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择主眼光比诸葛亮还毒,袁绍请了5次他都不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7 点击数:
简介: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田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自古明主求贤若渴,其实贤才渴求明主的程度也是一样。

不过论说中国古代史上的贤才,最难求的很多

【千问解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田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自古明主求贤若渴,其实贤才渴求明主的程度也是一样。

不过论说中国古代史上的贤才,最难求的很多,但名气最大的却莫过于,原因是他被才求得,一方面说明了刘备的求才心切和心诚,但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择主的要求比较高。

当时雄主好多个,诸葛亮却选了最没势力甚至是最落魄的刘备,但最后的结果,显然诸葛亮是成功的,刘备做了,诸葛亮被拜为丞相。

不过说起诸葛亮被三顾而出山的事,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大贤才,若没有他,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很可能无法彻底实现,亦或者要晚实现,更或者要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但因此人的出现,让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加快或节省了很多时间。

此人才能出众,22岁就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奇人,他择主的眼光比诸葛亮还毒,当时最大的雄主请了他5次都不去,不是大名鼎鼎的和。

那么此人是谁?有何功劳?本期分解。

此人叫田畴,不熟悉三国的人,对这个名字,可能觉得有点冷。

田畴是右北平无终人,在三国时期,属于袁绍的地盘。

其人文武兼备,文是,聪慧过人,武是极善剑术。

少年时期,已有才名,22岁时,已被当时人称之为奇人。

他的人生比较短,跟蜀汉的差不多,法正45岁而故,田畴46岁而终。

但田畴对于曹操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法正对于刘备。

田畴的生平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

进入洛阳,原本想通过手段控制朝廷,但却因遭到天下诸侯的共同讨伐,经过几个回合的混战之后,董卓感到十分不安,就强行迁都到自己的地盘长安。

这时候,作为皇家宗室的刘虞,就为皇帝担忧,想去长安拜见皇帝,但刘虞自己又不能去,所以就想找一个可靠杰出的人士去,方不辱使命。

身边的人,就向他举荐田畴。

刘虞去见田畴,经过交谈后,刘虞十分惊讶田畴之才,所以就要准备隆重的车马依仗给田畴用。

但田畴却拒绝了,说如今世道混乱,盗贼四起,以官员依仗出行,多有不便之处,我愿以自己的个人身份前往。

刘虞只好同意,田畴乃回去后,召集了慕名而至的壮士20余人,从小路绕道前往长安,并且顺利到达,面见朝廷。

朝廷认为田畴是个人才,想封其为骑都尉留任朝廷,但田畴婉言谢绝。

之后,三公府也招揽田畴,但田畴也拒绝了。

第二个时期隐居一方。

公元193年,攻击刘虞,田畴得到信息后,即快速前往,但等他赶到的时候,刘虞已经兵败,被公孙瓒所杀。

田畴到了之后,因到刘虞墓地祭奠,让公孙瓒很愤怒,但因田畴之名而不敢杀害,就将他给软禁了起来。

可是公孙瓒身边的人,对公孙瓒说:“田畴乃义士英杰,不加善待,反而囚禁,如此做恐怕会失去人心。

” 公孙瓒就只好把田畴给放了。

田畴北归之后,有数百壮士和仰慕其名的百姓来追随他,田畴就带着这些追随者隐居到了徐无山中,选择一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地方居住下来。

不久,慕名而来者甚多,有5000多人。

为了管理方便,田畴就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学堂、训练士兵,民风淳朴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

因其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连边境的乌丸、鲜卑部落都来给他送来贡物。

逐步强大的袁绍,听闻田畴之美名,慕名来请田畴出山,可是袁绍来了一次,田畴拒绝了,再来一次,田畴又拒绝了。

袁绍前后请了田畴多达5次,但田畴次次都拒绝。

后来袁绍死了,袁绍的儿子也来请田畴,但田畴也拒绝了。

第三个时期为追随曹操。

公元207年,曹操击败袁绍势力之后,出兵。

但曹操尚未到达的时候,先派遣使者去拜见田畴,说明求才之意。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田畴不但没有拒绝,反而立即就命人收拾行装,跟着曹操的使者走了。

田畴身边的人不解,问道:“袁绍每次都带着厚重的礼物来请你,你却不去,为何曹操只派使臣来请了一次,你就要去?” 田畴神秘一笑,说了一句话:“这其中的奥妙就是你所不懂的了。

” 田畴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待田畴的态度也非常不同,曹操甚至认为自己不配为田畴安排官职,而是以朝廷的任命方式和名义对其封官。

