对于这个历史谜题,千百年来的无数历史爱好者都是争论不休,但笔者今天有两个自己的看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就当是让为大家在了解这段历史时多两个选择。
其一,爱护士兵 于禁是最早跟随曹操的一批武将,而且同样是以勇猛著称,但除此之外于禁也是出了名的爱兵如子。
曹魏中期于禁被曹操派去屯田,此时的他虽然失去了带兵打仗的机会,但是却收获了假节钺的权力。
各位朋友可能对这个假节钺这个权力不太清楚,其实古代尤其是乱世,兵马是一方势力立足的根本。
因此,几乎所有的势力首领都会将兵权握在自己手中,除非有那位手下值得用性命托付(亲属除外)。
纵观三国,魏蜀吴各有一名异姓假节钺,是于禁,蜀国是关羽,东吴则是。
抱歉说远了,曹魏因为势力庞大,因此不允许有降兵的存在,根据史料记载,凡作战当中投降的士兵如果被曹魏再次抓获,那只有死路一条(主将投降后不算)。
说回于禁,因为他带去的兵马大多是他屯田时所积攒的,因此和这些人有着很深的交情。
水淹七军后,于禁自知兵败已成定局,但尽管如此,他手下还是有近万名苦苦支撑的士兵。
同时他也知道,如果自己不肯投降而且还要带领他们继续杀敌,那或许能换掉关羽的一些兵马,但他们最终也是难逃一死。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他不投降,手下的人也不能投降,因为曹魏的军法可是无情的。
所以于禁权衡利弊后决定向关羽投降,因为他知道,以刘备的名气(关羽虽然在外但这些也要顾忌,因为他代表的是刘备)是绝对不会杀降的,所以投降是保全麾下士兵的唯一选择。
其二,投降也是分等级的 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不难发现,当时投降其实并非一件可耻的事情,远的不说,就是关羽本人也是投过降的。
而且细说的话,关羽比于禁更为可耻,因为他在投降后是帮过曹操的,而于禁投降后只是老老实实的当一个俘虏,并没有为蜀汉或关羽于出过一分力气。
说得直接点,投降也是分等级的。
一等的投降就是彻底的投降,如蜀汉的王平,他在汉中之战失败后,果断投降,并为蜀汉立下了。
二等的投降就是单纯的投降,比如这次的于禁,他虽然降了,但对曹魏并无任何实际上的损失,说白了有他没他都一样,因为他没有为蜀汉出力。
所以当时的于禁可能也是有这种想法,毕竟他的投降也是被逼无奈。
如果只是于禁一人,笔者相信他还是有骨气的,不信的话可以看后面。
说完了于禁投降的可能,接下来就该说为什么于禁投降并不是因为怕死。
前文提到,于禁是最早跟随曹操的一批武将,他对曹操的忠心和帮助可谓有目共睹。
起初,曹操因为叛乱差点被杀,若非于禁带兵救援,曹操必死。
而后,于禁又斩杀做乱的青州兵,为曹操树立了威严,后面,于禁又杀了好友昌豨来为曹操严明军纪,最后又用屯田来为曹操解决军需。
可以说,曹操让于禁打仗于禁去,让于禁练兵于禁也去,让于禁种田于禁还去。
所以,曹操和于禁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而且于禁也是绝对忠诚曹操的(回到曹魏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祭拜曹操)。
尤其是作为一个上过战场的武将,说于禁怕死的人笔者认为一定是在抹黑。
文章最后还是那句话,作为曹魏之首的于禁,之所以在战败后当场投降,完全是因为爱护自己手下兵士的性命,至于怕死,绝对不在已确定的投降理由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