田畴也不辜负曹操的厚爱,他一来就为曹操立了巨功一件。

当时,曹操的征讨大军走到无终县,适逢夏季大雨冲毁了道路,有些地段泥泞不堪,有些地段积水成谭,大军无法通行,而且这种情况常年如是,曹操陷入了苦恼之中,遂问计田畴。

田畴说:“此路之阻,盖因天气所致,人力不可破。

”于是,他给曹操献了一计,借时所开通、后来断绝荒芜200余年的一条道,可从卢龙塞直达柳城,突袭敌军后方。

曹操依计而行,就在道路遇阻的地方立木牌写出告示,说大雨毁路,无法行军,等到秋冬天寒路干再进军讨伐。

然后,就令全军撤退。

乌桓的侦查兵看到后,回去报告首领蹋顿。

蹋顿就放松了警惕和防备。

而曹操的大军则在田畴的引导下,过了卢龙,来到了白狼山。

此时,距离柳城已经只有二百里,蹋顿接到军报后,大为吃惊,急忙整军去迎战。

蹋顿大军刚到,阵脚不稳之时,曹操即令统帅三军发动猛攻,蹋顿全军惨败,其人也被张辽阵斩。

乌桓消灭,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基本完成。

而这最后一步,田畴的作用至关重要。

结语:田畴,因其志节过人,受到时人的高度赞扬。

但他却是一个矛盾的人,犹如荀彧,心里装着汉室,却辅佐曹操。

田畴是辅佐了曹操,却只愿出力,不肯做官,原因是他心里装的是第一任主子刘虞。

因此,他一直不接受曹操的封官,后来曹操让田畴的好友去劝说,也没有用,曹操只好不再勉强。

但曹魏方面,对田畴的德行信义却始尊崇,后来称帝,册封田畴的侄孙田续为关内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有哪些厉害之处?精准的政治眼光

  一代奸雄曹操有哪些厉害之处?精准的政治眼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的一代奸雄曹操陈留起兵后,对内先后消灭了袁绍、袁术、三姓家奴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族,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一代奸雄曹操在早期就展露出了极具智慧的政治眼光,,他并不是一个鲁莽的武夫,在东汉末年那个群星闪耀的年代,没有大智慧,必然是要被其他人所淘汰的,正如一代奸雄曹操先后消灭的那些实力强劲的割据势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看看一代奸雄曹操的政治眼光有多准。

  第一、拒绝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密谋废掉汉灵帝刘宏的企图。

  当时天下纷乱,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王。

王芬联系隐居乡里的一代奸雄曹操,希望加入他们的密谋,但被一代奸雄曹操拒绝。

  因为,一代奸雄曹操自幼博览群书,特别擅长政治分析,他认为王芬等人没有执政朝廷的经历,在朝廷的政治根基几乎为零,就算王芬趁汉灵帝北巡河间旧邸冀州属郡的时候,拿下了汉灵帝,另立新君了,但朝廷方面也未必能买他的账。

如果朝廷打着汉灵帝的旗号号召各州发兵勤王,王芬以一个冀州之地,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

  后来,王芬的企图失败,自己畏罪自尽。

而一代奸雄曹操没有参与此事,也就安稳 无恙。

否则,以当时一代奸雄曹操的势力,汉灵帝要杀一代奸雄曹操易如反掌。

  第二、反对董卓带兵进京勤王。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乱政的宦官集团“十常侍”,准备招以并州牧董卓为代表的藩镇势力入京。

  一代奸雄曹操认为处理几个为非作歹的太监,有京师的兵力就足够了,何必引藩镇势力进京掺和。

结果不出一代奸雄曹操所料,董卓进京后,果然残暴好杀,在废杀刘辩后,引起京师大乱,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大混战的大幕。

  第三、不与董卓合作,陈留起兵,首倡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董卓得志后,很欣赏一代奸雄曹操的才华,想让一代奸雄曹操协助自己治国理政。

但一代奸雄曹操这种等级的人物,怎么可能跟着董卓为非作歹呢?一代奸雄曹操不愿与董卓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

一代奸雄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也让天下各路诸侯都记住了这个牛人——一代奸雄曹操。

  如果当时一代奸雄曹操跟随了董卓,即使后来董卓身死,一代奸雄曹操也可以拉出一支队伍另立山头,但名声已经没了,天下贤士也没几个会跑来投靠他了,一代奸雄曹操又怎能成功呢?  第四、拒绝袁绍另立幽州牧刘虞做帝王的企图。

  董卓西走长安后,袁绍准备抛弃汉献帝,另立新君,以便于驾驭。

他选中了汉宗室、幽州牧刘虞。

但一代奸雄曹操同样拒绝了袁绍的这个计划,理由和第一条相同。

  第五、一代奸雄曹操迎汉献帝,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

  这个大概也是影响东汉古代走向的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也是一代奸雄曹操一生伟业的基础。

一代奸雄曹操迎汉献帝“奉天子以讨不臣”,虽然汉献帝刘协被董卓立为新君后,从一开始就是个傀儡帝王,但他的正统地位却是全天下人都承认的,真正的汉朝帝王,独一无二。

尽管一代奸雄曹操在是否迎汉献帝之前还有些犹豫,但在荀彧 yù的极力劝说下,最后还是选择了迎汉献帝,并且吃尽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甜头。

  后来的袁绍因为错过了迎汉献帝而气得直撞南墙;“江东小霸王”孙策也曾打算趁一代奸雄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之际,偷袭许都,迎汉献帝“以令诸侯”,只可惜在途中遇刺身亡,否则,三国的古代真要改写了。

  一代奸雄曹操在以上这五大方面关键时刻的判断,其眼光之准之毒,料人料事可谓是一针见血,在这些正确的政治指导下,再加上后期他连续三次公布的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身边聚集了一大帮文臣武将,他不成功,谁能成功呢?

清朝时期的妃子为什么都不好看 难道说帝王的眼光变差了吗

对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有权网罗天下的美女,后宫的颜值自然不会差。

然而,由于独特的制度,宫廷选取御用女性并不以长相为主要标准。

根据 1653 年顺治帝的谕旨,皇后、妃子都应该从满洲官员、外蒙古贝勒等高层人士的女儿中选拔产生,八旗官员的女儿只要年满十四至十六岁,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选秀。

这种制度之后一直延续,且逐渐加以完善。

在这种选拔体制下,妃子几乎只能从中产生,社会上的女青年进入后宫的道路基本被堵死。

清代的种族偏见还不只体现在旗人和非旗人之间。

即使是旗人,也并非所有适龄女性都有参加妃子选拔的资格。

比如同为旗人,的包衣三旗就与来自八旗的正身旗人地位不同。

后宫中地位较高的皇后、贵妃以及等,几乎都出身于八旗。

在有资格生产后妃的八旗中,满人和其他族的后宫表现也有很大差别。

《清宫后妃》中的「清宫后妃表」记载,187 名清宫后妃中,有 136 人是满人,有 21 人,可见皇帝的择偶范围很受限制。

而蒙古人能够二十多次中选,也是靠着清初的「满蒙联姻」政策。

早在时期,就为了联合蒙古科尔沁族、对抗而开始了「满蒙联姻」。

清朝入关前后,满蒙通婚达到高峰,的5位皇后全部为蒙古族,其12名皇女也都下嫁到蒙古。

这种特殊的民族分布,本身就使后宫女性的容貌特征与一般意义上的汉族女性有所区别。

以头宽高指数来衡量,大部分人可分为阔头型、中头型和狭头型,而多项调查结果都表明,人以阔头型居多。

而以形态面指数衡量的话,大部分人可分为超阔面型、阔面型、中面型、狭面型、超狭面型这五个等级,蒙古族即是阔面型的典型代表。

而即使通过了种族关,得以进入后宫的选拔程序,容貌也不是中选的首要条件。

最为重要的是门第。

在后宫选拔中,女青年们须根据所在旗色依次乘车入宫,车上会专门标示出她们的门第出身。

进入皇宫后,再分成五人一组接受皇帝或皇的选阅。

被看中者就要「留牌子」,牌子上记录着参选女性的旗籍、家庭和年龄,供选拔者参考。

在清朝统治者的选秀标准中,「品德」也和「门第」一样是重中之重。

在清代皇后、嫔妃的册封文中,「淑德」,「端良」,「孝慈」,「世家」,「门第」都是高频词汇。

相比之下,容貌往往不是最主要的考量标准。

比如外形不算出众的叶赫那拉·静芬,因为是太后的侄女,最终成为了的隆裕皇后。

当然,相貌也并非全不重要。

清朝在选秀过程中对容貌还是有所要求,只是当时的审美标准相比于今天不乏惊人之处。

比如《相书》中的《女人贱恶部》,就将今天颇受欢迎的尖下巴脸型贬为「贱苦」。

同时,坐姿端庄稳重、神态自若也是古时对女性的要求,所以现代被认为性感的姿态会被认为是「搔首弄姿」,算不上美。

除此之外,宫廷审美与民间审美也有所区别。

妃子相貌不一定要好看,但要端庄,符合「富贵」、「吉利」之相,尤其对于更看重门第、品德的清朝来说更是如此,「小脸」、「尖下巴」因此都遭到了嫌弃。

直到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审美取向才有所改变。

我们多见到的古代妃子存留下来的照片,形象气质多欠佳,也与当时相机刚开始流行有关。

「照相」这一技术于 1843 年传入中国,到 19 世纪末,才开始流行于宫廷之中。

对于照相机的陌生,加上当时摄影技术的局限,导致了人们在镜头前的姿势和表情都不大自然,从而影响最后的拍照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田畴:择主眼光比诸葛亮还毒,袁绍请了5次他都不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